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最新全国最美职工家庭故事范文(优秀18篇)

最新全国最美职工家庭故事范文(优秀18篇)

时间:2023-12-25 03:58:37

相关推荐

最新全国最美职工家庭故事范文(优秀18篇)

最美职工和谐家庭事迹材料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和成就有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描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写总结有所启发和帮助。

全国最美职工家庭故事篇一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李保国,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群山之间,他用足迹和生命,践行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信仰与誓言。这位“科技财神”“农民教授”,以点石成金之手,染绿荒山,播撒希望,他身后留下的满山果香,所传递的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就是镌刻在百姓心头的不朽丰碑。“这辈子最过瘾的就是干了两件事,一是把我变成农民,二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作为一名专家、教授,他长得像农民,穿得像农民,住得像农民,一举一动,都像一位朴实无华的真农民。只有身上沾满泥土,心中才会装满百姓,他始终牢记党的使命,时刻听从党的召唤,30多年如一日,奋战在扶贫攻坚第一线,在巍巍群山之间,实现了一个共产党员最高的人生价值。

李保国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奋斗一生的太行山上。太行,是一道与共产党人的生命、信仰和追求血肉相连的山脉;太行,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丰碑,更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精神的积淀和延续。为什么“愚公移山”的故事会诞生于此?正是因为太行山如一本厚重的大书,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沧海桑田,记录了无数先辈的筚路蓝缕,也记录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如何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有多少大山横亘在前,就呼唤着多少如李保国这样的“新愚公”。一边坚守着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一边保持着纯正质朴的百姓情怀,以移山之志、填海之心,挪穷窝,刨穷根,真正做到精准帮扶,真正做到带民致富,真正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将身躯化为泥土,将信仰化为山脉。李保国同志的精神已传遍了中华大地,在湖北奋力实现“十三五”的宏伟蓝图中,每一位共产党人,都应自觉自发地以他为镜,看看脚下有没有泥,问问心中有没有情?每一位共产党人,都应担起党和人民交付的使命,挑起脱贫攻坚的历史重任,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志,干在实处,久久为功,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

是什么支撑他不顾病体、一年行程4万公里、200多天扎在农村?

是什么支撑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埋头耕耘、淡泊名利、不图回报?

昨日下午,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华中农业大学举行。报告团成员感人肺腑的发言,让这位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走进了听众的心间,震撼心灵,催人奋进。

他是太行山的儿子。

作为李保国的同事,我目睹了李保国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执着于太行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

李保国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1981年,刚刚大学毕业留校的李保国,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的太行山综合开发研究;,河北中南部发生特大洪水后,他又率先报名参加省科技救灾组;,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后,作为知名的山区治理专家,他积极为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在全省脱贫攻坚下乡干部培训大会上作首场报告,还亲自帮扶十几个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

30多年来,李保国始终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和实现自身价值。他曾讲:“我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个是把我变成农民,一个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他经常走进田间地头,用农民的语言讲解技术,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技术把式”。在他手机存储的电话号码中,有1/3以上是农民朋友的。他常说,“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他始终把“三尺讲台”和“田间地头”紧密结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及时充实到教学中,他主讲的课程生动、形象,实践性强、接“地气”,深受学生欢迎。

李保国是脱贫攻坚的榜样。他教农民学科技,帮农民搞产业,为农民打品牌,在邢台县前南峪进行的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将贫瘠干旱山地变成了“洋槐戴帽,果树缠腰,梯田抱脚”的生态经济沟,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在内丘县岗底,他开发了优质绿色苹果生产的标准化工序,打造了“富岗”苹果品牌,苹果年收入达多万元;在临城县凤凰岭,培育出全国知名的“绿岭”核桃,使过去赤壁几十里、草都长不好的荒岗变成了“花果山”“摇钱树”,带动了太行山区百里优质核桃产业带的发展;在平山县葫芦峪,将“山水林田路”山区综合治理技术做成标准化模块,指导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3万多亩,带动周边地区复制开发荒山近30万亩。他用科技的力量使许许多多的贫困山村摆脱了贫困,帮助10万多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科技财神”“农民教授”“太行新愚公”。

35年来,李保国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身上沾满了泥土,心中装满了百姓。

“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我是农村长大的,过去家里也很穷,所以我见不得老百姓穷。——李保国。

我和李保国教授是19认识的。那年8月,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洪水冲走了全村200多亩保命田,山场果树遭受了很大损失。村民们哭着说,“这日子没法过了。”

这个时候,李老师随省里的科技救灾组来到了岗底村查看灾情。他递给我一张写在烟盒上的字条:“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李保国。”后面留了电话。

岗底村是河北省内丘县太行深山区的一个小村,1984年人均年收入不足80元,为了脱贫致富,从1985年开始,种了20多万棵苹果树,但苹果质量特别差,到年还没摘掉穷帽子,迫切需要技术指导。

20天后,我给李老师打了电话,讲了我们的困难和愿望。没想到,他真带着铺盖卷来到了岗底村,一头扎进山里,查看果树情况,每天跑50多里山路,累得晚上都上不去炕。

李老师对我说:“我是农村长大的,过去家里也很穷,所以我见不得老百姓穷。你相信我,依靠科技肯定能致富,咱们一块干,让老百姓尽快富起来,我一分钱也不要你的。”

向农民传授科学技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了让农民能听懂、记住,李老师把技术编成顺口溜、歌谣,简单易懂接地气儿。

李老师给村民上的第一堂课,是剪枝。他把课堂设在果园,亲自动手,一会儿用锯,一会儿用剪子,把一棵果树的枝条,剪掉了1/3。农民心疼得不行,还有村民找到我家里,急切地说:“你找来的这个教授到底行不行?”面对质疑,李老师就一句话:“明年果树如果挣了钱是大家的,如果损失了,算我的。”

为了推广“套袋”技术,李老师买了16万个苹果袋,免费送给村民。因为以前村民使用不成熟的套袋技术吃过亏,这次很多人死活不敢用。李老师还是那句话:“损失了算我的。”

李老师就这样一次次给村民们立着军令状,推广新技术。第二年初见成效,第三年果园的面貌全变了,一亩多卖了3000多元,带来效益900多万元。

这下,村民打心眼儿里服了,以后全听他的,他说怎么干,咱就怎么干。李老师在岗底村扎下了根,他研究推广的28项成果中,有15项是在岗底实验成功的。从1996年到这十几年里,李老师每年都有200多天住在岗底村,他把富岗苹果栽培技术分解成了128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先对村民集中培训,然后再单独辅导。

李老师在管理果树时,经常起早贪黑,探索、实践出绿色、有机苹果的治虫、施肥生物链条,形成了完整的生产、管理体系。富岗苹果获得了世博会银奖、中国驰名商标、河北名片,一个极品果儿卖到了100块钱。

这些都是李老师的功劳,可他却说:“科技致富,不能光依靠我一个人,要把农民变成我,把大家都培养成管理果树的专家。”他想方设法给村民办夜校、搞培训,建议借邢台农校“送教下乡”,让100名果农在家门口读了中专。后来,62人拿了大专文凭。在他督促下,又请农校对全村208名果农进行培训,191人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人民日报报道说岗底是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我们村现有技师14名,农艺师1名,高级技师5名。

现在,岗底村富了,村民人均年收入3.1万元,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做饭、取暖烧燃气,100多户买了小轿车。

我们的严师慈父。

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只有深入生产一线,科研教学才会有的放矢。——李保国。

我是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级本科生,从本科毕业实习开始,一直跟随李保国老师从事核桃种植与研究。

初,我们随李老师到邢台临城县绿岭核桃基地毕业实习。不久后,他教我们嫁接,要求每人一行,按他教的步骤做,不但成活率要高、速度还要快。当时,小苗只有四五十厘米高,我们顶着太阳蹲着、跪着练习,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累得连饭都不想吃。但第二天,还得接着练。他说,所有技术都是这么练出来的,没有任何捷径。只用一周时间,我们全都熟练掌握了嫁接技术。

我考取了李老师的研究生。一入学,我们每个人都接到一个学习任务清单,每一项后面都有详细的要求和明确的时间。李老师常说,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最关键的是要踏实、认真。大旱,7月的一天中午,我正在午休,突然接到李老师电话,要我马上到核桃地。到了地里发现,一片核桃树受旱严重,已经长成个的核桃都蔫了。他安排我对土壤、叶片、果实取样,测定含水量,并观察浇水后的变化,我把测得的数据随手记在了一张纸上。后来有事耽搁了几天,等我想起来时,那张纸却找不到了。李老师知道后生气地说:“大旱不是每年都有,错过了这次调查也就错过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机会”。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粗心大意。

在我的心里,他不仅是严师,更像慈父。我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尤其是在人多的场合。李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20开始,每次对外技术培训都会叫上我,并鼓励我开口讲,他做补充。在他的引导下,我的能力不断提高,先后在邢台、石家庄等地独立开展技术培训上百次。

李老师常教导我们,搞科研不能纸上谈兵,要真刀真枪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4月19日,正值果树的盛花期,石家庄以南,包括邢台,天气突然转阴,并由阴转雨,随后下起了鹅毛大雪,气温骤降。李老师得到消息后,给我打电话,让我“摇树除雪、熏烟防霜、霜后及时补充营养”。从白天到晚上,我一直和老师保持通话,那晚,他彻夜未眠。天刚蒙蒙亮,他又开车来到了绿岭。当年河北省中南部核桃几乎全部绝收,但李老师指导的绿岭基地却几乎没有减产。

在他的影响下,我们也把研究的课题聚焦在生产一线。以前核桃树修剪是在秋季和冬季,但秋季修剪不利于树体营养积累,冬季修剪会引起养分流失。在老师的指导下,师弟汤轶伟经过反复研究,将修剪时间确定在春季核桃树发芽前的20天以内,避免了因剪枝时间不当造成树势衰弱。目前,这一创新成果写进了教科书。

我的老家在平原,小时候没见过核桃树。在李老师的指引下,我不仅爱上了核桃,还留在了山区成为邢台市市管专家、荣获河北省农村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

我和保国的三个家。

这辈子最愧对的就是老婆和孩子!——李保国。

我和保国是大学同学,我们1981年结婚,一起生活了35年。像许多夫妻一样,我们也用心经营自己的家。不一样的是我们有三个家:一个是城市里的家,在保定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山里的家,在各个帮扶基地;还有一个流动的家,是常年穿梭在山地平原之间的越野车。

上世纪80年代初,山里的家是我们的生活中心,生活比较艰苦,没水没电,经常干粮就咸菜。当时为了不分心,我们把城里的老母亲和一岁多的儿子接到村里,一住就是4年多。近年来,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后,保国帮扶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常常开车奔走于各地,帮扶基地的家我们住得少了,在车上的日子越来越多了,一年行程约4万公里。

比较起来,保定市里的那个家待得最短。20春节前,我俩回到保定是腊月廿九,想准备年货第二天过年三十儿。可是我俩忙得都不知道,今年没有年三十儿,看着家里清锅冷灶啥也没有,我心里一阵难受。最后,还是亲家打来电话,让我们去他们那里过了个除夕。

这个春节,和以往一样,大年初一保国就在家里给学生改论文,初二就有蔚县农民找到家里,咨询山怎么治,果树怎么管。初五到十一,我们冒雪开车跑了张家口的2个村,承德滦平7个村。这个春节,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车上过的。

30多年来,我们在三个家之间来回奔波,保国因为太忙,常常顾不上家。我前后两次做手术,他都不在身边,连手术签字都是同事代签的。去年在“燕赵楷模”发布厅录制现场,他对主持人说,这辈子最愧对的就是老婆和孩子!

保国最爱的是治山,最高兴的就是看着山里的百姓富起来。为了治山他不求名利,什么苦都吃,什么罪都受。

保国身体底子很好,可常年往山里跑,生活不规律,超负荷工作,身体越来越差。,患上了糖尿病。,在张家口黑龙山林场,平时上山总是走在前头的他,突然觉得憋气,嘴唇发紫,也就在这次,被确诊为疲劳性冠心病,心脏造影显示他75%的血管狭窄,连心脏支架都做不了,只能做搭桥,但医生说做搭桥后,需要休养干不了事,所以他坚决不做,采取保守治疗。

从去年冬天,我就发现他身体状况在变差,饭量越来越小,不吃肉,人消瘦得厉害,脸色也不好看,多次劝他去医院看看,他总说,没时间!山在他心里比什么都重要。现在想想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不是不知道这病的危险性,正是因为知道,他才更拼命,他怕时间不够,他怕他少帮了一个点,就会辜负一群人的希望。

民心深处有丰碑。

太行山的父老乡亲富起来了,我的事业才算成功。——李保国。

当了20多年的记者,采访了无数的典型人物,李保国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有架子,是个“农民教授”,能和他们打成一片,手把手地教他们,从没有嫌麻烦。

内丘县岗底村有个农民叫杨会春,干活实在,就是脑子转得有点慢。教苹果套袋技术时,李保国教了一天多,他才学会。以后,再传授技术,李保国都会专门给他开“小灶”,为他重点讲解示范;李保国说一他不二,道道工序都能落实到位,后来,他成了行家,十里八乡的果农都请他当师傅。种苹果再加上技术服务,他一年收入十几万元。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多场,培训人员9万多人次,创新推广了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

翻看李保国教授生前照片,背景大多是村庄和乡亲,而不是书斋、讲台。

35年来,李保国带领他的团队,打造了前南峪模式、岗底模式、绿岭模式、葫芦峪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山区发展之路。

这两年,河北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举全省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李保国更忙了。很多地方慕名找到他,给他们的乡镇、村庄作规划。他能多去一个地方,绝不少去一个。

有一回在石家庄,他一天之内转了4000亩苹果园。我劝他说:“你这样干太辛苦了!”他说:“通过我的技术,早一年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可以增收4000斤苹果,按一斤苹果卖两块钱算,一亩地就能增收8000元,4000亩地是多少啊?3200万啊。我一个人辛苦一天的事儿,多值啊!”

全国最美职工家庭故事篇二

一、营造绿色氛围,引领绿色新风尚。

区的绿色家庭创立,构成保护绿化人人有责、家家参与的社会风尚。

二、自觉培养环保习惯,坚持从生活点滴做起。

__和她的丈夫在家庭中带头开展环保行动,并用自我的行为习惯去教育、感染孩子们,从小养在良好的`环保习惯,经常提示家庭成员在各方面从环保定位,从思想上营造绿色氛围,实施中创立绿色家庭。他们平时注重学习和运用环保知识。家里每年都有订报刊杂志的习惯,这其中少不了环保类杂志。比如绿色食品、环保家电、环保装修、家庭节能小窍门等书籍,并把环保落实在行动上,处处以环保标准为依据,在节能方面,家里的厨房和厕都按上节水龙头,大厅里使的是节能灯,并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平时,用过的洗菜水和洗衣水都存着用来拖地;冲淋浴时站在洗澡盆里,节省下来的水用来冲厕所,淘米的水用来浇灌花木。用她的话说,这是“废物利用”。她常常提着个菜蓝子去买菜,当初邻居们见了都笑她说:“此刻是什么年头了,塑料袋那么方便,还提个这个老古董”。她就笑着告诉身边的人们,这样做为了减少一次性产品的消费,降低白色污染。受其影响,很多一齐上街买菜的人们都提上菜蓝子。她还进取地向亲戚、朋友们宣传使用环保产品的理念。

三、大力开展“绿色行动”,努力营造舒适环境。

__居住伊河路中院,为了把大家的居住环境装扮得更加优美,她同大家一齐精心规划设计建造了这个美丽的庭院,并精心养护。走进庭院,首先映入眼帘就是满园的绿色,令人惊叹。花草树木合理搭配:庭院中种有月季等各种叫的上名和叫不名的花卉,煞是好看;还有一些树木,生长良好,四季常绿。在家里家居简单得体,色彩和谐,摆放有序绿色盆栽,给家人营造了舒适的生活空间。她有一个习惯,她每隔半个月都要往花市里去转一转,物色一些自我喜爱的花草树木,她对种植花草别有一番讲究,将不一样季节盛开的花木合理搭配,所以不管你何时进入她的庭院总能感受到花香扑鼻。她总选择一些不一样功效的花草放置在室内。如吊兰,能“吞食”室内一氧化碳、甲醛、净化空气,盆载柑橘起到杀菌功能,在电视机、电脑旁摆上一盆芦荟,能起到防辐射效果,这些她精通得很,不少人家做花草都来向她讨教,请她做参谋。不仅仅如此,每逢过年的时候,当别人忙着办年货时,她却忙着添置花木,还以礼品赠给亲朋好友,让朋友也来感受绿色带来的欢乐。在她的影响下,社区很多的家庭都给自家小院种上了花草,为整个社区增色不少。

四、树立环保意识,热情参与环保宣传和监管。

__作为社区的环保志愿者,任职多年,经常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异常关注宣传环保问题,具有很强的环保意识,时时处处关心环保,宣传环保,监督环保。尽管她退休了,她总要抽出时间参加社区的清洁周活动,社区多年被评为“庭院整治示范社区”,也少不了她的功劳。在她带动下,丈夫、儿子儿媳参与节水节电宣传活动,实行“全家总动员”节水节电行动。一家人生活态度进取健康,家庭和睦、互敬、民主,一向以“和为贵、兹为本”为生活理念,尊老爱幼,深得邻居的好评,她们全家始终以健康进取的实际行动投入生活、学习、工作,提倡礼貌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影响着周围家庭,成为大家学习的典范。

五、融入工作环节,勇当绿色传播者。

__也是社区的环保义务监督员,她说:“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仅仅自我一家创立成绿色家庭是远远不够的,仅有全社会成员都拥有了绿色观念,那么,整个社会才会更礼貌、更和谐。如何做一名绿色使者,把“绿”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角落?身为环保监督员,他对社区及居民家庭节能减排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及时改变不贴合节能减排要求的做法,从而保证了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每年举办科普进社区活动中,给各个企业、居民发放了购物环保袋以及相关环保书籍、废旧电池回收箱,还向居民发出绿色消费的倡议。他们不但把家里的废旧电池放到电池收集点,还把废旧手机电池送到移动公司的手机电池回收箱。__说:“虽然,我的力量微不足道,我们一家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努力的过程是欢乐的”,我们相信,一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然会影响周围更多的人。只要人人都来参与绿色行动,我们社区环境建设必须会越来越美,我们的社会必然更加美丽、和谐。

全国最美职工家庭故事篇三

xx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师,副教授职称。自1991年大学本科毕业后,在教育岗位辛勤耕耘至今。曾担任经济管理系财政金融教研室主任、系教学秘书,现任xx学院经济管理系主任助理、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该同志政治思想觉悟高,为人正派,作风朴实,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始终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贯穿在工作中,成绩突出。、20、年、、终技术考核优秀、分获xx市嘉奖,和两次荣获“xx市优秀教师”称号,主讲的《财政与金融》课程被评为首届xx学院“精品课”。被评为xx学院“教学名师”。

一、思想素质良好,政治信念坚定。

思想政治素质好,理想信念坚定,能够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方针政策,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自参加工作以来,她一直从事教学一线工作,教学工作热情饱满,特别是在任经济管理系教研室主任和教学秘书期间,很好地配合系领导的工作,表现出较强的组织观念和大局意识。她所分管的财政金融教研室及系教学秘书管理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经济管理系首次教研室评估中,她所分管的财政金融教研室获得第一名;对系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细致周到,特别是在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学士学位迎评工作中表现出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上交给的任务,得到了院系领导的肯定,为经济管理系的发展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总之她为人正直,做事干练,不计较个人得失,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大局意识。

二、教学水平精湛,热心教书育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xx老师一直承担经济管理系本专科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年年超额完成学院规定教学工作量,先后讲授过的课程有《财政与金融》、《税务会计》、《税务筹划》和《经济法》等。其中《财政与金融》和《税务会计》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骨干课程,多年来一直未曾间断。在具体工作中,她能够做到把好教学环节中的每一关,工作态度端正。备课详尽、细致,精心设计教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掌握教学节奏。在课堂教学这一最重要的环节,她以知识的传授为根本,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总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多年的教学努力和创新,她主讲的《财政与金融》课程被评为xx学院首届“精品课程”。为了更快和更好的提高课堂授课效果,传授学生更多更新的知识,还非常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工作技能的提高。无论是重复课还是新开课,她都认真准备每一堂课,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并且注重授课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治学作风,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她教过的学生都肯定地说,听了范老师的课没白听,既学到了知识,又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xx老师还非常重视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在繁琐的日常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不忘总结经验,撰写多篇教改论文,其中《专科工业会计专业财政金融教学改革初探》和《面向知识经济会计人才培养的思考》两篇教改论文分获第四届和第六届冀、鲁、豫三省高等教育有些论文三等奖。同时积极参与试点专业教学改革,以及尝试开放式考试改革,在参与的xx学院教研立项课题《实践性专业课程开放式考试模式研究》获得院级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特别是她撰写的《理性审视高等教育效率问题》分别获得了全国素质教育创新三等奖以及河北省素质教育征文三等奖。

除了课堂教学,xx老师每年还承担了部分毕业生的论文指导和实习指导工作。每次从选题、材料的收集、初稿的写作直到定稿的完成,她都做到仔细过问,悉心指导,让学生能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使论文写作得以顺利完成;对于学生的实习指导同样认真负责。

一个人做好工作不仅要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离不开感情和爱心的投入。还经常在课下与学生交流,理解学生的意见和心声,征求学生对自己教学方面的建议或要求,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她耐心解答、正确教育和利导,鼓励学生珍惜求学时光、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阅读优秀书刊,这些都为学生成长成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服务意识较强,倾心教学管理。

xx老师为人谦和,与同志们打交道总是带着微笑,热心周到。无论是自己工作分内的还是分外的,她都积极参与,乐于为教师和学生服务。她经常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兢兢业业,毫无怨言,及时认真完成工作任务。她那种扎实的工作作风,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以身作则的榜样力量深深感动和激励她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学生,在学生的心中她是一位好老师,在教师的心中她是一位好同事。

xx老师在担任系教学秘书期间,由于教学秘书就象大宅门里的总管,事无巨细,大到教学计划的修订、新专业的申请、各课程的监考编排、教材的征定统计等,小到平常的教师调课协调、日常通知的发放等,还要参与各项教学检查,实在琐碎得不得了,就容易使人心烦气躁,但范老师从来都是愉快地工作、毫无怨言的工作,总是满怀强烈的服务意识,倾心于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使经济管理系各项教学评估工作总是名列前茅。特别是财经系与管理系合并为经济管理系后,不论是学生人数还是教师人数,都已成为全院最大的系,为了顺利组织教学,规范日常教学,xx老师积极协助系主任想办法、定措施,强化管理,受到系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赞扬。

xx老师作为教研室主任,总是围绕教研室教学这个中心工作,本着为全室教师服务的观念,积极做好与系工作的各项配合,做到教研室工作主动性和超前性。认真组织全室教师开展每周一次的教学研究活动,及时安排本室教师的培训和进行工作。抓好教研室的建设,关心本系发展,及时对有关工作提出建议。在4月份她带领全室成员通力合作,积极准备迎接经济管理系首次教研室评估中,并荣获第一名,使全室教师备受鼓舞。除此之外,带领全室教师进行课程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和应用科学研究,带头实施教师工作规范,认真履行所任业务职称的职责,注意听取本室人员的意见,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使全室教师每年都圆满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无任何教学事故发生。

全国最美职工家庭故事篇四

禹诚来自湖南邵东农村。1993年,她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受父母影响,选择当一名中职教师。

进校后,主要从事模具专业教学,那时禹诚还不知“数控”为何物。2000年,数控技术在中国方兴未艾,禹诚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息,建议学校率先买回两台教学型数控机床,首次在模具专业开设数控课程。“那时没人会、更没有人教。”她摸索、自学,如饥似渴地充电,闯进了“数控”这个新鲜又陌生的领域。

连续几年,她一心扑在钻研数控技术上。暑假,她白天泡车间,晚上住学生宿舍,饿了吃盒饭,遇到一个难题,能在电脑前坐上一整天,绞尽脑汁,茶饭不思,甚至半夜两三点刚刚睡下,突然想到解决办法了,马上跳起床。

机器轰鸣的车间里,她聚精会神地调试着程序,用粉笔在地上细心地计算参数,庞大、笨重的机器就像她延伸的灵巧的手,通过编程,把大块的原料按照图纸加工成设计精巧的零部件。禹诚回忆,当时厂房还没有空调,一个大风扇在旁边吹,风很大吹得脸上很干、很疼,不吹又蚊子咬,有时工作到凌晨2、3点,但是内心很充实。

追求细节和完美的工匠精神。

从事中职教育,禹诚也看到数控专业发展的起起落落:从刚开始的新鲜事物,到高峰、低谷轮回,再到现在逐渐趋于理性。伴随着时代风云,禹诚率领数控集训中心,也培养了2000多名技术人才、技能高手,现在他们大多在航空航天、造船、军工等大型企业,从事一线工作。

禹诚培训出的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禹诚说,我们就是引产入教,将企业的产品引入教学,在每一次训练中,都是按产品的.要求去做,只有合格品与不合格品,没有差不多、行了、大概可以了,必须达到100%的合格。“把学生培养成精品,每人都会操作机床,看到图纸会加工,走出校门就能上岗,上岗就能独挡一面。”“工匠精神,就是追求细节和完美,善始善终。”作为优秀的职业教育工作者,禹诚对工匠精神有着自己的理解,先从最基本的做起,规范操作步骤,规范工具、量具的摆放,规范穿着,教导学生注重生产安全、个人素养,老师不断反复、提醒,让学生领会,再慢慢置入内心。“学生在本职岗位上,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好,做到极致,就很高兴、欣慰。”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的一次全省数控技能比武中,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学校的学生包揽了所有数控工种比赛项目的前三名,“就像一匹黑马,从默默无闻到脱颖而出,让人惊叹。”

此后,禹诚率领学校的数控集训团队,经过不断摸索和总结,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数控技能大赛训练模式和方法,打造出一支过硬的数控团队。她指导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连续七年摘金夺银,在湖北省、武汉市数控技能大赛中屡屡蝉联第一,培养出一批全国、省、市技术能手。

在教学中获得快乐。

在一般人看来,读中职的都是成绩不好,不上进的孩子。但禹诚,能化“腐朽”为神奇。

她说,学生没有差生,关键看老师怎么引导、激励,这些孩子,他们的智商都不低,也很聪明,很多时候是不愿意学、厌倦,或是他的兴趣被抹杀掉了,到我们这里来以后,极力保护他的兴趣,鼓励他,然后通过科学的方法,一点一点地教导,像垒金字塔似地慢慢叠加,发现他的特长,让他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我花大量时间,来研究如何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兴趣。”禹诚说,比如我会让学生做一些简单、好玩的小零件,一个钥匙环,有创意的礼品,学生做完可以带走,还可以拿回家给爸爸妈妈。

等到学生慢慢有了兴趣,再加大难度,不断鼓励、激励,遇到困难,开导、安慰,犯错时,也要批评,软硬兼施,严中有爱,学生就会越来越有干劲了。

严重偏科的钟波,就读中职期间,曾经两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留校工作后,成为禹诚集训团队的核心负责人,指导培养的学生也多次在全国比赛中夺金拿银。

以前学不进去的王宏旭,重新激发斗志。这个暑假,他一天也没休息,主动坚持每天到校集训,从早上9点到下午5点,中午吃完饭后,接着看书。他的目标,是要在9月份举行的全省数控技能大赛上冲刺一等奖,而后再进军全国大赛金奖。毕业后,他还要继续读大专。

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禹诚说,我是反过来理解的,学生其实就是一个个小灯泡,照亮了我,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都带给我快乐和幸福。我也在教学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我觉得,教师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职业。”

文档为doc格式。

全国最美职工家庭故事篇五

最美乡村及教师们都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为了孩子们健康成长,为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壮大,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下面来看看禹诚教师的先进事迹吧。

集高级讲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三种身份于一身,她是武汉市中职学校首位具有“三高”职称的“双师型”教师;从基础课、理论课到专业课、实训课,她让武汉第二轻工业学校成为数控界的“梦之队”;满腔热情、精益求精、永不言弃,她在中职教育的园地里育人育才、砥砺前行。她就是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学校教师禹诚。

一心钻研数控技术,成为“女掌门”

1993年,禹诚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选择来到武汉第二轻工业学校,成为一名中职教师。那个时候,她还不知“数控”为何物。

20,数控技术方兴未艾,禹诚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息。在她的建议下,学校买回两台教学型数控机床,并在模具专业开设了数控加工实训课程。

“要教学生,首先自己得懂。那时候,数控是门新技术,没人会,更没人教。”面对这个陌生而新鲜的领域,禹诚那股求知探索欲一下子就涌了上来,义无反顾地闯进数控界。

“那段时间真是对数控痴迷上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禹诚说,“为了解决一个难题,我能在电脑前坐上一整天,茶饭不思、绞尽脑汁。有时候,半夜两三点,刚刚躺下准备睡觉,突然灵感乍现,我又一咕噜爬起来,继续工作。可就是这样,我也没感到累,反倒觉得特别充实、开心……”

武汉第二轻工业学校被确定为示范性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禹诚被任命为数控技术中心的技术负责人、首席培训师。

“的暑假让我印象深刻。白天泡车间,晚上住宿舍,饿了吃盒饭,‘五加二’‘白加黑’。”禹诚回忆道,“厂房里还没有空调,只能靠一个工业用的大风扇在旁边吹。风很大,脸就像被刀割一样,很干、很疼,但是不吹就会被蚊子咬得一身包。”禹诚和同事们一次次地做样件、检查、重做、再检查、再重做……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带领团队摘金夺银,成就“梦之队”

禹诚的“一举成名”是在20的3月,她第一次担任学校数控大赛集训队的主教练,指导学生参加湖北省数控技能大赛,所带团队一举囊获团体第一名、三个单项的前三名和四个单项的金牌,成为那一届比赛中最大的一匹“黑马”。

此后,禹诚率领的学校数控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披荆斩棘,连续七年摘金夺银,培养出一大批技术能手,被誉为数控界的“梦之队”。

近年来,禹诚承担起青年教师的教学指导工作,培养了一批理论扎实、技能过硬的数控专业骨干教师,其中有1名全国技术能手、2名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7名湖北省技术能手、11名武汉市技术能手,形成一个团结进取、奋发有为的数控教学团队。

此外,随着数控加工设备在企业的大量引进,企业员工培训的需求日益迫切,武汉锅炉公司机械加工分厂常常邀请禹诚周末去作数控讲座。每次授课,禹诚就要清晨5点多钟起床,然后坐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到厂里去,一讲就是4个多小时。在培训时间里,她没休过一个完整双休日,慢性咽炎也发展成声带小结。可一走上讲台,一走进车间,她就把医生的警告忘得干干净净。

不忘初心教书育人,教师“最幸福”

有人觉得,读中职的孩子大多成绩不好、不上进,但禹诚从不这么认为。“没有一个孩子天生是差生,关键看老师怎么引导。这些上中职的孩子,其实都很聪明,只是之前没有找到兴趣点。老师应投入更多精力,一点点鼓励、教导、培养,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爱好,就会越来越有干劲。”

姚楚郴是禹诚的一个学生。他曾在普通高中读了一年,但因成绩不好,学得不开心,就转到二轻;刚到学校时,情绪很糟糕,有点“破罐子破摔”。禹诚就手把手地教他在机床上做各种有趣的小玩意,帮他重拾信心。渐渐地,姚楚郴对数控加工产生了兴趣,没事就往实训车间跑。“让我感触最大的,是师兄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后,到人民大会堂领奖的那一幕。”姚楚郴说:“当时我觉得自己一定也有这个能力。”

这一切,禹诚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把他招入集训队,进行更专业的辅导。功夫不负有心人,姚楚郴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铣床一等奖和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姚楚郴毕业了,顺利进入武汉船用机械公司工作。

“禹老师,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姚楚郴的短信,禹诚一直留着。这种职业带来的成就感,是任何奖励、荣誉都无法替代的。

从事中职教育,禹诚培训出的学生数不胜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把每个产品“做到极致”。“工匠精神,就是追求细节,追求完美。”禹诚说,“做产品,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两种,没有‘差不多’‘大概可以’,必须达到100%的精确,才算做到极致。”

全国最美职工家庭故事篇六

近日,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李保国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常年高强度工作让李保国积劳成疾,今年4月10日凌晨,58岁的他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农民教授”、“科技财神”、“太行新愚公”……一位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楷模,这一个个称号,不是简单的诠释,而是兢兢业业工作的积累与结果,是对党的高度忠诚与对人民无限的爱的集合。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在5月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动员部署大会中,对全院“认真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活动进行了工作部署,全体教职工积极以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对照,寻找着差距与不足,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满意度,认真践行党员职责。

该校李杏丽副院长介绍,活动进行一个多月以来,该院教职工,特别是教师,对于同样是在大学任教的教授,对于河北高校身边同事李保国教授的先进事迹认真学习,学习他的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在教学安排及与学生交流的所有事项中,以积极向上正能量投入到每天工作中,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涌现了诸多“李保国式”好党员、好老师。用李杏丽的话讲就是,“向李保国同志学习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声冲锋的号令,号召全体教职员工学习心无旁骛、爱岗敬业的进取精神,在现代职业化教育的道路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该院行政与人事处处长孔令歆说,“入党至今,我一直自认为自己的言行符合一名优秀党员的标准,可当我看到、读到有关李保国同志的事迹时,还是深深的被感动了,感动于在当今利益价值观占高峰的时代里李保国同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感动于他的心系群众,艰苦奋斗;感动于他的求真务实,踏实肯干;感动于他的严以修身、严以律己……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将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从我做起,从本职做起,做一名无愧于党,无愧于职责的教育工作者!”

全国最美职工家庭故事篇七

自7月调入xx大学伊始,在学校党委、校各行政部门及学院党政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始终能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能勇挑教学和科研重担,勇于探索教学的新方法,由于采用“启发互动、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基本理论、前沿专业知识和课堂教学相互连接起来,深受学生好评,也得到了院领导、同行和校督导专家的认同。此外还带领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自组织微分方程科研小组以来,一直坚持科研讨论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得学校科研领域有了数学学科的身影。获得了校优秀教师,同年获得四川大学娇子奖,09指导数学大学生建模竞赛广东赛区一等奖。近三年来参加(第二研究人)省级科研课题1项,主持校课题2项。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在sci收录7篇、ei收录2篇、ispt收录1篇。编写出版(副主编)“”规划教材《高等数学》(上、下册)一套。具体总结如下:

一、思想。

在学校党委、校各行政部门及学院党政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和科学发展观;始终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以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神圣使命,以高尚的师德作为自己人生的信念,并使之贯穿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之中;能够宽以待人,严以待己,始终把“德”放在首位;奉行“做事先做人”、诚信第一的原则。能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有益的活动。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时,我正在四川大学学习,我第一时间和其他博士去献血捐款,并积极报名参加抗震救灾志愿者,今年,玉树发生地震后,我响应校党委的号召积极捐款,起到了一个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人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每一位从业者都须具备敬业精神、勤业作风和乐业品质。是警察就要除暴安良,是医生就要治病救人,是商人就要诚实守信,是教师就要教书育人。在海大执教7年来,我主要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不断探索数学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使得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美,感觉到数学不仅仅是数和公式的游戏更是一门与实际现象有着紧密联系的科学工具。我们都知道:人民教师不仅肩负着传授文化知识,教授学业的光荣职责,同时也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崇高理想的布道者,社会规范和价值的传递者。教师要履行好教书育人这个职责,首先就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安教乐教。

二、教学。

1、加强教学内容更新,掌握学科发展方向。针对《高等数学》课程理论知识经典、课本更新慢的问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国内外数学建模理论发展动态,增加有关新教学内容,改变课本理论性强实践性弱的特点,使学生学到课本理论的同时又领略到数学的强大的作用。

2、采用“启发互动、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在05-,我在05级数学班首次采用了此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随后,在08级的电子1、2班、09级的财管1、2班也继续采用上述教学方法,同样效果不错。具体方法有二:(1)第一节课后安排布置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课下自学做准备一部分内容,在正式上课时,随机抽1到2位同学上台讲解,时间控制在十分左右。然后,请下面的同学点评,最后老师点评。(2)把每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问,并予以诱导,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自己解开问题,若学生不能回答,可采取“抽丝剥茧”的方式使问题大白于天下。还可以让学生向你提问题,然后先由学生替你回答,再加以点评,最后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启发互动、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由原来的被动、枯燥、无兴趣变成了主动、轻松、有意思,使得教学难点轻松化解,学生印象深刻,并让学生的思路开阔,启发学生进入逻辑思维,同时学生的提问也促进教师不断完善自己,教学互长,学生受益。

3、每年教学工作量饱满,教学深受学生好评,也得到了院领导、同行和校督导专家的认同,被评为校优秀教师,指导的数学建模组获得广东赛区一等奖。

三、科研。

广东海洋大学的定位是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和科研是学校腾飞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好的教学环境教师队伍,学校不可能交出合格的“产品”。同样,如果没有好的科研环境和高素质的科研教师,学校也同样不可能有较大的发展。作为海大一名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既要在教学上建功立业,又要站在科研探索的前沿。因此,我在教学之余,十分注重自己科研能力的提高。

(1)之前,数学学科在我校是科研薄弱学科,由于承担的全校的数学公共课程和数学系的专业课程的繁重的教学任务,全体教师的精力基本上都投在了教学上。但这显然与学校的发展目标不相称,数学不能等,必须自己崛起。在系主任岳中亮教授的提议下,数学系成立了三个科研小组,我负责其中的微分方程小组。从那时起,我们一直坚持进行科研讨论,这是在课余时间、无任何经费和报酬情形下开展的,到现在已经足足5个年头了。讨论组收获很大:由原来无博士到现在3名博士,由原来无sci论文到现在sci收录数全校领先。

(2)积极参加国际国内的科研会议。在近三年,我参加了一次国际会议、三次国内本专业的会议、一次省数学年会。通过这些会议使我了解到国际国内同行专家的科研动态,更有帮助的是建立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纽带。比如,在会议结识的同行邀请我参加一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我为第二研究人)。近三年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sci收录7篇、ei收录2篇、ispt收录1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今后,我仍将继续拼搏,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以德树德,教书育人,用心血和汗水浇灌满园桃李。

全国最美职工家庭故事篇八

禹诚来自湖南邵东农村。1993年,她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受父母影响,选择当一名中职教师。

进校后,主要从事模具专业教学,那时禹诚还不知“数控”为何物。,数控技术在中国方兴未艾,禹诚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息,建议学校率先买回两台教学型数控机床,首次在模具专业开设数控课程。“那时没人会、更没有人教。”她摸索、自学,如饥似渴地充电,闯进了“数控”这个新鲜又陌生的领域。

连续几年,她一心扑在钻研数控技术上。暑假,她白天泡车间,晚上住学生宿舍,饿了吃盒饭,遇到一个难题,能在电脑前坐上一整天,绞尽脑汁,茶饭不思,甚至半夜两三点刚刚睡下,突然想到解决办法了,马上跳起床。

机器轰鸣的车间里,她聚精会神地调试着程序,用粉笔在地上细心地计算参数,庞大、笨重的机器就像她延伸的灵巧的手,通过编程,把大块的原料按照图纸加工成设计精巧的零部件。禹诚回忆,当时厂房还没有空调,一个大风扇在旁边吹,风很大吹得脸上很干、很疼,不吹又蚊子咬,有时工作到凌晨2、3点,但是内心很充实。

追求细节和完美的工匠精神。

从事中职教育,禹诚也看到数控专业发展的起起落落:从刚开始的新鲜事物,到高峰、低谷轮回,再到现在逐渐趋于理性。伴随着时代风云,禹诚率领数控集训中心,也培养了多名技术人才、技能高手,现在他们大多在航空航天、造船、军工等大型企业,从事一线工作。

禹诚培训出的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禹诚说,我们就是引产入教,将企业的产品引入教学,在每一次训练中,都是按产品的.要求去做,只有合格品与不合格品,没有差不多、行了、大概可以了,必须达到100%的合格。“把学生培养成精品,每人都会操作机床,看到图纸会加工,走出校门就能上岗,上岗就能独挡一面。”“工匠精神,就是追求细节和完美,善始善终。”作为优秀的职业教育工作者,禹诚对工匠精神有着自己的理解,先从最基本的做起,规范操作步骤,规范工具、量具的摆放,规范穿着,教导学生注重生产安全、个人素养,老师不断反复、提醒,让学生领会,再慢慢置入内心。“学生在本职岗位上,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好,做到极致,就很高兴、欣慰。”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的一次全省数控技能比武中,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学校的学生包揽了所有数控工种比赛项目的前三名,“就像一匹黑马,从默默无闻到脱颖而出,让人惊叹。”

此后,禹诚率领学校的数控集训团队,经过不断摸索和总结,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数控技能大赛训练模式和方法,打造出一支过硬的数控团队。她指导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连续七年摘金夺银,在湖北省、武汉市数控技能大赛中屡屡蝉联第一,培养出一批全国、省、市技术能手。

在教学中获得快乐。

在一般人看来,读中职的都是成绩不好,不上进的孩子。但禹诚,能化“腐朽”为神奇。

她说,学生没有差生,关键看老师怎么引导、激励,这些孩子,他们的智商都不低,也很聪明,很多时候是不愿意学、厌倦,或是他的兴趣被抹杀掉了,到我们这里来以后,极力保护他的兴趣,鼓励他,然后通过科学的方法,一点一点地教导,像垒金字塔似地慢慢叠加,发现他的特长,让他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我花大量时间,来研究如何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兴趣。”禹诚说,比如我会让学生做一些简单、好玩的小零件,一个钥匙环,有创意的礼品,学生做完可以带走,还可以拿回家给爸爸妈妈。

等到学生慢慢有了兴趣,再加大难度,不断鼓励、激励,遇到困难,开导、安慰,犯错时,也要批评,软硬兼施,严中有爱,学生就会越来越有干劲了。

严重偏科的钟波,就读中职期间,曾经两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留校工作后,成为禹诚集训团队的核心负责人,指导培养的学生也多次在全国比赛中夺金拿银。

以前学不进去的王宏旭,重新激发斗志。这个暑假,他一天也没休息,主动坚持每天到校集训,从早上9点到下午5点,中午吃完饭后,接着看书。他的目标,是要在9月份举行的全省数控技能大赛上冲刺一等奖,而后再进军全国大赛金奖。毕业后,他还要继续读大专。

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禹诚说,我是反过来理解的,学生其实就是一个个小灯泡,照亮了我,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都带给我快乐和幸福。我也在教学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我觉得,教师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职业。”

全国最美职工家庭故事篇九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李保国,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群山之间,他用足迹和生命,践行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信仰与誓言。这位“科技财神”“农民教授”,以点石成金之手,染绿荒山,播撒希望,他身后留下的满山果香,所传递的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就是镌刻在百姓心头的不朽丰碑。“这辈子最过瘾的就是干了两件事,一是把我变成农民,二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作为一名专家、教授,他长得像农民,穿得像农民,住得像农民,一举一动,都像一位朴实无华的真农民。只有身上沾满泥土,心中才会装满百姓,他始终牢记党的使命,时刻听从党的召唤,30多年如一日,奋战在扶贫攻坚第一线,在巍巍群山之间,实现了一个共产党员最高的人生价值。

李保国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奋斗一生的太行山上。太行,是一道与共产党人的生命、信仰和追求血肉相连的山脉;太行,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丰碑,更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精神的积淀和延续。为什么“愚公移山”的故事会诞生于此?正是因为太行山如一本厚重的大书,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沧海桑田,记录了无数先辈的筚路蓝缕,也记录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如何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有多少大山横亘在前,就呼唤着多少如李保国这样的“新愚公”。一边坚守着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一边保持着纯正质朴的百姓情怀,以移山之志、填海之心,挪穷窝,刨穷根,真正做到精准帮扶,真正做到带民致富,真正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将身躯化为泥土,将信仰化为山脉。李保国同志的精神已传遍了中华大地,在湖北奋力实现“十三五”的宏伟蓝图中,每一位共产党人,都应自觉自发地以他为镜,看看脚下有没有泥,问问心中有没有情?每一位共产党人,都应担起党和人民交付的使命,挑起脱贫攻坚的历史重任,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志,干在实处,久久为功,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

是什么支撑他不顾病体、一年行程4万公里、200多天扎在农村?

是什么支撑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埋头耕耘、淡泊名利、不图回报?

昨日下午,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华中农业大学举行。报告团成员感人肺腑的发言,让这位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走进了听众的心间,震撼心灵,催人奋进。

他是太行山的儿子。

作为李保国的同事,我目睹了李保国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执着于太行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

李保国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1981年,刚刚大学毕业留校的李保国,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的太行山综合开发研究;1996年,河北中南部发生特大洪水后,他又率先报名参加省科技救灾组;,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后,作为知名的山区治理专家,他积极为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在全省脱贫攻坚下乡干部培训大会上作首场报告,还亲自帮扶十几个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

30多年来,李保国始终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和实现自身价值。他曾讲:“我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个是把我变成农民,一个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他经常走进田间地头,用农民的语言讲解技术,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技术把式”。在他手机存储的电话号码中,有1/3以上是农民朋友的。他常说,“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他始终把“三尺讲台”和“田间地头”紧密结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及时充实到教学中,他主讲的课程生动、形象,实践性强、接“地气”,深受学生欢迎。

李保国是脱贫攻坚的榜样。他教农民学科技,帮农民搞产业,为农民打品牌,在邢台县前南峪进行的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将贫瘠干旱山地变成了“洋槐戴帽,果树缠腰,梯田抱脚”的生态经济沟,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在内丘县岗底,他开发了优质绿色苹果生产的标准化工序,打造了“富岗”苹果品牌,苹果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在临城县凤凰岭,培育出全国知名的“绿岭”核桃,使过去赤壁几十里、草都长不好的荒岗变成了“花果山”“摇钱树”,带动了太行山区百里优质核桃产业带的发展;在平山县葫芦峪,将“山水林田路”山区综合治理技术做成标准化模块,指导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3万多亩,带动周边地区复制开发荒山近30万亩。他用科技的力量使许许多多的贫困山村摆脱了贫困,帮助10万多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科技财神”“农民教授”“太行新愚公”。

35年来,李保国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身上沾满了泥土,心中装满了百姓。

“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我是农村长大的,过去家里也很穷,所以我见不得老百姓穷。——李保国。

我和李保国教授是1996年认识的。那年8月,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洪水冲走了全村200多亩保命田,山场果树遭受了很大损失。村民们哭着说,“这日子没法过了。”

这个时候,李老师随省里的科技救灾组来到了岗底村查看灾情。他递给我一张写在烟盒上的字条:“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李保国。”后面留了电话。

岗底村是河北省内丘县太行深山区的一个小村,1984年人均年收入不足80元,为了脱贫致富,从1985年开始,种了20多万棵苹果树,但苹果质量特别差,到1996年还没摘掉穷帽子,迫切需要技术指导。

20天后,我给李老师打了电话,讲了我们的困难和愿望。没想到,他真带着铺盖卷来到了岗底村,一头扎进山里,查看果树情况,每天跑50多里山路,累得晚上都上不去炕。

李老师对我说:“我是农村长大的,过去家里也很穷,所以我见不得老百姓穷。你相信我,依靠科技肯定能致富,咱们一块干,让老百姓尽快富起来,我一分钱也不要你的。”

向农民传授科学技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了让农民能听懂、记住,李老师把技术编成顺口溜、歌谣,简单易懂接地气儿。

李老师给村民上的第一堂课,是剪枝。他把课堂设在果园,亲自动手,一会儿用锯,一会儿用剪子,把一棵果树的枝条,剪掉了1/3。农民心疼得不行,还有村民找到我家里,急切地说:“你找来的这个教授到底行不行?”面对质疑,李老师就一句话:“明年果树如果挣了钱是大家的,如果损失了,算我的。”

为了推广“套袋”技术,李老师买了16万个苹果袋,免费送给村民。因为以前村民使用不成熟的套袋技术吃过亏,这次很多人死活不敢用。李老师还是那句话:“损失了算我的。”

李老师就这样一次次给村民们立着军令状,推广新技术。第二年初见成效,第三年果园的面貌全变了,一亩多卖了3000多元,带来效益900多万元。

这下,村民打心眼儿里服了,以后全听他的,他说怎么干,咱就怎么干。李老师在岗底村扎下了根,他研究推广的28项成果中,有15项是在岗底实验成功的。从1996年到这十几年里,李老师每年都有200多天住在岗底村,他把富岗苹果栽培技术分解成了128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先对村民集中培训,然后再单独辅导。

李老师在管理果树时,经常起早贪黑,探索、实践出绿色、有机苹果的治虫、施肥生物链条,形成了完整的生产、管理体系。富岗苹果获得了1999年世博会银奖、中国驰名商标、河北名片,一个极品果儿卖到了100块钱。

这些都是李老师的功劳,可他却说:“科技致富,不能光依靠我一个人,要把农民变成我,把大家都培养成管理果树的专家。”他想方设法给村民办夜校、搞培训,建议借邢台农校“送教下乡”,让100名果农在家门口读了中专。后来,62人拿了大专文凭。在他督促下,又请农校对全村208名果农进行培训,191人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人民日报报道说岗底是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我们村现有技师14名,农艺师1名,高级技师5名。

现在,岗底村富了,村民人均年收入3.1万元,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做饭、取暖烧燃气,100多户买了小轿车。

我们的严师慈父。

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只有深入生产一线,科研教学才会有的放矢。——李保国。

我是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1999级本科生,从本科毕业实习开始,一直跟随李保国老师从事核桃种植与研究。

初,我们随李老师到邢台临城县绿岭核桃基地毕业实习。不久后,他教我们嫁接,要求每人一行,按他教的步骤做,不但成活率要高、速度还要快。当时,小苗只有四五十厘米高,我们顶着太阳蹲着、跪着练习,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累得连饭都不想吃。但第二天,还得接着练。他说,所有技术都是这么练出来的,没有任何捷径。只用一周时间,我们全都熟练掌握了嫁接技术。

我考取了李老师的研究生。一入学,我们每个人都接到一个学习任务清单,每一项后面都有详细的要求和明确的时间。李老师常说,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最关键的是要踏实、认真。大旱,7月的一天中午,我正在午休,突然接到李老师电话,要我马上到核桃地。到了地里发现,一片核桃树受旱严重,已经长成个的核桃都蔫了。他安排我对土壤、叶片、果实取样,测定含水量,并观察浇水后的变化,我把测得的数据随手记在了一张纸上。后来有事耽搁了几天,等我想起来时,那张纸却找不到了。李老师知道后生气地说:“大旱不是每年都有,错过了这次调查也就错过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机会”。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粗心大意。

在我的心里,他不仅是严师,更像慈父。我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尤其是在人多的场合。李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开始,每次对外技术培训都会叫上我,并鼓励我开口讲,他做补充。在他的引导下,我的能力不断提高,先后在邢台、石家庄等地独立开展技术培训上百次。

李老师常教导我们,搞科研不能纸上谈兵,要真刀真枪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4月19日,正值果树的盛花期,石家庄以南,包括邢台,天气突然转阴,并由阴转雨,随后下起了鹅毛大雪,气温骤降。李老师得到消息后,给我打电话,让我“摇树除雪、熏烟防霜、霜后及时补充营养”。从白天到晚上,我一直和老师保持通话,那晚,他彻夜未眠。天刚蒙蒙亮,他又开车来到了绿岭。当年河北省中南部核桃几乎全部绝收,但李老师指导的绿岭基地却几乎没有减产。

在他的影响下,我们也把研究的课题聚焦在生产一线。以前核桃树修剪是在秋季和冬季,但秋季修剪不利于树体营养积累,冬季修剪会引起养分流失。在老师的指导下,师弟汤轶伟经过反复研究,将修剪时间确定在春季核桃树发芽前的20天以内,避免了因剪枝时间不当造成树势衰弱。目前,这一创新成果写进了教科书。

我的老家在平原,小时候没见过核桃树。在李老师的指引下,我不仅爱上了核桃,还留在了山区成为邢台市市管专家、荣获河北省农村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

我和保国的三个家。

这辈子最愧对的就是老婆和孩子!——李保国。

我和保国是大学同学,我们1981年结婚,一起生活了35年。像许多夫妻一样,我们也用心经营自己的家。不一样的是我们有三个家:一个是城市里的家,在保定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山里的家,在各个帮扶基地;还有一个流动的家,是常年穿梭在山地平原之间的越野车。

上世纪80年代初,山里的家是我们的生活中心,生活比较艰苦,没水没电,经常干粮就咸菜。当时为了不分心,我们把城里的老母亲和一岁多的儿子接到村里,一住就是4年多。近年来,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后,保国帮扶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常常开车奔走于各地,帮扶基地的家我们住得少了,在车上的日子越来越多了,一年行程约4万公里。

比较起来,保定市里的那个家待得最短。春节前,我俩回到保定是腊月廿九,想准备年货第二天过年三十儿。可是我俩忙得都不知道,今年没有年三十儿,看着家里清锅冷灶啥也没有,我心里一阵难受。最后,还是亲家打来电话,让我们去他们那里过了个除夕。

这个春节,和以往一样,大年初一保国就在家里给学生改论文,初二就有蔚县农民找到家里,咨询山怎么治,果树怎么管。初五到十一,我们冒雪开车跑了张家口的2个村,承德滦平7个村。这个春节,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车上过的。

30多年来,我们在三个家之间来回奔波,保国因为太忙,常常顾不上家。我前后两次做手术,他都不在身边,连手术签字都是同事代签的。去年在“燕赵楷模”发布厅录制现场,他对主持人说,这辈子最愧对的就是老婆和孩子!

保国最爱的是治山,最高兴的就是看着山里的百姓富起来。为了治山他不求名利,什么苦都吃,什么罪都受。

保国身体底子很好,可常年往山里跑,生活不规律,超负荷工作,身体越来越差。1998年,患上了糖尿病。,在张家口黑龙山林场,平时上山总是走在前头的他,突然觉得憋气,嘴唇发紫,也就在这次,被确诊为疲劳性冠心病,心脏造影显示他75%的血管狭窄,连心脏支架都做不了,只能做搭桥,但医生说做搭桥后,需要休养干不了事,所以他坚决不做,采取保守治疗。

从去年冬天,我就发现他身体状况在变差,饭量越来越小,不吃肉,人消瘦得厉害,脸色也不好看,多次劝他去医院看看,他总说,没时间!山在他心里比什么都重要。现在想想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不是不知道这病的危险性,正是因为知道,他才更拼命,他怕时间不够,他怕他少帮了一个点,就会辜负一群人的希望。

民心深处有丰碑。

太行山的父老乡亲富起来了,我的事业才算成功。——李保国。

当了20多年的记者,采访了无数的典型人物,李保国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有架子,是个“农民教授”,能和他们打成一片,手把手地教他们,从没有嫌麻烦。

内丘县岗底村有个农民叫杨会春,干活实在,就是脑子转得有点慢。教苹果套袋技术时,李保国教了一天多,他才学会。以后,再传授技术,李保国都会专门给他开“小灶”,为他重点讲解示范;李保国说一他不二,道道工序都能落实到位,后来,他成了行家,十里八乡的果农都请他当师傅。种苹果再加上技术服务,他一年收入十几万元。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多场,培训人员9万多人次,创新推广了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

翻看李保国教授生前照片,背景大多是村庄和乡亲,而不是书斋、讲台。

35年来,李保国带领他的团队,打造了前南峪模式、岗底模式、绿岭模式、葫芦峪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山区发展之路。

这两年,河北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举全省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李保国更忙了。很多地方慕名找到他,给他们的乡镇、村庄作规划。他能多去一个地方,绝不少去一个。

有一回在石家庄,他一天之内转了4000亩苹果园。我劝他说:“你这样干太辛苦了!”他说:“通过我的技术,早一年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可以增收4000斤苹果,按一斤苹果卖两块钱算,一亩地就能增收8000元,4000亩地是多少啊?3200万啊。我一个人辛苦一天的事儿,多值啊!”

文档为doc格式。

全国最美职工家庭故事篇十

5月19日上午,石家庄市第五十中学全体领导、党员及没课教师在小会议室通过电视直播的方式聆听了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报告会。

李保国,河北农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省管专家、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他35年如一日的走进太行深处,足迹踏遍邢台大地。他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为太行山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做出卓越贡献,被乡亲们誉为“太行新愚公”。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今年4月10日凌晨,58岁的李保国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

报告会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李保国同志扎根太行,无私奉献的事迹,再现他生活与工作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情景。在场的老师,深受触动,多次难以抑制的流下热泪,思想得到提升,心灵得到净化。

韩志杰书记总结说,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是当前“两学一做”的重要内容,学习他的事迹,践行他的精神,让我们成为“南村镇教育的新愚公”,使这片土地脱精神之贫,致精神之富。会后,大家一致表示要向李保国同志学习,以他为标杆,对党忠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与力量。

全国最美职工家庭故事篇十一

教师的队伍里,有一批在特殊教育岗位上默默耕耘的园丁,他们要比普通老师更具爱心、耐心和恒心,对“折翼的天使”,不断呵护、爱惜,用爱心和微笑温暖着那些残疾孩子,让他们跟普通孩子一样茁壮成长。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这样一位最美老师—梁琰。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全国最美教师梁琰爱心奉献的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那么多老师参评,我都没抱希望,没想到全省20名候选人里居然有我!”5月18日上午,当记者来到安阳特殊教育学校时,舞蹈班班主任梁琰大呼意外。

梁琰出生于1981年,浓黑的睫毛长长的,眼睛炯炯有神。一身运动衣,瘦瘦的她青春靓丽,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很多,她笑说自己天天跟孩子在一起,童心未泯。“孩子们挺喜欢我的,去年学校评‘我最喜欢的老师’,200个孩子投票,我得到190多票,几乎每个孩子都选了我。”梁琰自豪地说。

说起入行的经历,直爽的梁琰笑着说,初中毕业时她什么都不懂,考中专时的专业是家人做的主。得知自己以后要学习如何教育身患残疾的孩子时,起初梁琰有些抵触:“那会儿档案都被提走了,想换专业也没办法。没想到越做这行越割舍不下。我18岁毕业来到特教学校,一做就是。”

“很多孩子耳朵听不到声音,我上课时经常让他们把手放在音箱上,感受不同的节奏,还要用脚合着节拍用力踏地板。”梁琰说,来,她记不清跺坏了多少双舞蹈鞋。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她还精心编创了符合孩子们心理、生理特点的舞蹈教材。

5月18日上午,最后一节课是舞蹈课,孩子们要练习下腰等动作。伴随着教学和手语,梁琰不断纠正孩子们的动作。个别孩子看到记者在拍摄照片,就跑过来好奇地看着相机的镜头,眼睛笑成一条缝。这些看似与常人无异的活泼可爱的孩子,很多人都戴着助听器。

这是一节普通的舞蹈课,但梁琰并不轻松,因为一个简单的手势往往需要重复多次,并且要对孩子们逐个进行动作纠正。梁琰说,如果赶上演出排练,加班加点,连喊带比划,一两节课下来嗓子就哑了。

“给孩子们上一节课挺费劲的。”梁琰说,“跳舞很苦,孩子自觉性差,不听你讲道理,累了就直接撂挑子。寒暑假舞蹈班还不能休息,一休息孩子们就会退步。别的学校老师都有寒暑假,我感觉每到寒暑假更忙,经常要排练节目、演出和培训。”

在梁琰舞蹈班的学生中,曾经有一名女生由于家庭原因,极其自卑,以致形成了敏感多疑的性格,常常泪流满面,几次用极端的方式对待自己。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常常在课余时间和她谈心,并经常打电话与她的家长进行沟通。有一次,这名女生给梁琰写了一封信:“梁老师,是您让我时时感受到妈妈的温暖。有了您的支持与鼓励,我才坚持走到了今天。在这里,请允许我叫您一声‘妈妈’!”看到这些文字,梁琰不禁潸然泪下。

梁琰先后帮助十多名家庭困难的学生考上舞蹈本科专业。有一次,梁琰在省残疾人运动会上担任手语翻译,发现有个孩子家庭困难上不起学,回到学校梁琰就申请了贫困生资助款,将这名学生带到安阳特殊教育学校上学。很多她教过的学生每年都会回来看她,孩子们都视她为妈妈。

工作多年,梁琰获得的荣誉很多,市优秀教师、省优秀教师、省骨干教师、省助残先进个人,省手语大赛一等奖、省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梁琰辅导的.舞蹈《我心飞翔》、小品《舞动心灵》还获得省残疾人艺术会演一等奖,舞蹈《国之梦鱼之乐》获得省残疾人艺术会演二等奖。

11月,梁琰带领学校艺术团学生在《我要上春晚》的舞台上表演了节目《飞舞》;今年3月带领艺术团盲生参加中央电视台《群英汇》节目录制,全票当选为当期人气王,4月20日又应邀返场录制节目。

“我的学生赵耀,我从他6岁开始教他,一直教到17岁,他考上舞团后在湖南卫视《天天向上》中跳了自己最喜爱的舞蹈,得到汪涵老师的夸奖,他专门给我发来照片与我分享喜悦。”梁琰说,“我们学校校长和老师也一直致力于研究孩子们以后的出路,希望孩子们走上社会后能够自食其力。关于特殊孩子的教育问题,家庭、学校、社会应是一个良性互动,各方面都要配合。”

梁琰说,教育特殊孩子比正常孩子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爱心,每当孩子有了一点点进步,她都觉得特别充实和满足。未来,她还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同学们好!”随着上课铃声响起,梁琰边讲边打着手语,一堂舞蹈课开始了。课堂上,梁琰就和着节拍用力踏地板,十几年来,仅跺坏的舞蹈鞋,就数不清到底有多少双。

残疾人事业是一种特殊的“良心工程”、“爱心事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会孩子们一个舞蹈动作是件很辛苦的事情,甚至需要付出很大的心血。十几年来,她一心扑在自己喜欢的特教事业上,几乎忘掉了自己的“家”。每次一接到排练任务,她就和参加舞蹈训练的学生同吃同睡,寒暑假也不休息。

梁琰一入校就帮助了一名家里很困难的孩子,常常用自己的工资给他买文具和生活用品,训练时对这个孩子也很严格。经过梁琰的帮助,这名孩子顺利考入郑州某高校舞蹈专业,并上了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

梁琰陪自己儿子的时间并不多,但如果是学生需要她的帮助,她一定尽心尽力。有个女生训练时不慎扭伤,她自费买药和食品,昼夜陪护,每天坚持给她按摩、上药,学生感激地几次都喊错,把她当成了妈妈。

在梁琰的舞蹈队中,曾经有一名女生,由于家庭暴力,身心受到很大伤害,还常常面临辍学的危机。梁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常常在课余时间和她谈心,并经常打电话与她的家长进行沟通,为她争取上学的权利。

后来,这名女学生到郑州进行深造,还经常和梁琰保持联系。有一次,这个女生在信中这样写道:“有了您的支持与鼓励,我才坚持走到了今天。在这里,请允许我叫您一声‘妈妈’!请接受一个女儿对母亲最衷心的祝福吧!”

多年来,梁琰一直担任中国聋人百科网的特聘手语翻译、省市中国手语技能大赛特邀评委,并担任安阳市残联举办的各种大型会议以及公、检、法、银行等单位的特聘手语翻译;在省市特殊教育学校优质课比赛、教师基本功大赛、手语比赛、教师才艺比赛中均获一等奖。

现在的梁琰,在安阳特殊教育学校创办的启彩星艺术团中负责舞蹈指导,暑假、寒假、节假日都不休息,就是想为这些特殊的孩子找到就业的机会。

梁琰说,她希望孩子们能自强、自立,也希望社会能包容这些孩子,给孩子们一个好的生存环境,“他们是折翼的天使,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

全国最美职工家庭故事篇十二

早些年,李保国曾陪着一位领导到邢台一个山村考察,进村看的第一户生活就很困难,家里一贫如洗,全家只有一条炕席一床被子,揭开锅,就是玉米面饼子。领导一见,赶紧从兜里掏钱。李保国劝他先别掏钱,最后一起想办法,可领导说看着实在可怜,得救济。第二户、第三户……到第六户,领导兜里的钱掏光了。李保国打趣地“挤兑”领导:“你再掏啊——反正我不借给你。”

“得看这里头根本问题在哪,光从兜里掏钱,这不解决问题。”李保国说。

李保国:这其实也不难理解,还是那句话,我想干事。为了“干成事”,我更看重如何取得最优效果,如何根治问题、形成良性发展机制。我干事的时候重实利,你重了老百姓的实利,这事才能干成干好不是?就好像掏钱的这个故事,我是科技工作者,我要考虑的是怎么把广大农民从这种贫苦生活中解放出来,这是我的思维方式。

记者:您扎根山区30多年做了这么多事,其实都是围绕这种思路来的?

李保国:对,就是从根本上保证绿山富民。好比我用了9年时间,建立了苹果乔砧矮化密植栽培新树形,开发出苹果生产的128道工序,让村民像工人生产标准件一样生产苹果——一旦形成规模和机制,事情办起来就很省力。

现在我搞了两个大的产业联盟,一个是核桃技术创新联盟,一个是苹果技术战略联盟,我都是理事长,合作成员有问题我们去解决。每年我掏钱把成员们聚起来组织两三次培训,很方便。但是到没进入联盟的新区去推广就很费劲,就得一个个下去培训,费时费力。

记者:这也是您后来一定要发展产业的原因?

全国最美职工家庭故事篇十三

陈予恕,中国著名工程非线性振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应用科学院外籍院士,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先生年轻时求学之路颇为动荡,经历过日军侵华,甚至一度辍学,后来到苏联留学,到天津大学读书任教,这些经历让他深知,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他的今天。他在面临人生选择之时所想的也是党和国家最迫切的需要。

“先生贯穿始终的一个科研风格就是紧盯国家重大需求,理论联系实际。他用科学的理论来解决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技术难题,这影响了我的一生。”杨绍普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自1983年开始,他在天津大学师从陈予恕读研究生。在杨绍普看来,无论是陈予恕身边的年轻人,都潜移默化地受到陈予恕这种风格的影响。

陈予恕身边的年轻人都潜移默化地受到他这种风格的影响。

年过50,陈予恕开始研究非线性动力学的新兴理论“分岔和奇异性理论”,并提出了“c-l方法”,解决了国际非线性振动界长期存在的难题。理论的突破,如同混沌理论中的蝴蝶效应一样,推动了国内的`学科交叉,带来了后面几十年的学科辉煌,也在实践应用上实现了更大的突破。1995年至2001年,他主持了中国一般力学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型旋转非线性动力学问题”,解决了7省市23台汽轮发电机组的疑难振动故障和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取得了4亿多元直接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严师带出的学生个个都是好样的。

陈予恕一生带出了120多位研究生、近百位博士生,他带出的本科生更是难以计数。在这些学生中,有4位国家“杰出青年”,而学生的学生中又有2位“优秀青年”。

在陈予恕的门下,时常汇聚了学工程、数学、物理等各个研究方向的学生。在学习开始之前,陈予恕一定会问学生这样的问题:“有兴趣吗?愿意下力气吗?”在他看来,要想在专业学术领域做出成果,没有兴趣作动力,不愿付出努力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

陈予恕在隔振实验台前教学。

“做科研要‘落地’,出成果要‘有用’。”天津大学机械学院副院长、教授曹树谦也是陈予恕的学生,在科研教学方面,他也在一直沿用老师的思路。今年教师节前夕,曹树谦带着一项研究成果前来看望恩师,希望用这份不同寻常的心意向先生致敬。

据曹树谦介绍,目前他和陈老师一起做的一项关于航空发动机转子动力学方面的“973”课题,最近取得了新进展:一个综合性的转子试验台已经完成,并引入了学校实验室。该试验台可以模拟航空发动机一些主要的动力学故障,可以完成轴承实验、不对中实验、联轴器实验等,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减少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设立奖学金桃李尽芬芳。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如今,85岁高龄的陈予恕仍然没有离开讲台,仍然在向人间播撒知识的种子。,他组织参与了航空发动机安全运行基础的“973”项目;,他牵头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陈予恕设立了国内动力学与控制学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学科奖学金。

为了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学子投身非线性振动与非线性动力学学科研究中来,3月,80岁高龄的陈予恕个人出资40万元,并筹资40万元,设立了“陈予恕奖学金”,这是国内动力学与控制学科设立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学科奖学金。5年来,共有46名优秀学生获奖。

“现在,适逢学科发展的大好时机,我将继续努力,一直到我生命最后一刻。”陈予恕说。

全国最美职工家庭故事篇十四

“今年暑假我报了一些心理学的培训班,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采访时,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教师李迪将自己的暑假学习规划告诉记者。“我将每一刻都当成修炼美丽的过程,我要以美丽的姿态播种美的种子。”李迪说。

读过李迪的文章,或者见过李迪的人,都感觉她是一个单纯、真诚的人。很多人不解,这样的人怎么能做好班主任工作呢?尤其是在职业学校,问题学生格外多,没有一些威严和手段,怎么能降伏那些刁钻古怪的小家伙们呢?李迪却说:“我当班主任的优势便是单纯、真诚和一颗年轻的心。”

李迪从19第一次当班主任起,就把自己作为音乐教师特有的文艺气质带到了班级工作中。比如,她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花草的意义给班级命名,用别致的班级文化影响每一位学生。李迪善于借助故事和自己的人生体验来引导学生,她开班会就是讲故事和搞活动。她总是用自己真实的一面去面对学生,从不装腔作势或刻意掩饰自己的情绪。有时被蛮横的学生气急了,她从不强忍自己的泪水。不过正是这样的学生,让她不断反思、上进,从中得到了不少班级管理的经验。

李迪说,最初做班主任都会经历依靠自己的性情、个性和感觉带班的阶段,这是一种“本色管理”,但是做班主任工作不能只靠吃“老本”,随着与年龄相关的种种优势的削弱,必须增强谋略、掌控和预设能力。也就是说,班主任不能总是等学生“制造”出问题、事件之后,才去“做班主任工作”,而应该主动出击。比如,通过策划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疲于应付”,消耗他们过剩的精力,同时让他们受到不露痕迹的教育,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李迪以真实的情感面对学生,最终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喜爱和尊重,她从中也收获了很多。在工作之余,她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认真记录教育故事和心得。迄今为止,她积累了100多万字的工作日记,写了400多万字的教育随笔,出版了9本书,其中《做学生欢迎的班主任》已是第8次印刷,并被确定为中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用书,在全国教师队伍里都有一定的影响。

多年来,李迪因阅读、写作、践行、反思,使得班主任工作有声有色,特别是著书立说后,在全国拥有了大批“粉丝”。她除了在省教育厅和郑州市教育局组织的师资培训活动上授课,还在周末和节假日,应邀到北京、南京、上海、广州等地开展讲座,深受一线教师的欢迎。

夏天,因班上学生出了一些事,李迪好不容易处理结束,儿子深夜却又病了。等孩子病情稳定后她才睡去,醒来后却发现自己嘴歪眼斜,患了面神经炎,俗称“面瘫”。很多人面瘫后,一个月之内就能痊愈,她却足足病了半年多。当医生告诉她可能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的那一刻,她有些崩溃,但冷静后她怀着一颗淡然的心看待这一切。

病愈后,她重出“江湖”,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到全国各地做报告,很多朋友见面都会问她的病情,以至于武汉大学的田恒平教授开玩笑说:“李迪你知道吗,你病了,全国人民都在关心你。”她恍然明白,在有了一定影响力后,做一个优雅、美丽的教师,已经不再是她个人的人生目标,因为广大教师都在关注着优秀教师的生活是否精致、美丽、从容、优雅。

因此,现在的她常常一边熬粥,一边跳健美操;一边散步,一边听有声读物;一边外出开讲座感染别人,一边在火车站、飞机上读书补充能量。她在努力给广大教师树立一个精致、美丽、从容、优雅的榜样。

李迪现在是新时期优秀班主任的代表式人物、全国著名的班主任工作专家、首届河南最具智慧力班主任,但她从未放弃自己的人生目标——80岁的时候,要成为世界上最优雅、最美丽、最可爱的老太太……为了迎接那一天的到来,她将自己的每一天都当成修炼美丽的过程,以美丽的姿态感染身边或远方的人,让美的种子在学生及同事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全国最美职工家庭故事篇十五

由于地处农村,课本中的有些要求往往受到当地条件和具体情况的限制。为此,他常常因地制宜对课本内容及实验器材进行大胆改进。比如,《热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中,课本中要求用较粗的铜棒来做实验,可王伟平走遍了遂昌本地大街小巷的五金店都找不到铜棒。如果不另辟蹊径,这堂实验课必然“流产”。为了完成实验,他反复尝试采用其他物品代替铜棒。到五金店买来了铝芯线和铝片条,经过实验对比发现,用铝片条做实验,传热速度快,传热效果好,学生分组实验也容易准备。

“但是热传导的特征不是靠观察热的现象,而是从观察大头针依次掉下来的事实中想象出来的,不太明显。为了使学生观察到热传导的现象,我设计了一个既能看到事实,又能观察到现象的实验,让学生一目了然。”王伟平如数家珍地说。

他将前面所用的铝片条固定在铁架台上,在铝片条的下面,把大头针用凡士林依次粘上,在铝片条的上面涂好熔化了的蜡烛油,再用酒精灯给铝片条的一端加热,使学生既能看到粘在铝片条下面大头针是怎样依次掉下来的,又能看到铝片条上面的蜡烛油是怎样从加热的部位向冷的部位逐渐熔化后扩展。从而将“热传导”这种看不见的特征和现象,借助蜡烛油的熔化现象变成看事实,使实验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有趣,让实验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30多年来,王伟平家中常备着各色工具,他自制了固体热胀冷缩分组实验仪、测量太阳高度仪等40多种实验仪器,前后共为学校实验室做了近500件实验教具。这些教具不仅在教学工作中得到了专家、领导的认可,更让孩子们从中学到了知识。

据不完全统计,王伟平所任教的学科多次在县级学科抽测中成绩名列前茅。他辅导学生在参加国家、省、市、县级知识竞赛和实验操作竞赛中,获奖已达65人次。

付出终有回报。36年来全身心扑在工作上的王伟平,收获了应得的荣誉——。

1999年10月,被评为浙江省普及实验教学工作先进工作者;9月,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12月,分别被评为丽水市最美乡村教师和遂昌县最美乡村教师;4月,获评浙江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如今,他成功入选“全国最美教师”,全国仅有十人获得该项殊荣,他是浙江省唯一入选的教师。

今年的8月3日至5日,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教师》栏目组,专程驱车来到王伟平所在学校,对其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采访拍摄,制作完成了一部20多分钟的纪录片,并于9月6日在央视十套的《讲述》栏目播出。

8月24日,王伟平受邀赶赴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颁奖晚会的事前准备、彩排、录制等工作。晚会当天,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为他宣读颁奖词,主持人周涛现场对他进行采访。获得这份殊荣,对于扎根农村小学默默奉献了大半辈子的王伟平说,是实至名归。可他自己却说,有点“受宠若惊”。

“这一次北京之行,我的收获很大:很荣幸能够认识这一批全国最优秀的教师,在他们之中,不乏德高望重的专家、教授,甚至中国工程院院士。看了他们的事迹,我很感动,也很受启发。其实我真的很平凡、渺小,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好的本职工作而已,并没有作出多大的贡献,却和他们一起站在台上领奖……和其他获奖者相比,我做的事真是微不足道。”王伟平说。

8月31日,颁奖晚会结束的第二天,他婉拒了颁奖晚会举办方留他在京游玩几日的好意,马不停蹄地踏上归途。连坐4个小时的飞机到衢州,又从衢州乘车赶回遂昌,回到了心心念念的学校和孩子们的身边。

“因为第二天就是9月1日,是我们学校开学的日子。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学生们还在等着我,我要对得起我的学生,他们是第一位的,所以一分钟都不能耽搁。”王伟平温和而坚定地说。

全国最美职工家庭故事篇十六

20x月x日,我观看了cctv全国寻找最美教师颁奖晚会,整个过程中我全神贯注,精彩之处,还时不时流下两行泪水。获奖教师中,有大学老师、高中老师、初中老师、小学老师、幼儿园老师,也有职业技术学校老师和特殊教育工作者,他们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山区,有的甚至来自西藏,他们有的青年才俊,有的已是耄耋老人,可不管他们是谁、来自哪里,对教育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热爱,执着!

工作以来,我一直觉得自己作为一名教师虽不算是优秀,但却也尽心尽力,用实际行动努力诠释着教师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含义。然而在我观看了最美教师颁奖典礼后,觉得自己做得远远不够!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广西河池市都安县高中“化缘校长”莫振高。

他从教37年,筹集善款3000多万元,资助贫困学子18000多位,仅自己资助的学生就有300多名,孩子们都亲切地称他“校长爸爸”,他此生最大梦想就是让瑶寨儿女走向世界。可这样一位如师如父的好校长,却匆匆的离开了这个世界。3月15日,前来送别的队伍绵延数公里,整个县城的花圈全都卖光了,还有很多人从全国四面八方赶回都安......晚会上,莫校长的妻子讲述着,他墓碑上鲜花水果不断,还经常会有很多小纸条“莫爸爸,我考上清华了,您安息吧”“莫爸爸,我想你了”......整个过程,我一直是含着泪看完的。我不禁深思,是有多么无私的奉献,才会得到这么多的拥护!是有多少心血的浇灌,才会得到全县人民的爱戴!燃尽自己所有的能量,只为点亮学生的梦想,我不仅仅是钦佩,更为之深深地震撼!

“半世文章皆废纸,毕生功名只书痴。唯有一事最得意,弟子才高压倒师。”85岁高龄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先达先生,用毕生的经历践行着他的这一目标。以前我一直不懂教师到底扮演的是个什么样的角色,可当我面对那一双双渴望的小眼睛时,我感觉我面前那些盯着我看的小脑袋是那样的信任我,突然之间有一种责任感涌出来,所以为了让学生信任,在任何时刻,我认为教师都应该爱护自己的学生。只有以爱心才能换得学生的真心与信任。

为了这个事业,多少教师积劳成疾,仍然坚守岗位;多少教师猝死讲台,鞠躬尽瘁;多少教师身居陋室,无怨无悔;多少教师探索创新,奋斗不已。这种为事业成功而执著追求的精神,来自于教学过程中心灵的满足,来自于一种高尚的教养,来自于对事业成功的恒心和美好憧憬,来自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团队氛围,来自于“留取丹心照汉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价值观。”都说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可这些教师的光辉却更加闪亮,更加弥足珍贵。我相信所有人都被这些最美教师感动着、鼓舞着,最美的背后是无私的付出,最美的背后是时刻为孩子着想,最美的背后是用爱浇灌爱。

岁月常在,文化长青;心中有爱,无怨无悔。愿自己也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到心中的最美,愿所有的孩子们都能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愿好人一生平安。

全国最美职工家庭故事篇十七

王xx老师从参加工作到现在,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承担语文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在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方面的教学经验比较丰富。在教学工作中,王老师的工作态度积极认真,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对学校布置的工作任务总是完成得很出色。积极参与语文教学改革活动,走在教学改革的前列,并取得优异的教学成果。

在班级管理方面,她对待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实行民主管理。她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为学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她所管理的班级经常被评为优秀班级,她本人也因此受到学生、家长以及同行的一致好评。

教师是一种神圣的职业,社会对其要求也是非常高的。现实生活中的教师,也在时刻自律。她是一名语文教师,教师的工作过程其实也是创造的过程,奉献的过程。她利用语文课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技能和方法,学生心领神会后能潜移默化的接受,并转化为能力,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一过程就是一种创造。因为在学生身上挖掘出了学生的内在潜能,让一个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野蛮人逐渐成为一个社会经验日益丰富的文明人。而老师的劳动成果并不能即刻表现出来,他需要时间验证,需要实践证明。王老师的语文课堂生动活泼,教学形式多样,学生的语文成绩很高。随着就年龄的增长,王老师越来越能体会到学生的辛苦和不易。想想学生每天要应对七八个学科的老师,要完成各科的学习任务,他们的负担真的很重。而王老师能做的就是充分抓住语文课堂时间让学生多学习,课后少留任务,让学生有时间多学习其他科。因为王老师善解人意,教育学生做到严中有爱,所以学生都很喜欢上她的课。她的语文教学成绩居于年级组上游,她也曾多次被评为管局优秀教师、教学能手。

班主任老师不仅要教好本学科,更要管理好班级。王老师在对待学生的时候不仅有爱心和耐心,更多了一分关心和细心。每天的走来晚走已经成为成习惯。不仅重视孩子们的学习,更关注他们的心理,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关注他们的一点一滴。帮助他们驱散心头的阴霾,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王老师充分发挥班委会的管理作用,实现了民主管理。课间十分钟,王老师必到班级,看看孩子们都在做什么,和孩子们聊聊天,帮孩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和思想上的困惑。她不仅是一位良师,更是一位慈母。

老师的工作细致而繁琐,它关乎每个孩子的未来,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松懈,今年夏天的广场演出结束后天色已晚,为了保证每个学生安全到家,王老师把没有家长来接的学生打车送回了家。赵同学是个残疾人,因为身体原因她要经常上厕所,王老师就与学校领导反应沟通协调,解决了她的难题。还号召班级同学共同帮助她,不要歧视她。对于班级的每一个孩子的情况,王老师都很熟悉。她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学生,牵挂着学生。家长遇到教育孩子方面的难题,王老师都积极主动帮助解决。为了孩子有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有一个美好幸福的未来,王老师把班级管理工作做实做细。让学校教育成为爱的教育,为学生的成功人生奠定基础。

教学生活中,王老师认真实践“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不求回报,只求心安。每个行业都有它的职业道德标准,王老师严格遵守师德师风的相关要求,成为一名让学生尊重,让家长信任,让社会放心的优秀教师。

鉴于该同志在工作中的优秀表现,学校经过民主选举,评选王xx老师为最美教师,希望她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加努力,取得更优异的教育效果。

全国最美职工家庭故事篇十八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我们敬爱的老师,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奉献”吧!比如为了孩子们留在岛上工作的“七仙女”开拓者——范徽丽。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全国最美教师范徽丽和“七仙女”的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范徽丽,女,广西北海涠洲岛幼儿园园长。偶然机会初登涠洲岛,范徽丽看到岛上众多渔民的孩子无人看管,深感身为老师的责任重大,主动要求在岛上修建幼儿园。建园条件非常艰苦,遭遇台风,全岛三个月停水停电,摧毁她了精心筹备的一切。但她仍不放弃,招收了7名年轻老师,与“七仙女”互相勉励,共同驻守。每个周一,范徽丽都会在幼儿园里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将爱国启蒙的种子播撒在我国南海的边防小岛。

目前广西有60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我们敬爱的老师,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奉献”吧!比如为了孩子们留在岛上工作的“七仙女”,北海市涠洲岛曾被评为我国十大“最美海岛”之一,可海景再优美,当地的孩子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成为当地居民心中之痛。由于岛上教育条件落后,没有幼儿园,当地居民只得把孩子送到北海市区,一来一往,多有不便!

去年11月9日,涠洲岛上的首个公办幼儿园正式开园。驻岛的老师都是80后或90后,为了海岛的孩子们,她们放弃了城市里的便捷生活,岛上水、电、网络等设施供应不足,没有路灯,老师们要随时蓄水、准备蜡烛;岛上的物质生活匮乏、物价较高,老师们所有的日用品、食物和教学用具,都得她们亲自拿小拖车拉上海岛。

白天,她们与孩子相伴;晚上没有娱乐活动场所,生活单调枯燥,陪伴她们的更多的是虫鸣声。她们,有的已身为人母,有的是独生子女,每个周末赶回市区的家,周日下午又匆忙赶回海岛。路上、船上,成了她们周末的休息时间。如果遇到暴风雨等恶劣天气,还要经受海浪的颠簸,常常导致老师们眩晕、呕吐。从小娇惯的她们,就这样被锻炼成了“女汉子”!

老师们用勤劳和智慧,启迪着孩子们的心灵,也让教育真正回归自然,回归生活。

老师们的付出,也深深得到了当地居民的认可,居民们把在岛上的7位教师称为“七仙女”!该园园长范徽丽,还被授予了度“全国最美教师”称号。

对居民们来说,涠洲岛上,最高的是灯塔,所有人看到这座灯塔就看到了涠洲岛,就知道回家的方向。而“七仙女”,就是岛上100多名孩子心中的灯塔。

像“七仙女”这样的好老师还有很多很多,正如南宁市十四中校长石鹏在师德论坛上所说的:“莫振高、徐华、范徽丽、韦国标、黄晟、陈莹、林春逸,以及每一个用心为教育执着付出的老师们,是你们让我们的教育有了感情,有了色彩,还有了温度。你们温暖的名字,本身就是一座丰碑,镌刻在每一个受益孩子的心里。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在时间的长河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