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详述55年1月底毛主席与中央军委初步确定的第一批上将名单

详述55年1月底毛主席与中央军委初步确定的第一批上将名单

时间:2024-07-16 20:38:22

相关推荐

详述55年1月底毛主席与中央军委初步确定的第一批上将名单

1955年1月14日至15日,彭德怀主持召开军委座谈会,讨论初评元帅、大将、上将人选。经过两天的认真研究,取得一致意见,通过了初评上将58人~51人名单,还同时对初评大将人选制定了两个方案。关于元帅名单,与会军委委员一致意见:现任军委主席和军委委员均评定为元帅,其中军委主席毛主席为大元帅,11位军委委员为元帅。1955年1月16日,彭德怀与罗荣桓联合署名,将军委座谈会通过的元帅、大将、上将名单上报毛主席与中央书记处。本期将专门详述1955年1月底中央与军委初步确定的第一批51名上将人选,现具体介绍如下:

1954年12月17日至29日,彭德怀主持召开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研究讨论实行军衔制、军官薪金制等问题。12月22日,总政治部发出了《关于实行义务兵役制、军衔制、薪金制和颁发勋章奖章的工作指示》,决定1955年上半年的中心工作之一就是全军现役军官评定军衔,共和国军队评衔工作在中断了一年多之后再次启动。1955年1月12日,总干部部发布《评定军衔的工作计划》,提出"中将以上军衔由中央军委于1955年1,2月间先行确定,以便全军以此为尺度依次评定军衔。按照中央规定和干部任免权限,授予元帅,大将军衔的人员名单由中央书记处提名,经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大元帅与元帅军衔经国务院总理呈请致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命令授予。上将至少将军衔由总干部部上报国务院全体会议决定,国务院总理签署将官授衔令授予将级军衔。授予上将,中将,少将军衔人员名单由总干部部和总政治部政治干部部分别提出,报请中央军委批准评定。对于拟授上将人员名单,由彭德怀与罗荣桓亲自主持,逐一研究讨论。1955年1月14、15日,彭德怀与罗荣桓主持召开讨论军衔的座谈会,对授予上将以上初评人选名单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致意见,关于上将初定人选,提交了两个方案,第一方案为58人,第二方案为51人。 1955年1月16日,彭德怀与罗荣桓联名上报毛主席关于军委座谈会一致通过的预授上将以上名单。

一,1955年1月16日,彭德怀、罗荣桓上报的预授上将58人~51人名单:

许世友,刘亚楼,邓 华,陈再道,杨得志,彭绍辉,王宏坤;(七人也被列入初评大将第二方案22人名单)李克农,陈伯钧(军委座谈会召开前,罗荣桓上报2人为大将人选,军委座谈会经讨论后否决)正兵团级干部:李 达(国防部);杨成武,李 涛(总参谋部);傅 钟,肖 华,甘泗淇(总政治部);赖传珠,徐立清(总干部部);陈奇涵(军事法院),宋时轮(总高级步校);苏振华,陈锡联,陈士榘,周士第(各特兵种);王新亭,谢富治,叶飞,黄永胜,陶 铸, 朱良才,杨 勇,李井泉,王建安(各大军区与志愿军);陶峙岳,陈明仁,董其武(国民党起义将领);副兵团级干部:张爱萍,傅秋涛,韩先楚,唐 亮,洪学智,李志民,周 桓, 莫文骅,李天佑,刘震,杨至诚,王 平,钟期光,郭化若,程世才,郭天民,李天焕,韦国清,李聚奎,廖汉生;准兵团级干部:贺炳炎;地方干部:阎红彦,曾希圣。

彭德怀与罗荣桓上报的预授上将名单共58人,其中名单中的排位前7人也同时被列入拟评大将人选,供中央书记处考虑。在彭罗二人上报的预授58位上将名单中,正兵团级干部33人(含李井泉与陶铸),副兵团级干部22人,准兵团级干部1人,地方行政六级干部2人。本来中央规定,已转业的地方干部不参加第一期现役军官评衔,军委座谈会考虑到两位地方干部阎红彦与曾希圣分别为陕北红军代表与军队情侦系统代表,为照顾起见,将二人做为地方特殊性代表也入选7上将名单。另准兵团级干部贺炳炎本因军队级别偏低,达不到评上将的标准,但因其出身为贺龙嫡系,为红二军团与358旅赫赫有名的军事将领,军委经研究,也将他与红二军团政工代表廖汉生双双入选58人上将名单。

二,预授上将名单上报毛主席,经中央讨论,大将初评11人,削减上将名额暂定为51人,同时上将名单中增加吕正操为上将

1955年1月16日预授上将58人名单上报毛主席,毛主席与书记处成员对预授名单进行了讨论与研究,根据评衔权限,大将、与元帅人选的决定权在中央书记处,上将人选的评定主要由中央军委负责。为此毛主席与中央书记处在讨论元帅与大将人选时,毛主席专门提出,重心已到地方工作兼军队职务的暂不参加第一期现役军官评衔,待第一期现役军官评定工作结束后再评。经中央研究确定,元帅与大将人选同为11人,原上将为大将的22人中,需减少11人,同时决定上将名额为51人。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经周恩来总理提议,因统战工作的需要,上将名单中需增加原东北军代表、抗战爆发后参加我人民军队的吕正操为上将。后经中央书记处通过后,预授上将名单又转发彭德怀,征求军委意见并对上将人选再次进行讨论。

三,1955年1月底,中央军委讨论上将人选,最终决定第一阶段上将名单为51人

经中央书记处修改后的上将名单转发给彭德怀后,彭德怀与罗荣桓根据毛主席提议的地方人员暂不授现役军衔的提议和上将名额为51人的规定,对中央评衔决定马上落实,彭德怀与各军委委员召开讨论会对上将初评名单又进行了综合评定,经过多次磋商与研究,终于拟定出一个51人上将名单,修正的上将名单暂定为51人,原上报的上将名单减少12人,修正后的第一阶段初评51人上将名单为:

宋任穷,肖克,王震,周纯全;许世友,刘亚楼,邓 华,陈再道,杨得志,彭绍辉,王宏坤;(从拟评大将名单中改评上将11人)李克农,陈伯钧,李 达;杨成武,李 涛;肖 华,甘泗淇;赖传珠,徐立清;陈奇涵,宋时轮;苏振华,陈锡联,陈士榘;王新亭,黄永胜, 朱良才,杨 勇,王建安;张爱萍,傅秋涛,韩先楚,唐 亮,洪学智,李志民,周 桓,李天佑,刘震,杨至诚,王 平,钟期光,郭天民,韦国清,李聚奎,廖汉生,贺炳炎;吕正操;陶峙岳,陈明仁,董其武。

修正后的上将名单暂定为51人,减少了12人,其中地方干部为6人,副兵团级干部4人,另有2人为军队审干运动中仍未下结论的傅钟与周士第。军委决定4位副兵团级干部改评为中将,6位地方干部的军衔待现役军官的评衔结束后再进行评定;2位军队审干工作中军衔鉴定不过关者,待审干结论通过后再重新入选上将名单。

四,1955年1月底上将暂定为51人后,中央军委从原上将名单中减少的12人

1955年1月25日,中央军委将评定的上将51人名单上报毛主席与中央书记处,中央决定第一阶段上将人选暂定为51人,原上报为上将的名单中有12人未入选新的51人上将名单,12人分别为:

1,地方干部兼军队职务(6人):

谢富治:云南省委第一书记兼云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拟任昆明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叶 飞: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省人民政府代主席兼福建军区司令员陶 铸: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兼广东军区政委,拟任广州军区政委李井泉: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兼四川军区政委,拟任成都军区政委阎红彦:四川省委第四书记兼四川军区副政委,拟任成都军区第一副政委曾希圣:安徽省委书记兼安徽军区政委

2,军队审干运动仍待下结论(2人):

傅 钟:总政治部第一主任(军队审干中关于长征红一与红四会师后对待中央的结论待查实)周士第:防空部队司令员(军队审干中南昌起义后脱党至1933年参加红军时期的表现待下结论)

3,副兵团级干部改评为中将(4人):

1955年1月初,四位副兵团级干部莫文骅、程世才、李天焕与郭化若分别被本单位党委上报为上将,上将名额需减少时,军委经讨论,其中的三人因毛主席提名韦国清为上将改评为中将,这三人分别为莫文骅,程世才,李天焕;另外郭化若在红军时期受"托派"影响而脱党八年,也从拟评上将改评为中将。

四,1955年1月底,军委初评上将名单暂定为51人,其中正兵团级28人,副兵团级22人,准兵团级1人

1955年1月23日,为便于掌握评定军衔,中央军委发布了《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对正兵团级以下各级军官规定了评定军衔的标准,其中关于上将评定的标准为:正兵团级多数可评为上将。在军委1955年1月初评的51人预授上将名单中,其中正兵团级28人,副兵团级22人,准兵团级1人(贺炳炎)。为使51位初评上将人员的军衔与级别相衔接,1955年2月2日中央军委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了22位副兵团级预授上将提升为正兵团级的决定,但调级方案上报中央后并未获批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