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毕业论文任务书范文(模板15篇)

毕业论文任务书范文(模板15篇)

时间:2019-03-09 01:14:51

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任务书范文(模板15篇)

主管院长(签名)______________时间:9月20日

中南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及成绩评定表

题 目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学 院 专业班级

教务处

中 南 大 学 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1. 毕业论文(设计)内容要求:

[2]题目来源:(1)教师科研题(2)生产实际题(3)其它

2.主要参考资料

3.毕业论文(设计)进度安排

指导教师(签名) ____________时间:系(所)主任(签名) ____________ 时间:主管院长(签名)______________时间:

毕业论文任务书篇九

建设单位: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xx第二农副产品市场。

编制日期:11月

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一、项目概况:本项目位于xxx街以北,xx以西。规划总用地1.7公顷。项目定位为xx第二农副产品市场,以二层商业用房为主,另建设高层住宅楼2栋,多层住宅楼4栋。

二、设计内容:1-6号住宅楼(一层地下室兼人防)及商业裙房,一层地下车库(非人防)。施工图完成后,设计单位自行送审(人防部分由建设单位负责)。

三、成果要求:

1、图纸部分:14套全套(其中精装8套),2套建筑图(报规划,精装),出图章、注册章、审图章加盖齐全。全套施工图电子文档一套(附带字型文件)。

2、消防设计说明书(增加外墙外保温专篇)2份。

致),设计单位资质复印件两份(加盖红章)。

4、项目名称、建设单位要前后一致,与各阶段、报建文件一致。图纸目录及每次图纸编号需注明日期(每轮图纸日期应统一),以便新旧图纸查阅、区分。每次出图、设计变更需配电子文件,每个电子文件对应一张图。电子文件名与图纸号或图纸名一致,图纸中外部参照应绑定应提供专用的字体、字库(尤其是结构施工图中钢筋符号等特殊符号)。应确保电子文件与蓝图内容一致,每次在蓝图底图上有修改,应反映在电子文件中。图纸目录应注明图纸内容,目录应有excel电子文档。每次大批量出修改图应重新编图纸目录,并提供excel电子文档。目录上的编号、图纸编号、电子文件名三者应一致。图纸编号应统一格式,例如:建方01、建施01、建修01。应该在编号中体现楼栋号,若为不同楼栋共用的图纸,也应把相应楼栋都表示出来。

四、时间要求:×月×日前完成施工图设计及审查。

五、住宅楼各专业设计要求:

1、建筑专业:

1.11、高层公共走道净尺寸不小于1400,保证一部电梯对角线能容纳折叠担架;

1.14、变形缝、雨水管、污水管的材料和色彩处理应满足立面美观要求,淡化视觉注意力。(外墙立管色彩与该部位墙面应相同)。

2、结构专业:

2.1、必须严格执行规范中的强制性条文;

2.1、

2.2、结构方案应合理优化,设计应兼顾质量与成本,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力求节约,坚持成本最优原则。构件尺寸及配筋若不是计算和概念设计需要,应取最小值。

2.2、完成结构计算后应提供结构设计计算书;

2.3、在满足规范最小埋深及建筑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地下室的高度和埋深;

2.6、要准确的设计使用荷载,竖向墙体荷载计算时要注意扣除窗和门洞的面积;

2.7、满足使用功能前提下,优先采用《规范》规定的最小板厚,但要验算变形和裂缝;

3、给排水专业:

3.1、给水分区要合理,设计前要与设备厂家沟通(甲方负责联系);

3.2、每户南阳台设上下水;

3.3、室内管线敷设,满足管线敷设长度最短;

3.4、外立面的雨水管、空调凝结水管除了在建施图中反映外,还需在水施图中表示,便于施工。空调凝结水管可考虑尽量合并到雨水管,以节约管材、改善立面。立管的布置应综合考虑建筑使用功能,避免影响门窗的开启。

3.5、给排水施工图中各类套管的位置及规格标注不能遗漏;

3.6、雨污水出户管应结合总平排水设计,避免施工期间的大量调整;

4、采暖专业:

4.1、采暖方式采用地面辐射采暖;

4.2、分水器位置要合理设置,注意美观并避免设在卫生间内;

5、电气专业:

5.1、电气系统的线路设计时,应考虑各楼层共用电缆母线,到达楼层再接分枝,室内线管的敷设方案应在“沿地暗敷”、“沿墙敷设”中选择线路较短的敷设方式。

5.2、选择低压断路器,确定保护整定值,校验低压线路末端单相短路保护灵敏度应符合规范要求。导线电缆截面的选择应在满足发热及各种校验的条件下,取最经济值。

5.3、户内配电箱的系统图设计应做到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漏电开关数量,建议优先采用插座回路共用一个总的带漏电保护的断路器的配电方式、照明回路采用单级开关,根据户内配电箱与上级电表箱的开关配合情况选择双级隔离开关作为户内配电箱的总开关。

5.4、居家防盗报警、对讲系统的方案设计,应充分了解产品性能,确定性能稳定的对讲产品,尽量优先选择安保型(对讲报警一体)的对讲产品。

六、地下车库设计要求:

地下车库设计二层,停车面积指标应小于30m2/辆;

地下车库层高3.6,梁下控制2.8米;

顶板覆土厚度按1.2米考虑,顶板采用结构找坡,做40厚细石砼保护层;

轮廓线应简洁,避免出现多段折线,造成外墙增多。轮廓线应紧凑,避免出现。

附图1:

附图2:

毕业论文任务书篇十

平面设计,也称为视觉传达设计,是以“视觉”作为沟通和表现的方式,透过多种方式来创造和结合符号、图片和文字,借此作出用来传达想法或讯息的视觉表现。

一、立论依据。

(1)选题。

平面设计中传统文化和民族特点的体现已成为设计师的一个使命。深刻挖掘传统文化,体会本民族文化精髓,用现代和国际的语言去叙述本民族的文化是平面设计国际化的一个要求。在现代社会,人们需要更多的是人文关怀,内心的安慰和真正的情感归宿,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从中人们才能感到真正的亲切和温暖。合理巧妙地运用传统文化要素,立足于传统文化之本,这样作品才能从“民族性”的高度引起观者的认同和共鸣,这样才能体现作品的文化底蕴,体现平面设计的生命力。在平面设计中以传统文化为创意点,具有其独特的意义-它不仅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还能促进民族的认同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是平面设计的深层次使命。一、传统图案在平面设计中的创意图案和图形,一字之差,所承载的含义却大不相同。中国的图案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原始社会抽象的几何图案,到商周时期的动物图案以及后来的以植物、人物为题材的图案,其设计手法的多样性,表现手段的成熟性,以及含义的深刻性,简直是令人“叹为观止”.

(2)内容。

少数民族在现代中国平面设计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国设计界能与世界接轨的一个文化交流途径。

图腾在平面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现代平面设计的先祖,在平面设计中占据一块不可替代的地位。而现代平面设计在图腾的影响下,在历史潮流中吸取了各种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各种风格的设计。

远古的“图腾”一词来源于北美印第安人阿尔衮琴部落奥吉布瓦方言的音译,意思是“他的亲族”.无论是作为词语本身还是作为词语所代表的文化现象,图腾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语境中都会向它的感知者散发出一种迷人的神秘感。远古图腾产生于人类早期的巫术礼仪活动的象征图案和信仰。而在中国多民族发展悠久的历史中也存着这样的文化少数名族的“图腾”文化。它带给现在中国设计界的思潮是全新的文化融合。

(3)价值。

本课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中国名族元素特色。首先在了解和掌握平面设计的专业知识上融合了中国特有的多民族文化特点,将平面设计和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相结合讨论其发展的目的和交流方向。

现在盛传的一句话就是“民族的代表世界”的,中国传承着5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发展的底蕴。在平面设计飞快的发展史中我们不仅仅要接触西方文化的来潮,同时还要发掘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图腾”一词在现在设计界中占住了重要的地位,从而使中国更多的设计师走向了世界的舞台,也让世界开始了解喜欢中国的多民族文化从而对其进行研究和讨论。

在理论意义上,本课题实现了平面设计与中国悠久历史发展相融合,而不是采用通常的直接在吸收西方文化没有去发掘自己的民族财富。通过这个研究方向我们可以吸收更多的本土文化,从而使设计师们能开辟新的途径。

在应用价值上,本课题清晰、明了地概括、出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途径,而且还使中国的民族文化如何通过不通的思路让世界接受和了解。它对中国、西方、世界平面设计发展都具有参考和指导。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

在研究目标上,本着研究过去和现在更好地开创未来平面设计的宗旨,从发展的角度,对中外的相关研究重新做出审视和研讨,而侧重在对“平面设计”发展重新作出逻辑的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阐释之后(“图腾”元素),对平面设计中的最炫民族文化-图腾元素的应用梳理。

(2)研究内容。

在研究的内容上,只要通过一点或者一个侧面,对平面设计中的民族文化“图腾”元素的应用的梳理和剖析,揭示出平面设计中正是在多元化的发展。思考对于将来平面设计改如何发展。

(3)拟解决和关键问题。

在解决的关键问题上,本课题不仅回答了“什么是平面设计中的最炫民族文化-以及图腾元素怎样在其中应用。明确的介绍了中国多民族文化的历史和发展,以及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4)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在研究手法上,以中国古代民族文化发展史与平面设计的关系为指导,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在研究途径上首先通过与各大艺术院校、博物馆、出版社等相关的人员的合作,取得第一手的文献资料和与这相关的重要艺术设计家、理论家的代表作品和创意设计理念,然后再进行分析和整理,直至系统化。

三、研究基础。

本课题选题的意义在于可以通过一点或者一个侧面,即对中国5千年历史发展为底蕴的民族文化(”图腾“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梳理和研究,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过去和现在,它对于将来的中国平面设计中的民族文化发展融合有很大的说明性和创新性,也不无启发和指导价值。

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会_开题报告。

8.学位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研究。

10.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毕业论文任务书篇十一

儒学是一个开放而发展的理论体系。它以“仁”为道之本原,提倡以“如天之无不持载,无不覆畴”的弘大气象来涵容不同事物的和谐共存,故主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悻”,并强调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来促进万物的生生不已和互相之间的协调发展。然而所以维持和促进万物协调发展的方法和准则乃在于中庸之道。

中华民族的祖先很早就在长期实践中产生了“中”的观念,并以之作为行动上的准则加以运用。据《论语》所载,尧、舜、禹等上古帝王都把“允执其中”作为传位的授命辞,这是从治国方法上提出了中道;后来的商汤以及周代的文、武、周公都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中”的道统。不管这一道统的授受渊源是否可靠,但我国在很古时代就已非常重视中道则是不容置疑的。到了春秋时代,中道的理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在全面而系统地总结并发展了前人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更从哲学的高度创建了“中庸”这一思想理论体系。在孔子那里,“中庸”既是哲学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是人生修养上的行为准则。于是,中庸之道就成为一种指导思想的理论而贯串渗透于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一切领域,并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广大人民的思想意识中了。

然而什么叫做“中庸”呢?

关于“中”,历代学者有过很多解释。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中者,天下之正道”。朱嘉曰:“中者,无过不及之名。”陆九洲曰:“中之为德,言其无适而不宜。”王守仁曰:“中只是天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中者,别于偏之辞也,亦合宣之辞也。”可见“中”的涵义,系与偏颇和两端相对而言。从方法上说,是适度、适中、正确,无过无不及而恰到好处;从行为上说,是合宣、合理,无所偏倚而恰如其分;从道德上说,是中正、公正而合乎天理人情的正道。所以,“中”可谓是一种基本方法或基本原则。而作为哲学范畴,主要是指人的主观认识和行为与事物的客观实际适相符合,从而达到一定的预期目标,故含有合乎客观规律的“真理”之意。

关于“庸”,历来有两种解释。其一是作为常理或定理解。何晏《论语集解》云:“庸,常也。”程颐云:“不易之谓庸”;“庸者,天下之定理”。朱嘉云:“庸,平常也。”可见“庸”的涵义,就是平凡、平常、平易可行,而又无可改易的一定之理。系与怪异、险僻、神秘相对而言。因而从哲学意义上讲,实含有“普遍适用”之意。基于“庸”的这种解释,则“中”与“庸”的结合,旨在阐明“中”这一基本原则并非高不可攀、深不可测,而是人人不可缺少,人人必须遵守,人人可以做到,适用于一切事物而适得事理之宜的普遍真理。《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正说明“中庸”乃是普遍适用的真理。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庸”属于道的基本准则。

其二是作为运用解。许慎《说文》云:“庸,用也。”郑玄《三礼目录》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用也。”据此,“庸”就是关于道的具体运用问题,系与作为道的基本原则之“中”相对而言。“中”是道之体,“庸”是道之用。具体地说,也就是理论上的基本原则与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体”是相对静止的,固定不变的:而在具体运用“中”这一道体时,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而有适当的灵活性,这就是“庸”的功用。程子所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不过是说“庸”虽然有一定的灵活性,但仍不能违背“中”的原则而已。假若“庸”也是一成不可变,则“中”就成了死板的“执一”:如果“庸”之交易可以不受“中”的制约,则“中”就变成“偏”,不成其为“中”了。只有“中”与“庸”的辩证统一,才能准确把握道的基本精神。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庸”乃是实行道的方法论。

其它,这两种解释既各有所指,又具相济相成的。若把两种解释结合起来形解,“中后”的字整内涵,就是指对于“中”这一普遍真理的具体运用的方法。

“中庸”究竟是否真理?这当然不能光看其字面的自我标榜,而是应该深入考察其所涵蕴的实际意义。对此,就得从探讨中道的基本内容入手。

关于中道,孔子从正反两方面作了界定:既从正面提出“执两用中”,又从反面提出“过犹不及”。正反两个命题合在一起,就是中道的基本涵义。

“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谨和保守;而“过”则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和激进。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因而都是偏离中道而走向极端的失中现象。这是“过犹不及”的本义。孔子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就是说必须把握住“过”与“不及”两种倾向使之不走向极端,才能有效地用中道去治理百姓。这就是“执两用中”的本义。“执两用中”与“过犹不及”合而言之,就是坚持“中”,戒其“过”,勉其“不及”。这乃是中庸之道所据以立论的最基本的法则。

然而,当实施坚持“中”、矫正“过”与“不及”这条基本法则时,首先碰到的难题就是如何从实际情况中去找出并确定其“中”。因而,中庸之道体现在认识论上,就是“叩其两端”以取“中”的理论。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可见孔子在未调查情况之前,脑子也是空的。直到“叩其两端”进行全面调查之后,才掌握了情况的实质。显然,孔子调查方法之精髓在于“叩其两端”。所谓“叩其两端而竭焉”,就是说对事物的正反两方面都进行调查研究而掌握其事物的本质,于以得出正确的判断,亦即找出并确定其“中”。

何者为“中”既己确定,然后坚持“中”、矫正“过”与“不及”这一法则作为方法论或行为准则实施时才有所依据。不过,在贯彻到具体领域中时,又有各种不同的情况,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在调节同一事物的两极之间的关系时,中庸之道体现为要求达到既中且正的“中正”标准。

“中正”的原则充分反映在《周易》之中。《周易》将每一个事物的整体视为一个太极,包括保持相反相成关系的阴阳两个方面。阳性刚健,阴性柔顺。阴阳互相作用以推动事物的正常发展,谓之刚柔相济。在这条规律中,当以刚柔兼胜并能保持相对平衡者为最优,谓之“中正”。其次则在阴阳之间也允许有一定程度的偏胜:偏于阳胜而仍不违乎中道者谓之“刚中”;偏于阴胜而仍不违乎中道者谓之“柔中”。但决不可阳中无阴或阴中无阳,乃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也;亦不可不阴不阳,因为阴阳若丧失了个性,也就缺乏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了。这一理论在易象中是以交位来表示的:凡阳文居阳位,阴天居阴位,就是当位,谓之“得正”;凡阳交居阴位,阴灾居阳位,就是不当位,谓之“失正”。凡阳文居二或五之中位,象征“刚中”之德;阴灾居二或五之中位,象征“柔中”之德。若阴受处二位,阳交处五位,则是既“中”且“正”,称为“中正”,在易交中尤具美善的象征。然而以“中”交与“正”交相比较,“中”德又优于“正”。程子曰:“正未必中,中则无不正也。”故六支当位者未必皆吉,而居“中”位的二、五两交,则吉者独多。

再则,易象对于某一事物之发展历程,也特别重视勉其“不及”而戒其“过”,使之合乎中道。试举乾之六支为例:初艾“潜龙”,象征事物发端,位卑力微,处于“不及”之境,故须养精蓄锐,以求进取:成以“勿用”者,盖为时机未到,必须待时而动也。二交“见龙在田”,象征阳刚渐增,头角初露,一虽距最后成功尚远,但居中不偏而得“刚中”之象,故有“大人”之誉。三文虽有所进展,但从下卦而言,已为过中之位,面临危惧之境,故既在“终日乾乾”以图振作,又须时时警惕以免咎害。回交“或跃”,虽已进入上卦,但未达最后成功,仍处“不及”之位。故应审时度势,待机奋进。五交“飞龙在天”,居上卦之“中”,且又当位,得“中正”之象,象征事物圆满成功的最佳状态,主于处盛戒盈,以免陷入“过”的危境。上艾“亢龙”,象征事物既已过“中”,必将导致无穷悔恨。乾卦如此,其余六十三卦亦莫不皆然。可见全部《周易》,始终遵循着坚持“中”与戒“过”勉“不及”的基本法则。

但是,长期以来,理论界都把“中正”当作折中主义加以批判,这完全是一种曲解。诚然,从表面形式上看,过”与“不及”乃是互为相反的两种倾向,而“中”必然处于这两者之间。但是,若从价值实质而论,“中”决不是“过”与“不及”两者之间在数量上无原则的对半折中,而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合乎客观规律、适得事理之宜的最佳点;而“过”与“不及”则都是背离客观规律的.错误倾向,因而两者又同为“中”的对立面。在正确与谬误的对立关系中,“中”代表正确,而“过”与“不及”同为谬误。可是,在那越左越革命的年月里,竟把那种极左的错误路线当作正确路线加以奉行,并把“左”与右两种错误路线之间的关系视为正确与错误两条路线加以对立,而把真正的正确路线反而当作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折中主义加以批判。反映在理论上,则把“执两用中”曲解为正与邪、是与非、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等诸项对立关系之间的对半折中而取其中性。其实,孔子说得很清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如果认定他是在提倡“善”与“恶”之间的折中而取其中性,岂非荒谬绝伦之至!

第二,在调整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上,中庸之道体现为“和而不同”与“因中致和”的“中和”法则。

“和”的本义系指音乐上的众音协调而言,后来才引申为一切不同事物之间互相作用而臻乎协调统一的哲学范畴。春秋初期的史伯以“和”与“同”对举而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命题(《国语・郑语》)。因为同一事物相结合,虽然数量增加,但所得仍为原物,并无新事物产生。只有不同事物的互相结合才能产生新事物。后来孔子把这一理论提炼为“和而不同”的著名命题。

春秋末期的晏子又提出了“因中致和”的理论。他以烹调设喻:“和,如羹焉,水火酶酸盐梅,以烹鱼肉大学网,婵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这里,“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乃是所以“和之”的关键。因为各种原料只有以一定的比例参加作用,才能做出可口的羹来,其中无论何种原料的过多或缺少都会导致羹味失和,故必须把每种原料都调节到最适中的比例上。这里尽管没有出现“中”字,而实际上在“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时,己经运用了“执两用中”的方法把“中”与“和”有机地联系起来了;“中”指每种原料本身的适度,“和”指各种原料之间的协调;只有每种原料都适得其“中”,才能使由各种原料组合而成的羹适得其“和”。因“中”而致“和”,就是“中”与“和”的辩证关系。

到“和”了。这分明是以四种感情设喻来论证中与和的辩证关系,与晏子以“酸酸盐梅”为喻用意相同。若推而论之,则“中和”这条法则适用于协调一切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等等关系。《论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正因为礼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仪节,故以“和”为贵。假若把这种“和为贵”的精神进而推广到一切物与物、人与物乃至人与天之间,使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之间都能遵循“中和”法则而摆正位置,那末天地万物都会各得其所,并能生生不己了。所以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然而,“中和”决非调和主义。例如湿度和温度都是植物所不可或缺的两种事物。只有调节湿度的晴雨和调节温度的寒暑分别都按正常规律运行,才能达到风调雨顺之和”。这才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但若将晴雨或寒暑分别调和混合而成长期非晴非雨或非寒非暑的状态,反而谓之阴阳失和,必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长期以来人们一看到中庸之道包含有“中和”的内容,就想当然地将其视为调和主义,这也是一种有待肃清的曲解。

第三,从时间运行的观念上去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时,中庸之道体现为因时制宜的“时中”法则。

中庸之道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随着时间的运行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人的行为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发展。合乎这一规律的,则谓之“时中”。《易传》云:“以亨行时中也。”《中庸》云:“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时中”,就是按照事物与时发展的实际情况去把握与之相应的适中之道;“无忌惮”,则是不管事物与时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单凭自己主观之私欲,无原则地肆意妄行,无所顾忌,必难免于陷入过或不及的错误之极端。两者相对而言,正说明掌握道的原则是应该与时发展、切合时直的。故《易・艮彖》云:“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易・系辞》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

乎人。革之时,大矣哉!”明代的王守仁也提出了由于“古今异直”而必须“因时致治”的理论。这些,都阐明了因时制宜的“时中”思想。

然而,“时中”绝非与时俯仰、随波逐流地赶时髦之谓。《中庸》说:“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显然这与随波逐流、惑世取容的处世哲学毫无相同之处。试以流水为喻:“时中”之适应时代发展,犹水之出于山谷经由长江大河而流向大海,既有一定的目标,又有一定的轨道,虽遇曲折,亦仍一往直前地向东奔流;而随波逐流以赶时髦者,则如洪水泛滥,既无目标,亦无轨道,一旦决口,势必推波助澜,伤人必多。所以,两者径渭分明,不容混淆。第四,在人的品德修养上,中庸之道要求必须合乎“中行”的准则。

中庸之道认为,人的行为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情况而适得事理之宜;既不宜过于盲目冒进,也不宜过于拘谨保守。凡合乎这一准则的,谓之“中行”。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猖乎!狂者进取,涓者有所不为也。”(《刊h吾・子路》)“狂者”是才资敏捷,勇于进取,敢于创新,但多任性而行的人,故偏于“过”;“涓者”是质地朴实,为人耿介,但做事过于谨慎小心、循规蹈矩的人,故偏于“不及”。唯“中行”兼有二者之长而无其偏,言行皆合乎适得事理之直的中道。故孟子云:“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放思及其次也。”(《孟子、尽。。下》)可见中行之士是孔、盂所追求的最理想的培养对象。但是,由于人的禀赋不同,性格各异,能具备中行素质的人毕竟太少,故不得己而思及其次,就只能从“狂”和“涓”上着想了。“狂”与“猖”二者皆有可与人道的本质之美,然亦各有其偏:必须矫正其偏,使之成为中行之士,才能与之同人于道。所以,孔子对未合中行的学生,必先指出其偏向以矫正之。例如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对于畏缩不前的冉求则勉以见义勇为,对过于冒失的仲由则戒以不宜过躁,目的即在于使之成为中行之士。

以天下为己任,正可证实这一点。凡是古今正义之士,即使在身为布衣匹夫时,也一定“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地关心国之兴亡;而一旦在位,既能忠于职守,也决不会滥用职权。两者的统一,才合乎中行。其四,在处世方面,其处去行藏必须以合道为准,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孟子也说:“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必须说明的是,盂子之所谓“独善”与道家的遁世是有区别的。道家的遁世是完全逃避社会现实;而孟子的“独善”正是以“修身见于世”来对社会负责。其五,“中行”还必须结合“时中”,做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才能切合不同的环境并适应时代的发展。

然而,理论界长期以来都把合乎中庸之道的中行品德当作无原则、无是非、同流合污、八面玲拢的老好人处世哲学进行批判,这又是一种曲解。对于圆滑的老好人处世哲学,孔子称之为“乡愿”,孔子是深恶痛绝的:“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而孔子所据以检验“中行”的实践标准则是:“乡人皆好之,未可也;乡人皆恶之,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这是因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故仁者的好恶可以作为衡量是否合乎中行的标准。可见作为“中行”,是有“好”与“恶”的标准,有坚定的原则立场,是非观念清楚,爱憎态度分明。故孔子赞叹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可异的是,长期以来竟把孔子所推为“至德”的中庸之道与他所斥为“德之贼”的乡愿混为一谈,岂不怪哉!

第五,在思想方法上,中庸之道体现为原则性与灵活性高度统一的“执中行权”法则。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还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而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切合实际的思想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所以,当在具体实践中运用“中”这一基本原则时,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变通。这种应变的灵活性就叫做“权”。如前所述,“中”与“庸”的关系,就是理论上的基本原则与实践中的具体运用的有机结合,因而执“中”辅之以行“权”,才构成为完整的中庸之道。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他把“权”提到了最高的难度,可见能达到“中”与“权”的高度统一,乃是中庸之道的最高层次。孟子也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上》)所谓“举一而废百”的“执一”,实际上就是一种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而只有“执中”并能行“权”的中庸之道才是合乎辩证观点的正确方法。故淳于类问孟子,当“嫂溺援之以手”与“男女授受不亲”的古礼发生矛盾时,将如何处理?孟子毫不犹豫地说:“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离娄上》)这个例子生动地论证了“权”与“中”的辩证关系,并着重强调了“权”的重要性。在特殊情况下,只有对礼加以变通,才合乎中道。

然而,行“权”并非盲目胡乱进行的。它在强调灵活性的同时,仍不可违背“中”的原则。所以行权就有一个如何适度的问题。孔子把权提到最高的难度,并非权变本身之难,而是权变又能适度为难。权变而仍能不违乎“中”,才真正符合适得事理之宜的中庸之道。孔子讲到自己的治学过程时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通矩。”所谓“从心所欲”,就是根据实际情况而随时灵活变通并达到了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的程度:而这个“矩”,就是适得事理之宜的“度”,也就是“中”。人的主观认识和一切行为能达到与事物客观规律的“度”自然合拍,这乃是中庸之道的最高境界。

综上所论,中庸之道系以“执两用中”与“过犹不及”为基本法则,质言之,亦即“执中、戒过、勉不及”而己。这一基本法则贯彻到具体领域中时,则又分别体现为中正、中和、时中、中行等各项具有特定意义的法则,而以执中与行权的辩证统一为最高层次。而其根本精神,则在于协调平衡各种矛盾关系,以促进事物的正常发展。它对某一事物而言,无论从促进其产生、成长、发展,再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并保持其长期正常运动,乃至尽可能延长其寿命这样一个完整的历程中,中庸之道确实可以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因此,中庸之道确实可以称之为普遍的真理。正由于长期以来在理论上对中庸之道这一普遍真理竭尽了歪曲批判之能事,才给整个社会、整个国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这些曲解己到了非彻底肃清不可的时候了。

诚然,中庸之道也有不足之处。这是因为在专制主义时代,一种新势力的出现,在保证自身健全成长的同时,还必须无情地打击旧势力。只有旧势力彻底消亡之日,才是新势力大获全胜之时。而中庸之道所提供的都是促进自身健全发展的营养,却缺乏致敌方于死地的毒药。也就是说,中庸之道善于协调而不善于斗争。这无疑是中庸之道的不足。不过,在传统文化里,这种用以摧毁敌人的善于斗争的思想武器,司由道家和法家之“术”提供理论而以兵家之“谋”付诸实施,正可以济中庸之道的不足。所以,中庸之走的这种不足并不妨害其余全部内容之为真理。再则,由于古代专制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毛病,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导致思想僵化、积重难返而丧失自身的调节功能。当是时,中庸之道对于旧制度充其量也只能起到苟延残喘的作用了。但际此不彻底摧毁过时的旧制度就无从建立适应时代的新制度的时刻,中庸之道能使旧制度延长寿命的功能,适足以帮了历史发展的倒忙!这使得“五四”时期的批判中庸之道;乃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不过平心而论,这决不能归罪于中庸之道本身,正如粮食为敌所用而不能归罪于粮食本身一样。今天,进步的社会制度,完全可以从调节自身机制的方式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己不存在专制时代丧失自身调节功能的隐患了。因而可以说,在今天进步的社会制度下,中庸之道将会发挥其更广更深更远的积极作用。

有人说,作为旧时代指导思想的儒家学说已经不适应于现代了,因而作为儒学方法论的中庸之道也己经过时了。我认为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诚然,儒家学说中某些具体的礼教确实己经过时,但是,作大方法论的中庸之道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因为中庸之道本身就包含有时中、权变等内容,这决定了中庸之边本身是可以不断发展的,因而使得中庸之道并非死的教条而是活的灵魂。它本身永远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随时调整更新和不断发展。

“左”的错误,也可避免落后于时代的右的错误;若把“中行”准则运用于今天的人生修养,则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都可以自觉地摆正其适当的位置;若把既要有灵活性而又不违乎基本原则在“执中行权”法则运用于今天的政治理论,则有利于把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之间的辩证交系等等,中庸之道所起的作用显然都是积极而进步的。尤其是今天在经济上日趋全球一体化、各民族间扩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同时,而在文化上的民族特色却被日益重视起来的时代,世界上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从世界范围而言,我们之所以强调中国特色,正在于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乃是让界多元文化中之一元;从国内而言,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也无不各有其独具的特色和发展的价值。所以,天论在全世界抑或在国内,都存在民族文化多元发展的情况。而际此民族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若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指导,必将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协调而健康地发展。所有这些,对于振兴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份进全人类各民族文化的和平发展,必将起着积极的进步作用。

毕业论文任务书篇十二

1.1物流管理的理念。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从线下竞争向网络基础上竞争转变,特别是以核心企业为首的供应链是对信息是非常重视的,信息对于整个供应链有着重要的控制和主导作用。

企业经营模式在不断改变,给物流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物流管理只有不断发展向专业化的系统网络转变,才能满足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发展的需要,为其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使企业组织资源的规模、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无论如何都是传统的物流配送难以实现的。

1.2网络与物流管理。

电子商务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业活动形式。

网络的运用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便利,通过网络企业可以实时地监督以及管理电子商务的整个过程,如今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新型的物流管理系统都是通过网络系统来进行连接的,电子商务中的每一个部分收到需要信息,这个系统就会及时地做出相应的反应,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具体的物流管理计划,然后促进各个环节的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逐渐普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电子商务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促进了物流管理的转变,实现真正的货物通常的目标。

1.3物流管理的持续时间。

传统的物流配送企业在配送货物的过程中,会极大地受到信息交流的限制,没有及时的信息,传统的物流配送要想完成配送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很长。

然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则很大限度地提高了物流的速度,从而减短了持续时间,任何有关物流的信息都能及时地到达每个环节,网络使物流管理变得更加方便。

1.4物流管理目标。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不断进步,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传统环境中的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材料的节约以及劳动力效率的提高,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的竞争优势逐渐向建立高效的物流体系转变。

在物流管理的供应链中,生产企业是起点,然后会逐步经过物流企业、商家、最后到达消费者,这是整个的供应链,并且是高度一体化的供应链,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必须随之发展,向新型物流管理体系发展,转变的主要目标则是加强供应链上每个环节的联系,通过其相互协作与配合,从而提高产品的配送效率,从而为消费者享受更好的客户体验。

2物流管理创新策略。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b2b以及c2c、b2c、c2b等也逐渐成熟,它们的成熟也直接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产品的流通不断加快,这给物流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环境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快创新改革的步伐,逐步实现信息化、专业化、网络化,以更好地配合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

2.1培养专业的物流创新管理人才。

人才是物流管理发展创新的源泉与基础,boltzmann方程只有拥有一支专业的、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才能切实地促进企业创新与发展。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企业更是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的支持,从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逐渐向专业化的新型物流管理模式转变。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对于物流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很重要的,他们是创新的主力军,是创新理念的载体,他们的出现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推陈出新。

对于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要加强外聘以及内部培养,培养出一批运输学、通讯技术、包装学等物流管理人才。

不仅如此还要从生源入手,着实地提高生源的质量。

面对技术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政府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要相应的引导各个高校增加相关的专业,培养更多的物流管理人才;给物流协会一定的权利,从而促使其在物流专业的建制中贡献一份力量。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因此要时刻地关注市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求,从而在实际情况的指导下设置相关的物流管理专业,从而为物流管理的发展提供专业的人才队伍,为物流管理的创新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此外物流企业自身也要重视起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促使其主动学习先进经验,从而提高其专业素养,为物流管理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2.2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的发展与创新需要政府的支持,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因此要加强立法,使政府各个部门的权限明确起来,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合作,规范其行为,使其创新发展有制度标准的制约,避免由于法规的不健全,导致物流企业触碰到雷区,以至于降低企业的创新的积极性。

立法要以促进物流企业的发展规范化、专业化为目的。

物流管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我国的物流行业的现状还不是很乐观,没有完善的系统的管理以及指导,物流的整体布局也不是十分合理,物流行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在政府的能力范围之内,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对于物流管理行业的发展来说,基础设施是十分重要的,是物流发展的基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原有的物流基础设施已经很难满足物流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在原有的物流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使其逐渐规模化、规范化,给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企业的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

2.3健全物流管理的创新体系。

物流管理创新体系是物流管理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样是不能缺少的,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创新体系要建立在物流配送方式、信息管理上,向自动化、机械化信息化等方面转变,促进物流管理的信息化以及现代化,促进物流管理的创新与发展,实现物流配送不受时空、地域限制,从而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专业的物流管理。

2.4引入现代化技术,实现物流管理智能化。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给物流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对其智能化创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发达国家在物流管理方面有很成熟的技术以及先进的经验,要想快速发展,就必须在我国发展的实际基础上借鉴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以及技术,构建智能化的系统,促进我国的研发,缩短发展的时间,减少发展所需要的研发资金,以最快的速度实现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的智能化创新与发展,从而使其更加地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

3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的物流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大力发展新型的物流管理模式,培养专业的物流创新管理人才、加强对物流行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健全物流管理的创新体系、引入现代化技术,实现物流管理智能化,从而使物流管理更加地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3]梁晓音.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策略分析[j].电子商务,(1):40,5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毕业论文任务书篇十三

2、系统分析、确定实施方案阶段(3月1日~3月10日)通过对课题的论证、分析,所用技术与使用解决办法比较,从多种可能的方案中选择较优的方案。3、编写程序、进行计算与实验分析阶段(3月11日~4月10日)根据设计要求,应用较新的理论知识确定设计原则,计算方法,并写出规范的程序流程图,编制源程序,进行程序调试和实例分析,使之完全达到设计要求。4、编写毕业设计说明书阶段(4月11日~4月30日)参照写作提纲编写规范的毕业设计说明书。5、准备答辩阶段(5月1日~5月10日)6、毕业设计答辩阶段(5月11日~5月20日)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每周集中一次,由指导老师进行指导或答疑。参考资料1、数据库基础与应用・王利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visualfoxpro6。0实用教程・周亦民等编著科学出版社3、韶关电大档案综合管理工作规定及管理办法韶关电大办公室编4、其他有关资料附录一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附录二毕业设计写作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