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在他身上 观察生命个体与世界发生关联的方式——“华清诗歌创作研讨会”南京举行

在他身上 观察生命个体与世界发生关联的方式——“华清诗歌创作研讨会”南京举行

时间:2023-07-26 14:03:44

相关推荐

在他身上 观察生命个体与世界发生关联的方式——“华清诗歌创作研讨会”南京举行

诗人华清,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名为“张清华”的批评家。诗人身份的他,作为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的个体,仍然有一定的神秘感。这也正是6月17日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暨出版中心、《钟山》编辑部联合主办“华清诗歌创作研讨会”的缘由所在。

诗人华清

华清自1984年发表诗歌以来出版了三本诗集,《形式主义的花园》《一只上个时代的夜莺》《镜中记》,如南京大学教授张光芒所说,诗歌是华清一种反观的镜像,作为一个具有批评家和诗人多重身份的学人,他的诗歌某种程度上具备了探讨知识分子与世界发生关联的方式的样本意义。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则将这个意义推至更深的层面,在他看来,在文学越来越图解我们生活的当下,研究一个有着感伤主义、形式主义、梦、幻想等关键词的诗人,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对文学的澄清,澄清了文学究竟是什么。

《形式主义的花园》《一只上个时代的夜莺》

事实上,作为一位兼具批评家与诗人身份的被言说者,这两重身份是绕不开的。诗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欧阳江河认为,这两重身份在华清身上是相斥又相融的,诗歌于他而言不仅仅是一种趣味的选择,更是沉潜在他内心深处的东西;他的诗歌中有浪漫主义,有忧郁的人文,也有孔孟大地的底色,由此我们可以探究一个生命个体,他如何处理自己内心的东西,他的欲望、知识分子特质如何彰显。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中,诗人的身份往往与他的其他身份相连,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表示,文学批评的职业化在中国是在学科建设之后才产生的,创作者的多重身份是一件寻常之事。而诗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西川也指出,五四一代学人一方面是学者一方面是诗人,因而可以将华清放置在这个传统中考量。在西川看来,学者和诗人的融合,恰恰能够看到华清的知识构成、他的趣味,他的诗歌中,一方面是宙斯,一方面是孔夫子,一方面是伊甸园,一方面是孔孟之乡,横跨东西的知识背景构筑起一个复杂的诗人形象。但在东西方相融的同时,华清的诗歌也面临着一个当下许多诗人共同面临的问题,他们在进行某种意象阐释时,究竟是以西方的概念还是中国的概念在处理我们的生活。

处在古与今、中与外之间的诗人,必然要面临着诗歌的多种问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敬文东更为关注华清诗歌的语言:现代汉语是致力于把事情说清楚的一个语言,本质上是反诗意的,不像古代汉语天然是诗歌的语言,有多重阐释的空间。华清的诗歌,常有多重含义,他试图为现代汉语诗歌找到我们这个民族语言的源头,接上古典汉语的传统,他的诗歌中有一部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展开的。

很多时候,诗人会将对世界的观察放到“我”身上展开,将自我作为一个尺度进行诗歌的辨认。但据诗人、北京大学教授臧棣的观察,华清的诗歌很多都是“他”,以“他”的视角展开观察,或可称为他者诗学。这种“他”的设置,是直奔内容而去的,因此华清的很多诗歌很厚实,这其实是一种对经验的思辨、对体悟性的诗学有一种反思。

或许正因为这种思辨性,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何言宏认为,华清的文学批评可以被看作是他预先发表的诗歌写作创作谈,可以由他的文学批评来剖析他的诗歌。他指出华清诗歌的一个核心“仁”,这个“仁”一方面指向万物他人,一方面则指向自我的欲望、内在的表现,他诗歌中的一切都会被这个“仁”控制,本质上是他强烈的人文情怀。

某种程度上,华清诗歌是在进行一种创造性的转化,诗人、《扬子江诗刊》主编胡弦分析,华清诗歌中的很多场景可以转换为现实的场景,从中可以倾听到他的时代,如他的长诗《鬼魂》,就是一个来自百年前的鬼魂和当下形成了对话,对不可知世界产生的一种思考。诗人、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黄梵则从这首诗歌中发现,华清的诗歌是致力于在人的意义不断被消弭的时候思考人的意义该如何建立,具有强烈的知识分子自我反思意识。

《镜中记》

华清诗集《镜中记》的开头有一只猫头鹰,从上一本诗集的“上个时代的夜莺”到这个时代的猫头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诗人在他生活的时代中,他的文学在发生什么变化。诗人、《雨花》副主编育邦认为,从夜莺到猫头鹰的过程,是华清从外到内、从诗歌的自觉到自在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抒情的,又是尖锐的。浙江工业大学教授颜炼军注意到华清的诗背后有清晰的自我阐释,也就是说,他的诗歌寻求着反思批判的维度与抒情性的平衡。

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苏童形容诗歌是语言内部的曲折小径,将诗人带入并彻底迷失,“进行一段又漂亮又黑暗的旅程”。以他所见,诗人华清的迷失不仅是语言带来的,还可能是他的观察带来的,“观察”是他在这条曲折小径上最通常的动作。

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认为,诗人具有一种天分,不需要任何连结,就在词语与词语之间,营造一个宏阔的空间。阅读华清的诗歌,正可以感受到这个空间,也可以感受到他诗歌的来源,华清的诗歌并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体系,但也正因此,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诗人的存在。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志权、《钟山》副主编贠淑红、南京大学教授傅元峰、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张宗刚、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总编于奎潮、《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朱钦运、南京大学教授李章斌参与研讨。

新媒体编辑:何晶

配图:摄图网

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