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最残忍生日蛋糕”火了 男孩看后瞬间崩溃大哭:做父母 最重要的不是有钱 而是……

“最残忍生日蛋糕”火了 男孩看后瞬间崩溃大哭:做父母 最重要的不是有钱 而是……

时间:2021-01-26 20:10:27

相关推荐

“最残忍生日蛋糕”火了 男孩看后瞬间崩溃大哭:做父母 最重要的不是有钱 而是……

来源:成长树

ID: chengzhangshu9

前段时间,我跟一个做心理咨询师的朋友聊天。

她说每年小升初、中考、高考之前的这段时间,都是她们心理咨询室最忙的时候。

来访的父母们经常抱怨,孩子总是压力大、学不进去,劝也劝了,说也说了,效果却都不好,希望她能想想办法。

我这位朋友说,这些父母跟孩子沟通失败的原因,其实普遍是缺少跟孩子共情的能力。

她提到一个例子,说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特别残忍的生日蛋糕。明明是给孩子的生日惊喜,父母却挑选了上面全是书本、练习册图案的蛋糕款式。

蛋糕上甚至不写生日快乐,而是写:“地球一日唔毁灭,你都要去做作业。”

孩子看到蛋糕的一瞬间,情绪崩溃了,大哭起来,父母却觉得很搞笑,拍下来发到网络上。

她说这件事能明显看到父母并不能理解孩子的感受。

父母觉得这个蛋糕的款式和孩子大哭的反应都很有趣,是因为并没有设身处地体验孩子的处境和心理。

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期盼了很久的生日,很想痛痛快快放松一天,可是收到的蛋糕上面全是作业本和练习册,父母还在一旁不断提醒他要做作业,他心里一定是非常失望和委屈的。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一位刚生了宝宝的妈妈,收到老公准备的生日蛋糕,蛋糕上图案全是吸奶器,上面写着:“地球不爆炸,你就要起来喂夜奶”。相信这位妈妈也一定会觉得生气。

同样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沟通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

图片来源:电视剧《大考》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类的父母,他们面对孩子的时候,没有办法感受和理解孩子的情绪,也就谈不到对孩子的情绪给出积极的反馈。

就像儿童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中写的:

“孩子的信息经常有需要解读的密码,他们的问题往往隐藏着担心、烦恼、愤怒、失望或伤心。”

父母多练习与孩子共情,才能更好的对孩子的情绪进行解码,触碰到孩子真实的样子。

今天这篇文章,也想跟大家分享3个比较有效的跟孩子共情的方法,坚持下来,一定会对亲子关系有不小的助益。

1

恰当的自我暴露

孩子沉浸在情绪、伤痛中时,“自我暴露”是一个能很快跟孩子拉进距离的方法。

我有一个朋友家的孩子小升初考试没考好,特别难受。

他妈妈说:“别哭了,不就是一次考试吗?下次努力就好。”

妈妈希望孩子振作起来,就否定孩子用哭泣发泄难受。

但孩子并不会因为妈妈说了句你要振作,就马上变得斗志昂扬。

其实换位思考一下,就很容易理解:妈妈搞砸了一件事,正伤心着,丈夫说:“有什么好难过的?下次加油呗。”

是不是有种轻描淡写、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

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也会觉得:我想通过哭来宣泄情绪,表达自己,妈妈却没有看到这点,所以我更难过了。

生活中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说 “有什么好难受的”、“有什么好怕的”、“有什么好担心的”,孩子往往都不会买账。

孩子的大脑发育还没有成熟,做不到一边调整好心态,一边做好手头的事。

一旦情绪被被人否定,就会哭得更厉害,需要父母、大人支持,才能把状态调整过来。

后来我跟朋友家孩子聊过,没有再否定孩子的感受,转而跟他分享自己考试失败的时刻:

“初中有一次数学考试,全班就我一个人没及格,那时候我也跟你这会儿一样,心情糟透了。”

孩子有点兴趣:“怎么会没及格呢?你咋考的?”

我接着暴露:“我那数学老师可凶了,看到他就怕,我上数学课老是开小差。”

孩子可能觉得自己找到了共鸣,开始讲自己的事情:“我老师也凶,他讲话好大声,我都不敢找他问问题……”

我的暴露就像抛砖引玉一样,让孩子听到觉得比较亲切温和,愿意顺着我的话继续说。

我接着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多讲讲自己的事:“他声音有多大啊?”“那你怎么跟他说话?”“其他同学也怕他吗?”……

我的问题,基本上孩子都会回答。孩子讲完,我点点头说:“我懂,我懂。”

孩子说:“嗯阿姨,你说你懂,我觉得你真的懂。我妈老说懂我,但我觉得她一点都不懂我。”

孩子口中的“懂”,其实是一种情绪被接受的感受。

就像我们大人工作搞砸了,正沮丧着,有人走过来跟说:“我之前也搞砸过,跟你一样,当时心情可难受了。”

你是不是也觉得:这个人可能懂我的感受,可以跟他倾诉?

“自我暴露”可以让孩子们意识到:这个人看到了我的情绪,她有着和我一样的情绪,我们是可以互相理解、平等尊重的。

如果我们父母愿意多一点自我暴露,孩子会更愿意跟我们讲心里话,大人说的很多话,孩子也更容易听进去了。

2

饱含童心的表达

孩子闹情绪的时候,父母可以表达一下自己童真的部分,把视角转到孩子的角度,有时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我在一本书里看到一个故事:

爸爸和孩子一起去听音乐会,孩子手里拿的票丢了,没有票不能进进去听,爸爸只能带着孩子先离开。

孩子越想越沮丧,小声啜泣起来。爸爸听见了,本来想说“票丢了就丢了,有什么好哭的。”

但是转念一想,这时候可能需要一点幽默搞笑,才能让孩子心情好起来。

于是他说:“真希望我有魔法,打个响指,票就出现了。”

说着他打了个响指,叹口气说:“唉,可惜我没有魔法。”

孩子“噗嗤”一声乐了。

图片来源:电影《如父如子》

《小王子》里有一句名言:所有大人最初都是孩子,但这很少有人记得。

尤其是父母,长期站在“权威者”的立场上,习惯了看孩子垂着耳朵、紧张兮兮地被自己教育,时常会忽视:

孩子有自己孩子气的部分,没有大人那么务实、理性。

就像父母有时也会幻想“彩票中500万”,孩子经常会幻想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

比如被小伙伴欺负了,幻想有个奥特曼出现,把欺负他的坏孩子都打飞;

作业太多压力很大,幻想自己有个魔法棒,一挥作业就都做完了。

图片来源:电影《如父如子》

如果父母也像这样去想,说一些孩子气的话,表达一些童真的幻想,就会让孩子认为:

这个人是我的伙伴,她懂我的感受,她的想法和我的想法是一样的,我可以跟她说实话。

我们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其实也可以使用这种饱含童心的表达。

比如跟孩子说“要是有艘宇宙飞船,可以把你送上太空就好了”;“做作业真累,要是你有超能力就好了”。

父母说一些孩子气的话,孩子会觉得很轻松,自己不必花力气伪装成熟,卸下负担来,有更多的力量可以投入学习、成长。

3

真诚的感同身受

父母说话是否真诚,孩子是能感觉出来的。

很多父母跟孩子沟通前会想很多:说哪句话比较合适?这种情况我应该说什么?我说这话是为了达成什么效果?

虽然初衷是为孩子好,希望更好地共情孩子,但父母话里有太强的目的性,多少会让孩子有些不舒服。

就像你面前有个朋友,照着《高情商话术》里的话跟你沟通,你也会觉得有点假。

孩子也是一样,他能感受到:父母是想把自己变成他们期望的样子,不是真的想这样说。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很多妈妈说话喜欢用“但是”

我理解你,但是……我知道你很难受,但是……

我问他:“你听妈妈这样说,有什么感受?”

他说:“就觉得跟她讲话很累,不想跟她说太多。”

孩子觉得累,是因为妈妈心里想的,嘴上说的,不是一回事。

可能妈妈心里就是希望孩子考个第一名,看孩子拼尽全力还是只考了倒数,也会觉得孩子已经尽力了,很难实话实说。

图片来源:电视剧《亲爱的小孩》

这种时候,其实有一个比较好用的技巧:

不说自己的想法,转而去镜映孩子的感受。

所谓镜映,就是像镜子一样去映出孩子的感受。

比如,孩子考完沮丧着脸,父母感受到孩子很难受,脱口而出:“你是不是很难过啊?”

父母从孩子身上感受到什么,就说什么。这种表达方式,会让孩子感到很真诚。

就像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呼吁的: “生气不满时,做出一副平静友善的样子,是没用的;感到不舒服,却装出一切都好,毫无益处。”

行为和感受不要背道而驰,看到孩子嘟着嘴,就问他是不是在怄气;发现孩子不说话,就说自己感受到他心情不好。

当我们愿意镜映到孩子的感受,与孩子的关系才会变得真实自然,才能充满感情、流畅成长。

其实好的沟通,并不需要多高的情商、多高的学历,最需要的反而是一种平和柔软的心态。

父母可以向孩子吐露自己年轻时做过的荒唐事、经历的失败和搞砸的事情;

可以抛开大人的立场,对孩子说小时候的自己会怎么想、怎么做;

也可以体会孩子的喜怒哀乐,并表达给孩子听,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在试图理解他。

教育并不只有对错好坏,也可以以人为本。

父母不妨抛开对错,关注孩子的天性,就像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真正的共情就会在此时发生。

- END -

喜欢这篇文章,别忘记分享到朋友圈哦!

* 作者简介: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成长树,最受爸妈欢迎的育儿类公众号,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宝爸宝妈,你所关心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微信号:chengzhangshu9。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