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最新舞蹈艺术创意论文范文范本(精选19篇)

最新舞蹈艺术创意论文范文范本(精选19篇)

时间:2019-02-28 00:42:11

相关推荐

最新舞蹈艺术创意论文范文范本(精选19篇)

舞蹈表演论文范文范例

通过总结与反思,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改进自己的行为。写总结时,我们应该注重用词精准、句式多样,同时避免使用复杂的专业术语和长篇大论。这是一份关于个人成长的总结,希望能给你一些启示;

舞蹈艺术创意论文范文范本篇一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基本上还是老套的程序与方法,即教室上课,讲课—作业—辅导—完成。这样的基本模式就可能产生教室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学生对完成作业有着很强的应付心理,结果是作业都能交上,但是质量不高,不能发挥创造性思维去完成。艺术设计类专业对学生与教师的要求远不止这些,要求我们创新培养方式来适应时代和专业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的教学真正的落到实处,在创新的思维方面有时候年轻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能够带动课堂秩序。实际上启发与讨论就基本打破了多年来班级概念,打破讲台概念,这就要求我们以工作室来代替班级那种传统的教学手段,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这种设计教学需要一种平等交互试的授课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工作室教学体系下,采用两种教学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其一是课堂教学课题制,在我们艺术设计类的各专业中,很多专业课程是一个完整的设计,这就可以以课题的形式来进行要求和教学,大家在做每一个课题的时候,基本就能做到基础课程与最后设计课程的统一。其二就是深化了的启发与讨论教学,起一个名字叫“头脑风暴与白板教学”,这行可以形象的说明这种教学的基本模式,头脑风暴是很多设计公司中采用的一种方法,就是要激发创新性思维,我们这样的课堂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就是同学们在一个课题的要求下集体“风暴”中产生新的设计想法不断的在预先设立的随时可以更改的白板上快速表达。记录通脑中的一瞬间灵感,然后再进行讨论将想法丰富成方案,这种交互式沟通下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这种工作室引入课堂教学后所得到的很多新教学方法收到很好的效果,课堂教学“课题”制,交互式讨论引发的“头脑风暴与白板教学”都能激发学生最大的思维创造,有了这样的思维习惯,才能为将来走出校园奠定基础。

实践教学中的.“项目”教学实践。

真正意义上的实际项目接触很少,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就不能达到目的,为了达到创意产业的要求,在实践教学中,采取“项目”教学的办法,将学校艺术设计资源进行精心的整合,提供项目载体。在多地的实践中都看到了一种模式,即建立创立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或与社会中的创意产业园对接,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校园之间搭建一个互联互通的人才培养通道来提高完成人才培养的能力,做到院校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无缝化对接将项目直接移植到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这样可以一举两得,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得到锻炼,也可以将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直接在项目中实现,可以说是双促进的作用,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根据公司的模式进行虚拟的公司制结构,让项目教学带动思维转变,在培养市场型实践人才的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运营意识,让领军人才在院校与市场之间良性循环中不断的涌现出来,这就有利于我们培养高端创意产业人才,可以说这才是教育资源整合是关键。

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平台教学。

艺术设计类人才在很多方向是相通的,有着同样的思维方式、同样的艺术规律,因此大平台教学有可操作性。这种大平台教学就是将不同专业的学生打破重组,在一个课题或项目下共同的完成任务。例如一款手机的开发和推广,可以将3—5人组成一个项目组,这些学生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有环境设计、有产品设计、有平面设计的,在共同的课题下,协调分工地进行设计开发,共同做市场调研,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其他两位学生建议下开发产品,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对产品进行包装、宣传,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形象店等,分工下的课题就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协调统一。这个过程中学生互相学习到了自己专业领域得不到的知识,也锻炼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因此这样的大平台教学应当在创新的人才培养中不断地完善。文化创意产业说到底也是一个对人才要求复合型的产业,因此这种大平台的教学模式就起到了重要作用,艺术设计在相对独立中有着巨大啊的联系,在创意产业中这样的联系任益紧密。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让我们看到了市场促进下的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接近于市场服务于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就是正确的。总结文化创意产业在新时代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样的机遇下院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模式,实现课堂教学课题化、实践教学项目化和平台教学综合化,努力的适应市场的需要,培养两类关键人才,为推动产业产业的蓬勃、健康发展助力。

舞蹈艺术创意论文范文范本篇二

选题意义:本论文主要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挖掘潜在客户群,了解客户的需求,找出产品当中出现的一些缺陷,然后通过调查数据,展开一系列的宣传策略,其意义就是能够让财产保险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它本质作用,提高客户的财产保险的意识,扩大财产保险的影响力,通过对保险产品的完善,为人们的生活进行保驾护航。

设计主要内容。

一、xx社区财产保险现状。

(一)xx社区的整体分布和状况。

(二)社区居民的财产保险的意识。

(三)财产保险的覆盖率。

二、社区财产保险存在问题。

(一)整缺少财产保险的意识。

(二)存在抵触心理。

(三)没有正确看待财产保险的作用。

(四)缺乏风险意识。

三、财产保险的宣传方案。

(一)开展财产保险的宣传讲座。

(二)设立宣传网点。

(三)利用自媒体进行宣传。

(四)增加对于财产保险产品的完善。

(五)通过意见领袖和口碑营销扩大产品影响力。

主要设计方法。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一些具有典型的案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找出来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措施。

实地考察法: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发展趋势和背景,同时对于研究的对象进行一个深入的料及,然后找到实际存在的问题。

舞蹈艺术创意论文范文范本篇三

论文摘要:。

文章在深入分析应用型高校舞蹈艺术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大学生舞蹈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与思考。

高校教育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和科学的教育事业,艺术教育尤其是舞蹈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开展有利于丰富大学生对生命、社会和世界的审美体验和感知能力,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然而,由于历史因素和现实诸多条件的共同制约,当前我国高校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仍然远远落后于大学生对舞蹈艺术和自身发展的强烈需求。本文结合徐州某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发展状况,对此展开具体分析。

一、舞蹈艺术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特性。

舞蹈艺术是以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为基本表现手段,综合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感的舞蹈形象,借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构成中的特殊形式,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对舞蹈艺术的兴趣,以此引发对其他艺术的广泛兴趣和爱好,促进受教育者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有利于强化受教育者的观察力、记忆力、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对于受教育者的智力开发、心灵培育和审美取向等都有较强的教化和塑造功能。舞蹈艺术教育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性:。

第一,在教育形式上,舞蹈艺术具有生动的形象性、互动的愉悦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因此,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的问题上,以舞蹈为媒介的教育形式要明显优越于空洞抽象的理论说教,更能提高受教育者对事物的直接观感,使之更好地接受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舞蹈艺术教育还具有“说理移植”功能,可以将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内涵进行生动而形象的移植与转化,促进道德内容的抽象灌输转化为人性美的形象化展示,从而利于有效唤醒受教育者的同步感受与生命认知,促进他们的心理意向明朗化,实现道德知行的有机统一。

第二,在教育效果上,从艺术实践上来看,舞蹈艺术教育是追求身心和谐、团队协作的教育形式。在这种强化密切协作的教育模式下,通过激发参与者的表现诉求,有利于塑造和培养受教育者的动作协调能力与生命感知能力,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责任感、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与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对舞蹈作品的体悟和感知,能够有效缓解压力、愉悦身心,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真、善、美的艺术熏陶与感染,全面提升与发展自我。

二、舞蹈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原因探析。

应用型高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为扩大高等教育内涵,适应市场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多方面要求而产生的,主要是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促进知识、技能和职业的结合,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高校。本文以徐州某应用型高校为例,分析并总结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舞蹈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专业的舞蹈课程和训练场所,舞蹈教育覆盖面不大。目前,舞蹈艺术教育仅限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更多的是通过参加各类演出和比赛来学习舞蹈作品,多为短期集训形式,没有固定成系统的舞蹈训练,校园普及的软硬件基础都不具备。突出表现在学校舞蹈艺术社团规模较小,只能覆盖到有一定舞蹈基础的学生,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虽然他们内心向往,但缺乏足够的组织容量,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学生,能接触并被纳入到舞蹈艺术社团的更少。据调查,徐州某高校在校学生中,有9%的学生喜欢不同种类的舞蹈艺术形式,其中,有5%的学生对舞蹈艺术非常感兴趣,希望接触并学习舞蹈。然而,该校大学生(不包括艺术学院音教系的艺术生)中,在入校前接触过舞蹈艺术或者曾有过舞蹈学习经历的学生仅占0.1%。虽然该高校已于成立了校大学生舞蹈团,但是至今都没有专业的舞蹈课程设置和专门的舞蹈训练场所。学校只是以选修课程的形式在体育学院和艺术学院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体育舞蹈形体课、健美操和舞蹈形体等5门相关课程,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于舞蹈艺术的追求。

2.舞蹈艺术的内容定位不够准确,形式单一,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贯通度不高。目前,我国非艺术类高校的舞蹈艺术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多以舞蹈形体课、健美操课程为主,鲜有开设舞蹈欣赏课程,更少有开设中国舞、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在教育形式上多以选修课为主,这种课程选修体制又以任选课和限选课为基本方式,因而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据调查,徐州某高校从未开设过舞蹈欣赏课程,其所开设的舞蹈课程都是体育舞蹈类和其他舞种(国标、瑜伽、肚皮舞等),更没有开设中国舞、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缺乏对传统舞蹈艺术的正确认知和准确定位。舞蹈艺术不仅是肢体动作的形象展示,在更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情感表达的基本方式,是一种情感构造、抒发和情感体认的过程,是一种教育主体双方有效互动的艺术欣赏过程。因此,舞蹈艺术的教育应该与美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建筑学等融合贯通,综合转化为独特的艺术感受力,进而促使大学生将自己的独特感受拓展和延伸到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达到丰富和完善艺术素质教育的目的。在这方面,我们的工作还有差距,突出表现在舞蹈艺术教育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脱节的现象比较明显,活动组织过于独立,活动实施过于分散,活动效果不高。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思想上看,对舞蹈艺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受传统“知识教育”观念的限制,高校在教育内容的选择方面,更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一定程度上轻视了舞蹈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至今很多应用型高校还没有正式成立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这必将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艺术修养的提升。

第二,从条件上看,缺乏有力的资源支持和制度保障。当前,各应用型高校的现有资源很难满足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其现有的文艺团体普遍缺乏专业的舞蹈师资队伍和舞蹈设施。以徐州某应用型高校为例,该校仅有舞蹈教师1人,没有专门的舞蹈训练场所和舞蹈训练器材。此外,由于课程设置等制度性因素的存在,直接导致了舞蹈艺术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氛围的匮乏。

1.统一思想认识,加大舞蹈艺术教育宣传普及力度。

要端正舞蹈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加强教育宣传力度,统一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思想认知,促进师生同心协力、校社共建,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教育观,共同营造舞蹈艺术教育的良好氛围。具体到高校自身,要在校园内通过各种方式营造舞蹈艺术的学习氛围,做到讲座与交流融合、活动与演出并举、比赛与学习同步,加强并支持新闻宣传报道,最大程度地激发理工科学生对舞蹈艺术的热情和参与度。

2.构建“三位一体”的舞蹈艺术教育驱动机制。

21世纪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舞蹈艺术会被提升到与语文、数学、历史等核心课程同等的地位,不仅如此,舞蹈艺术课程将从单一的舞蹈教学演变成综合的艺术欣赏课程。为此,需要构建一种以学校管理为前提、以培育师资队伍为核心、以培养艺术骨干为关键的“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一是学校领导思想重视。领导重视并给予制度保障是舞蹈艺术教育发展的前提。二是充实舞蹈师资力量。挖掘高校内对舞蹈艺术感兴趣,并有较丰富的舞蹈活动经验的教师,鼓励他们承担起舞蹈艺术教育的重任,发展舞蹈艺术教师队伍。三是注重骨干培养。在普及舞蹈艺术教育的同时,选拔并培养有一定舞蹈艺术特长的学生,对其进行素质拓展与能力开发,培育强劲的学生舞蹈力量。

3.在舞蹈艺术教育的实施上坚持“三步走”战略。

根据徐州某应用型高校舞蹈艺术教育现状,“三位一体”的长效驱动机制需要分阶段进行,不可一蹴而就,可以分三步实施:。

第一,“请进来”战略。引进国家、省、市级高水平的各类舞蹈艺术团体来校演出,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舞蹈审美教育。邀请专家学者讲解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普及舞蹈艺术欣赏,将舞蹈艺术请进校园,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第二,“深扎根”战略。一方面,鼓励专业的舞蹈教师与其他教师通力合作,采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在校园内普及舞蹈艺术教育;另一方面,调整课程结构,把舞蹈艺术课程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在文科学院的全体学生当中,开设舞蹈形体基础必修课程,逐步推广为理科学院乃至全校的舞蹈形体必修课程;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舞蹈欣赏选修课,尤其是中国舞和民族民间舞的选修课。

第三,“走出去”战略。鼓励师生多与社会进行文化交流,形成以进校园为主、学校和社会互动的“舞蹈艺术审美教育”新格局。要加强舞蹈艺术教师的队伍建设,将具有一定舞蹈基础的教师外送学习和深造。此外,要将爱好舞蹈的学生与有基础的学生糅和在一起,加强日常训练,提高舞蹈队整体水平。积极创造登台表演的机会,在更高的平台上展示艺术特长,拓展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审美心理[m].立信会计出版社,.

[2]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音乐出版社,.

[3]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m].科学出版社,1979.

[4]蒙雅森,杨珍妮.当代大学生人生修养论[m].暨南大学出版社,.

舞蹈艺术创意论文范文范本篇四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职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以后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工作中,怎样让人才培养和文化产业市场相互促进就是主要解决的问题。

下面就根据某科技学院的美术系教学改革实践工作进行分析,先阐述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然后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希望给有关人员一些借鉴。

对于高职艺术院校而言,其中的设计教育已经是该校的教育的特点,不仅只注重理论教学,同时也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从而培养出拥有竞争力的行业人才下面就以“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为基础,对当期的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发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办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对四位一体教育模式内容的分析。

(一)对艺术素养进行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产业也非常繁荣,为了达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就应该重视文化艺术素养的培养,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注意到这一点,但是在落实过程中,应该针对高职教学的具体情况,对培养艺术素养的方式进行研究,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员。

(二)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

业内人士都非常清楚,课堂教学在学校教学中是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然后在日常教学中,通过教案的理解,再加上在实践教学中的个人感悟和启发,有针对性的进行文化课程安排和设计,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基础学习,这样学生就拥有了艺术设计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在不断的学习和沉淀中,准确掌握设计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意能力,另一方面,在这些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对行业的基础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

(三)对工作室教学的分析。

工作室教学可以说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实践,借助学校的工作室进行专业课程的仿真模拟练习,除此之外,也可以进行真实项目的操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次模拟练习自我制定计划,然后进行本专业设计内容的实训,在实践操作中,不仅可以感受到文化产业职业情境,同时还可以真实的体验到工作状态,为以后的真正步入职业岗位打下基础。

(四)有效进行校企合作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教学发展趋势,学校可以提供教学场地和学生,而企业可以提供岗位,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派遣工作人员到学习进行讲座或授课,授课内容和企业的实践岗位内容完全一致,缩短学习和岗位之间的差距,使学生有条件地去体验真实职场环境,了解和参与实际个案设计操作的整个过程。这种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四点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因此要有效进行了落实。

二、建立工作室课程系统。

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先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随着知识内容的不断丰富,就要和实践结合到一起,在不断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具体情况,增加学生的体验,从而在学习中萌发自我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的快速成长。例如在第一学年,基本上是以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1],在工作室教学过程中,都是针对岗位要求进行的技能知识培训。

例如课程中的第二种,会涉及到图形创意一课,教学内容是学生需要绘制脸谱,以及进行纸杯图形创意绘画,完成这项基础的教学内容,而到了第二学年,虽然开设的课程较多,但是都是理论知识,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要以工作室虚拟项目为载体,在教学中让课程内容和工作任务模拟练习相互结合,培训有关的岗位技能,让学习熟悉岗位的工作流程,除此之外,针对不同职业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进一步强化职业工作意识,最好让学生达到工作的要求,这才是建立工作室课程体系的根本目的。

例如进行ci的设计教学中[2],可以把学校所在地某市的城市形象ci设计作为模拟项目,教师只是指导作用,而学生是设计的主体,对整体计划自我制定,在工作室内模仿设计企业岗位分工流程,实践操作中执行定期轮岗制度,最后通过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完成设计任务。

通过这一系列的模拟工作体验,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意,沟通,表达能力[3]。

在最后一年的教学工作中,这些学生经过一系列的学习,通过“四位一体”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都已经储备了非常全面而完善的设计知识,在步入岗位的时候已经具备了很好的设计技能和行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学成果可以完全和企业用人岗位进行对接,不需要太长时间的过度,当学生进入企业,拿到岗位证的时候,就直接可以以真实项目为载体,进行生产性实训。

三、总结。

通过以上对文化产业背景下“四位一体”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发现很多高职院校都认识到了这一点,针对当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了改革,各个的方法和措施有多种多样,在校外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实习,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有效结合,工作室项目教学,优化师资结构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舞蹈艺术创意论文范文范本篇五

创意产业背景下,依据艺术设艺术设计人才的社会属性、艺术属性、科技属性和商业属性,艺术设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应由以下几方面组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1)社会属性——设计的根本职能,是为大众创造更为理想的生活模式。因此,面对社会和大众的艺术设计,要求其人才具备更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应该是立体而开阔的形态,既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教育,也有大量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存在,包括优良的社会品质和职业意识,开阔的文化视野、职业伦理和自觉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包括对市场、经济,效益、管理和沟通能力的考虑。可以说,艺术设计的社会属性是人才培养中统领一切的首要因素。这方面的培养内容,由“通识类课程”也即文化科学类课程完成。

(2)艺术属性——要求艺术设计人才具备高尚的审美取向、艺术性格、艺术品味和价值判断。多元、广博的知识结构和敏锐的创新直觉,对艺术及设计历史发展的深刻理解,以及强大的表现欲望和表现能力,这些共同组成学生艺术素养和艺术思想的养成,由“学科基础课程”部分完成。

舞蹈艺术创意论文范文范本篇六

目前国内有一些企业仅仅把财务报表视为向工商局、税务局或上级主管单位履行报告义务的工具,忽视了财务报表对于企业管理层分析企业财务和经营情况、对企业财务和经营活动实施控制乃至依此进行决策的重要性。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研究,以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为使用者进行决策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我选择财务评价作为我论文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财务报表内外部使用者的角度,以“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报表为分析对象,依据财务报表的相关理论,对“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以及现金流量进行分析。指出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供管理者和投资者进行参考。可以为该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能力提供保障。同时也为相关企业在财务评价问题上提供借鉴。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陈晓红在《完善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思考》一文中认为科学合理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对于企业决策者和信息使用者来说显得十分重要。张新民、钱爱民在()《财务报表分析精要》中指出,目前常用的财务状况的方法包括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荆新、王化成()在《财务管理学》中写道:财务报表的分析经历了由资产负债表到利润表再到现金流量表的分析,也经历了一个由外部分析扩大到内部分析的过程。

戴维.f.霍金斯教授结合实际的企业情况写出了《公司财务报表与分析一书》()一文,文中对财务报表在公司管理过程中的作用给予了肯定。日本著名会计学专家森疼一男()针对日本企业活动对财务的影响写出了《企业经济活动与财务分析》,其中指出现金流量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逐渐使财务报表充实完善。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拟采取的办法。

(一)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二)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报表分析。

1偿债能力的分析。

2营运能力的分析。

3盈利能力的分析。

(三)北京同仁堂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四)北京同仁堂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拟采取的办法:资料调查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归纳分析、参考文献法。

比率分析法、历史对比法、规范研究等。

四、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难点及解决办法。

难点:

1、怎样运用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及对数据分析结果准确性的理解。

2、如何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财务报表分析结论为企业提供合理化的建议。

解决办法:

1、阅读财务报表分析案例的书籍,参考企业的具体处理方式,就相关问题与同学讨论分析或咨询指导教师。

2、参阅相关企业是如何运用财务报表结论,及时与企业沟通以获得更多的内部资料,结合实际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3、寻找更多的机会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听取指导教师对论文提出的建议,并积极配合修改。

舞蹈艺术创意论文范文范本篇七

摘要:人们进行舞蹈欣赏这种舞蹈的审美活动,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也就是说要具有一定的舞蹈知识、舞蹈欣赏水平和认识能力,舞蹈欣赏活动才能正常和顺利的进行。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_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__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辩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_所以,我们了解舞蹈艺术的特性、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关系、舞蹈形象构成的各种因素,及其产生的过程等,就非常必要了。

一、什么是舞蹈?

舞蹈和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清晨,在城市的街心公园,一群群的中老年人、有的随着锣鼓点在扭_秧歌_、有的跟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跳_迪斯科_、还有的人在优美的旋律中跳着自编的_健身舞_;晚间,在剧场可以欣赏到舞蹈或舞剧作品的演出、也可以到舞厅或联欢会去跳交谊舞;节日期间还可以在一些公园等旅游点举力的_游园花会_看到各地的民间舞蹈表演;如果有兴趣和需要、你还可以到各种舞蹈训练班学习芭蕾舞、民间舞、国标舞……来提高自己的舞艺。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舞蹈?我们将怎么回答呢?

二、舞蹈的特性--舞蹈和其他艺术有哪些共同性?又有哪些区别?

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大家族,它的成员有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杂技等。各个门类的艺术都是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的,但是艺术的反映和表现、不是一般的概念的抽象的反映和表现,而是个别的具体的形象和审美的反映和表观。所谓审美的反映和表现、就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对社会生活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根据艺术的特点和规律予以创造性的反映和表观。

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创造了各种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的主要区别就是各有其独自的物质载体和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文学的物质载体是语言、文字;美术的物质载体是纸张、画布、颜料、油彩,它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色彩、线条、构图和造型;音乐的物质载体是声音;戏剧的物质载体是人们在舞台上的行动(表演活动),除舞剧外,主要以语言、歌唱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电影的物质载体是人们的表演通过科学技术的方法摄制在胶片上,用电光在银幕上放映出来;曲艺的物质载体是一至二、三人在舞台上的表演、其主要表现手段是说和唱。杂技和舞蹈有着共同的物质载体--人的身体是其主要的艺术表现工具,多数杂技品种和舞蹈一样,是以人体的动作、姿态造型和构图变化为主要表现手段。杂技也是一种表演艺术,演员也塑造一定的角色,但是它不像舞蹈那样着重表现人物情感的发展过程,一般不具有情节事件,而是通过高难度的技巧表演,表现出一种概括性的勇敢、坚毅、智慧的品格力量。因此,杂技具有更多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动作也要具有一定的技艺性,舞蹈演员要具备跳跃、旋转、翻腾、柔软、控制等高难度的技巧能力,但是,在舞蹈作品中表演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一种手段。如果在舞蹈作品中,以手段作为目的、演员高超的技艺不以反映生活、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为其存在的前提,或是不以舞蹈内容出发采选取相应的舞蹈动作技巧,而是以展示演员所掌握的舞蹈技巧能力出发,那就会使舞蹈作品由于内容和形式的脱节,或是缺乏艺术的完整性,而陷于失败,舞蹈演员的技艺本身也就沦入了杂技性的技巧表演,而丧失了舞蹈艺术的基本品格。

三、舞蹈的起源--舞蹈艺术是从哪里来的?

有的学者认为,人由模仿的本能,舞蹈是人用有节奏的动作对各种野兽动作和习性的模仿。有些舞蹈还是对一些自然景物动态形象的模仿,如柳枝的摇曳、海浪的翻滚、风的飘荡旋转等等,人们都可以模仿它们进行舞蹈。

也有学者认为,在艺术的起源中,模仿虽然重要、但还不是真正的起因,艺术的起因是_游戏的冲动_,游戏是自白的人性的表现。游戏也是人类最终脱离动物界的标志。这里的的游欢,是指人的审美需求,即以假象为快乐。如人模仿动物的舞蹈、就是通过这种假象的游戏来获得快乐和宣泄自己的情感。

还有学者认为,由于原始人的思维分不清主客观的界线、认为一切自然物都和自己一样是有灵魂的,由此而产生了图腾崇拜、原始宗教、巫术祭祀等,而这些活动都离不开舞蹈,甚至舞蹈是巫术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因此,有人断言_一切跳舞原来都是宗教的_。

不少学者从原始人为了生存的需要,把繁衍下一代看作是非常重要约事情,而舞蹈是择偶、求婚和进行情爱训练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认为舞蹈起源于性爱活动。而有的学者,认为舞蹈不仅表现人的情爱,人们的各种激越的情感,人们生活中有重大意义的情感和活动,都会用舞蹈来表观。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的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就有:_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_这也生动地说明了舞蹈是表现人们最激动的情感的产物。

我国有很多学者主张舞蹈起源于劳动的理论,因为劳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劳动创造了人自身,是劳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在原始人的舞蹈中,表现狩措和种植以及各种劳动生活的占有最大的比重。

我们认为以上各种舞蹈起源的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十分完整和全面,因为舞蹈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起源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构成一样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多种因素的,所以人们主张_劳动综合论_,即: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的需要,如果再详细一点来说,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生产(狩措、农耕)、性爱、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四、舞蹈有哪些种类?

艺术,是由各个不同的艺术品种所组成的。作为艺术之一的舞蹈,同样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它也是由各个不同种类、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舞蹈所组成的。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是人们为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舞蹈活动;艺术舞蹈则是为了表演给观众欣赏的舞蹈。

生活舞蹈包括有: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

习俗舞蹈,又可称为节庆、仪式舞蹈,是我国许多民族在婚配、丧葬、种植、收获及其他一些喜庆节日所举行的各种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在这些舞蹈活动中,表观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宗教、祭祀舞蹈,是进行宗教和祭祀活动的舞蹈形式。主要用以祈求神灵庇佑、除灾去病、逢凶化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或是答谢神灵的恩赐;祭祀舞蹈,是祭祀先祖的一种礼仪性的舞蹈形式。过去人们用以表示对先祖的怀念或是希望先祖和神佛对自己的保佑和赐福。

社交舞蹈,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舞蹈活动。一般多指在舞会中跳的各种交际舞。另外,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在各种节日所进行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多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会交往、自由选择配偶的社交活动,因此,也可以说是各民族的社交舞蹈。

自娱舞蹈,是人们以自娱自乐为唯一目的的舞蹈活动。用舞蹈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在的情感冲动,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的充分满足。

体育舞蹈,是舞蹈和体育相结合,以艺术审美的方式锻炼身体,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舞蹈新品种。如各种健身舞、韵律操、中老年迪斯科、冰上舞蹈、水上舞蹈,以及我国传统武术中的舞剑、舞刀和象征模拟各种动物、特定形象的象形拳、五禽戏等均是。

教育舞蹈,是指学校、幼儿园等进行审美教育的舞蹈活动,以及开设的舞蹈课程,用来陶冶和美化人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加强礼仪,以及增进身心健康、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艺术舞蹈,是指由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集中、概括和想象,进行艺术的创造,从而创作出主题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由少数人在舞台或广场表演给广大群众观赏的舞蹈作品。由于艺术舞蹈品种繁多,根据各个不同的艺术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来区分,有: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当代舞蹈和芭蕾舞。

舞蹈艺术创意论文范文范本篇八

古语云:“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古代先哲所强调的生态观在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时至今日仍是设计师不懈追求的目标。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在获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西方设计界最先兴起了绿色生态设计的潮流,其包含的生态观、和谐观和美学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这对于近些年人们所追求的绿色、安全、生态的家居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生态”一词已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不可忽略的主题词,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要突出生态特征,还要注重艺术的表达,最终将艺术美和生态美创新融合,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文,意思是指家或者人们的环境。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生态理念的本质在于满足人们空间活动基本需求和预期要求的同时,以生态和谐理念为先导,在最优利用资源和配置空间的同时,促进空间生态机制的良性循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无论是空间环境还是室外环境,除了要突出生态理念,还需要把握其艺术的基本特征。第一,是循环性。在生态环境设计中,生态理念的融入是将人类空间系统中消耗的能量进行再循环处理并重新利用,在节省成本的同时,保证资源消耗的最小化。例如,将破旧塑料瓶改制成某一艺术景观,这就体现了环境艺术设计循环性的特征。第二,是舒适性。从生态价值观角度来看,环境艺术设计的价值观取向是“人类中心主义”,舒适性则是要把这一价值取向有机体现出来。比如在色彩、采光、通风、换气和设备等设计方面,要符合人性化特点,以满足人体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需求。第三,是持续性。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持续性主要体现在设计的构思角度、布局结构类型以及各类设施的设置方面,即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对卫生间的改造,要兼顾儿童、中年人和老年人三代人不同的需求,使其效用功能持续凸显。第四,是效率性。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融入需要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杜绝浪费并以获得最高的资源效益为目标。例如,苏州园林的环境艺术设计,无论是房屋瓦舍还是假山怪石都依托当地的优势资源,融景于自然,将生态理念有机融入其中。第五,是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融入必然要体现出生态性这一基本特征。生态性在当下的环境设计中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在了设计作品中,这将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体现,主要是强调内外部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空间环境之间的和谐与有机融合。要达到这一目的则需要秉承以下四个原则,通过原则的规范,将生态理念更好地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之中。

(一)艺术设计与艺术审美有机结合的原则。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能使建筑物的.室内外空间体现出一定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氛围。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不仅要从艺术设计角度考虑,也要从艺术美学的角度考虑。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生态理念,既要符合设计美学原理也要表现艺术审美价值。例如,大型商场或酒店中的绿色植物景观设计,在符合空间环境设计要求的同时,也要符合大众的艺术审美品味。

(二)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原则。

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为,事物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自然本身又有着极强的自我维护和恢复能力。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要把握好这种特性。有资料显示,在20世纪中后期,有些环境艺术设计师采用了在利用各类资源的同时加以保留的方式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这在满足设计需求的同时也保护了资源,这实际上是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的原则。比如威尼斯水城,城市空间格局的建造并不是野蛮的填水造陆而是依水而造,对环境空间设计进行特别布局,“顺水发展”而不是“逆水而兴”造就了今日的威尼斯。因此,在对环境空间进行设计时,生态理念的注入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这样才能使设计得到可持续发展。

(三)小干预与大促进的原则。

所谓小干预和大促进即是把外界的干预降低到最小,同时使环境艺术设计取得最大效果。人是事物创造的主体,环境艺术设计同样是以人为中心。改造必然会给自然环境带来些许影响,而生态理念的运用则是以弱化这些影响为目的,并以技术为依托手段削弱存在的不利因素。坚持这一原则,要以“4r”理念为指导。所谓“4r”理念是设计过程中所遵循的四种方式:第一是reduce,即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在对原有自然景观合理开发的基础上进行再利用;第二是reuse,即在材料的选取和利用方面,要以长远的目光加以选择和利用,既保证能够用到,也要减少材料损耗,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要更加审慎;第三是renewable,即设计师要尽量减少对土地、能源等方面的利用,利用设计改造过程中留下的可回收有价值材料进行可持续建造;第四是recycle,即对一切废旧或弃用材料进行回收利用。设计师应以“4r”理念为指导,坚持小干预与大促进的原则,把握设计方向,将生态与设计有机结合。

(四)生态美学原则。

传统的艺术设计只是流于表层设计,过于追求奢华感。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生态观念的加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更多是强调回归自然。生态美学主张“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协调统一,以达到精神上的和谐。设计师在对室内外空间环境进行环境艺术空间设计时,以这三方面为出发点,对陈设、植物以及材料的选用方面都要突出生态美学理念,使受众在体味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美感的同时,感受到美的体验。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实践活动客观自然的规律性的统一,是自然的人化。”可见生态美学观的本质不是奢华而是自然。同时,生态美学原则也是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考验。这就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师不仅要有丰富的设计经验,还要具备扎实的生态美学基础和独特的艺术审美能力。环境艺术设计坚持生态美学原则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升空间审美质量。

相比于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融入生态理念的环境空间设计更能够建立良好的空间生态景观格局。合理科学的生态空间措施,一方面能够促进资源的再利用,另一方面能够在环境空间设计中增加生态服务功能。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运用举措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运用天然材料。

生态理念的特征和原则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指导,除此之外,需要在具体环境艺术设计中将生态理念有机植入,从而将这一理念真正体现出来,而天然材料的运用是体现这一理念的主要措施之一。对天然材料选用的前提之一,就是设计师对各种天然材料的用途和形状了如指掌,在把握原材料造型及其特征的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特点。比如,在城市公园利用鹅卵石铺路,一方面体现了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美学特点,另一方面,对游人起到锻炼身体的效果。总而言之,天然材料的使用在节约资源的同时,使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凸显与加强。

(二)秉持环保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许多生态理念往往是以环保设计为载体表现出来的。近年来,设计中的环保主题已是一大趋势。因此,生态理念的融入需要充分考虑到低消耗和低排放的问题,这对环境艺术设计来说也是一项新的考验。由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包括物质形态要素,如陈设、雕塑、植物、阳光等,以及文化习俗、时代风尚等意识形态要素,在对这些要素进行环保设计时要注重相互之间的联系。

(三)坚持以人为本。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生态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的,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以自然环境为依托,对空间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艺术设计,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比如别墅区的环境设计,通常是依托地形地势,在减少人为破坏自然景观的同时,营造出舒适、怡人的空间环境。与此同时,环境艺术设计在注重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资源的同时,也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过程中多关注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群体,为他们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例如,在对儿童房环境设计时,家具结构应采用边角弱化的方式,以避免儿童受伤。而老人房植物景观的选择,要在不影响环境整体艺术效果的同时,从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和喜好出发加以考虑。

综上所述,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深入把握生态理念的本质和特征,尊重自然及艺术设计原则。在创造生活空间环境的同时,展现艺术魅力和生态环保理念,并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综合进行判断,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资料:

[3]霍迪.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与其艺术特征[j].艺术品鉴,(10).

[4]王萍,陈文福.环境艺术中的生态问题[j].艺术设计研究,(5).

舞蹈艺术创意论文范文范本篇九

论文题目:

浅析芭蕾舞剧《吉赛尔》。

1.选题的目的、意义及国内外对本课题涉及问题的研究现状。

选题的目的:为了更加深层次的了解经典芭蕾舞剧《吉赛尔》以及它对后世芭蕾舞剧发展的重要意义。

选题的意义:《吉赛尔》是浪漫主义芭蕾鼎盛时期的最高成就,它之所以能流传千古,让世人为之赞叹,定有其与众不同且过人之处,我们通过对《吉赛尔》的更深层次的了解以及它对后世芭蕾舞剧的影响,可以丰富我们的创作思维以及创作路线。

对本课题设计问题及研究现状:

1.《西方芭蕾史纲》朱立人著。

《吉赛尔》是西欧芭蕾史上的重要作品,尤其是它的第一幕终场以及第二幕的维丽丝女鬼的舞蹈,分别是“情节芭蕾”和早期“交响芭蕾”的范例。《吉赛尔》代表着浪漫主义芭蕾鼎盛时期的最高成就。

2.《图说芭蕾》黄越著。

两幕芭蕾舞剧《吉赛尔》,属于法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悲剧代表作。《吉赛尔》能成为浪漫主义芭蕾的典范之作,是舞剧编导在追求世俗爱情的浪漫思想时,表现出与现实主义风格完全不同的传奇性、超自然的创作理念。

3.《芭蕾》蓝凡著。

《吉赛尔》历来被誉为“舞剧的.《哈姆雷特》”,它实现了诺维尔的理想,完成了音乐、舞蹈、喜剧的三位一体,从结构、编排、音乐、舞蹈到表演都达到一个划时代的水平。

4.张学靖在《音乐生活》06期发表论文“芭蕾舞剧《吉赛尔》”。

《吉赛尔》是浪漫主义芭蕾的代表作,得到“芭蕾之冠”的赞美。《吉赛尔》的音乐格调新颖,充满旋律美和戏剧性。

2.本课题主要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

主要研究方法:通过书籍、网络了解自己所需信息,用定性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以及舞剧观摩分析法进行研究。

主要研究手段:对舞剧的历史背景、创作经过等方面文献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

重点问题:《吉赛尔》的艺术特点:

1.《吉赛尔》是浪漫主义芭蕾鼎盛时期的最高成就。

2.《吉赛尔》是情节芭蕾和早期交响芭蕾的范例。

解决思路:通过观看芭蕾舞剧《吉赛尔》和相关书籍,再与《仙女》、《葛培莉娅》等浪漫主意芭蕾的经典舞剧相比较,突出《吉赛尔》的特色。

3.工作方案及进度计划。

1.1月16日前完成选题和确定指导教师。

3.年4月10日前论文初稿完成。

4.4月25日前论文第二稿完成。

5.5月10日前论文完成。

6.5月29日前论文答辩。

舞蹈艺术创意论文范文范本篇十

陶瓷文化具有地域性,它在特殊的文化氛围内产生、发展并逐渐完善起来,除独具特色外,还兼具艺术特质和民族精神。作为艺术类学科的环境艺术在广义上包含有内部陈设、外部景观等诸多学科,它与陶瓷文化本身没有什么交集,但陶瓷艺术被运用于环境艺术的例子比比皆是。

陶瓷文化与环境艺术在工艺、文化内涵、民俗性上都具有一定的共性,两者都为文化服务,彼此可以相互学习、借鉴、融合。

作为中国古代陶瓷工艺重要文献之一的《陶冶图说》一书,既体现了中国古代工艺造物的理念,也反映出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识。工艺活动和文化因素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那么陶瓷工艺不仅是陶瓷文化的基础,也是陶瓷文化与环境艺术结合的基础。中国古代陶瓷从陶器发展到瓷器,由“南青北白”到宋代的五大名窑,再到明清精美的青花瓷和彩瓷,几乎都体现了这一理念,它是中国古代瓷器文化发展壮大的基础。丰富高超的制瓷工艺中,如:拉丝、印花、雕塑、上彩等等繁多的装饰工艺手法,体现了工艺是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一个核心。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工艺技巧的发展,带动了诸如建筑、家具和园林的发展。建筑上历经木质结构再到砖瓦结构,而明朝时工艺水平很高的家具制作工艺,不用胶钉用桦卯等结构。在中国古代多部介绍工艺技术的著作中,将这些体现了工匠智慧和水平的工艺技巧进行了总结,并使之达到顶峰。时至今日,有些所谓追求感性的设计师们却只强调现代艺术和感觉,忽略了中国传统的工艺技巧,甚至在环境艺术文化领域有些人放弃了对传统工艺技巧的重视和研究,这需要我们反思现今环境艺术的发展,重新找回那些曾经创造中国古代环境艺术辉煌的工艺技巧。

(二)陶瓷文化与环境艺术文化内涵的相同性。

如果说陶瓷工艺是陶瓷文化的核心,那么陶瓷文化内涵就是陶瓷文化的灵魂,在文化内涵这个层面上,陶瓷文化内涵支配着其他文化因素,是文化结构中的精髓。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佛教之风盛行于世,当时很多瓷器在外观上都反映了这一特点,例如反映佛教境界的莲瓣花纹,还有工艺水平更为复杂的莲花尊。随着时代的变化,瓷器文化内涵也随之变化,到了宋代,代表当时最高工艺水平的五大名窑得到士大夫的青睐,瓷器文化内涵与士大夫精神巧妙结合,体现了安静、含蓄、隽永的特点。发展到明清时,官窑瓷器的精神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既有宣德、成化时崇尚理学、信奉藏传佛教的倾向,也有世宗、神宗时崇拜道教的印记。中国园林是环境艺术典型的应用,一直以来也都在追求着与精神文化的完美结合。寄情于山水的魏晋士大夫们,在向往自然、无拘无束的精神追求下,使当时的园林设计体现了自然闲情的精神追求。到了唐宋时,受无比辉煌的诗歌词赋影响,更高的审美标准也把此时的园林设计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如同诗人和词人笔下的作品,把意境渗透进了园林设计中。代表古典园林设计最高水平的明清园林,以其瘦、漏、透、皱的美学观念不仅在园林设计史上具有极高的价值,也在美术史上具有极高的价值。陶瓷艺术也好,园林艺术也好,他们对美的不断追求是相同的,这也使两者具有了共同的文化内涵。

陶瓷的民俗性从陶瓷诞生那天起便已经存在了,它是陶瓷艺术文化融于民间生活的一种形式。陶瓷的民俗性更多地体现在民间陶瓷中,随着社会风俗的缓慢变化而持久存在。农民在耕作的同时,也是陶瓷制作的手工业者,这些朴实的农民把接触到的民间乡土文化,诸如地方戏、年画、剪纸、刺绣等传统乡土形式融入陶瓷制作中,农民制瓷者往往以直接、淳朴的想法来想象和构思陶瓷的造型和装饰,不仅仅创造出朴实的中国瓷器民俗文化,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也保持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在广袤无垠的中华大地上,像陶瓷文化一样孕育着丰富民俗文化的环境艺术设计中也有很多,像在传统建筑、园林设计中我们也很容易能够找到设计者关注地方民俗文化的痕迹。同样是普通民居,北方展现着它的博大宏伟,而南方更注重它的婉约灵巧,但毫无疑问,都表达了对地方传统生活方式的尊重和创新。因此,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实事求是地规划设计,充分展现地域文化特色是地方民俗文化保护的重中之重。抛开过去那些浮夸的理念,脚踏实地地弘扬民俗文化,不致于让我们传承几千年的民俗文化失去光彩乃至消失。或许是我们长久以来对地方民俗文化的冷漠态度,让今天的人们已很难从丰富精彩的地方民俗文化中找到借鉴。从这个意义上看,充分挖掘和提炼陶瓷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民俗元素既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更是对优秀民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一)陶瓷文化的优越性。

1.陶瓷的色彩装饰优势。

陶瓷艺术已经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它有着给人们各种视觉美的色彩。其中陶瓷包含白瓷和青瓷两类,陶瓷的色彩和艺术结合在一起,独特的创造力,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和历史的面貌。陶瓷是古代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创造的。人们都追求美,它体现了人们憧憬的一种生活方式,也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品给房间做装饰,同时也是空间最能够撑的起场面的主要所在。制成陶瓷的原材料主要是天然的矿物和粘土,将二者粉碎混炼,然后制作成型,通过煅烧之后,在制作成各种陶瓷成品。陶瓷的色彩一旦煅烧成型之后就会具有耐腐蚀,不褪色的特点,它天然的原材料、精细的纹理不仅表现了历史悠久和沧桑感,更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在江西,产陶瓷的主要地区有景德镇、丰城、萍乡等,其中景德镇的金属釉,通过金属和瓷器的结合,材料不同,也无法媲美。陶瓷的颜色种类也十分丰富,不同的颜料能够装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陶瓷使陶瓷艺术家对艺术有着无穷的想象。

2.陶瓷的造型优势。

陶瓷作品风格多样、色彩丰富,它的可装饰性以及独特性是无法替代的。其造型简约、釉色纯净、有着它自身别具一格独特之美。在制作过程中通过摞泥、拉坯、印坯、修坯、捺水、画坯、上釉、烧窑最后形象精美的陶瓷艺术品。它还具有很高的容错性,在没有烧炼而成之前都是可以被修改的,但是,一旦烧制而成,硬度也很高,就无法改变。陶瓷的耐腐蚀性,不变色特点有着特殊地位。瓷都景德镇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座落在西客站街心花园中的雕塑“昌江之水”,也是景德镇地标之一。表现了我国悠久的瓷器历史文化,它就是使用混凝土和陶瓷结合而成的。它首先使用混凝土制作成型后,在使用不同颜色的瓷片拼凑于表面,形成一个水滴的形状,造型灵动美感丰富。

3.陶瓷的实用性优势。

陶瓷构成的要素就是水、泥土和火。在早期的时候,人们制作陶瓷是为了生存,把它当作生活器皿使用,后期逐渐在使用中人们发现它不但可以盛水和食物,也可以塑造成各种形象,由此上升到了审美的层次。后来人们制作防火盛水的大缸,养鱼,养花。再后来也成为了一种装饰的点缀。由于原料和制作技术不同,故泥质灰陶碗也有成色、质地的区别。较好的器物烧制温度在1000度左右,呈现出均匀稳定、质地坚实的特点。作品中不仅再现了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而且,一些俑形神兼备,成为雕塑史上的不朽的杰作。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物质文明的重大贡献。陶瓷文化是唯一贯穿中华文明发展进程而未中断的物质文明。

4.陶瓷的传统文化优点。

陶瓷证明了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陶瓷艺术,现代生活甚至科技发展仍然离不开陶瓷,当代艺术领域更是活跃着大批以陶瓷作为创作载体的艺术家。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大殿、寺庙都喜欢使用玻璃瓦片作为装饰品,因为它色彩鲜艳,耐腐蚀性好,不褪色。后来又有了青花,瓷砖画,深刻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陶瓷对于中国有着重要的代表性。在景德镇的主干道都有青花绘制的陶瓷柱,它代表了景德镇的历史文化形象。通过陶瓷和青花的结合,不仅环境优美,而且也是文化的宣扬。陶瓷从中国古代到当今社会有着悠久的象征性,陶瓷代表着中国。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早已经成为了文化的一种符号。当前陶瓷艺术也运用到了很多设计当中,由于陶瓷材质的各种优势,近几年来很多建筑中都使用了陶瓷艺术,不管是从国家传统的文化传承上,还是它自身的优势,陶瓷的材质对于设计家来说也是很有好处的。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民间陶瓷艺术。将陶瓷艺术运用到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对环境艺术氛围来说,是有点睛价值的,对环境和传统文化来说,也都有着重大意义,能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陶瓷就是中国的代名词,它代表着中国的地域特色文化更证明着文化发展,更延伸对未来发展的新道路。

现代陶瓷艺术作为中国传统而又时兴的传统艺术,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从文化的观点来看,人、社会、自然构成一个有机系统,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生活。在形式感和语言表现上都非常适合室内装饰环境。现在大家对陶瓷艺术的审美意识和所处的社会状况以及对美的表达都提高了,因而被广泛地运用于室内外环境装饰中。同时和某民族的文化特征都有一定的关系,它与社会文化交融渗透,体现了民族的独特的美。因为现在的陶瓷经过长期的发展,在花色,造型和色调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趋向于现代年轻人的审美。而且又具有民族特色,特点比较鲜明,又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很大的底蕴。所以陶瓷艺术和室内设计的碰撞是必然性的。但是用这种艺术需要参考房间空间的整体大小,选用的主色调,偏好的装修风格等多方面的要求。用文化创意理念来迎合人们对房间的整体要求和审美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性和艺术性的特征。

1.挖掘陶瓷文化的实际用途。

在现代的室内装修中,陶瓷占用的位置越来越大。因为人们的审美开始偏向于自然和传统文化。所以当陶瓷艺术充满了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时候,人们开始大肆运用陶瓷来进行室内装修。毕竟陶瓷文化在我国占用很大的文化市场。不只是现代,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用陶瓷来装饰房间,以体现主人家的底蕴和审美。陶瓷给人一种厚重古朴的韵味,充满了艺术的气息。以陶瓷日用品为例,陶瓷艺术的使用价值在室内环境艺术中的融入主要体现在越来越多的陶瓷用品和陶瓷摆件上。例如,我们平时用的餐具,还有一些茶杯,或者一些厨房用品。最明显的是茶具,如功夫茶的茶具。特别是古代有很多有名的茶具,比较有名气的是景德镇的青花瓷。陶瓷具有简单大方、较整洁、易清理等特点,而且用于室内装修能凸显品味和格调,所以一些文艺青年最喜欢用陶瓷制品,以体现自己的高品味。

2.挖掘陶瓷的艺术价值。

陶瓷艺术的形式有很多种,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主要体现在装饰品上。把陶瓷艺术更好的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中,需要大家对陶瓷艺术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充分发挥出陶瓷艺术的装饰价值,真正体现出陶瓷艺术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形成民族特色,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不同的造型和色调,所体现的艺术气息也不尽相同。最主要的是要考虑陶瓷对室内装修的匹配程度是否一致,不然就会造成相反的效果结果差强人意。基于具体的环境类型进行陶瓷艺术的选择和融入,是非常重要的步骤。这也是体现设计人员对陶瓷文化和对陶瓷艺术的理解是否深入。因为只有对陶瓷了解得够深入,又具有良好的艺术品格,才能更好地将陶瓷艺术和室内装修融和在一起。所以在客厅中可以选用造型和线条相对比较简单的陶瓷大件,这样看着简单大方又不失品味。在卧室里就可以用一些色彩比较鲜明,造型比较独特花纹更为丰富的陶瓷来装饰,凸显出活泼可爱或另类夸张的鲜明性格特点,不过这个可以根据主人公来选择不同的陶瓷用品。毕竟大人和孩子,女性和男性的选择都是不一样的。

三、结语。

陶瓷文化创意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很多,两者融合的整体目标主要在于相互搭配的和谐性和统一性,但不能只看其中的一个方面,还应注重创意设计设计人才的培养,以及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用创意提升景德镇陶瓷产品的文化品位。当代陶瓷艺术正在走向更远的发展空间,陶瓷创意文化被广泛展示和参与到人们生活的各个空间形态中,将成为独特的陶瓷艺术的文化景观。

舞蹈艺术创意论文范文范本篇十一

舞蹈的特质及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闻一多先生曾在《说舞》一文中描绘了一场具有原始性质的澳洲的科罗波利舞。从那极富节奏和极度热狂、朴实粗犷的原始舞蹈中,我们看到了生命机能的直接表演,看到了舞蹈的真面目。它不仅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也是“一切艺术中最大综合性的艺术”[1](p317)。原始人的所有其他艺术――音乐、诗歌、雕塑、绘画等――都在这简单而奇妙的舞蹈中获得了意义。于是,生命的实在丰富了,艺术的世界诞生了。

自从黑格尔将舞蹈看作是“不完备的艺术“以来,在整个西方现代艺术哲学领域里,似乎只有苏珊・朗格、纳尔逊・古德曼把舞蹈与其他艺术相提并论。其实早在1938年,罗宾・乔治・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一书中就明确指出舞蹈在所有艺术形式中的突出地位。他从表现主义出发,认为艺术的本质既然是表现情感,而任何情感都要以语言的方式表现出来。因而每一种艺术形式也就成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这里科林伍德同克罗齐一样,把艺术同语言视为一体。进而科林伍德又指出,“言语只是一种知识体系,它的特点在于每个姿势都产生出一种特征性的声音,从而使它既能通过眼睛又能通过耳朵加以领会”[2](p250)。一切种类的语言都与身体姿势具有这种关系。每一种语言或语言体系(言语、手势语言等)都是起源于全身姿势的原始语言的一个分支。在这种原始语言中,身体各部分的每一个动作和每一个固定姿态,都具有发音器官的动作在口头语言中所具有的同样意义。一个使用这类语言的人,说起话来,就将使用他身体的各个部分。科林伍德认为,这种全身性的动作姿态语言是惟一“实际存在“的语言,而我们今天称之为言语及各类的语言只是它的一部分,都是一种特殊化了的身体动作姿势形式。这样,以身体活动为惟一前提的艺术――舞蹈,就不仅是一切语言之母,而且也是一切艺术之母了。

科林伍德的结论并非产生于牵强附会的考古学演绎(虽然他本人也是一个考古学家),而是根植于眼前的事实。他从大量的生活和艺术的事实中,发现了语言和动作之间某种带有本质性的东西。但科林伍德只限于对其发现作现象的描述,而没有科学的论证。这也许就是他的舞蹈艺术理论一直未得到重视的因素之一。因为正如约翰・马丁所说:“对于许多人来说,将生活经验这样变成动作的同义词,或许是个完全陌生的`观点,因为动作是人们完全习以为常的东西了。人们很容易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它构成日常生活与思考的主要成分。”[3](p19)从这种被忽略的、在一般人看来是“习以为常“的事实中发现某种本质性的东西,这是天才必备的素质。科林伍德做到了这点。然而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以人体动作姿态为传达媒介的舞蹈与其他艺术之间的本质联系。因为科林伍德既没有确定动作的实质以及它与语言的深层联系,也没有说明舞蹈的特质,而只是简单地归结为“表现的语言”。

[1][2][3][4]。

舞蹈艺术创意论文范文范本篇十二

把整个动作或成套动作从头至尾不分部分或段落完整的教授,叫完整教学法。它广泛运用于那些相对简单、易学的动作。实际上并不是只有简单的动作才使用完整法教学,只要在动作技术与学生的水平相适应的时候,都可采用完整法进行教学。因此,事先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这些基础包括已学过的单个动作或联合动作,掌握新动作所应具备的身体素质条件等。例如学习藏族舞蹈玄子里的长靠动作,学生首先要掌握下肢的屈伸韵律和手臂的动作,这些都是实施完整教学法的基础。

2、分解教学法。

按动作各时期的界限,把—个完整的动作沿横向拆开,分解为在时间上、部位上和方向上互相衔接的若干部分,然后结合起来掌握完整动作,这就是分解教学法。分解法主要用于较复杂的动作,其中包括联合动作。这些动作一般协调性要求较高,参与动作的部位较多,动作方向较为复杂。舞蹈中大部分动作是可以分拆开来控制的,这就为使用分解法教学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1)、按照动作部位运用分解法,一般先学下肢动作,然后学习上肢动作,最后上下肢配合成完整动作。如维族舞蹈中的三步一抬,教师就应该先教受脚下的动作,等学生完全学会了脚下的步伐,再学习手臂的动作。当脚底下动作掌握牢固的时候,配上手臂动作就比较容易了。

(2)、按照动作时间进行分解教学就是进行动作速度的分解,一拍完成的动作用两拍来完成,而且在动作的每一个过程,都可停住,并进行讲解或纠正。如藏族舞蹈中的第一基本步,正常的速度是一拍完成一面,在分解教学时,为了使学生更加仔细的了解动作运行的线路,教师就可以一拍一步,用四拍来完成。等基本掌握后,再校正确的速度。

(3)、按动作方向进行分解教学,适用于那些协调性较高动作的教学。这些动作主要表现在动作方向的不对称性,分解教学时.先学一个方向的动作,再学习另一个方向自动作,然后将两个方向动作同步完成。如胶州秧歌中的八字绕扇,先学习一个手由前向后的环绕动作,再学另一个手由后向前的环绕动作,最后两手同时完成不同方向的环绕形成最终的完整动作。

完整法和分解法各有利弊,究竟哪种教法更好?教学实践证明了废弃二者之中的任何一种教法都是行不通的。重要的是尽可能更好的了解每一种教法在什么情况下最适用。

(二)组合动作教学。

学习组合动作或成套动作时,不可能把所有的动作一口气教完,因此,必须运用分段教学的教学法。一般具有一下几种方法:

1、逐渐分散法,就是每学习一段后及时附加到前面一部分内容中,把已经掌握的各部分动作及时合并起来,最后达到完全联合成组合的目的。这种方法在分段教学的基础上保持了局部完整的概念和动作连接的完整性。

2、反复分解法,就是用“滚雪球”的方法,逐渐增加动作内容,并且每一次都要从第一个动作进行重复,直到成套动作学完为止。这种方式的缺点是教受的过程和时间会延长,但却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动作记忆,并会对组合有一个整体性把握。

3、汇总分解法,把组合练习中的所有动作拆分成单一动作。分开来一个一个教给学生,最后再进行汇总,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舞蹈组合。这种方法适用于较简短的组合练习,如果组合太长,学生很难立刻从整体对其有一个整体性把握.

舞蹈艺术创意论文范文范本篇十三

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使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的动作,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一般借助音乐,也借助其他的道具。

现在的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学习舞蹈了,舞蹈是我们的艺术修养,舞蹈是一本艺术,我们可以借助舞蹈表达我们的情感。

《文艺研究》(月刊)创刊于1979年5月,是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大型综合性文艺理论期刊,是中国当代重要文艺理论刊物之一,在国内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张庚、林元、王波云、柏柳先后任该刊主编。

舞蹈艺术创意论文范文范本篇十四

近年来,各类企业组织危机频发,从强生、宝洁、雀巢等大型跨国公司,到冠生园、巨能钙、康师傅“水源门”等具有国内知名品牌产品的民族企业,都不同程度遭遇了由产品问题引发的各种危机。科技日益发达,全球化进程加快,公众权利意识高涨,以及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等都是引发危机的诱因,而传播快、渠道多、受众广、影响深的大众传播环境成为诸多因素中的重要一环,传媒的发达加速了危机的蔓延,扩大了危机的冲击面。

甚至危机真相未明之前,某些媒体的失实报道造成一种“媒介审判”的效果,直接冲击了企业的形象,形成了由媒体、企业、公众等多种利益相互争夺的危机情境,也引发了媒体与企业间的深层矛盾。

二、本课题研究意义。

1、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目前,基于企业危机频发的现实状况,越来越多的管理学、公关学、传播学的教授或学者开始把目光投向危机传播领域,多数研究集中于从不同学科视角对危机概念的厘清和阐述以及从企业管理角度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但是,从传播学视角审视大众传媒在危机建构中的作用,特别是媒体如何影响了危机情境的形成,以及“企业一媒体一公众”三方在危机传播中的互动格局等问题尚无深入研究。

当企业遭遇危机时,如何及时与媒体进行沟通以避免更大损失,如何通过有效公关重塑企业形象,以及如何借助媒体的力量化危机为“转机”,成为很多企业领导者正在求解的现实问题。而从危机传播理论出发,探寻媒体对危机的建构过程和呈现方式,解析媒体在危机传播规律下的报道特点,反思大众传媒在危机报道中的不足,重构媒体与企业的和谐关系,无疑是一个具有理论深度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2、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时也进入了第五个危机高发期。自然灾害、生产事故、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以及人民内部的各种冲突和矛盾、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国际恐怖主义等等来自方方面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危机,正逐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严峻考验。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这是党中央在全面分析我国公共安全形势的基础上,居安思危、审时度势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否通过有效的危机传播来预防和化解危机,协调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冲突,直接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本文在对现实进行考量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和具体措施,这亦正是本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三、本课题前人研究成果综述。

早期的危机传播研究多数集中在个案研究,从事危机传播研究的.学者多为管理、公共关系学的教授或学者。他们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解决企业在现实中面临的一个个具体问题,比如在危机中如何保护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如何制定危机传播计划,如何进行危机演习和训练,危机后信息传播有效性的分析等等。

英国学者迈克尔里杰斯特的《危机公关》一书通过剖析企业危机管理的一些案例,总结有关的经验。它侧重探讨危机管理的策划、准别和训练,并由此向企业提供一些实用的危机管理准则。它囊括了那些研究危机管理和处理过重大危机的专家的经验之精华。

美国学者罗伯特希斯的《危机管理》一书对危机管理的四个方面进行了有机的整合,突出了危机管理者遭遇危机时必须有效完成的工作。基本的危机管理包括危机管理者考虑如何减少危机情境的发生,如何做好危机管理的准备工作,如何规划以及如何培训员工以应对危机局面,并从中很快复原。

著名的危机公关专家提莫斯库姆的《危机传播与沟通》一书中探讨了危机管理的基本路径之一:议题管理。他认为这既关联到危机管理的基本理念,又可操作化为危机管理的具体行动。议题管理可以区分为前置管理、中间管理和后置管理。三类议题管理皆指向一个目标:引导和控制危机舆论,创造有利的危机管理环境。

诺曼r奥古斯丁的《危机管理》一书收集的八篇文章阐述了如何处理商业环境中的一些困难情况、危机和其他敏感问题的最新理念。

史安斌的《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一书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心理学、语言学、修辞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概念和理论框架,结合大量生动的案例,从理论和实物两个方面对危机传播和新闻发布进行探讨,试图对危机传播和新闻发布中的一些原理、规律和策略进行总结和归纳,旨在为政府的主管领导、新闻发言人、新闻官员、公共信息官员和其他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理论建构和实际操作中的指南。

胡百精的《危机传播管理》一书比较全面地总结、梳理了国内外危机管理研究的成果,合理地将传播学的观念、原理和方法“移植”到危机管理研究之中,全书建立在一个核心假设之上:沟通关系与利益关系是组织与利益相关者全部契约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而危机管理实质上就是对异化的沟通关系和利益关系进行重构和再造的过程。该书比较妥当地处理了理论探讨与实践应用的关系并对危机管理这门学问进行了创新,提出了“4c假设”、“3f假设”等一些新的论断。前者旨在揭示沟通、利益、共识和契约的内在联系,后者旨在突出危机传播流中与信息流和影响流杂糅一体的噪音流。

吴宜纂的《危机传播:公共关系与语艺观点的理论与实证》一书采用危机公关策略以及消息来源策略为理论基础,研究包括公共关系和语艺两个方面。

四、本课题研究内容提纲。

本文选择从传媒和企业的二维视角来解析两者在危机情境中的各自立场和利益的博弈,通过探究企业对媒体的有效沟通策略和引导媒体的专业精神的回归,最终使二者统一于危机传播中的沟通环节。具体研究框架如下:。

1、从传媒视角而言,根据李普曼的“拟态环境”和梅洛维茨的“社会场景”理论,解析传媒在危机建构和危机情境变化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我国大众传媒在危机报道中有违传播规律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不足,重塑危机传播中大众传媒的专业形象。

2、从企业视角而言,根据传播学上的议程设置理论以及公关学中的形象修复理论、沟通理论和危机反应策略,探寻企业在危机处理中的有效管理模式,特别是针对媒体的沟通策略。

3、从传媒与企业关系而言,通过对二者的利益关系和危机环境的分析找出二者的矛盾本质及冲突原因,根据危机传播规律和双方特点的解读,建构媒体与企业和谐的危机传播新体系。

舞蹈艺术创意论文范文范本篇十五

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无论是幼儿为自己的发现和成功而喜悦,还是因遭遇困难和失败而沮丧,教师的支持都将是他们继续探索的动力。然而,在实践中,许多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支持,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

教师无效支持的表现。

教师的无效支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状况:

单一支持:即教师的支持缺乏多样性。单一支持包括两种:一种是纯物质支持,即物质环境和操作材料虽然丰富,但教师与幼儿缺乏情感交流,只是放手让幼儿自由探索,对幼儿的反应大多是消极或中性的;另一种是统一性支持,即教师对幼儿既有物质支持,又有情感支持,但在不同时机,对于不同对象、不同教育内容均给予类似的支持。

无意支持:即教师的支持带有随意性。由于教师事先不明确支持的目的,在活动中总是忙于应付幼儿各种各样的要求,谁有要求就支持谁,走到哪里就支持到哪里。教师反而成了活动的焦点,这便是所谓的焦点现象。

过度支持或相反:即教师的支持未能把握好尺度。主要表现为支持过多、过细、过于集中或相反。有的教师对于幼儿缺乏信心,总是无条件地给予帮助;有的教师则较长时间地把注意集中在某个或几个幼儿身上,不经意间忽略了其他幼儿的需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盲点现象。那些处于教师视觉盲点的幼儿常常游离于活动之外,无所事事。

教师无效支持的原因。

教师提供的支持之所以低效甚至无效,主要是因为:

教育行为惯性的影响。

尽管教师在活动中试图扮演支持者的角色,但长期以来教师习惯充当科学知识、技能的传递者和幼儿活动的评价者。在新的角色意识形成和内化的过程中,教师必然受到旧习惯的影响。

对支持对象的特征不明确。

幼儿的科学活动不同于成人的科学活动,它往往是个人的、经验的、主观的,并富有童趣和想像。幼儿在探索过程中总会涌现许多新奇的想法和做法,面临新的问题和困难,产生各种新的需要。如果教师对此心中无数,支持便会无从入手。

缺乏支持策略。

幼儿科学活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随机性,其探索过程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这就要求教师给予适时、适宜的支持。但是,由于缺乏支持策略,有的教师不能及时追随幼儿正在进行的活动,捕捉不到支持点;有的教师虽然抓住了时机,却不能以恰当的方式提供有效的支持。埃莉诺、杜克韦斯在表达主动的课堂的概念时说,好的教学方法必须包括向儿童提供这样一个场合:使他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的实验,实验各种东西以观察结果,操作各种东西,提出问题并给自己寻找答案,使他某一次发现的东西与另一次发现的东西相吻合,把他的发现与其他儿童相比较。

教师提供有效支持的主要策略。

根据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特点,笔者认为,要支持幼儿主动进行科学探索,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支持策略,其中建立良好的支持型师幼关系十分重要。

有效的物质支持材料与工具。

教师不可能随时照顾到每个幼儿,所以要充分发挥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活动前应充分预知、设计,明确自己将要对哪类幼儿提供哪些支持以及怎样支持,然后创设具有针对性的环境,使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和准备材料、工具,进行探索和交流。材料最好是常见易得的,使幼儿明白科学就在身边。例如,大班科学活动聪明的蓝精灵的目标是,让幼儿通过实验初步了解淀粉遇碘会变成蓝色这一现象。为此,教师不仅提供了米汤、面粉水、碘等主要材料,还准备了幼儿常见的香蕉、苹果、黄瓜等作为备用品。当幼儿进一步提出可否用碘来找含淀粉的东西时,教师便鼓励幼儿从各种材料中自由选择并制作实验用的溶液(如香蕉汁、黄瓜汁等),以寻找含有淀粉或碘的东西。

必要的方法支持猜想与验证。

科学探究的方法很多,猜想与验证是科学探究的中心环节。教师应尽量为幼儿设置适宜的问题情境,鼓励幼儿利用已有经验进行大胆的猜想和假设,与同伴互相质疑,并在操作活动中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或独立进行,或与同伴合作,不断用观察到的新现象强化、丰富和调整原有认识,逐渐建构起新的知识经验。

生动的情感支持认同与惊异。

教师应以接纳的态度为幼儿创设平等、自由、令人惊异的探索氛围。一方面,教师在提供帮助前应向幼儿表示认同和理解,使他们明白教师也曾有过类似感觉,所以懂得他们此刻的感受。另一方面,教师可对某一事件表现出惊异,从而引发师幼的情感共鸣和幼儿的认知冲突,促使幼儿敢想、敢说、敢做。例如聪明的蓝精灵活动是让幼儿通过实验知道淀粉遇碘会变成蓝色这一现象。教师组织幼儿记录验证结果,当幼儿a提出黄瓜汁遇到碘会变蓝时,有幼儿立刻表示反对。这时,教师表露出很惊奇的神情:哦?怎么会有不同的答案呢?这引起了幼儿的议论。一个幼儿提出:一定是哪里出错了,再试试吧!第二次试验,幼儿a的结果与上一次大相径庭。经反复尝试,他终于找到了原因:刚才我蘸黄瓜汁的棉签碰到米汤了,所以遇到碘才会变蓝。

多向的行为支持关注、参与和交流。

教师应积极关注每个幼儿,对幼儿的发现、失败和冲突都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给幼儿一种支持感。活动中,教师应适时、适宜地参与幼儿的活动。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可延迟反应,给他们独立面对问题的时间,同时观察他们是如何尝试解决问题的。若幼儿对遇到的困难确实力所不能及,教师可及时介入,通过提问、提供类似经验、提出多种建议等方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点拨,或者以活动伙伴的身份进行示范。最后,教师可鼓励幼儿之间进行积极、充分的言语和情感交流。此时,教师要善于倾听,真正理解和包容幼儿的不同观点,并通过及时且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反馈,帮助幼儿理清思路,为幼儿提供一些新线索,使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思考与行动,保持探索的信心。例如,在讨论恐龙有多大时,幼儿甲说:我认为恐龙的腿跟天花板一样高。教师看看天花板,表情疑惑地问:你是指所有恐龙还是有些恐龙?幼儿乙看看天花板道:不可能是全部恐龙,也许只有雷克斯暴龙。在这里,教师用极其简明的头部动作、眼神和简洁的问题帮助幼儿反思,使幼儿理清了思路,体会到了科学的严谨。

舞蹈艺术创意论文范文范本篇十六

闻一多先生曾在《说舞》一文中描绘了一场具有原始性质的澳洲的科罗波利舞。从那极富节奏和极度热狂、朴实粗犷的原始舞蹈中,我们看到了生命机能的直接表演,看到了舞蹈的真面目。它不仅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也是“一切艺术中最大综合性的艺术”[1](p317)。原始人的所有其他艺术――音乐、诗歌、雕塑、绘画等――都在这简单而奇妙的舞蹈中获得了意义。于是,生命的实在丰富了,艺术的世界诞生了。

自从黑格尔将舞蹈看作是“不完备的艺术”以来,在整个西方现代艺术哲学领域里,似乎只有苏珊・朗格、纳尔逊・古德曼把舞蹈与其他艺术相提并论。其实早在1938年,罗宾・乔治・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一书中就明确指出舞蹈在所有艺术形式中的突出地位。他从表现主义出发,认为艺术的本质既然是表现情感,而任何情感都要以语言的方式表现出来。因而每一种艺术形式也就成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这里科林伍德同克罗齐一样,把艺术同语言视为一体。进而科林伍德又指出,“言语只是一种知识体系,它的特点在于每个姿势都产生出一种特征性的声音,从而使它既能通过眼睛又能通过耳朵加以领会”[2](p250)。一切种类的语言都与身体姿势具有这种关系。每一种语言或语言体系(言语、手势语言等)都是起源于全身姿势的原始语言的一个分支。在这种原始语言中,身体各部分的每一个动作和每一个固定姿态,都具有发音器官的动作在口头语言中所具有的同样意义。一个使用这类语言的人,说起话来,就将使用他身体的各个部分。科林伍德认为,这种全身性的动作姿态语言是惟一“实际存在”的语言,而我们今天称之为言语及各类的语言只是它的一部分,都是一种特殊化了的身体动作姿势形式。这样,以身体活动为惟一前提的艺术――舞蹈,就不仅是一切语言之母,而且也是一切艺术之母了。

科林伍德的结论并非产生于牵强附会的考古学演绎(虽然他本人也是一个考古学家),而是根植于眼前的事实。他从大量的生活和艺术的事实中,发现了语言和动作之间某种带有本质性的东西。但科林伍德只限于对其发现作现象的描述,而没有科学的论证。这也许就是他的舞蹈艺术理论一直未得到重视的因素之一。因为正如约翰・马丁所说:“对于许多人来说,将生活经验这样变成动作的同义词,或许是个完全陌生的观点,因为动作是人们完全习以为常的东西了。人们很容易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它构成日常生活与思考的主要成分。”[3](p19)从这种被忽略的、在一般人看来是“习以为常”的事实中发现某种本质性的东西,这是天才必备的素质。科林伍德做到了这点。然而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以人体动作姿态为传达媒介的舞蹈与其他艺术之间的本质联系。因为科林伍德既没有确定动作的实质以及它与语言的深层联系,也没有说明舞蹈的特质,而只是简单地归结为“表现的语言”。

[1][2][3][4]。

舞蹈艺术创意论文范文范本篇十七

闻一多先生曾在《说舞》一文中描绘了一场具有原始性质的澳洲的科罗波利舞。从那极富节奏和极度热狂、朴实粗犷的原始舞蹈中,我们看到了生命机能的直接表演,看到了舞蹈的真面目。它不仅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也是“一切艺术中最大综合性的艺术”[1](p317)。原始人的所有其他艺术——音乐、诗歌、雕塑、绘画等——都在这简单而奇妙的舞蹈中获得了意义。于是,生命的实在丰富了,艺术的世界诞生了。

自从黑格尔将舞蹈看作是“不完备的艺术”以来,在整个西方现代艺术哲学领域里,似乎只有苏珊·朗格、纳尔逊·古德曼把舞蹈与其他艺术相提并论。其实早在1938年,罗宾·乔治·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一书中就明确指出舞蹈在所有艺术形式中的突出地位。他从表现主义出发,认为艺术的本质既然是表现情感,而任何情感都要以语言的方式表现出来。因而每一种艺术形式也就成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这里科林伍德同克罗齐一样,把艺术同语言视为一体。进而科林伍德又指出,“言语只是一种知识体系,它的特点在于每个姿势都产生出一种特征性的声音,从而使它既能通过眼睛又能通过耳朵加以领会”[2](p250)。一切种类的语言都与身体姿势具有这种关系。每一种语言或语言体系(言语、手势语言等)都是起源于全身姿势的原始语言的一个分支。在这种原始语言中,身体各部分的每一个动作和每一个固定姿态,都具有发音器官的动作在口头语言中所具有的同样意义。一个使用这类语言的人,说起话来,就将使用他身体的各个部分。科林伍德认为,这种全身性的动作姿态语言是惟一“实际存在”的语言,而我们今天称之为言语及各类的语言只是它的一部分,都是一种特殊化了的身体动作姿势形式。这样,以身体活动为惟一前提的艺术——舞蹈,就不仅是一切语言之母,而且也是一切艺术之母了。

科林伍德的结论并非产生于牵强附会的考古学演绎(虽然他本人也是一个考古学家),而是根植于眼前的事实。他从大量的生活和艺术的事实中,发现了语言和动作之间某种带有本质性的东西。但科林伍德只限于对其发现作现象的描述,而没有科学的论证。这也许就是他的舞蹈艺术理论一直未得到重视的因素之一。因为正如约翰·马丁所说:“对于许多人来说,将生活经验这样变成动作的同义词,或许是个完全陌生的观点,因为动作是人们完全习以为常的东西了。人们很容易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它构成日常生活与思考的主要成分。”[3](p19)从这种被忽略的、在一般人看来是“习以为常”的事实中发现某种本质性的东西,这是天才必备的素质。科林伍德做到了这点。然而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以人体动作姿态为传达媒介的舞蹈与其他艺术之间的本质联系。因为科林伍德既没有确定动作的实质以及它与语言的深层联系,也没有说明舞蹈的特质,而只是简单地归结为“表现的语言”。

什么是舞蹈的本质?舞蹈创造了什么?苏珊·朗格说:“在一个由各种神秘的力量控制的国土里,创造出来的第一种形象必然是这样一种动态的舞蹈形象,对人类本质所作的首次对象化也必然是舞蹈形象。因此,舞蹈可以说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第一种真正的艺术。”[4](p11)朗格从符号学出发,认为舞蹈是一种形象,或称作“幻象”。舞蹈创造的是“动态的形象”。这一动态的形象不是自然界中的一般事物,它是仅仅为知觉而存在的一种虚的实体。说它是虚的,并不意味着它是非真实的。在任何情况下,只要你与它相遇,就能真正的知觉到它,而不是梦见或想像到它。正像由雨雾和光线相互作用而产生出的一条光彩夺目的彩虹,任何一个具有正常视力的人站在适当的位置都能看到它。而它仅仅是一种幻象,是一个虚的实体。同样,我们从一个完美的舞蹈中看到、听到或感觉到的也应该是一些虚的实体(尽管它包含着某些物理实在:地点、重力、人体、肌肉力以及灯光、声响、道具等),是使舞蹈活跃起来的力。是从形象的中心向四周发射的力或从四周向这个中心集聚的力,是这些力的相互冲突和解决,是这些力的起落和节奏变化。所有这一切构成了动态的舞蹈形象。朗格从这里找到了神秘王国的象征符号。认为当宗教思想孕育了“神”化概念时,舞蹈则用符号表现了它。正如她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所说:“在想像的最初阶段,人类周围这些可怕的、众多的神并没有明确的形式。最初对于他们的认识,是通过人的力量和意志在人身上感觉到的,这些神最初是通过身体活动得到再现的。……这些活动,就是人们通常叫做‘跳舞’的活动,舞蹈创造了一个难以形容的,甚至是无形的.力的形象,它注满了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王国——‘世界’,它是作为一个由神秘力量组成的王国的世界之最初表现。”[5](p216)。

然而,对于原始人,这被创造出来的“神”是实际存在的,而不是符号。舞蹈不是作为“神”的象征,神恰恰是由这舞蹈创造出来的。人只有通过跳舞才能进入神秘的王国,只有在舞蹈中才创造了一个充满神奇力量的世界。正如音乐舞蹈史家克尔特·萨哈斯博士所说:“在舞蹈的沉迷之中,人们跨过了现实世界和另一个世界的鸿沟,走向了魔鬼、精灵和上帝的世界。”[5](p218)显然,朗格在这里犯了一个错误,即把舞蹈所表示的“王国”与人的“跳舞”活动分割开来。她说:“世界的象征,即用舞蹈表现出来的王国,就是这个世界。而跳舞则是在这个王国中的活动。”[5](p217)这意味着人与世界的分离。事实上,不是因为有了艺术,人与世界的关系才增添了诗意的色彩,人一开始就诗意地居住在这个世界上。世界也不是空洞的、孤立的用来盛装各种东西的容器,它是人生存的世界。艺术的世界不是供人活动的场所,它只存在于人的创造活动中。由此看来,苏珊·朗格没有真正揭示出舞蹈的本质,因而也未能真正说明舞蹈为什么是人类最早创造出的真正的艺术。

可见,无论是科林伍德“全身性动作姿态语言”,还是朗格“动态的形象”,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舞蹈的特质以及它与其他艺术的关系。他们的共同缺陷是忽视了对“动作”和“动态”本身的探讨,忽视了艺术是一种活动,是一个具体的创造过程。这就是表现主义和符号学的局限。

在朗格看来,正是那种仿佛推动着舞蹈本身的纯粹外观的力赋予舞蹈以生命。那个作为它的基础的真正的物理力反倒消失了。然而,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无论是作为舞蹈基础的“物理力”,还是那仿佛推动着舞蹈的纯粹“外观的力”,都是看不到的。鲁道夫·阿恩海姆指出:“很显然,动能本身是看不见的,它并不是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眼前那方形的映幕上。事实上,即使我们在看一个真实地在大街上行走的人时,也看不到推动他的身体前进的物理力。眼前看到的不是别的,而是它的明显的位移,我们在这里涉及到的(或看到的)全部东西只不过是由这一可见的位移刺激了观察者神经系统之后,所产生出的生理活动的心理对应物。因此,我们所观察到的这些力,最终还要取决于那种准确而巧妙的刺激条件。”[6](p550)显然,阿恩海姆已敏锐地感觉到,这里所涉及的已不全是生理的机能,但他并没有进一步探讨这种“心理对应物”是如何产生的,而只是简单地归结于“刺激条件”的决定。

”,即使是对“位移”本身的知觉,都只能从它们与动作的联系中去考察。因为离开了动作和“动作图式”,人类(主要指人类童年)的知觉就会像电视屏幕一样只能起到显示图像的作用,一旦信号中断,图像就会消失得不留任何痕迹。皮亚杰描述说:“幼年婴儿的世界是一个没有客体的世界,它只是由变动的和不实在的‘动画片’所组成,出现后就完全消失……”可见,在“永久性客体”尚未出现的婴幼儿那里,是不可能感知“位移”的。只是“随着对‘永久性客体’的定位和寻找的行为模式的发展,‘位移’最后组成了实际空间的基本结构。”[7](p13—14)。

显然,人类的一切知识和经验(不仅是视知觉的)都只能来源于人身体的整体性活动,没有这种身体的活动,我们将无法理解任何知觉对象。若按科林伍德的理论,把最初的艺术都看作是“表现的语言”,那么任何种类的语言(包括绘画语言、音乐语言和诗等)都只能同动作结合起来才具有意义。因而所有其他艺术形式也只能从以身体活动为惟一前提的舞蹈艺术的母体中产生出来。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在原始艺术中诗、音乐、舞蹈总是三位一体的原因。因而萨哈斯说:“令人感到十分不解的一件事实是,作为一种高级艺术的舞蹈,在史前期就已经发展起来了。还在文明的初期,它就达到了其他艺术和科学所无法比拟的完美水平。在那个时期,人们普遍过着野蛮的群居生活,人们所创造的雕塑和建筑还是很原始的,诗歌在这个时期还没有出现,然而却创造出了使所有人类学家都感到吃惊的、难度较大而又很美的舞蹈艺术!他们在这个时期创造的音乐如果脱离了这种舞蹈,就听上去什么也不是,只是伴随着这种舞蹈,这音乐才显得动听。”[4](p10—11)。

若从艺术发生学上探讨舞蹈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科林伍德的理论往往给我们更多的启迪。而一旦回到分析的及现象学的角度,我们将更多的受益于朗格。如朗格所说:“只有通过探讨各类艺术的差异,才能真正找到而不是猜测出它们的共同之处。”[4](p13)(着重点为引者加)也才能真正理解各类艺术的特质。这或许是科林伍德舞蹈理论未被重视的又一原因。

但是,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之间的区别,并不是朗格指出的,在于构成它们的虚的形象或表现性形式的材料之间的不同,虽然这里所说的“材料”已超出一般的“人体”、“声音”和“色彩”等物质实体,而使我们更加接近艺术的本质。朗格认为,一幅绘画是由虚的空间构成的,一首乐曲是在时间中运动和发展的乐音构成的,而舞蹈的构成材料是非物质的力,舞蹈演员创造的却是一个力的世界。这就是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所不同的地方。应当说,朗格对艺术本质的领悟是深刻的。然而,她既没有真正找到各类艺术的特质,也不可能最终把握所有艺术共同的属性,更不可能确立舞蹈在整个艺术领域里的特殊地位。且不说音乐与绘画,单是对舞蹈的把握就不够准确。因为那仿佛是赋予舞蹈以生命的“非物质的力”不仅仅存在于舞蹈艺术中,我们从音乐高低、强弱、快慢、长短的运动中,从画面色彩的变幻、线条的对比上同样能够感受到这“力”的存在。作为“为知觉而存在”的非物质的力,不仅可以通过视觉,而且能够通过听觉等感官感觉到。问题的关键在于音乐、绘画和舞蹈等是如何以其特殊方式创造出这力的形象的。语言艺术创造的意境舞蹈不可能复制;绘画造成的感觉音乐无法取代。同样,舞蹈的形象也是语言难以描述的,音乐造成的氛围绘画难以企及。因而对于艺术,重要的不是可感的形象,而是创造性的想像。

想像是一种活动,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而这种高级的心理活动必然包含着一个低级的运动形态。皮亚杰在驳斥联想主义心理学把表象看作是知觉的引伸时指出:从神经学上看,一个人在想像一个躯体的运动时,与身体上实际执行这个运动时,无论在脑电图式或肌肉图式方面,都伴随同样的电波形式。这就是说,一个运动的表象包含着这个运动的缩影。这里必须清楚的是,皮亚杰说的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想像,而不是艺术创造中的想像。我们之所以能够而且必须作出这种区分,来自我们对不同种类艺术中创造性想像的差异的认识。而这一点对于我们真正把握各类艺术的特质至关重要。因为当想像没有把对象通过物质的类似物加以客观化时,想像还只是一种意识。这种“客观化”既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也是人对世界的把持或超越。这就是创造活动。创造需要想像,但不能与一般意义上的想像混为一谈。因为创造活动暗示着一种幸运的发现和最终完成这一发现的必然过程。而一般心理学意义上的想像未必一定要有具体的形式,它可以处于一种虚态。

所以,从某种意义说,艺术活动就表现为一种塑造活动。这个塑造或操作过程就是艺术想像的过程,亦即创造活动本身。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创造性想像”。一个画家总是用色彩、线条、形状去想像,一位音乐家总是用音符、旋律、和声等去思考。正是这种想像本身的差异,构成了各种艺术内在的质的差异,决定了它们不可相互取代的存在价值。这是一种质的差异,而不是那种物质的甚或非物质的“材料”的不同。正如阿恩海姆告诉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在任何一个认识领域都是知觉思维”[8](p427)。艺术乃是一种知觉形式。因而画家的创造活动是一种不同于音乐家的视觉想像,这里主要伴随的是视觉活动。同样,舞蹈只能是一种动觉想像,主要是通过人体动作完成其创造。

因而,人体动作才是舞蹈的特质。正如默斯·堪宁汉认为的,舞蹈的基础是动作,也就是在时空中运动着的人体。舞蹈的构思既来源于动作,又存在于动作之中。一个舞蹈作品并不源于我对某个故事、某种心情或某种表达方式的构思。它的内容源于动作本身[9]。正是“动作”不仅把舞蹈同其他艺术真正区别开来,而且也决定了舞蹈在整个艺术中的特殊地位。

很难设想,一个舞蹈家编舞,能够单凭“舞谱”,而不借助身体的手舞足蹈,这不仅仅是为了借助镜子看自己的舞姿是否美丽动人,更重要的是通过身体的活动去体验某种经验是否表现得充分。因为“情感的表现似乎不是给已经存在的情感量体裁衣,而是一种缺了它情感就不可能存在的活动”[2](p250—251)。一种生命情调的释放,是在这生命力推动下完成的活动。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为了使某种舞蹈动作达到技术上的准确性,一个有能力的舞蹈教师并不要求他的学生去表演一些准确的几何式样,而是要求他们努力获得上升、下降、攻击、退让时的肌肉经验,而要取得这种经验,就必须完成与这种经验有关的动作。”[6](p622)这里的动作从本质上区别于体操动作。体操的目的主要是身体,动作仅仅是手段。而在舞蹈中,身体已不再被注意,它注重的却是动作本身。这里的动作也不再像体操中仅仅是外部的身体活动,它已构成生命经验的一部分,构成舞蹈艺术创造性想像的一部分。这样,我们在观看舞蹈时,看到的不仅是身体的跳跃,而是灵魂在舞动。那随着人体的升腾跳跃而飞舞流动的精灵,就是舞蹈的精神,是人类艺术的精魂。“我们通过舞蹈家的身体,充分感受到了运动、光明和欢乐。通过这人体的传导,大自然的运动也波及到我们自身,在我们身内活动着。我们感受到了那饱含着思想的光照。这舞蹈就像一次祈祷,在持续不断的起伏中,每一个舞步都仿佛在连接着太空,成为宇宙永恒律动的一部分。”[10](p53)这是生命的最高情调,是艺术精神的充分自由状态。舞蹈正是这种精神最直接最充足的流露。

既然一些高级心理活动(想像活动,符号活动等)不仅在起源上只能在发达的感知运。

动图式的基础上产生,而且“包含着这个运动的缩影”;既然艺术活动本质上就是创造性的想像活动,而舞蹈直接通过人体活动来完成,那么,动作在整个艺术和审美活动中就不是阿恩海姆认为的“只能成为一种辅助的加强因素,或者是一种共鸣因素”;舞蹈在整个艺术领域里也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艺术样式。事实上,“艺术家只有通过他的动作,通过‘做’使概念外化时才能释放概念。因此,这里的模式就是创作者也以聚精会神使自己全部呈现化的动作,是我们在绘画的笔法中、音乐的节奏中、诗歌的运动中读到的一种独特动作。于是,想像力指的是这种秘密的但又是明显的,使理念在用手的语言来表现时变成自然的运动机能。它存在于受过训练而又能够获得幸福的躯体中”[11](p70)。如果脱离了身体的内部和外部活动过程和对这种动作的切身体验,人类的艺术和审美活动就无法进行。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中国艺术领悟颇深的宗白华先生说:舞蹈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的艺术——书法,具有着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里面贯穿着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12](p78)从而创造出飞舞生动的气韵。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庄严的建筑也有飞檐表现着舞姿。这一切似乎都在向我们昭示:人类的其他艺术形式不仅是从舞蹈中诞生,而且无论这些艺术如何发展,都未能全然脱离自己的母体。所有种类的艺术的躯体中将永远流淌着舞蹈的血液。

【参考文献】。

[1]汪流.艺术特征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

[2]科林伍德.艺术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约翰·马丁.生命的律动——舞蹈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4]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5]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6]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7]皮亚杰.儿童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8]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9]欧建平.默斯·堪宁汉的舞蹈思想及编舞方法[j].文艺研究,1986,(6).

[10]邓肯论舞蹈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11]米盖尔·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1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舞蹈艺术创意论文范文范本篇十八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素质教育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谈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成为当代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美”是指美育,即审美教育,美育的主要途径是艺术教育。在我国现行的中学艺术教材中,美术、音乐教学内容占了绝大部分。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是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传统审美的具体体现。因此,将民族舞蹈的身体训练和作品欣赏纳入中学教材,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我国早在周代就有舞蹈教育的正式记载,该时代教育家强调乐舞的教化作用,认为舞蹈与诗、礼三者融合,用以陶冶人的情操。在周礼制度中,“六小舞”就是用于教育贵族子弟的乐舞教材,其中持羽的为“文舞”,用以培养良好的仪容;持兵器的为“武舞”,可以熏陶威武的气度。几千年的美育思想,放之今日仍然适用。民族舞蹈教材可以分为舞蹈训练课和舞蹈赏析课,如果我们能将其纳为中学美育教材的一部分,其积极作用有:

1.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体态气质,有利于青少年智力的开发

首先,舞蹈的本体是肢体运动,跳舞是学生们通过娱乐达到健身的最佳方式:科学的肢体训练,使青少年的肌肉呈条形生长;中国民族民间舞具有欢快的节奏和韵律,可以熏陶出孩子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长期的科学的训练能矫正不良的形体,改善过于肥胖、瘦弱的形体,使青少年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心素质都可得到全面提高。

其次,民间舞训练是对开发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很有帮助,在欢快的动律和轻松的舞步中,学生身体各部分的灵活性和柔韧性都能得到运动。在学习舞蹈过程中提高了身体不同部位的`注意力支配,开发了身体平衡能力,对于青少年的观察、想象、记忆、模仿等能力的发展,都有全面推进的作用。

2.有利于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审美

中国的民族民族舞来源于民间,是几千年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自娱性、广场性、通俗性、群众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大部分民间舞欢快、热闹、聚众、简单易学的优势,非常适合青少年学习。通过民间舞蹈的学习,能培养学生怎样正确认识美、发现美。

3.有利于中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形成

随着全球资源共享,文化的传播与碰撞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的孩子被街舞、摇滚等外来文化所吸引。当我们周围满是哈韩哈日的青少年,若干年后,有谁来继承发扬我们的民族艺术?我国北有秧歌,南有花灯花鼓;有激情豪迈的鄂尔多斯,有舒展悠扬的藏族旋子,这些优秀的文化需要年轻一代的传承发扬,通过学习民族舞蹈,中学生可以了解和认同我们的民族文化,由内而外的树立民族自信心,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1.民族舞蹈没有被学生以及家长普遍接受

现今社会,民族民间舞在大多数人眼里甩不了“土气”的帽子,认为民间舞难登大雅之堂,跳民间舞没面子。在各类业余培训班中,家长普遍倾向让孩子学习拉丁芭蕾等“洋玩意”,学生也更喜欢街舞爵士等现代艺术。这类现象的普遍性使得笔者感到心痛,作为一名艺术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去普及和宣传我们的传统艺术。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对民间舞的兴趣可以从设立舞蹈欣赏课开始。中学的音乐课上有民族音乐欣赏的部分,用样也可以加入民族舞蹈欣赏的内容。许多优秀的民族舞蹈剧目,如《黄土黄》《雀之灵》《酥油飘香》等,都是极具民族审美又具时代意义的。其次,在舞蹈训练过程中,注重教材的趣味性,避免干巴的身体训练。比如,我国民间舞蹈常常载歌载舞的,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加入民歌的内容,既能帮助学生快速找到节奏,又能活跃气氛。如此,让学生了解到,民间舞不是“老土”的远离城市生活得东西,民间舞一样可以展现都市人的现代情感。

2.教材及师资力量需要健全

在中学普及民间舞蹈的第一步,便是编纂一部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艺术教材。我们目前的现行舞蹈专业教材较多针对舞蹈专业学生。尽管现今各类舞蹈教材层出不穷,如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考级中心教材,中国舞蹈家协会也与舞蹈考级教材,及各省市出版的舞蹈考级教材等。这些教材都不适用于中学舞蹈教育:其一,考级教材是从3—4岁舞蹈启蒙开始,针对不同年龄段编创的具有针对训练性的组合,对于大多数毫无基础的中学生,很难适应自己年龄段的课程。其二,考级教材以训练性为主,中学生舞蹈教材不但需要身体训练的部分,还需要加入舞蹈欣赏的内容。因此,普及民间舞蹈需要编创一套符合中学生身体条件和精神气质的教材。

除了中学生业余舞蹈教材的不完善,业余舞蹈教育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现今,中国艺术院校培养出的舞蹈类毕业生,多是从事专业舞蹈教学,教学能力上也较为单一。一个优秀的业余舞蹈教师,所具备的素质需要比专业学校的更加全面: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技术,对各个民族的舞蹈风格有所掌握;更要具备丰富的舞蹈知识和作品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还要有一定的舞蹈编创能力,创作符合中学生精神面貌的作品;还需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在课程学习中充分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可见,专业艺术院校对舞蹈类学生培养的成功与否,是业余舞蹈教育能否普及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学校园里,只有素质全面专业合格的舞蹈老师,才具备驾驭艺术教育风帆的能力,让民族艺术之花开满校园。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对本民族文化的发掘。在青少年中普及宣传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势必要做的工作,因为群众是传统艺术生长发展的土壤,脱离了群众,我们的民族舞蹈艺术就是“空中楼阁,无根之树”。将民族舞蹈纳入中学艺术教育中——尽管这个工作现在只是刚开头,甚至一些实际措施还处在头脑中的构建阶段,但我相信经过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有一天我们辉煌灿烂的民族舞蹈一样能被青少年所推崇和喜爱。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刘受益.美育基础知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舞蹈艺术创意论文范文范本篇十九

根据《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调研报告》显示,超过一半的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认为创新能力是文化创意产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其次是沟通能力、职业素养、责任心、学习能力和灵活性,充分体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特征。超过六成的从业人员认为,人才质量是制约文化创意产业下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其次有四成多的人认为人才培养机制是关键的制约因素。

根据我们对法律清理与法律修改、废止关系评析本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分析,学生进入创意产业后的表现以及事业发展状况,都反映出同样的信息:具备综合能力、心理阳光、乐观向上、情商高、善于沟通、反应敏锐、长于发散思维,对新的信息敏感,有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悟性的学生更容易获得成功。

面对新的社会需求,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的分析研究,总结出艺术设计创意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综合现阶段市场需求和未来人才自我造血要求,改革、创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将偶然成功事例转化为普遍规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以信息流动,资源流动和人才流动为特征的大流动社会,这种社会特征要求人具有更高的素质,更全面的知识,更强的创造能力来与之相适应。因此,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要改变以往过分偏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知识面窄、创造性思维能力薄弱、市场适应能力差的单一性人才培养模式,树立整体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即:既要重视知识目标,即知识、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人的目标,即人的基本素质和创造力的培养;随着国家高教法的颁布,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已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培养具有全面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知识的高素质、通识性、创造性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是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

2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社会性质与教育体系。

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在20世纪工业时代由美术教育发端、派生,脱胎于“实用美术”、“工艺美术”,长期以来沿用“大美术”为基础的教育模式。旧的培养模式依赖于精英教育环境下学生个人领悟能力和个人素质的自然发展,既不重视与技术、经济、受众的联系,也不考虑经济对设计的影响。其结果就是造成单纯注重表面效果和设计者个体自由化、随意化、感性化的艺术倾向,这与后工业时代数字化、自动化、机械化、大生产所要求的标准性、逻辑性和科学性是格格不入的。定性的误区,决定了我国设计教育在各种所谓“艺术”气质下的随意性、盲目性、感性化现象,导致本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的不成形,在主观和客观的双重层面造成了设计教育的先天不足。

以服装设计为例。在我国服装设计教学体系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由“传承裁缝手艺——侧重美术化表演服装——引进国外科学板型设计和数据控制理念——形成‘美学和功能’有机结合的现代设计理念教学观——深化数字化人体数据采集运用的科学研究”等几个演变过程,进化后期的结果体现了很强的工程控制法和现代科学概念,才达到设计为产业、为大众服务的真正目的。

从社会职能上理解,设计与美术分属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美术创造属于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其社会功能及影响层面相对狭窄,注重特质的个人情感宣泄;而艺术设计则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功效,是以功能、效益、效率为目标的商业行为,更看重大众认同和可操作性,具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双重特性;从创意实现性的角度考虑,设计创意与材料、科技始终相互推动,艺术设计具有与自然科学更为开阔的交叉性和模糊性。按照王受之先生的说法:“设计是服务于‘经济’的,而美术是服务干‘文化’的”,所以严格说来,设计与美术是社会分工中两个完全不同的职业范畴,二者在思维方式、创造理念和工作模式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当然也不可能相同。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必须促进自己成熟的学科体系与学科思想,在设计思维和专业观念的形成上,需要独立而专业化的知识架构和培养理念,来完成专业素质的建立和完善,这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

艺术设计最终说来应隶属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创意人才的知识结构是综合性的,这种理清设计教育学科性质和教育理念的研究,最终将形成有效利用多学科优良资源,创新艺术设计创意人才知识结构,组织多学科综合培养的课程框架和教学网络的思想依据。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