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九日登高阅读后心得体会和感想 九日登高阅读后心得体会和感想作文(五篇)

九日登高阅读后心得体会和感想 九日登高阅读后心得体会和感想作文(五篇)

时间:2018-12-06 23:01:01

相关推荐

九日登高阅读后心得体会和感想 九日登高阅读后心得体会和感想作文(五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九日登高阅读后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九日山在泉州市区西郊南安境内丰州镇西面,距泉州市区约七公里,为我国著名海外交通史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日山,一说因晋代南迁者,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在此登山高瞻远望,故称之;另说曾有一道人,从德化戴云山走九日至此,故名。该山历史悠久,自唐以来,文人墨客曾先后登临或隐居于此。山势叠叠奔腾,高在百米左右,岩石悬崖,岩峣峥嵘,绿树掩映摇翠,山前晋江流水蜿蜒荡漾,真是“溪流湾漾,峰峦映发,奥街明秀,隐为一区“,风景优美,文物荟萃,成为泉州著名的游览区之一。

山有东西北三峰,其形如钳。西峰因唐代名诗人秦系在此隐居,放称高士峰,或称西台。顶峰有五代石佛造像,称石佛山。石佛为五代陈洪进所倡刻,高4.5米,宽1.5米,袒胸盘坐于莲座上,衣纹流畅对称,为泉州最早的石雕造像,外筑石亭,以保护石像,全系石构,硬山式屋顶,面阔进深,均具一间,呈方形。东峰因唐代宰相姜公辅贬谪隶泉,寄迹山中,卒后葬此,故名姜相峰,或称东台,又因其形似麒麟,俗称麒麟山。北峰连接东西两峰,叫北台,三峰环抱成一坞,曰白云坞。坞中白云出岫,碧谭幽间,出峡南注,为菩萨泉胜迹。

山麓原有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20xx年)乃泉州最早佛教寺院。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罗陀在此翻译金刚经,学习汉语,山上还留有翻经石古迹。

山中古迹遍布,目前仅留八十余处,多数集中于西峰东坡和东峰南麓,最珍贵的为宋元祈风石刻,包括明代摩崖石刻有七十余处。因宋元时间,泉州海外交通相当发达,亚非人民每年往来于泉州很多。当时来泉州经营海外贸易的番舶,要靠风驾船。来泉的番舶要在春夏东南风而来,秋间则顺西北风而去。由于当时泉州政府和人民重视外宾的友好关系,每年番舶扬帆之际,泉州郡守和市舶(海关)有关官员及泉州知名人士,都要登九日山昭惠庙,在通远王祠为番舶祈风,并刻石留记。

来代石刻有十方记载有关海交职事和海交交渲活动情况,“有郡守倪思正甫,提舶全茂实腾,遵令典祈风于昭惠庙……”,“大守贰卿颜颐仲,祷回舶南风,遵齐曲也,提舶寺丞刘克逊俱祷焉……”,“舶司岁两祈风于通远王庙……”,“以遣舶祈风于延福寺,通远善刘广福王祠下,修故事也”等。《泉州府志》记载“神永春乐山山隐士也,居台峰,后仙去,著灵响,人饲之,呼嗡爹。唐咸通中,山僧欲建寺,求材乐山,遇一翁白须指其处,得杞、楠、梦许护送,一夕材乘涨下,众神之。作灵乐祠,名殿神色,宋封神通远王,赐额照事。嘉祐中,泉州大旱,宋蔡忠惠求雨辄应,奏加封善利王,寻加号广福,显济。”

北宋泉州已设市舶司,祈风是他的职责之一。九日山这些祈风石刻和祭祥神明之记载都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绩,为宋时我国人民和亚非人民之间的和平友好的历史见证,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山中几乎无石不刻字。历代名人题刻甚多,从书法价值应首推蔡襄、苏才翁等人。山枯平坦宽敞,眺望万壑而来,晋江东去,令人心旷神怡。

九日山林木滋蔚,山岩生色,风景迷人,旧称有三十六奇,如神远殿、灵乐祠、肉身佛、檀越林、石佛岩、菩萨泉、仙人桥、东峰道场、秦君亭、姜相台、天等岩、水陵堂、放生池、御书阁、墨妙堂、乱峰轩、聚秀阁、廓然亭、思古台、一眺石、钓台、翻经石、碧玉峡、水清凉石、自然嗓、白云堂、惠泉、翠光堂、晋朝松、无名木、醉石、百级石、砌石庭、石龟、石碾、石盆、石砚、皆为秦君遗物也。

推荐九日登高阅读后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佳节。秋高气爽,人们登高,可强健体魄,调剂身心;是发扬我国传统孝道和报本思源的美德。

我的爷爷今年已经快8旬,但还是一直为我们操尽了心。爷爷的脸上深深地刻下一道道细细的皱纹,且在那稀疏的头上,长满了白花花的头发。而他那双手也结出厚厚的老茧!

小时候,爸妈工作很忙,就把我托付在了爷爷家。从小,我觉得爷爷的话好多,好唠叨,我上了幼儿园,他总是千叮咛、万嘱咐。想不到上了小学,还是喋喋不休,要注意安全、和同学和好、要听老师的话……

不管风吹雨打,放学时,您总是出现在我的视线里,这么多年来,为我遮风挡雨。

而在家里,爷爷总是不让我干这不让我干那,总是说:“小孩子家的,学好你的课本知识,这些我来就好啦,去去去,快去做你应该做的事!”

爷爷每天在忙碌着,每当我一放学,他都给我准备可口的点心,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半夜怕我着凉,经常起来给我盖被子。

随着年轮地增长,我心更上一层楼,爷爷地爱,让我学会了做人,明白了学习地目地。当然,感恩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也要付诸行动。爷爷喜欢喝茶,我每天将为她沏一壶香飘四溢地茶,为他那被岁月压弯地脊梁,揉揉背!学习上,用优异地成绩来感恩。在生活中,爷爷教会了我许多,这么多年来,是您教会了我生活地常识!

爷爷,您生命地秋天,是枫叶一般地色彩,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时值霜天季节,却格外显得神采奕奕。

在重阳节之际,祝:爷爷您重阳节快乐,健康长寿!也祝天下所有地爷爷奶奶健康长寿!

br/>

br/>

推荐九日登高阅读后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

技能与方法: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丰富的感情。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多媒体课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杜甫字子美,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背景: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中,一直在外漂泊,写这首诗时作者已经55岁了,漂泊了第八个年头,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国运的艰难,身

世的悲苦,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这些都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1、 同学个别朗读

2、 教师范读

3、 集体朗读

4、 听朗读录音

1、听过录音,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诗中流露出杜甫怎样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悲

2、同学融入感情朗读

3、仔细品味感情:人们称杜甫这首诗歌是“古今七()律第一”。律诗书写规律先写景后抒情,品味颈联所蕴含的感情。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竟然有八种悲,同学们踊跃回答,可以指出任意一种或几种。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鹤林玉露》 明确:

(1)“万里”: 联系课下注释,指离家万里。很远的地方,诗人作此诗地点

在夔州,他把长安当做自己的家乡,远离家乡在外漂泊。第一层悲,远隔万里之悲。

(2)“秋”:古诗伤春悲秋的主题,一片萧索之景,可联想到人的暮年。

(3)“作客”:和现在的“做客”是否相同?

不同。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在外漂泊,当时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时期。

(4)“常作客”:长期的漂泊在外,羁旅之久。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中,一直在外漂泊,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作客是客居他乡,漂泊在外因为当时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时期。所以如果你到朋友家去做客远隔万里可能还不那么悲,但如果你是长期的漂泊在外,那这个悲就很大了。

(5)“百年”:联系课下注释,指到了晚年。

(6)“多病”:杜甫疾病缠身。

(7) “独登台”:重阳节登高,只身一人没有亲朋。联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台”: 高迥处也。高和感情有什么关系?

联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它能够感受到宇宙时空是那么的宽广,而我渺小的孤独的一个人在这样大的一种时空当中,更突显落寞和孤寂。

4.品味尾联所蕴含的感情

(1)“艰难苦恨繁霜鬓”: 既指杜甫个人的命运又指国家的命运,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联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具有博大的胸怀。

(2)“潦倒新停浊酒杯”:古人认为酒能浇愁,无奈多病连酒也不能喝了。这种忧愁怎么排解呢?

5、融入感情,同学再读颈联和尾联,指导朗读颈联是他的身世之苦,读“万里”的时候就要想象出浩淼的感觉,巨大的空间感。“悲秋”重点突出悲字,这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常作客”突出“常”。

1、诗歌中的景跟情有关系吗?诗歌当中的景跟大自然的景有什么区别。找同学回答。

明确:诗歌中的景蕴含了作者的感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的景象我们叫做意象。

2、首联写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天、猿啸、渚、沙、鸟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身体冷,心里冷。

高天:高远的天空下感觉人很渺小。

猿啸哀: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3、颔联写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中国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生命的陨落之感,韶光易逝。 不尽长江:时间的永恒之感。

对比之下,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越显得短暂。

4、分析意境

刚才同学们说初步感觉这首诗是“悲”的,当我们整体的体会这首诗给我们的境界感的时候,你觉得你会用得很么词来表达呢?悲哀,悲沉还是其他的什么?

明确:悲壮

小结:作者在写景时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萧瑟、凄凉、开阔的景象,而他所表达的感情有羁旅愁,有身世苦,同时还有非常高远的家国忧。景象与感情融合到一起就是这首诗的意境“悲壮”。

1、背诵本诗

2、比较阅读:《望岳》

《望岳》杜甫24岁在齐鲁大地壮游时所写。早年作品和晚年的《登高》作品不同在哪里。

推荐九日登高阅读后心得体会和感想四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比、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

1课时

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面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苦闷,诗人抱病登高,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1、播放录音朗读,找出本诗的主体情绪是什么?(诗眼:悲)

2、听老师示读,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及停顿。

3、大家自由朗读,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翻译不懂的字句。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问题1:首联利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共写了几种景物?

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问题2:这六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急、高、啸哀、清、白、飞回。十四字写六种景,形、声、色、态兼备,十分凝炼。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孤独痛苦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问题3:我们能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或者想象成不是一只,而是多只?

不能,我们得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题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由落木和江水,我们能想到什么?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于7,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年华易逝的感慨。

“不尽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给人一种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短暂的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问题2: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从表达技巧角度,此联运用对比衬托,用时间的无穷衬托了生命的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相反,时间和历史越是悠久无穷,就越显得人生命的短暂瞬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江山万古长青。此联“无边”“不尽”,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这种复杂深沉的情感借助两个修饰词“无边”和“不尽”表现得更为充分。这两个词与下联的“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诗的境界更加雄浑壮阔,更能表达出深沉复杂的思绪。

总结:寓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情基调。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抒情。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问题1: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

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一;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二;“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三,“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四。“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重九“登台”,倍思亲,此其七;孑然孤“独”,此其八。

罗大经对这一联的总结的确极为精当,此句把杜甫的悲情、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悲中添悲、愁上加愁。

“万里”:写出了自己距离故乡之远,相隔千山万水,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意思。

“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天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悲秋,是我国文人墨客的一种传统文学题材。古代就有“秋士”一词,意思是说秋天的时候,男子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些英雄末路的伤感。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这是第二层意思。

“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做客”,意思是寄居他乡。漂泊他乡的人,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这是第三层意思。

“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了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杜甫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这是第四层意思。

“百年”: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释那样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作者已经55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这是第五层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这是第六层意思。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这是第七层意思。

“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走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晚年的杜甫抱负未展,疾病缠身,家乡难回,知音渐少(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怎能不感慨万千?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第八层意思。

总结:大家看,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这就难怪此诗千百年来为世人年称道。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叠加在一起的。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而又疾病缠身老人,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在一个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茫茫苍穹,禁不住慨然长叹。这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这其中任意一种意思就足以让人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为了使这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诗人在接下来的两个诗句中,对自己当前的处境又进一步做了具体揭示: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1: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环境说说尾联中艰难二字的含义。

“艰难”指国家艰难,更多的是指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伴随了杜甫老人的一生。他既忧己,更忧民忧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贫困还是发达,都是心怀天下的。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的主旋律。

问题2:用自己的话说说如何理解“苦”和“新停”二字?

苦,表达了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所以极度遗憾,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问题3: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酒赏菊花。酒是中国人的最爱,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无论高兴还是伤悲都要来上一口。在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但是现在的杜甫却不能喝酒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小结:国家与个人的双重艰难,使作者心中的“苦恨”油然而生,于是才有了满头的花白,而一个“繁”字,则写出了白发之多,诗人的潦倒生活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正需要借酒浇愁,好来个“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因为生病而刚刚戒了酒,心有万千愁绪,无法排解,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这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所在: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今天,我们做了一次穿越,和大诗人杜甫一起完成了一次重阳登高,我们的灵魂仿佛再一次受到洗礼。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这就是那个一生坎坷,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的杜甫,那个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的杜甫,那个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还挂念祖国兴衰的杜甫。同学们请记住这位伟大的老人。下面让我们一起饱含感情的朗诵一下《登高》。

推荐九日登高阅读后心得体会和感想五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员工们:

大家早上好!

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九月初九,重阳节。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我国老年人口迅速增多。现在,我国已正式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中国老人节”即,重阳节,是个值得庆贺的节日,而在1989年,我国又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目的是这一天开展敬老、爱老、助老活动,发动全社会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带老人们去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我们还可以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散散心;我们也可以去敬老院帮助老人做事……

使老人们能够度过幸福的晚年。

如今,喜逢又一个重阳老人节,我谨代表全体员工向全社会老年人表示最衷心的节日祝贺以及最崇高的敬意,并衷心祝福他们健康长寿,幸福安康!生活愉快、子孙孝顺、阖家欢乐 !

记得有人说过,童年是一幅画,少年是一个梦,青年是一首诗,中年是一篇散文。回首人生,老年人是一部历史;把握今朝,老年人是一面旗帜,憧憬未来,老年人是一道风景。

在过去的日子里,老人们为这个社会的建设呕心沥血,任劳任怨,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做出了无私的奉献,我们为有这样的老人而感到自豪。

尊敬老人的家庭是和谐的家庭,尊敬老人的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尊敬老人的公司是进步的公司,尊敬老人的员工才是文明的员工。尊老爱老,我们责无旁贷。新世纪的我们一定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尽力为老人做好事。在这样的日子里,你想给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是自己身边的老人一份什么样的祝福呢?也许会说上一句祝福的话,也许会给他们倒一杯水,也许会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也许给他们一个电话,一条短信,等等……无论为他们做什么,我真的希望每一位员工都能做尊敬长辈、关心长辈的好员工。

人都是要老的,老年人的昨天就是我们的今天;老年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让我们大家从今天做起,从尊敬、关心身边的每一位老人做起,说一句敬老话,读一本敬老书,做一件敬老事,争取做一名尊老敬老的文明礼貌员工。

最后,再次祝福我们可爱的前辈如晚菊傲霜,漫步人生夕阳红!

祝愿每位员工都能与家里的老人度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重阳节。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