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儿童多动症的症状表现

儿童多动症的症状表现

时间:2022-12-26 13:24:45

相关推荐

儿童多动症的症状表现

近年来,多动症(MBD)一词已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使用。不少好动的孩子都被家长、老师视作患了多动症。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真正了解多动症的含义,只是从字面上轻易地将此理解为儿童多动的病症。其实

1儿童多动症的症状表现

近年来,多动症(MBD)一词已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使用。不少好动的孩子都被家长、老师视作患了多动症。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真正了解多动症的含义,只是从字面上轻易地将此理解为儿童多动的病症。其实,多动并不是多动症的唯一症状,MBD的英文本义也不是多动症。

一、多动症的症状

什么是多动症?MBD是什么意思?两者又是什么关系呢?早在1845年,德国医生霍夫曼第一次将儿童活动过度视作病症。此后,许多精神病学家、儿科专家、心理学家及教育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类儿童行为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1947年,斯特劳斯等认为多动症是由脑损伤引起的,故将该症命名为“脑损伤综合症”。格塞尔和阿姆特鲁德在1949年对此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这种症状是“脑轻微损伤”的结果。在之后的近二十年间,不少学者在对具有这一病症的患儿实施神经系统检查时发现,约有半数出现轻微动作不协调,以及平衡动作、共济运动和轮替动作等障碍,但没有发现瘫痪等脑损伤引起的其他体症,故认为多动症不是脑轻微损伤的结果,而是由脑功能轻微失调所引起的。于是,(1962年各国儿童神经科学工作者聚会牛津大学,决定在本病病因尚未搞清之前,暂时定名为“轻微脑功能失调”(Minimal Brain Dysfunction),MBD就是这种病症的英文缩写。1980年,美国公布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Ⅱ)中,将此命名为“注意缺失障碍”(Attentional Deficit Disorder),简称ADD。

由于诊断标准不一,各国对多动症发病率的统计结果也差异较大。美国报道儿童的发病率为20%,而我国的统计结果是患病率不超出10%,其中男孩大大多于女孩,两者比例约为9:1。

2儿童多动症诊断标准测量表

项目(症状或行为)程 度 请 打 “ √ ”无有一点多很多1、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容易开小差04792、活动过多,常常手脚动个不停或好捉弄人03683、脾气暴躁,情绪不稳,所提要求必须立即满足02464、一事未完又换另一事,做事冒险或有头无尾02465、作业难于完成或边做边玩03576、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较差或时好时坏03687、常常干扰或打断别人的说话和活动01238、有说谎、打架、逃学或偷窃行为03579、3岁以后仍不能控制排尿或常常睡眠易惊024610、想改正自身毛病却无法控制024611、所受家庭教育过分严格或过分溺爱035812、记忆力较差或脑电图轻度异常(未做的不答)0123

备注:总分在26分(含26分)以上者,即有多动症可能,分数越高则可能性越大;分数在30分以上者,即可确定为儿童多动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儿童多动症主要表现面

(1)这类多动症的孩子自早晨醒来后就不停地活动,一直到晚上入睡时止,没有片刻停止。活动的内容变化莫测。孩子入学后,在课堂内表现的活动过多,形式不一,如削卷铅笔,剥咬指甲,用笔乱画撕纸,拔头发、眉毛,将铅笔或钥匙塞于口内,弄书包带,女孩子玩弄小辫子、卷衣角等等,但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

(2)多动症患儿自己叙述,好象两手停下来很不舒服,总要去摸弄一些东西。症状较重的病例,可影响课堂秩序,擅自离开桌位或坐时面向教室后面,甚至在课桌下钻来钻去;或抢先回答教师的问题,但答案常常是错误的,教师为此而调动其桌位,甚至指定给以单独的座位。

(3)课间在户外剧烈活动,满头大汗。放学后不按时回家,归途上可以爬车、爬树、爬窗、捉鱼、抓虫或做一些危险的动作,常常天黑才回家。

(4)晚上做作业拖拉,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做准备工作,写几个字停一下,听大人讲话,甚至还要插嘴,家长必须在旁严加督促才能较快地完成作业。

(5)吃饭东跑西走,或边吃饭边看书,速度极慢。

4多动症儿童有哪些不良行为习惯?

多动症儿童自控能力差,常见的不良行为习惯有以下几种:

(1)吸吮手指吸吮是婴儿与生俱来的原始反射。随着婴儿的渐渐长大,2~3岁以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逐渐建立,语言和动作能力不断发展,吸吮手指的现象也渐渐消失了。倘若有些儿童到了此时吸吮手指现象仍然存在,并一直延续下去,尤其是饥饿、心情紧张或激动时更加明显,经过纠正仍不能改正,这就成了不良习惯。有时遇到老师提问或是做错事遭到父母的责备,就通过吸吮手指来摆脱内心的紧张和恐惧,有时独自遇到困难,如做功课遇到难题,会把手含于口中,以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吸吮手指是极不卫生的,手指或其他物品上的细菌、病毒、虫卵等会随之进入体内,引起消化道的感染或肠道寄生虫病,影响孩子的营养和发育。吸吮手指还会引起手的肿胀、脱皮、皮炎,并影响新生牙齿的正常排列,造成咬合不良等。

(2)咬指甲多动症儿童经常控制不住地用牙齿把长出的手指甲咬掉。严重者可以把十个手指甲咬得很短,甚至甲床出血。有的儿童不仅咬手指甲,还经常咬脚趾甲,还有的儿童咬手上各小关节伸侧皮肤,久而久之,皮肤咬得变厚。此外,还有的儿童有咬衣袖、咬红领巾等不良习惯,虽经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也难以改正,这也是一种不良行为习惯。根据调查资料分析,咬指甲儿童的起因,其中有的是不愿去幼儿园,有的因父母要求过严,或因功课过难等,在强压内心的不适或焦急情况下开始咬指甲,以后形成习惯,即使上述因素已不存在也不能控制。有的儿童诉说,如果不咬指甲内心就非常不安。咬指甲也是极不卫生的,咬指甲和咬其他物品一样,也可如吸吮手指一样出现胃肠感染或肠道寄生虫病,同时还可造成指甲局部感染化脓,引起甲沟炎、指甲脱落等并发症。

(3)拔头发多动症儿童经常不能自控地拔头发,也是一种不良习惯。这类儿童头部有多处头发稀少。由于大多数儿童的父母不认为这是一种不良习惯,因此就诊的儿童较少。此外,还有一些儿童拔眉毛、拔眼睫毛、拔唇周的汗毛等。产生这类行为的原因多数受爱美、模仿、好奇心驱使。这类儿童见自己的母亲拔眉毛就认为自己的眉毛不美,见自己的父亲刮胡须就认为自己口唇周围汗毛不美,便好奇地开始拔、用刀刮。拔头发多数是因为思想过于紧张、情绪压抑的结果。这类儿童做功课遇到困难时常会抓头,逐渐形成习惯,有时甚至把头发拔下。拔头发可以造成局部头发稀少、脱发、毛囊感染,用刀刮则易造成毛发丛生。拔眉毛可造成眉毛脱落。

5儿童多动症是不是一种疾病?

儿童多动症是不是一种疾病?

多动症儿童的症状表现,很容易与正常儿童的举动相混淆,分界线不明显,他们之间很难找出根本的区别。有的小儿出生后就表现得兴奋不安,哭闹不宁,注意力转移活跃;有的到一定年龄段发展得更加严重;有的到一定年龄期有所好转,到成人期某些症状消失。

面对这些事实使人产生出这种想法:儿童多动症究竟是不是一种疾病?关于这个问题,应该从多动症儿童的核心问题--自控能力差来看。我们知道不论哪个班级的学生都可有三类表现。第一类是规规矩矩,少年老成,不但自己遵守纪律,努力学习,而且能协助老师搞好班级工作,俨然像个"小老师",这类只占少数。第二类学生在课堂上一般能克制自己,集中注意听讲,而下课后则活跃可爱,甚至有些淘气顽皮,但在老师提醒后便能立即改正,这类占大多数。第三类学生表现顽皮多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冲动任性,难以控制自己,虽经老师、家长批评教育也无济于事,这类也只占少数。这种"两头少,中间多"的分布情况即为人的自控能力的正态分布。多动症儿童实际上就是在正态分布中处于自控能力较差一端的第三类儿童。自控能力究竟差到什么程度才算多动症,也很难定出绝对的标准。自控能力的好和差是一个相对的个性表现,也是大脑功能、心理素质或者中枢神经系统类型差异的具体表现。自控能力的高低也是相对的。自控能力的强或弱都属于正常儿童的范畴,自控能力差的儿童只是个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并不能算是"疾病"。但自控能力差的儿童如果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并已造成学习困难或行为障碍,那就属于多动症的范畴了。

为了便于诊断和管理,以及有效地进行治疗,我们把多动症作为一种疾病来加以研究、对待,以解除患儿痛苦,消除家长困惑,提高民族的素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