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诗圣与诗仙:一眼万年 三次相遇 一生牵念

诗圣与诗仙:一眼万年 三次相遇 一生牵念

时间:2018-09-08 14:22:41

相关推荐

诗圣与诗仙:一眼万年 三次相遇 一生牵念

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和杜甫相遇了。

闻一多说:

“就像青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这是皇天的祥瑞。”

1

那年,李白43岁,杜甫32岁。

那年,距离李白“仰天长笑出门去”的日子刚好三年。这三年,他已经在繁华的长安都市饱经的宦海跌宕,尝尽了人情冷暖。于是,带着冠盖长安的诗名、酒名、才名,他来到了东都洛阳。

那年,距离杜甫贡举落榜已经八年,距离他迎娶杨家小姐已经三年,刚刚结束了四处穷游的杜甫寄居在洛阳城里,安静得有些无聊。

所以,那一刻,当他们的目光在时空中交错的时候,伟大的碰撞开始了。具体地说,是李白那独具魅力地眼神把杜甫亮瞎了。

李白有一双特别明亮的大眼睛。他的朋友魏万在《李翰林集序》中形容他“眸子炯然,哆如饿虎”,加上他佩短剑,穿紫袍,好丹药,侠骨仙风,忠肝义胆,一下子就把杜甫迷住了。

从744——745的一年里,他们便团聚了三次。除了在洛阳的这次以外,同年秋,他们聚会梁宋,相约求道问仙,探求生命的真谛,整整跋涉了一个季节;第二年秋,又相聚在东鲁,同榻同寝,同饮同醉。

此后,他们再也不曾相见。但是,李白在饮酒时会想念杜甫,杜甫则在天凉时怀念李白。翻阅他们的诗稿,李白想念杜甫的有两首,杜甫怀念李白的竟有十四首。

2

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不知道为什么,我又来到了这里,整天高卧在这空旷的沙丘城。听城边那棵苍老的古树,早晚发出瑟瑟的秋声。鲁地的酒太薄,怎么也喝不醉;齐地的歌虽然多情,却勾不起我的共鸣。因为我的心理填满了对你的思念,就像那奔腾的汶水,浩浩荡荡地随你南去了。

这首诗写于公元745年,那一年,李白和杜甫刚刚结束在东鲁的聚会。杜甫又到长安区讨生活,而李白兜转了一圈后,却鬼使神差地回到了这东鲁沙丘城。

这首诗的行文鲜明地体现了李白风格:悬念蓄势,夸张抒情。

“我来竟何事?”一入开篇,诗人就展开了尖锐的自我诘问,仿佛这一次,不是他自己要来的,而是冥冥之中的什么外力推着他来时的。

紧接着七句话,无论是写无事高卧,还是无聊听秋,还是无味饮酒,还是无趣听曲,都极力描写了自己在沙丘城生活的百无聊赖,无所事事。

但是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呢?前三联,作者闭口不谈,直到尾联的出现,才哗的一声抖开所有的包袱。

这包袱,不抖则已,一抖就掷地有声。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这个大气的比喻,夸张地写出了两层意思,一是思念之长,如大江大河,串流不息,一是思念之烈,如大波大浪,汹涌奔腾。

想来杜甫接到这样的书信,真的要感动得热泪盈眶了。

只有一句话可以形容他: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当我在想你的时候,你也恰好在想我。

3

杜甫无时无刻不在想念李白。

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天边秋风乍起,寒意阵阵,不知道你现在的心境是怎么样的呢?我给你这封信啊,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抵达,秋水浩荡,江湖风险。命运太通达的人写不出深刻的文章,而奸佞的小人却最喜欢揪住别人的小错误不放。于是,你的冤屈无处可诉,只能投诗于汨罗,与屈原对语了。

这首诗写于759年,距离他们结伴同游的日子已过去了十几年,但是杜甫一刻都不曾忘记他的偶像李白。这一次,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杜甫更是痛从心底,愁上眉梢。

杜诗的风格深切真诚,婉转沉郁,从这首也可略见一斑。

首联诗人也用了一个问句,“君子意如何”,它提起了中二联怀念的内容。在中二联里,诗人先借江湖风险来表达对李白处境的担忧,然后又用安慰的口吻来肯定李白行为的无过错性。在这两联里,我们似乎看见杜甫对李白的肝胆忠诚:就算全世界都背叛你,我依然站在你这一边。

但是,作为一介布衣,无权无财的杜甫毫无能力为李白助一臂之力,所以在诗的末尾,他只好消极地劝慰好友,你虽然投诉无门,遭此劫难,但是你的冤屈可与屈原媲美,你投诗汨罗,让历史来为你昭雪吧!

这样的结尾,很真挚,很愤怒,但是也很无奈,很无效。

4

作为诗仙,李白一直走在历劫的路上,而作为诗圣的杜甫,他的灵魂,无时无刻不陪伴在李白的左右。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诗圣对诗仙的感情,点点滴滴都融化在他的诗里。

在杜甫想念李白的14首诗里,我们看见杜甫对李白的赞赏:“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看见杜甫对李白的崇拜:“李白斗酒诗百篇,天子呼来不上船”;看见杜甫对李白的牵念:“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看见杜甫对李白的担忧:“佯狂真可哀,我读怜其才”;看见杜甫对李白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而相对来说,李白确实粗线条了一些,这与二人的思想性格有关。

杜甫对李白的情感是细腻的,真诚的,但也是沉郁的,这与他的作品风格是统一的;李白对杜甫的情感是粗犷的、任性的,但也是热烈的,这同样和他的表达习惯有关。这一点,想想他的“将进酒”,大概可以要略了解到他的人生观:酒,是友谊的粘合剂;醉,是朋友的试金石!

所以,既然能回到当初喝酒的地方旧地重游,还能数月盘桓,李白对杜甫的友谊同样不是平平淡淡的。

三次相聚,一生相念。人生若得如此知己,不亦三生有幸乎!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