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文言物语话东平之二十二」陶厨房:至味烟火抚人心

「文言物语话东平之二十二」陶厨房:至味烟火抚人心

时间:2019-12-05 21:56:06

相关推荐

「文言物语话东平之二十二」陶厨房:至味烟火抚人心

文物小档案

名称:陶厨房

年代: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

形制:冥器,面阔27.8厘米、进深26厘米、高36厘米

材质:灰陶

馆藏:东平县博物馆

东平汉代陶厨房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古人,也把这一愿望带入地下。

东平博物馆的汉代厨房模型,1972年出土于县城原县建筑公司院内(今御鑫苑小区),面阔27.8厘米、进深26厘米、高36厘米,炊具、人物等一应俱全,保存完整、生活气息浓厚,以较高的历史、艺术等价值,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那时的袅袅炊烟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晋代的陶渊明辞官归隐,在落日熔金、晚霞满天时,远远地望见村庄上空飘荡着层层淡蓝色的炊烟,那是家的方向,兴之所至,写下了《归园田居》的诗篇。

从诗中可以看出,那时已有“烟囱”。那么,晋代之前的汉代如何做饭,东平博物馆的汉代陶厨房模型给了完整的展示。

原始住房内部的火塘无烟道,形同篝火,在燃烧不充分的情况下,屋内烟熏火燎难以容身。到距今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先民开始在屋顶设置烟囱。到汉代,烟囱已非常完善,并有防雨罩,防雨排烟两不耽误。

东平博物馆藏的汉代陶厨房,生动展示了当时人们在灶间忙炊的鲜活画面。半开放式的构造,不仅确保了油烟的快速飘散,而且还增强了采光通风性能;顶部耸立的烟囱,既利于灶膛火势的控制,还抽掉了柴草燃烧时释放的烟雾……

油烟之苦在2000年前的汉代得到巧妙解决,“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的诗句才得以走进“诗圣”杜甫的笔下。

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件陶厨房系单立间,骑脊单檐式屋顶,灰瓦覆被,坡度适中,匀称大方。厨房一侧脊部立有烟囱,顶置草帽式烟罩;厨房内墙角垒砌方形灶台,上置一釜;灶台左侧放置鼓形一口水瓮,右侧墙壁上凸出横隔,上面可摞放碗盘等;灶前有一圆雕妇人,呈跽坐烧锅状,不疾不徐;妇人盘髻束发,宽袖长袍,上体前倾,右手后张,左手前伸,似在向灶膛内添柴催火,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陶厨房不仅造型精巧,并且在相对的两个立柱上部,分别浮雕一只蝎子,长约9厘米,均呈向上爬行状,眼睛、角须、步足都刻画得细腻逼真,仿佛在屏息蓄力,伺机发起攻击。雕刻蝎子与传统习俗有关,大体有以下寓意:一是避邪趋吉,蝎子是“五毒”之一,从以毒攻毒的角度,保证百毒不侵;二是“独甲一方”,蝎子有毒,身披甲壳,取“毒”的谐音为独立的“独”,合起来就是“独甲一方”;三是子孙满堂。蝎子与“携子”谐音,寓意子孙满堂。

东平汉代陶厨房上的蝎子

陶厨房呈半开放式构造,墙壁仅设两面,开有窗户及不规则竖条窗棂,便于通风采光、吹散油烟、方便进出;烟囱能增强火势,抽走烟雾,提高效率。同时,厨房内的大水瓮,也许不仅是储水做饭,还可防火灭火。

陶厨房不仅极具艺术价值,并具有浓郁的烟火气息。在厨房的烟火气里,有一蔬一饭、柴米油盐,家人闲坐,灯火可亲,那是最绵长的滋味。

事死如事生

华夏民族“事死如事生”的传统浓厚,人死后不仅要修建栖身的墓穴,还要将日常用品随葬,以期亡灵在阴间也能衣食无忧。这种习俗在某些地域至今依然存在,只是利用纸扎,把锅碗瓢盆、穿戴服饰、交通工具、冰箱彩电等,通过焚烧,表示带入了地下。

汉代,陪葬品主要是陶器,除佣人乐伎、车马轿辇等,还有杯盘茶盏、厨房厕所等吃喝拉撒之物,种类繁多,一应俱全。

东平古称东原,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四千多年,文脉绵长。1972年10月,东平县原建筑公司在院内修建房舍,当地槽挖至地下一米多时,发现一些散落的陶器,后经文物部门认定,这是一座汉代墓葬,并立即进行抢救性发掘,先后出土了陶罐、陶仓、陶动物等几十件随葬品,最让人振奋的是出土了这件完整的陶厨房。

烧制套厨房工艺繁琐,出土如此完整、建构巧妙的陶厨房非常稀少,因而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它首次实证了我国至少在汉代就开始广泛建造厨房,也让我们见识了汉代人做饭的真实状况等诸多信息。

也许,它在提示人们,认真对待每一餐烟火,用心感悟每一个朝夕。(撰稿:陈淑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