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直肠脱垂有哪些表现类型

直肠脱垂有哪些表现类型

时间:2018-09-11 10:03:22

相关推荐

直肠脱垂有哪些表现类型

直肠脱垂是常见的肛肠疾病类型,直肠脱垂有哪些表现症状呢?直肠脱垂的类型表现有哪些?

1直肠脱垂有哪些表现类型

生活中人们不要忽视直肠脱垂这种疾病的影响,要注意及时的诊断治疗,直肠脱垂的易患人群也是很多的,直肠脱垂的症状表现也是很多的,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直肠脱垂的类型表现。

直肠外脱垂诊断不难,病人蹲下做排粪动作,腹肌用力,脱垂即可出现。部分脱垂可见圆形、红色、表面光滑的肿物,粘膜呈“放射状”皱襞、质软,排粪后自行缩回。若为完全性,则脱出较长,脱出物呈宝塔样或球形,表面可见环状的直肠粘膜皱襞。直肠指诊感到括约肌松弛无力。如脱垂内有小肠,有时可听到肠鸣音。

直肠脱垂的类型表现:

(一)部分脱垂(不完全脱垂):脱出部仅为直肠下端粘膜,故又称粘膜脱垂。脱出长度为2~3cm,一般不超过7cm,粘膜皱壁呈放射状,脱垂部为两层粘膜组成。脱垂的粘膜和肛门之间无沟状隙。

(二)直肠脱垂的类型表现包括完全脱垂:为直肠的全层脱出,严重者直肠、肛管均可翻出至肛门外。脱出长度常超过10cm,甚至20cm,呈宝塔形、粘膜皱壁呈环状排列,脱垂部为两层折叠的肠壁组成,触之较厚,两层肠壁间有腹膜间隙。发病缓慢。早期仅在排粪时有肿块自肛门脱出,便后可自行缩回。

随着病情的发展,因肛提肌及肛管括约肌缺乏收缩力,则需用手帮助回复。严重者在咳嗽、喷嚏、用力或行走时亦可脱出,且不易回复。如未能及时复位,脱垂肠段可发生水肿、绞窄,甚至有坏死的危险。此外常有大便排不尽与肛门部下坠、酸胀感,有的可出现下腹胀痛,尿频等现象,嵌顿时疼痛剧烈。

直肠脱垂患者除了及时的进行治疗外,更应该注意自己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把各种不良的因素都排除在外,这样疾病才会远离大家。

2介绍直肠脱垂的类型

直肠脱垂是指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只有粘膜脱出称不完全脱垂;直肠全层脱出称完全脱垂。如脱出部分在肛管直肠内称为脱垂或内套叠;脱出肛门外称外脱垂。下面,为大家介绍直肠脱垂的三种类型。

直肠脱垂的三种类型:

1、儿童直肠脱垂

该类人群的直肠脱垂,由于其生理的特点,有自愈倾向,因而以保守疗法为主,并积极治疗其伴发的全身疾病,如百日咳、腹泻、便秘等。同时也可采用针灸、按摩等疗法,或者局部用药,均可有较好的疗效,对于经年不愈的年长患儿,也可采取手术或注射疗法。

2、成人直肠粘膜脱垂

应以注射硬化剂的注射疗法为主,或者采用针灸等强刺激疗法,对肛门括约肌松弛的,可采用直肠紧缩术或括约肌折迭术。

3、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

注射疗法与手术疗法均可采用,但应根据脱垂的严重程度及类型,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治疗。

3直肠脱垂的表现

临床分类 根据脱垂程度,分为部分性脱垂和完全性脱垂2种。

(1)部分性脱垂:为直肠下端黏膜与肌层分离,且向下移位形成皱襞,故又称黏膜脱垂或不完全脱垂。其脱出组织较少,长度为2~5cm,可以是部分黏膜或全圈黏膜下脱,可呈放射状排列。脱垂部分为两层黏膜,与肛门之间无沟状隙。

(2)完全性脱垂:为直肠全层脱出,严重时直肠和肛管均翻出肛门外。脱出组织多,长度常超过10cm,形状呈宝塔状,黏膜皱襞呈环状排列,脱垂部分为两层折叠的肠壁组织。成人大多是完全脱垂,女性较多,常伴有肛门功能不良。

4直肠息肉有哪些类型

直肠息肉因息肉多少、位置高低、性质不同,可分为腺瘤性息肉、乳头状息肉、炎性息肉及息肉病等四种。

1.炎性息肉:亦称假性息肉,是一种炎症改变。由于肠粘膜溃疡(如溃疡性结肠炎、痢疾等)愈合后所引起,多在直肠,不会癌变。

2.息肉病:本病为结肠及直肠多发性息肉,有多种类型,常见者为家族性腺瘤息肉病、息肉综合征、遗传性黑斑息肉综合征、幼龄息肉。前二者易恶变,后二者不易恶变,90%以上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有的全部结肠受累,少数患者胃及小肠也受累。息肉形态和大小不一,有的群生,有的甚至长成融合一片,息肉呈红色或黄白色、质软,有的表面糜烂或溃疡,分泌大量粘液。早期无明显症状,以后常有腹痛、腹泻、粘液血便。常继发感染,症状加重,出现稀便、味臭,带泡沫粘液血脓,偶有便秘,饭后即有便意感或里急后重感,由于长期消耗而出现贫血、消瘦。遗传性黑斑息肉综合征伴有面部、口唇周围、口腔颊粘膜、手指、足趾、手掌、足跖、肛门周围和阴道的黑色素斑点。

3.腺瘤性息肉(直肠息肉):腺瘤性是最多见的一种息肉。是一种肠道的良性肿瘤,多见于儿童。由腺样组织构成,初起在粘膜上有一个小的突起,多无症状,逐渐长大如黄豆粒,再大如核桃。质软有弹性,色多鲜红而易出血。无蒂者称为广基息肉;有的因肠蠕动及粪便推动使息肉下移,将肠粘膜拉长成蒂称为带蒂息肉。如蒂部纤维化,血运减少,息肉则变为黄白色。由于粪便反复摩擦及压迫,其表面常发生糜烂而出血则排便带血,色鲜红附于粪便表面,偶尔带有粘液。位置较高者称为高位息肉,不易发现。直肠下部息肉或蒂部较长者,排便时可脱出肛外,称为低位息肉,易于发现。一般便后可自回,若反复脱出,逐渐则不能自回,需手法送回。此时便条常有压痕沟,可出现排便不畅、下坠、里急后重等不适感。息肉常单发,偶有多发。幼年型息肉不易恶变,多发性成人息肉恶变较多。

4.乳头状息肉(绒毛乳头状瘤):本病少见,约占成人息肉的15%,多发生于35-50岁的男性。也是一种良性腺瘤,但先由粘膜表面细胞生长,然后肠腺发生改变。多发生直肠或乙状结肠下部。常为单发,广基无蒂或有短蒂,表面不平,有很多细长的绒毛样突起,呈颗粒状,分成小叶,形似海绵,呈红色,血管丰富,易出血而便后带血。若其表面发生感染、糜烂,则混有粘液。如带蒂者位置低,排便时脱出肛外,常有便频、腹泻或排便不畅感。恶变率比腺瘤高(据手术切除材料统计,约占20-70%)。乳头状纤维瘤是乳头肥大,不属此种。

5直肠指诊鉴别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的定义

直肠脱垂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而脱垂于肛门外,常见于儿童及老年人。直肠外脱垂诊断不难,病人蹲下做排粪动作,腹肌用力,脱垂即可出现。部分脱垂可见圆形、红色、表面光滑的肿物,粘膜呈“放射状”皱襞、质软,排粪后自行缩回。

直肠粘膜脱垂需与环状内痔相鉴别

除病史不同外,环状内痔脱垂时,可见到充血肥大的痔块,呈梅花状,易出血,且在痔块之间出现凹陷的正常粘膜。直肠指诊,括约肌收缩有力,而直肠粘膜脱垂则松弛,这是一个重要的鉴别点。

直肠脱垂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共分三度:

Ⅰ度:即粘膜脱垂型,是不完全脱垂,成年人常伴有内痔或外痔。排便时或增加腹压时直肠粘膜脱出肛门外,便后自行还纳,脱出长度3~6cm。

Ⅱ度:即完全性直肠脱垂,不合并肛管脱垂。排便时,长期反复脱出,使直肠粘膜充血,水肿,溃疡,因而常有血液及粘液分泌物流出肛门外,此期直肠全层脱垂,需要用手还纳,脱出长度8cm左右。

Ⅲ度:在完全性直肠脱垂的基础上并有肛管及乙状结肠脱出。不仅在排便时直肠脱出,而且在咳嗽、打喷嚏、排气、行走、久站、久坐时直肠都脱出肛门外,此期直肠全层或肛管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肛门外,自己根本不能还纳,脱出长度12cm以上。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