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四川三星堆遗址的发现 显示出商朝时青铜时代的文化多样性

四川三星堆遗址的发现 显示出商朝时青铜时代的文化多样性

时间:2024-06-13 02:13:57

相关推荐

四川三星堆遗址的发现 显示出商朝时青铜时代的文化多样性

引言

作为当时逐鹿中原的很多国家之商朝拥有成千上万的军队据资料说,商朝在一场战役中就投入1.3万人。他们俘虏的数量更大,一篇甲骨文说多达3万人。甲骨文中记述看似很单纯的对开垦荒地的占卜,可能指的是商朝征服游牧部落,并开垦这些部落的土地。甲骨文还记载了其他部族向商王进贡马匹、狗和牛。事实上,不少商朝用来占卜的牛胛骨和龟贝来自商朝以外的地区。

在安阳甚至发现了鲸的肩胛骨,这表明最早发现它的人,住在内陆国的商朝以外的地区。其他在安阳发现的稀有动物包括大象、猴子、犀牛,证明古代的气候,比现今更加温暖和潮湿。这些动物的存在,告诉我们商人居住在长江沿岸窄小而肥沃的湿地,邻近这些热带动物生存的绿色森林。可能当时中国北方的气候比现在暖和潮湿,有助于农作物的耕作。

在四川的无文字的同时代人

四川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成都郊区西安西南约640公里处),极大地显示了商朝时期中国青铜时代的文化多样性这个古城的人,用木版夯筑巨大的土建工程,他们的城墙墙基有47米(150英尺)宽,墙的一边有一公里长。三星堆的居民不会读写,可是他们能征集劳力建造巨大的工程。

尽管在某些土层发现的一些器物确定该遗址与商朝同期,即公元前1300——前1100年,但也有一些器物与安阳出土的器物截然不同。1986年发现的两个祭祀坑里的器物尤其精彩,包括玉器、罕见的刀剑和青铜器。2号坑的底层发现了50多件硕大的青铜面具,有的宽达120厘米(4英尺)。

与安阳出土的为数不多的青铜面具不同这些面具具有棱角分明的特征特别是其大而突出的眼晴非常醒目没有人知道这些面具是如何使用的,但显然面具是在当地制造的,因为面具里的内芯用的黏土,同土坑的土是一样的。研究者们推测,这些面具就是在土坑遗址处铸造,并被用于在那里要举行的仪式。

有趣的是,玉器、青铜器及其他器物的位置表明,这些东西在埋入土坑前,已经被打碎和焚烧,显然在土坑被填上前举行过某种仪式。土坑中出土的最为醒目的物件,是一尊高182厘米(6英尺)的青铜铸像,仅底座就高达80厘米(2.5英尺)。该铸像穿有数层衣服,有前后长短不一的内袍、贴身内衣和在一边开襟的外衣。在外裙的腰下有两个眼洞。这些衣服看来不像人们平时的着装。

光着的双脚和复杂精细的丝绸服装,暗示了这位出身高贵的人,正在主持某种仪式,因为后来的中国人一直以鞋子为不洁,甚至认为在正式场合穿鞋是不吉利的。人像的头与墓中出土的面具很相似,他的手指呈环状,似乎原来握有可能是象牙或火把之类的东西,这对于主持仪式来说倒是有道理的。这个奇妙的铸像,同在三星堆东北500公里外的陕西宝鸡发现的人像有些相似。

宝鸡的人像要小很多,年代约在公元前10世纪,但手指也都作环状。这种风格的相似,可能暗示着这两个地区有贸易往来,而对货币的研究,也表明了这里与长江下游的居民有生意往来。三星堆文献资料的缺乏,使我们很难重建这些仪式的内容。但是这些精美绝伦的青铜面具证明,一个与安阳不同的文明在这里存在过。

我们研究古代中国的视野必须扩展到那些同安阳人一样能制造出技术复杂的青铜和玉器的人们中国西北沙漠的异常气候条件,使现代的新疆地区,仍保存了100多具公元前2000——前500年之间其他人种的遗骸。这些干燥的尸体,看上去与欧洲人惊人地相像。尸体的面部特征(圆眼晴和大鼻子)和外貌(浅色头发和肤色)都像欧洲人而非中国人。其中一些身高1.8米(6英尺),在古代中国人中应属少见。

现存这些墓葬,并不能表明这些人是否控制任何领土,但是墓中出土的格子图案的纺织品与欧洲的很相似,使人相信这些人的织造技术,同商朝中心地区很不一样。一些学者推测,这些白种人乘坐马车达到当今中国的边界地区,因为只有马车才有可能在陆地上长途旅行。还有人猜测,这些白人甚至引进了双轮战车,当然,目前并没有考古发掘材料,证实这个观点。

一些早期的甲骨文文献显示双轮战车的确是在商王武丁统治时期由外人引进的新技术甲骨文描述战车的字有很多个,显示书写者由于没有现成的字,而很难描述这个外来的新鲜技术。在引进双轮战车之前,商朝人并不使用有轮子的车,也不会驯化马匹,而这两点是战车发展的主要先决条件。

一份早期的甲骨文是这样描写一次狩猎征战的:“甲午王往逐兕,小臣车马硪王车,子央亦队。”对这次事故的描述或许是战车的最早记载,即由一匹马拖拉的双轮车辆。我们无法确定,究竟是哪个外族向商人引入了双轮战车。无论高加索人做出了什么具体的技术贡献,他们的存在,表明在商朝时期,有很多不同的人群来到中国,而对此我们知之甚少。

甲骨文提到的很多不同的族群与商朝同时存在在甲骨文中经常提到的八个族群,周联合羌(甲骨文里提及的被牺牲者)征服了商。奇怪的是,早期的甲骨文中经常提到周,到后期反而很少提及,尽管后期是以周征服商而告终。周声称商朝已经丧失了天命,来为其征服辩护,而这辩词成为后来所有企图改朝换代者的基本理由。

天命论

在商朝灭亡约一千年后,史学家司马迁用一系列夸大的成见,在其《史记》里描述了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商纣王极端的暴行。大多数现代研究者视司马迁的书为传奇,而非准确的历史记载。据司马迁说,商朝的末代国王纣纵酒好色,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同时他横征暴敛,又不理朝政。

当有大臣反对时,他就发明新的刑罚来惩治那些反对者:炮烙之刑。他把他的批评者剁成肉馅,或晾干成肉条。他任用佞臣,而良臣都逐渐逃到了周。当谋士们劝说周朝国王去攻打商朝时,周王没有答应,他说:“汝未知天命。”后来,商纣王活剖一个敢于批评他的大臣,以亲眼看看该大臣依然跳动的心是否忠诚。

听到这件事后周王发动了战争并击败了商朝商纣王葬身大火而丧命周王将暴君的头颅挑在杆子上示众。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对这一事件的描述,极具感染力,并给后人对新旧朝代更替的观念,树立了一种模式。周朝国王在最初拒绝攻打商朝,是因为他没有获得天命。对于周人来说,天,而不是商朝的神帝,代表了至高无上的神权。

在周人看来,天是一种更为普遍的力量,相当于西方概念里的宇宙。天的支持是国王统治所必须的先决条件。历史家们暗示,周王后来之所以改变主意而攻打商朝,是因为上天决定支持他成为国王。后来的思想家们把“天命解释为对残暴统治者的约束和控制

他们认为,如果一个皇帝统治无能,上天就会收回对其王朝的支持,表现的方式是各种天灾,诸如地震、怪异天象、暴雨、干旱以及人为的灾难,如农民起义等。一些思想家认为人民有权利反叛昏君。因此谨慎的君王,必须注意观察天象和他的臣民,以知道有没有上天不满的迹象。这一观点暗示了中国的民众如果不支持某个统治者他们可以造反

新王朝通常只是在推翻旧朝之后,才用天命论来论证其正统,而很少在推翻旧朝之前。一个朝廷只有在被新政权取代之后,才算丧失天命。如果朝廷面临普遍的反对,但皇帝能够压制反抗而不被推翻,那么他就算能保住天命。天命论显然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因为它既支持所有的改朝换代者同时又支持任何能保住政权的朝廷

结语

天命的观念产生于周朝征服时期,然而却很好地适应了,后来的朝代更替的理论,这个理论在司马迁在公元前1世纪写的《史记》里得到发展。这个理论使历史事件,变得像是神灵的意志,尽管神灵的意志,只是在事件发生后才有可能知道。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