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让诗和远方不再遥远

让诗和远方不再遥远

时间:2022-12-05 10:43:50

相关推荐

让诗和远方不再遥远

单骅应邀在路桥图书馆做讲座。

单骅与听众交流交流。

单骅精彩的讲述,让在场听众听得入神。本文配图由陈伟华林汝秋摄

编者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徜徉于人世间,阅读与行走都是一种修行。无论是在何种境遇之下,阅读与行走总有一种恬静的力量,使人的内心由浮嚣归于平和。

从搜寻、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的晚清著名藏书家丁丙的小八千卷楼,到现代作家、诗人郁达夫的风雨茅庐;从西湖孤山脚下的皇家藏书楼文澜阁,到西泠桥边国学大师俞樾的俞楼;从清代藏书家许宗彦的鉴止水斋,到晚清重臣王文韶的清吟阁……上月27日,浙江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优秀阅读推广人单骅,应邀在路桥图书馆作了《行走的阅读——我的亲子寻楼之旅》讲座。听众跟随她精彩的讲述,在西湖山水和背街小巷之间,共赴一趟“寻楼”文化之旅。

讲述/单骅记录/陈伟华

多年来,我一直喜欢旅游,更喜欢行走的旅游。记得女儿幼儿园毕业那年,我带她去香港玩。先安排她去迪士尼乐园玩了两天,这与其他家长安排的线路差不多,接下来的三天行程,就不同了。我把住宿定在了尖沙咀的酒店,因为那儿离香港历史博物馆、科学馆、太空馆和艺术馆很近。我觉得,来到一座城市,最能了解它的,就是当地的历史博物馆。我希望自己的小孩,从小就能接触历史、亲近历史。

接下来,我就来谈谈我们的寻楼之旅吧!这缘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著名藏书家韦力先生的著作《书楼寻踪》,便萌生去实地走访的强烈念头。那时我心里想的是,现在旧城改造步伐迈得这么快,不知道那些曾经辉煌的藏书楼是否安在。于是,我便想利用业余的时间,对遗留下来的现存藏书楼,进行一次寻踪调查。原本想做个以浙江省现存藏书楼的课题,后实在是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只能从自己熟悉的杭州城着手。希望通过寻访藏书楼的历史印痕,一窥当年杭州藏书的历史风貌。

那时,我的女儿才上小学,年纪还小。刚开始,我是无意识地带着她,只是想她独自一人在家,不放心。其实寻楼是件枯燥的事,别说孩子,就是成年人也不一定感兴趣。为了让她有兴趣,我便着手提前安排和准备。我将有关所要走访的藏书楼的历史典故等,反复进行了整理和搜集,并将它们编成通俗易懂的故事,讲给女儿听。几次后,女儿就渐渐产生了兴趣。以后,她都乐于与我同行了,边走边看,边听边问,让我们漫长的寻楼过程,变成了母女俩温馨和幸福的亲子时光。正因为在一次次的寻楼之旅中,我积累下大量的素材,才使《带着孩子去寻楼——杭州现存藏书楼寻踪》一书得以顺利出版。而我的这本书,采用对话的方式进行写作,并将一些比较难懂的知识点,用较为直白的语言进行描写和讲解。我觉得这样会更有趣味性,而且孩子稚嫩的提问,恰恰说明她关注的热点在哪里。

文澜阁,它是我省目前仅存的官府藏书楼,也是比较有规模的皇家藏书楼。对它的寻访过程,也是我这本书中着墨最多的。

相信在座的各位,有不少去过杭州孤山路的文澜阁吧!因为它归属于省博物馆,所以门前匾额写的是“西湖博物馆”。文澜阁是由乾隆皇帝的行宫改建的,整体布局有着江南园林的风格和特色,这不是私家宅院可比的。我对它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因为这儿曾经是存放《四库全书》的地方,也是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这“江南三阁”中仅存的一阁。此处的书和书楼,命运颇为坎坷。那时在参观时,我就配合现场的展览,把这些内容讲给女儿听。因为有些历史故事,比较难懂,女儿对它们的印象,其实并不深刻。倒是我自己延伸的那些内容,直到现在,她还记得很清楚。

我们到园林风格的公园参观时,一般都会看到假山。进入文澜阁,我们也看到了假山。那时,我就跟女儿说,这个假山就像家里的“玄关”,也就是与我们家进门时,用来装饰的水晶帘差不多。因为有些庭院面积大,就需要大的假山。就像以前古代不少大户人家,一进门便能看到一堵墙,人们称它为“影壁”。

影壁一般有三个作用:一是保有自己住宅的私密性和隐蔽性。一般有影壁的人家,都是大户人家,主人不是做官的就是经商的。如故宫有九龙壁,民间像山西乔家大院等都有不同风格的影壁存在。既可增加房子的气势,也会让主人有一种自己的私密感和领域感。二是可当作防风雨的屏障。古代的房子大、屋顶高,如果没有影壁这层屏障,冬天一开门,寒风便会直灌室内。有了影壁,就避免了这种现象的发生。文澜阁庭院中的假山虽然大,但中间有许多的洞,既能挡住风,又可以保持空气流通,可谓是一举两得。当然影壁还有一个作用,我没有讲给女儿听,古时有一些人比较迷信,他们回到家中,先要看看影壁上自己的影子,或是来访人的影子,怕有孤魂野鬼上门,给自己带来灾祸。

我和女儿在文澜阁参观“文澜遗泽”展览时,发现整个展厅不大,展品不多,也没有互动的东西可以吸引小孩子。女儿开始时没什么兴趣,我看到陈列在那儿的《四库全书》样本,便从书的封面颜色入手,给她讲起了故事。这套全书,多而杂,所含知识如浩瀚的大海。如果想从中找出一本自己想要的书,很麻烦。当年的皇帝,就碰到这样的难题。所以,大臣们就想出用颜色来区分的方法。当时采用了“经史子集”四分法,分别用四种颜色来区别。据说,什么颜色代表哪一类书,是由乾隆皇帝来定的。

经部,指的是儒家经典,比如《论语》《大学》之类的“四书五经”。乾隆皇帝觉得这些书是文化的根源,居典籍之首,如同春天一样,万象更新,于是他就让人用绿色封面来表示;史部,指的是各朝各代的历史书、人物传记等,内容繁多,犹如夏天般枝繁叶茂,乾隆皇帝就用红色来表示;子部,收录的是诸子百家的著作和类书,包括医学和艺术书等,乾隆皇帝觉得这个部的书采撷百家之长,如秋收一样,是思想与智慧的结晶,就用了白色或浅色;集部,收录的是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乾隆皇帝认为这个部的书都是文稿荟萃,应该给予贮存,就好比冬藏一样,所以要用黑或深色来表示。经过我这样一番解说,女儿就明白了,这四种封面的颜色,代表的是“春夏秋冬”。因为孩子小,抽象的东西不能理解,而形象的色彩和形状,就能让她记忆深刻。

就图书分类来说,我们浙江图书馆,曾采用的是“中图分类法”,1975年是第一版;目前采用的是1999年的第四版,分得就更细致了。

俞楼其实不算藏书楼,在它的匾额上,写的是“俞曲园纪念馆”,实则是国学大师俞樾老先生的旧居。俞樾的曾孙俞平伯先生,也曾在这儿住过。它虽然不是书楼,却有着“西湖第一楼”的美誉。

当时在参观时,我就把俞楼建造的故事,讲给女儿听。早年的俞樾,曾经在苏州的紫阳书院当山长(学校校长)。但是他不是处理学校杂事的,而是真正讲学的主讲老师。主讲老师,是古时对老师的一种尊称。大家知道,紫阳是朱熹的号,清代时,全国有不少省份都有“紫阳书院”。那时的杭州,也建有“紫阳书院”,是清代著名的学者孙衣言在担任山长。孙衣言也是著名的藏书家。他的藏书楼,名为“玉海楼”,现在温州瑞安还保留着旧址。而孙衣言的儿子,就是晚清著名的经学大师孙诒让。

在全国这么多的紫阳书院中,最有名的就是苏州的紫阳书院。而俞樾这个山长是李鸿章选中的。当时,还不出名的他,怎么会被李鸿章选中呢?那是因为他们两人,都是曾国藩的弟子。曾国藩门下弟子众多,最出名的就是李鸿章和俞樾了。他曾戏言:“李少荃(李鸿章号少荃)拼命做官,俞樾(字荫甫)拼命著书。”的确如此,两人为同科进士,又同受曾国藩赏识,可际遇却完全不同。拼命做官的李鸿章,平步青云,成了声名显赫的大官。拼命著书的俞樾,却只做了几年的官,就遭人弹劾,幸得曾国藩庇护说情,从轻处理,革职谴返。不过,这也成就了俞樾此后四十余载,潜心于学术,讲学著书,著述颇丰。五百卷的皇皇巨著《春在堂全书》,留存至今,使他成为一代朴学大师。

现在,让我们继续回到俞楼的建造上来。俞樾在紫阳书院当山长时,由于他学问深和影响大,引得当时的浙江巡抚阮元亲赴苏州,请他来杭州的诂经精舍教学。现在,诂经精舍已不复存在,但在北山路上还留有界碑。它与当时杭州另外两大书院不同之处,在于“办学原则”上。敷文、紫阳两书院,以科举考试为目的,而诂经精舍,则是提倡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为主。俞樾老先生在那里教学多年,培养出不少有名的弟子。其实,我看了下,诂经精舍虽然是大学,但是在选学生时,倒有点像现在的民办中学。它的生源,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应该是当时的学霸聚焦地。像章太炎这样的学生,都申请了好几次,才能入学。因此,俞老先生的学生,为表达他们对老师的钦敬之情,便集资为他建了“俞楼”。这曾在当时的杭城学界引起一片哗然。据说俞楼落成时,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之后还成了西湖一景,叫“俞楼延月”。

俞樾的弟子,有不少名人,其中就有名声显赫的吴昌硕。吴昌硕,是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诗、书、画、印均擅长。“不知道当时吴昌硕选址建社时,是不是想和老师亲近些,才选址在俞楼边上。”那次走访俞楼,我曾经对女儿说过这句话。不料在以后,竟然引得女儿对老师这一职业,羡慕不已。光阴如水过,一年又一年。到了现在,她还希望自己能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在阅读中行走,在行走中阅读,两者实为一体,难分彼此。我的寻楼之旅,也就是行走与阅读的一种完美结合。希望在座的家长,今后能带上自己的孩子,根据我书中所介绍的,去杭州走一走、看一看。让俞楼、马一浮纪念馆等这样的藏书楼,不只成为单纯的第二课堂刷卡地,更能成为让青少年进一步了解杭州历史文化的圣地。

责任编辑:褚淑华 台州日报台州晚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