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最新留守儿童研究课题心得体会简短(通用14篇)

最新留守儿童研究课题心得体会简短(通用14篇)

时间:2024-01-10 19:59:49

相关推荐

最新留守儿童研究课题心得体会简短(通用14篇)

关于留守儿童方面的课题研究成果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为之制定合理的计划。在写心得体会时,如何抓住核心要点,避免冗长和啰嗦?9.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可以帮助他人迅速了解我们的经验和教训,共同成长。

留守儿童研究课题心得体会简短篇一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工作或其他原因不能陪伴在身边的儿童。这群特殊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面临心理和生活上的困扰,而他们的培育需要特别的关注和注意。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作为一名社工与许多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进行了接触和沟通。通过这些经验,我体会到了留守儿童培育的重要性和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留守儿童培育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发现了与留守儿童建立稳定和亲密的关系至关重要。由于缺乏父母或监护人的陪伴,留守儿童容易感到孤独和失落。因此,我们社工需要扮演起陪伴者和倾诉对象的角色,与他们建立起信任和亲密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例如:定期组织聚会,提供儿童心理辅导,以及与他们共同参与有意义的活动,如户外运动和手工制作。通过这些互动与交流,我们可以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感情,让他们感到被重视和照顾。

其次,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对于留守儿童的培育非常关键。留守儿童常常因为深思熟虑、寂寞或失落而产生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自卑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及时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并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困扰。为了提供有效的心理疏导,我们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困惑,并提供适当的建议和指导。同时,我们也可以组织心理辅导班和讲座,向他们传授应对困难和压力的技巧,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此外,为留守儿童提供全面的教育支持也是非常必要的。由于缺乏亲人的关爱和监督,留守儿童可能在学业上遇到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为了帮助他们克服这些困难,我们需要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支持。这包括但不限于:提供校外辅导班,实施学习计划和时间表,帮助他们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更好地利用自身的学习能力。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鼓励他们树立学习的目标,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最后,为了确保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参与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这包括体育运动、音乐艺术、社交活动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留守儿童可以释放压力,培养个人兴趣,认识更多的朋友,丰富他们的生活经历。我们可以组织各种兴趣俱乐部和社区活动,邀请他们积极参与,帮助他们发展潜能和个人特长。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培育需要我们提供稳定和亲密的关系,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全面的教育支持以及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共同创造一个更适合留守儿童成长的环境。

留守儿童研究课题心得体会简短篇二

针对学校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呵护,在家庭教育方面出现严重断层或缺位,导致留守儿童学习、生活习惯表现差的客观现实开展研究,我们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四个方面入手,通过两年的研究和教育实践,对培养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研究过程中总结出了加强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策略和研究成果。

一、本研究主要解决留守儿童学习、生活习惯教育的现实问题。

1、在新的形势下,探索出教育学生的新方法、新途径。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抛弃传统的育人方法,变单一的说教式、挖苦式、孤立式、侮辱式、放弃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用启发式、情感式、鼓励式,平等交流等方式去教育学生,让学生人人成材。

2、构建新的学生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挥,彻底屏弃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以成绩论英雄,以考分定胜败,考分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的评价模式。

3、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1)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师生同学之间关系融洽,彼此信任,情同一家。(2)创设愉快的生活环境,优化生活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之健康成长。(3)创设友爱的人际关系环境,进行爱的教育,提倡爱的奉献。

4、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自理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因此,抓好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在我们的呼吁和建议下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职责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的指导、培训、检查、考核、评价、激励。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完善留守儿童的相关信息。

学校对每一个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了解后,对相关信息进行认真登记。这样,就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提供真实、原始的第一手信息资料。

3、成立“留守儿童之家”,促进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通过几年来的教育,许多留守儿童在这里得到了精心的教育,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中,三年级一班的留守儿童李芳和五年级二班的留守儿童杨敏等人,她们原来性格孤僻,自卑,成天忧郁寡欢。通过在留守儿童之家得到同伴的关爱和老师的细心开导帮助后,现在已经变得活泼开朗起来并养成了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4、开展“手拉手”、“一帮一”教育活动。

为了更好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实验组成员认真分析了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后,进行因材施教,并积极开展“手拉手”、“一帮一”教育活动。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人间真情的温暖,并在老师和优秀同学的潜移默化中自觉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7、督促教师大胆实践,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

研究组在组织教师学习了大量的教育工作理论知识后,积极督促教师加强教育实践。课题组的教师们在校内积极协调好领导、教师、学生、少先队等各方面的关系,使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形成合力。在校外又积极争取留守儿童的家长、监护人和社会团体对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工作的理解、关心、支持、配合和帮助。

8、鼓励教师反思、总结,写好经验文章,提高教育理论水平课题组积极鼓励教师们在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中不仅要勤于实践,而且还要善于总结。特别是要把这种在新形势下出现的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如实地记录下来,为丰富对留守儿童2的教育工作积累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此,每位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每学期不仅认真撰写出了对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工作总结或心得体会,而且还努力把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并力争形成经验文章或论文。

诚然,留守儿童的教育的研究还是一个全新的教育课题,我们为此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点成功的经验,但是需要我们继续去思考、去研究、去关注的内容还很多。我们相信:只要大家都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这群特殊孩子的人生之路就会因为我们的重视、关心和悉心的教育而更加光明。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研究课题心得体会简短篇三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许多农村家庭纷纷将子女送到城市打工,使得农村地区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重。这些孩子在外打工的父母无暇照顾他们的成长和教育,导致很多留守儿童存在逃课的问题。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我也曾逃过课。逃课是一种对生活无力、对人生迷茫的表现,然而,在背后,我们却苦苦寻找生活和自我的出路。在这个话题上,我想分享一下我作为一个留守儿童逃课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逃课并不是我们自愿的选择。作为留守儿童,我们常常面临父母不在身边的孤独和无助。我们渴望得到关心和陪伴,但却只能依靠自己。父母在城市打工整天忙碌,没有时间照顾我们的成长,给予我们的只有物质上的支持。而在学校里,我们更是感受到了孤独和排斥。城市孩子对我们的歧视和不理解使得我们变得自闭、愤怒。逃课成为了我们疏解内心压力的一种途径,它给予我们那一刻的自由和解放。逃课,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其次,逃课让我们失去了学习的机会。逃课不仅浪费了时间,也使我们失去了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每次逃课,我都知道自己在轻易地放弃着一次获取知识的机会,但我无法克制自己逃课的冲动。逃课使我们与知识渐行渐远,而这正是我们追求自由的根本原因之一。尽管逃课给我们带来了片刻的解脱,但它迟早会让我们为此付出代价。

然而,逃课也给我带来了对自己和人生的思考。在逃课的过程中,我渐渐明白了逃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面对现实才是正道。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逃课之后,我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独自思考和阅读,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逃课让我明白了知识的价值和重要性,让我更加热爱学习。

最后,我意识到改变只有依靠自己。逃课让我明白,只有实际行动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面对困境,没有人会为我解决,只有我自己能扭转悲剧的结局。逃课让我变得更加坚强和独立,让我明白只有通过学习和不懈的努力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我开始更加积极地参加课堂活动,努力学习,渴望通过知识的积累改变自己的人生。

总结起来,留守儿童逃课并非自愿,而是一种逃避现实、自卑无助的表现。虽然逃课给我们带来了自由和解脱,但也让我们失去了学习的机会。然而,在逃课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人生的真谛,重新思考了自己的未来目标,并以实际行动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尽管逃课并不是明智的选择,但它却让我从中汲取到了生活的智慧,成长为一个更加坚强和自信的人。希望更多的留守儿童能在逃课之外,在学习和实践中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

留守儿童研究课题心得体会简短篇四

目前,我国的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超过6000万,其中大部分是父母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家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很大的挑战,这是我们社会需要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问题。作为一位与留守儿童有过接触的人,我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段:留守儿童的特点及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一般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他们的主要照顾者通常是年迈的祖父母或亲戚,与此同时,很多留守儿童也面临着学习成果不佳,孤独感强和心理阴影深的问题。据统计,留守儿童的抑郁情况相较于常规家庭的儿童明显更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危机。

第三段:个人与留守儿童的接触。

我曾经有一个机会和一群留守儿童进行接触和交流。他们和我一起参加了一个学习社交技能的课程。在课程中,我观察到这些孩子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相对于普通儿童并没有特别差,但是,在交流时的自我防卫意识和对现实的认知却相对薄弱。比如说,当我问一个留守儿童是否想念父母时,他只是简单地回答“不想”,并没有表现出情绪的波动。这让我意识到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潜在困境。

第四段:对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思考。

关爱与陪伴对于儿童寄托着最重要的情感需求。因此,我们应该引起重视,让留守儿童获得更多的家庭关爱,或者是社会组织的关注。此外,我们还应该建设更多的资源中心,让留守儿童和新进城的小学生可以互相帮助,共同促进健康成长。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真正关注留守儿童的内心需求,为他们打造一个积极向上、有价值导向的环境。

第五段:总结。

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机构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来加以解决。每一个人都应该对于留守儿童关注并传递温暖,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陪伴。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留守儿童的未来也能够更加美好!

留守儿童研究课题心得体会简短篇五

作为一名教师,担任留守儿童的任教工作是一种独特的体验。留守儿童指的是那些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而自己则亦或是在城市打工,亦或是去其他地方谋生。这些孩子通常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关爱和陪伴。我曾有机会亲身参与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并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这段任教经历让我得到了许多体会和感悟。

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不同于其他儿童,他们面临着许多心理问题。在班级中,我观察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自卑、缺乏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低下的情况。他们对于与其他儿童的交流存在着障碍,常常内向而沉默。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关注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例如,我经常和这些孩子进行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鼓励他们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感受。此外,我还组织了一些团队活动,加强他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自尊。

第三段: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由于长期缺乏家庭的关爱和教育资源的匮乏,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可能较低。在任教期间,我发现他们对许多学科存在着兴趣不高的现象。因此,我通过开展趣味化的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将课堂变成游戏,通过竞赛和奖励来激励他们学习;我还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与此同时,我也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特点,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通过这些努力,我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不仅得到了提高,而且他们的学习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留守儿童与家庭的分离是导致他们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积极与父母保持沟通,介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并邀请父母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同时,我也鼓励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与家人保持联系,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加强亲情联系。此外,我组织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带领留守儿童走出学校,参观社会和了解外面的世界。这样既增加了留守儿童与社会的联系,也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和体验。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和挑战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同时,我也将积极与家长和社会各界合作,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关爱和支持。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让留守儿童真正融入社会,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任教留守儿童是一种特殊而有意义的工作。虽然面临着许多挑战,但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全社会的关注,我们可以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留守儿童研究课题心得体会简短篇六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工作、学习等原因,无法陪伴在身边的孩子。这个群体的存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我与许多留守儿童的接触中,我深深地感触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下面,我将就我在与留守儿童接触中的心得体会,谈几点对留守儿童的思考。

留守儿童长期处于独自的状态下,缺乏日常交流和关注,孤独感是最普遍的感觉。在我和一名留守儿童的交流中,他说他非常羡慕班上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每次被父母带去玩时,他总是深感自己的无助。这也让我想到,我们身边的很多留守儿童都有类似的心境,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日常的物质保障,更需要关注和爱。

由于长期缺乏家长和其他成年人的关注和引导,留守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会受到影响。许多留守儿童都感觉自己与班上的其他孩子有很大的差别,自卑感很强。在我所了解的案例中,留守儿童往往不善于与人交往,缺乏自信,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学校的表现。

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很多时候都是自闭、沉默的,他们缺乏日常交流和沟通的能力。我遇到的某个留守儿童,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主动与同学们交流,但很快又放弃了,原因是他感觉自己不会被别人接受。这个例子说明,留守儿童多年的自我保护性习惯让他们难以适应外部环境,让他们形成了一定的习惯性沉默。

但是,另一方面,这种长期处在孤独状态下、缺乏父母关照的生活,留守儿童也培养了独立性。在我接触的一些留守儿童中,他们能够自主处理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颇有主见,而与同龄人相比也小有成就感。只不过,这个独立是他们不得已所形成的,始终没有亲人的关照带来的幸福感强。

第五点:政府和社会应对留守儿童给予关注。

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可以通过政府举措和社会帮扶,改善他们的生活、心理状态和成长环境。政府可以在经济上给留守儿童的家庭提供支持,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同时,在家庭、教育、公益组织等角色中也需要更多的努力。社会需要重视留守儿童的现状,提醒那些忽视孩子成长的父母注意关注孩子,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以期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总体来说,留守儿童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父母陪伴不足,它是社会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方加大关注力度,为留守儿童提供给予关注和关爱,留守儿童也需要本着培养自己的独立性与勇气的态度克服心理问题,健康成长。只有我们共同关注并为留守儿童提供关爱,才能让这些孩子更加快乐、健康地成长。

留守儿童研究课题心得体会简短篇七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民工被吸引到城市工作,而留在农村的孩子则成为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这一课题备受关注,因为他们的生长环境和成长体验不同于其他孩子。近年来,留守儿童的研究逐渐深入,探究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以及身体健康等问题,有助于提出更有效的政策和保障措施。在本次研究课题学习中,我对留守儿童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父母不在身边的状态下,常常面临着孤独和无助等情感问题。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等。尤其是在青春期,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有些孩子甚至会出现极端的行为,比如攻击他人或自残。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关爱和心理治疗。

与城市孩子相比,留守儿童在教育资源和成长环境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他们经常面临着较低水平的教育环境、教师素质较低以及课外活动资源匮乏等问题。而且由于长期缺乏和家长的交流和监督,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业和成长出现了滞后。在这方面,政府和社会应起到更大的责任和作用,采取措施,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保障。

留守儿童一般长期居住在乡村或贫困地区,他们的生活条件、环境污染等问题都会对身体健康带来潜在的风险。这就需要我们关注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特别是对一些疾病的防护和治疗。同时,更希望政府和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和环境改善做出更多的努力。

第五段:结论。

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身体健康等方面问题令人忧虑,我们需要为这些孩子提供更多的保护和关爱。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投入,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和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权益和成长。此外,社会组织和个体也应积极参与到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中,关爱留守儿童,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留守儿童研究课题心得体会简短篇八

留守儿童研究课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其主要是研究那些因为父母外出务工,长时间生活在农村或城市留守的儿童。课题的研究方向包括孩子的心理健康、学业成绩、自我认同感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留守儿童研究课题旨在了解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情况,以便为他们提供相应支持与帮助,使其在良好的家庭、社会与学校环境下得以健康、快乐、合适地成长。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学者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他们相信适当的心理抚慰与心理疏导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研究发现,父母的外出使孩子感到孤独,缺乏关爱和安全感,孩子面临着生活压力和自我价值认同问题。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有必要关注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包括家庭、社会与学校的支持。

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问题是其它关注点之一,相关研究表明,留守儿童面临的学习压力较大,需要特殊的帮助和关爱,但是由于缺乏父母的指导和监督,这些孩子的学习成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制定出科学的学习计划和方法,为他们提供更为全面和有效的协助,以达到改善学业成绩的目的。

第四段:留守儿童的自我认同感问题研究。

留守儿童的自我认同感问题同样是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由于缺乏亲情关怀,留守儿童容易出现自卑、自我内向等问题,会导致他们对自己和周围的事物产生疑惑和质疑。因此,如何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认同?研究表明,多角度地为留守儿童提供支持和关爱,使孩子能够更加明确和客观地认识自己,避免误解和盲目抵制自己的个性。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由于长时间的离开,失去了父母的呵护,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落后。研究表明,家庭与社会环境的缺失是造成孩子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必须要从家庭整体、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进行整体协调,使孩子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社交圈子,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以便在未来生活中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

结语。

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毫无疑问,解决这个问题不仅减少了孩子们的精神负担,也改善了农村的人才流失问题,因此,在研究留守儿童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解决方案以及完善研究方法及手段还有更为有效的意义。

留守儿童研究课题心得体会简短篇九

留守儿童是指那些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无法陪伴儿童成长的孩子。这些孩子常常与亲情、安全、教育等问题相伴,给他们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和生活难题。从事社会工作的我,深入了解了留守儿童的现实状况,同时也欣喜地看到了他们在不断努力与坚强中成长的美好一面。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并对留守儿童的问题与解决之道进行探讨。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的亲情陪伴,其普遍反应表现为情感孤独。他们缺乏父母的照顾和关心,也不能及时得到亲密无间的家庭氛围。这种孤独感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孩子缺乏安全感,失去了正常的互动,难以与其他人进行情感交流等。但也有一些留守儿童是在其他家庭成员的陪伴下成长,这些孩子能够看到其他家庭的互动模式,也可以通过学习和模仿在情感交流方面得到一些支持。

第三段:安全隐患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一大问题。

留守儿童的安全隐患无处不在。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在外活动很容易受到环境和人员的影响,更容易遭受暴力和性侵等危险。相当一部分的留守儿童也会面临非常严重的精神问题,如抑郁,焦虑,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我们应该加强法律和社会教育,提高保护留守儿童的法律与实际力度。

留守儿童面临的教育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由于家长不在身边,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大大下降,也很难有正常的学习节奏。长期以来,留守儿童受到的教育是极其不足的,这会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和人才培养。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落实义务教育、提供普及性的性教育、推广优秀教育资源等,来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除了社会力量的投入外,搭建支持留守儿童的平台更是十分重要的。这个平台不仅可以为孩子们提供温暖和关爱,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他们得到更多的机会和渠道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社会组织或者专门机构可以通过志愿者的形式,去走入留守儿童的生活,关心他们的所思所想,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经过这些社会组织的服务后,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系、学习能力和情感状况可能会有所改善。

总结:

留守儿童的问题很复杂,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作为社会工作者,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去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并让他们在未来不再面临这样的挑战。

留守儿童研究课题心得体会简短篇十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各方的努力。

1、社会方面:

(1)强化政府行为。随着农村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中小学出现生源减少的现象。甚至在一些农村小学出现了“空校”现象。为此,各地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均采取大量撤并中小学和精简师资的做法,以降低财政开支。但是大量撤并中小学给那些居住分散、离校较远的学生上学带来困难,尤其是父母进城务工的留守儿童的安全更加令人担忧。为此,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政府应支持学校千方百计改善学生寄宿条件或开办专门的留守儿童宿舍,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给留守儿童及广大农民子女提供比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从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护。

(2)动员社会支持,为农村留守儿章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主要有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以及社区及宏观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虽然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从所调查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都可以从他们现实生活环境的差异、矛盾中找到原因。因此,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政府部门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实行齐抓共管。

2、家庭方面: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为此,作为父母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爱要有度,爱的缺乏和过度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后果。二是不要忽视教育责任,很多在外打工的父母除了每月给孩子一定的生活费外,对孩子的其他事情很少问津。三要选择好托管对象,一般来讲,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对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发展影响比较大,但如果父母中的一方在家则影响小得多。因此,在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又没有特别合适的代养人,最好夫妻俩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最后要注重加强信息沟通,外出务工的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让孩子感到父母虽在异地,但父母的爱随时陪伴着他们。同时还应经常与学校、老师取得联系,掌握孩子的动态,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地引导和教育,3、学校方面:

首先,要改进学校教育方式,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第一,学校要每学期召开学生家长会或者留守学生监护人会议,建立“留守学生”档案,经常反馈交流孩子在校在家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向家长提出家教方面的建议和意见,通过讲座对留守学生的监护人进行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训指导。第二,要求父母全力支持子女的教育,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第三,要求父母通过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思想沟通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偶尔寄一件小礼物或一本书,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春节或农忙时,建议家长尽量回家与子女团圆,让他们享受到家庭的温暖。

其次,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情感上完整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走上违纪、违法、犯罪的道路。学校应要求老师更加关注“留守儿童”,要把学生看作朋友,主动接近他们,拿出更多时间与他们联系,创造更多的机会与他们谈话沟通,对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把他们的困难放在心上,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甚至给予特别的照顾,让他们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愿意跟你说心理话、说真话,将心中的苦恼、愤怒、悲伤向你倾诉。平时多开展一些愉快融洽的活动,让这些孩子在活动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在活动中得到教育和受到熏陶。

再次,就是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作为学校应更加关心留守儿童,积极安排“留守学生”参加各项有益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健康成长。并积极呼吁政府及社会对“留守学生”关爱,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来协调管理、综合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学校、社区的文化环境是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依靠政府强力部门,整顿、清理学校、社区周围的文化环境污染,依法取缔不健康的黑网吧、游戏厅。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社区娱乐活动,优化育人环境,让留守儿童在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围中受到良好的熏陶。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教育保护合力,从而使“留守学生”得到健康成长。总之,“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功能,形成教育合力,争取一切积极力量,尽力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留守儿童研究课题心得体会简短篇十一

我国有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打工者数量还在以每年超过500万的速度增长,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000万,其中超过1000万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协调合作,共同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整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何谓“留守儿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在农村。他们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料,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称为留守儿童。简言之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据此可将农村留守儿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父母双方中的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单独抚养的孩子,从某种角度讲可以成为“单亲家庭”孩子。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较普通家庭的孩子(父母均在身边的孩子)来说,欠缺父爱或母爱。2.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的孩子,从而形成了隔代抚养的现象,这种情况占农村留守儿童的绝大多数。孩子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缺乏父爱和母爱,得到的多是祖父母的溺爱。

3.父母双方外出打工,被托付给亲戚照管的孩子,这种也较为常见。

4.还有小部分外出打工的父母安排孩子在校寄宿或采用其他民间托养的形式。如有的父母为孩子聘请了代理家长,这些代理家长同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都签订了协议书。家长每年为此付出一定的代理费用,代理家长必须照顾好这些孩子的生活起居并教育管理好孩子。

据统计,我国现有流动人口过1.3亿,如安徽、河南、四川等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在外的农民工都在1000万人左右。在一些地区留守儿童已经达到当地儿童的百分之七十。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显然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们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监护现状堪忧。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真是力不从心。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

(二)父母“关爱缺失”引起严重的“情感饥饿”

首先,漫漫留守岁月使一部分“留守儿童”的亲情观念日渐淡薄。一篇“留守儿童”的作文《我不喜欢月亮》,让人感受到一股从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的亲情思念。在很多人眼里浪漫而美好的月亮,却成为令他们痛苦的存在之物。中写道:“我不喜欢看月亮,因为月亮每个月的十五都会圆,而我的家人却没有团圆。我是那么的希望父母能够和我一起吃团圆饭,一起看月亮。”据此,一些学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例如,这些孩子由于“情感饥饿”很容易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会滋生怨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等等。由于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平时一般不易察觉,不觉中埋下了很多无法预知的“雷区”。

其次,“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三)监督弱化,学校教育独立难支。

由于一些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较差,校风不好,加之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留守儿童”到了中学,觉得升学无望而产生厌学情绪。继续学习者只是其中少数。据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只有20%考入普通高中,10%的就读职业技术高中和中专,多达70%的孩子则在中考后便走上打工之路。虽然完成了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要求,但由于缺少进一步学习深造,带来的将是不适应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影响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这种现象与学习监督总体弱化有关。一般来说,大部分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或缺乏文化知识,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父母在家的检查作业、参加家长会等对孩子最基本的学习监督职责都无人担当。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本来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甚至失去监督后,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自然难以上进。另外,“留守儿童”虽然在学习条件上有所好转,能获得更多的书籍,更多的学习用品等,但校外的学习时间变少了。由于父母不在家,他们一般要做更多的家务活,如要自己洗衣服,自己做饭,有的还要打柴喂猪等,这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意义重大。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质量的提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一)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状况。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第三,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现在国家对于外出的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也一直在采取办法加以解决。第四,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目前,大家关注较多的是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应该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措施。最后,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父母在这方面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笔者认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的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

(二)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三)地方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镇政府牵头,学校组织,村民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加。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心和保护责任。湖南省新宁县妇联倡议的要求各级妇女组织、妇女干部担任“代管妈妈”行动就是为“留守儿童”营造亲情、加强管理方面的一个典范。

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确有困难的,地方政府也可通过适当补贴及其它措施,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5]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留守儿童研究课题心得体会简短篇十二

随着打工潮的不断涌起,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出外打工,“留守儿童”这个名词也应运而生。作为一名农村教师,也注定了时刻面对各种留守儿童的问题。通过对《关爱学生是师德修养的灵魂》的学习,及为自己执教三年的经验,我认为,留守儿童比其他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爱,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应引起老师的重视。我认为,关爱留守儿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很多留守儿童因长期与父母分离而缺少关爱,因此对亲情漠然,从而形成偏激的个性,这种学生往往关闭心门,不愿轻易接受别人的关心。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与痛苦。”留守儿童比其他人更需要爱,所以老师需要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因他们的快乐而快乐,因他们的悲伤而悲伤,让他们能够在爱的沐浴中成长,在爱的体验中体会到尊重、信任、理解、关爱、宽容、友善,从而得到激励与感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丰富的情感体验。

留守儿童相比其他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卑心理,往往性格比较内向,这时,老师应注意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用心理暗示来激励、唤醒、唤起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热烈憧憬和期待,让他们能够心怀美好的理想,看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实现教育从控制生命转向激扬生命的飞跃。

留守儿童出现的种种问题,皆在于他们缺少关爱。很多农村父母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又与孩子长期分离,从而让孩子无法感受到父母之爱;而农村学生由于没有良好的家教环境,很多学生的情商很低,不知道关爱同学,也让学生无法感受到同学之爱。因此,老师应注意做好与家长、学生的沟通,一起努力,为学生营造全方位的爱的环境,要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沐浴着爱。

老师首先对每个孩子做详细调查、了解。如住在什么地方,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希望是什么,家里几人;他们在哪里上班,多久通一次电话,常谈些什么内容;身边的监护人是谁,他们对孩子的关心表现在哪些方面,在学习上有没有能力辅导;目前最需要老师从哪些方面去帮助。

总之,老师要对这些孩子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便于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

对每个留守儿童建立的原始档案如下:(在教学教学活动中将不断完善)。

深入家庭,宣讲科学文化知识,共商措施。

作为家庭,首先要解决没人管的问题。考虑到隔代教育带来的种种问题,因此我在教学之余有目的地家访,如实反映孩子在学校的各方面情况,指出优点以及缺点。同时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真实情况,针对孩子的不足,与家长共同商量,提出改进措施,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另外还根据家长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给家长宣讲科学文化知识,对家长进行“培训”。

孩子们生活在一个集体里,集体就是他们的家。因此班级内部心理环境是每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建设好班级内部心理环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建设“干净、整洁、新颖、美丽”的班级内部环境。每学期一开学便布置好教室,尽量体现班级特色。如张贴由大家筛选制定的班级格言;布置森林园地,也就是每个小朋友剪贴一棵小树,然后在上面粘贴绿叶,多一个优点就奖励一片绿叶,无形中增加了同学的压力,会生一股奋发向上的动力。形成一种虚心学、用心学、多赞美、多夸奖的风气。同时保持教室的整洁,随时要求孩子弯弯腰,捡捡地上的杂务,动动手摆摆桌椅。

二是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班上经常开展各种才艺、我能行、谈名人名言感想、一日常规评比等活动。以此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技艺,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留守学生的心理环境。

三是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这既是班级的特色,也是班级稳定的心理环境因素。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班风、班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与科任老师密切配合,在学科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育教学中与科任老师密切配合,向他们主动介绍孩子的表现,包括优点和缺点,最重要的是目前的心理及思想状况,齐找措施,共同担当育人责任。可通过周记、一句心语、一句悄悄话、我的诉说、作文等形式流露孩子的心迹,把握其学生心理变化。班级里还设立了悄悄箱,孩子可以随时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纸条上留给老师。科任老师也密切配合,有时也以评语的方法,对留守学生给予激励与指导,让他们也积极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让留守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看到其自身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

留守儿童研究课题心得体会简短篇十三

12月25日,在市团委和南芬区团委的带领下,我们和几名已经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志愿者们来到了位于本溪市南芬区下马塘镇的苗可秀学校,参加了由市团委组织的”心手相牵,共迎新年“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为留守儿童送去的党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

xxx镇过去一直以“三小”出名。一是镇小,人口不多;二是经济实力小,人多地少;三是名气小,就连本溪当地人都很难说清它的具体位置。”三小“的结果就是一个”穷“字。因此下马塘镇大部分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都外出去大城市打工赚钱,养家糊口,因此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成为了一种必然。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现阶段中出现的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和普通孩子一样,都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但他们更需要社会的关注,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留守儿童的感情波动很大,对周围的反应敏感性强,他们需要更多的平等、友善、关心、理解和尊重。在这次活动中,志愿者们和留守儿童进行了一对一的沟通交流,还安排了讲故事,做游戏,和才艺展示等环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性格等基本情况,也让他们对我们卸下心理防线,接受并认可了我们。在与孩子们的接触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才能有更加深切的体会和更加真实地感受。这次活动为我们大学生村官志愿者们提供了一个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展现自我的绚丽舞台,也是一次让大学生志愿者能投身社会、体验生活、服务人民的绝好机会。

就我们这次活动来说,通过之前的了解我们得知由于留守儿童群体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导,时常想念他们的爸爸妈妈,而他们的父母过节回家因倍加珍惜短暂的团聚时光,也会对孩子过分溺爱,这都导致了他们中的一些孩子形成了孤僻、畏缩或是傲慢的性格。得知这些,我们的心被深深地刺痛着,但古语有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我欣喜的发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仍能努力学习,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真的让我感到无比的安慰。只有让孩子不断进行苦难的磨练,才能帮助他们形成吃苦耐劳的精神与良好的心态,在未来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

活动中,我带的二年级的xxx小朋友,在活动快要结束前,他坚持要为我们大家朗诵一首诗,是李白的《赠汪伦》。当朗诵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时,小家伙看着我开心的笑了。短短几个小时的陪伴使我们之间建立了如此深厚的友谊让我又一次感到了孩子们的热情与温暖。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我更深层系的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自己的位置,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只有真正的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知识与能力,才能在今后遇到挫折与挑战时,用自己在实践得到检验的知识与能力去解决它,克服它。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是不可能有长远发展的。

在市、区团委的带领下,我们所做的这些都是为了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只是千千万万个出国留学志愿者中的一份子,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现象,那么,只要留守儿童存在,关爱留守儿童这项活动就必须深入、持久地、有声有色地开展下去。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志愿者,我们不仅要好好学习掌握现代化的知识,而且还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更好的掌握知识;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发展,才能锻炼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将来能更好地投身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中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才是大学生成长志愿者成才的正确之路。

留守儿童研究课题心得体会简短篇十四

近年来,随着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分散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父母被迫外出打工,留下儿女在家乡寄人篱下,成为留守儿童。为了关注这个特殊群体的福祉,许多人发起了捐赠活动,通过各种途径为这些孩子提供帮助。我参与其中一次留守儿童捐赠活动,不仅为他们送去了物质上的援助,更让我从中收获了许多心灵上的感动和体会。

第二段:参与捐赠活动的初衷和准备工作。

作为一个社会责任感强烈的人,我一直希望能为弱势群体尽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听说家乡的留守儿童面临着诸多困境,我决定参与当地社区举办的捐赠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我提前调查了儿童所需的物品,如衣物、书籍、学习用品等,并筹集了一定的金额。

第三段:切身体会和感受。

当我亲自来到留守儿童的学校,看到他们衣衫褴褛、破旧的教室以及缺乏学习资源的情况,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困境和无助。与孩子们亲切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单纯而天真的笑容让我感到无限的温暖。在分发捐赠物品的时候,孩子们用纯真的眼神紧盯着我,感激地接过每一样物品。他们虽然物质上的需求很小,但对于他们来说却是巨大的帮助和温暖。通过与他们的接触,我更加明白了物质援助的重要性,也体会到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第四段:对于捐赠的反思和期望。

通过这次参与捐赠活动,我意识到帮助留守儿童并不只是一次性的援助,更需要长期的关注和支持。在物质援助之外,我们还应该关注他们的教育和成长环境的改善。希望社会各界能共同努力,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为这些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机会。同时,我们个人也应该以身作则,通过教育和关爱来帮助他们,让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第五段:对参与捐赠活动的总结和展望。

参与留守儿童捐赠活动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成长的经历。通过这个过程,我深深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所能做的力量是有限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为留守儿童贡献出自己的爱心和力量。捐赠是行动,也是一种责任。对于我个人而言,我将继续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并积极参与相关的公益活动,为他们带去更多的温暖和关爱。希望每个人都能心存善念,用自己的行动为留守儿童的成长撒下一片希望的阳光。

通过参与留守儿童捐赠活动,我不仅给孩子们带去了物质上的援助,更收获了内心的温暖和体会。希望我们能共同关注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为他们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