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游丹霞地貌 赏客家文化 漫步古村落 连城任你行

游丹霞地貌 赏客家文化 漫步古村落 连城任你行

时间:2020-12-26 22:36:03

相关推荐

游丹霞地貌 赏客家文化 漫步古村落 连城任你行

游丹霞地貌,赏客家文化,漫步古村落,连城任你行(中)

图文:Wu

.04.30

去过一些古村古寨,客家古村还是第一次,充满憧憬。

培田古村落距连城县城40公里,从元朝末年开基祖吴八四郎起,吴氏在培田村繁衍至今已历34世,800多年。因为培田村是清一色的吴姓村落,在民间也被称为“吴家坊”。

培田原是连城到长汀古道上的驿站,水陆通衢,便于商贾外调内运、集散中转,商业及运输业亦逐步发展起来,形成耕、读、商并举的客家村落。

明清时期,培田出现一批富商巨贾和文武官宦,他们相继在家乡建造了以7座“九厅十八井”大宅为代表的30幢高堂华屋、21座宗祠、6处书院、2道牌坊、4座庵庙、1条千米古街,面积达7.9万平方米的古民居建筑群。

培田以其建筑宏大、保护完好、珍藏众多、文化底蕴深厚,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村镇‘’,是“福建省民居第一村”。

璧洲村

在去培田村的路上,拐一个小弯就是另一个历史文化名村--璧洲村,拥有南宋、明清时期古建筑、古民居,其中永隆桥、文昌阁、天后宫为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永隆桥建于1377年,古为官方驿道,是通往汀州府、广东的必经之路。

永隆桥是长廊屋盖梁式桥,也是福建现存最古老的廊桥之一。桥长85米、宽6米,4墩5孔,桥墩以上部分全部为木质结构。

桥面分设24楹穿枋架构,屋面筑有3个两层杰阁。

在永隆桥远眺文昌阁,高低错落好有气势。

过桥回眸,湖光桥景山色,清爽迷人!

隔桥百步,是建于1692年的文昌阁和天后宫,与永隆桥共同形成颇具特色的壁州古建筑群。

天后宫即妈祖庙、又称夫人庙,殿内供天后(妈祖)娘娘,这是一座典型的山区化的妈祖庙。

走进文昌阁小院,阁前雨坪建有莲篷塘,中建石拱桥,楼阁、小桥、池水、倒影异彩纷呈。

培田古村落

带着好奇心走进培田古村落,第一个惊喜就是我们住宿的‘’似续堂‘’,没想到低窄的小门内竟是另一番天地。

这可是传说中的‘’九厅十八井‘’?我们兴奋的东瞧西看,这是宅子的大厅天井。

这家爷爷82岁,一生做木工,修遍闽西高难度古建筑,给人做了一辈子房子,爷爷想自己造一栋好房子,将手艺传给后辈,留做纪念。花了5年时间,爷爷的心愿实现了,并给这座‘’九厅十八井‘’的仿古建筑,取名‘’似续堂‘’,源自《诗经》‘’似续妣祖,筑室百堵‘’。

我们到时已是中午了,看爷爷还在忙碌着。另一侧两个小家伙懒懒的,我们的惊呼声,吵醒了阿黄。

一番欣赏后,我们选择了最里面一个安静的小院居住。

有这么精致的房子,一定还有更多的惊喜!这不那依然保存明清时期的旧模样,青砖黑瓦,鹅卵石板巷道,画一样美。

房前的半月塘既寓意聚财,更重要的是用于消防。远处那幢黑色大房子,若干年前被私人以100多万元买下,现在千万元也买不回来了。

培田村的游人不多,民风很淳朴。现这些古老的建筑里都有居民居住,他们对远方的客人态度友好。这里是私人住宅,但又是对游客敞开的。

一片青砖黛瓦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老气扑面而来,挡不住的诱惑,必须照几张。

培田村村口巍峨屹立着一座石牌坊,石牌楼上光绪皇帝御赐的“恩荣”二字,似乎在昭示着这座古村落曾经“不论文官武将至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一律步行”的荣耀,且只有五品以上官员才可从中间大门走过。

这座牌坊是清光绪皇帝赐建给他的御前四品蓝翎侍卫加三品衔吴拔桢的,只是原牌坊已在文革期间被毁,现在所见的牌坊是后人用原构件重立的。

古居民群以‘’继述堂‘’、‘’衍庆堂‘’、‘’官厅‘’等为代表,这些大宅占地都在6900平方米以上。

继述堂是培田最大的“九厅十八井”大屋,建于1829年,历时才建成,是闽西地区保存最好的、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之一。门楼上这幅“三台拱瑞”的匾额,已经挂了160多年,门前一副对联“水如环带山如笔,家有藏书陇有田”,让人感受到主人对耕读文化的追求。

走进继述堂,回廊曲径,四通八达,似乎走进了迷宫。这里的大宅院由青砖风火墙包围,古朴厚重,它的挑梁式梁桎结构以其“墙倒屋不塌”的特点,被中外专家称为世界一流的防震建筑。满满的生活气息,给老宅带来生机。

花厅云墙,飞檐翘角错落有致,豪放而优雅,琉璃花格漏窗、两旁的题诗作画以及抒情对联,彰显昔日风采。

据《继述堂记》记载,刚落成时的继述堂共四进、三堂、四横屋(左一右三),远不止九厅十八井,而是18个厅堂,24个天井,108个房间。厅高堂阔,宴请一百二十桌客人可不出户,可见大屋的规模。

继述堂又有被叫做“大夫第”,第二层大门的门楣上可见“大夫第”几个大字。主人吴昌同--培田村清代名绅,是他使培田村财富达到历史的最高峰,因其荣膺奉直大夫、昭武大夫之位而得名。跨过这道门,迎面挂着的是“登科”牌匾,说明他教子有方,硕果累累。

在这个大家宅院中处处可见祖先曾经的辉煌与荣耀。培田人还有“求神不如拜祖”的理念,这里可见家家户户都在祭拜祖先。据说,每年都有许多在外工作,甚至是在海外的培田人都会想方设法回来祭祖。

吴昌同是开明乡绅,他慷慨捐助公益事业和学子读书,汀洲八县教谕联名推荐呈报朝廷,在村尾为他树立“乐善好施”跨街牌坊一座,如今仍保存完好。

衍庆堂是培田吴氏家族的总祠,建于1480年,是目前村中最古老的民居建筑。门前一对石狮、石鼓和一对门当户对,喻示着客居异地对家乡的思念,对宗族延绵的展望和追求。门上吴氏宗祠是台湾国民党名誉主席吴伯雄题写。

走进中厅,左右墙壁上各写着“忠廉节孝”四个大字,祖训传承,这是以朱熹所题写的为底本临摹上去的,富有深刻含意。

把‘孝’字从中间分开,左边像是一只猴子拳打脚踢,右边像是一个人拱手跪拜父母,寓意孝敬父母是人应做的;不孝,就是还未进化成人的猴。

中厅前梁正中挂着光绪年间所刻“进士”牌匾,左右是“文魁”、“武魁”匾额,寓示着这个家族文武兼备、人才辈出。前面柱子上一对楹联:“善为至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讲述着培田吴氏“兴养立教”、“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从宇坪进大厅时,有一小石块,名为“一步登堂”。

衍庆堂内原挂有雕龙绘彩镶边功名匾额40多块和学位金牌,文革时被破“四旧”了,现仅存雍正十二年立的“蛟腾凤起”牌匾,另外厅内还存有光绪年间阳刻进士金匾一残块等。

包括衍庆堂在内的培田老宅中都曾有很多牌匾,其中不乏珍品,据说在一千多人的培田村,曾拥有过上千块牌匾,可见当年的辉煌。衍庆堂上厅正中供奉着祖宗牌位,是培田吴氏自始迁祖吴八四郞往下的各代祖先。

在雨坪上有一座戏台,是家族祭祀、节日游神等活动的场所。古戏台楹联上:“几出戏情历百转岁月,数尺舞台容万里江山”,道尽客家人传承“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

大堂正中是家族长老看戏的首位,左右分搭厢房专供女眷看戏,可见那时家族的族规严谨,尊卑有序。现衍庆堂及戏台是培田村民祭祖的重要活动场所,有时还可欣赏到当地传统戏剧的演出。

官厅,来到村中间一座占地7000平方米的高堂大屋,门楼高耸,气派非凡。主人是培田官位最高的吴拔桢,将此用于接待过往官员,故被称作“官厅”,这里的设计也处处透着“官气”。

官厅门外一方池塘,老屋倒影,趣味盎然。此建筑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在外坪、内坪各立一对青石雕凿旌表。外雨坪专为武官下马、文官下轿而设,门前鹅卵石铺就“双凤朝阳”图案的甬道专供官员、嘉宾行走。

官厅也是培田九厅十八井的代表建筑之一,宅子四周的青砖防火墙古朴厚重,门楼前两坪石狮石鼓危坐,石桅杆挺立,飞檐翘角的门楼,充满儒家文化的精致雕刻。

建筑为前塘后阁五进带横屋、中轴对称式布局,中厅开学馆,左右厢房曾经藏书万册,后厅为两层楼阁,楼下厅为宗族议事厅,楼上厅为藏书阁。

中厅高出一截的地面称为“三泰阶”,旧时五品以上的官员才可在此就座。

培田也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1934年9月,朱德、彭德怀、聂荣臻等上百位红军主力部队军事领导在此召开军事会议,会议持续一天两夜,史称“官厅会议”,会后红军抗日先遣队走上了长征的道路。

据传八国联军攻陷天津时,慈禧和光绪仓皇出逃,途中光绪皇帝的马车脱离车队,吴拔桢抢至圣驾前掉转马头,驾着马车迅速赶上车队,事后被加封为武功将军,这是他少年时习武所用的石柱。

大门前的石狮子不仅是身份的象征,狮子脚下踏着的是棺材,取其谐音,旺官财亨通。

吴家宅子古老的屋脊飞檐彩陶相当精致漂亮,用砖砌成“福”“寿”“喜”等繁体字形或图案,寓意美好。

吴拔桢的后人,94岁的老奶奶坐在门口,静静守护、凝视着先人们留下的珍贵遗产,看着老人的背影,不想打断她的思绪,等老人离开后,我们才走进院子。

敦朴堂雨坪前是半圆形的鹅卵石地面,院内比街和路低矮很多,每逢雨季这半圆形的卵石盆内就会积满雨水,据说用意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更有甚者,卵石金钱纹中的小小铜钱也有讲究:如果你闭着眼由院内出门,第三步恰好踏在这枚铜钱之上,你将会有很好的财运。

步入门楼,只见云墙上毋忘三命的训诫斑驳中透着坚韧。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曾做过乡苏农会会址,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时,为刘少奇的住处,也是扩红办公室。

敦朴堂有近两百年历史,堂名之意就是勉励儿孙们要敦厚朴实做人!堂内数代皆能书善画,厅里展示的书画都是主人们的作品。在培田这个小小的村落能看到雕版印刷书坊、古书院和各种墨宝等,可见其文化底蕴之深厚。这个只有二三百户人家的小山村出过238个秀才、举人、大夫、进士,其中有23人进入仕途,官至二品,可谓是人文蔚起。

进士第是一座不起眼的院落,稍不留神就可能擦肩而过。这可是武进士、清廷四品侍卫吴拨桢的祖宅,他就是从这里出发,进京赶考的。大门为三合门,寓“天时、地利、人和”之意。

门内庭院古朴整洁,一旁的老竹椅好似让人看到当年老人坐在这里,边品茶赏画,边等待着儿孙们的佳音。这里也是培田古村保存最完好的一栋房屋。

门堂高悬登科入仕‘’榜元‘’、‘’进士‘’金匾,厅堂供奉着侍卫告老还乡时的画像,正厅匾额上是端庄气派的‘’务本堂‘’三个大字,这阵势依稀可见当时的赫赫威名。大门门后有红军彭德怀部-东方军遗留标语一则,弥足珍贵。

务本堂堂名匾额所立时间为光绪十八年(1892年),此时吴拔祯是殿试钦点三甲第8名蓝翎侍卫。天井地下的那块方石,是练武时用过的石礅,据说这重达300多斤的石礅,在他手里被舞得风车斗转。

正厅两侧挂着王義之联句墨宝:“文章移造化,忠孝作良图”的金匾,为光绪皇帝所亲赐,这可是无价之宝。在这里几乎每座老房子中,都有这样的圆桌和太师椅,明清家具的经典。

容膝舍是培田古民居中最小巧玲珑的建筑,但文化内涵深远。“可谈风月”四个大字嵌在厅堂正面布满青苔的石壁上,初见时很是诧异,那时代小村就如此开放?其实这是村里女子受教育的学堂 。

村里的少女和嫁进来的媳妇在这里学习文化、礼仪和女红,而且“可谈风月”,也就是讲习与婚姻、生育有关的知识,让培田的女子们不仅知书达理、品行端庄,还要懂得夫妻恩爱,成为出得了厅堂上得了婚床的极品女子。可见,培田的祖先们多么开明,如此重视妇女的教育。

都阃府是吴拔桢因父亲病逝辞官还乡,光绪皇帝念他当年护驾有功,恩准他在家乡修建的。

都阃府牌匾背面是“朝旭增辉”。1994年这个建筑惨遭大火劫难,繁华毁于一炬,这不仅是家族之殇,更是整个培田之殇。

原建筑富丽堂皇,是培田最重要的传统民居建筑之一。现都阃府遗址,仅存残垣断壁,废墟一片,这火烧都阃府成为“培田的圆明园”。

从被火烧毁的残迹,可看出府第的规模相当大,从仅存的旗杆、石雕、雨坪仍可显示出昔日的荣耀。

都阃府门口的两根桅杆顶衔笔锋,斗树龙旗,柱纹五爪盘龙,非同凡响。双斗是主人文武竞秀的象征,旗杆上雕刻的五爪龙(民间一般只能是三爪龙),是经皇帝特许的,可见皇帝对吴拔桢的赏识。

宗祠,古街上有二十多座古祠,客家人有敬祖睦宗的传统美德,祖祠也被视为族人的家庙和脸面。因此,培田村不论那一支的祖祠,都力求建得有风格。尤其门庐,更是格外讲究,素有“三分厅堂七分门庐”之说。

有两座并列在一起的祖祠--“衡公祠”“久公祠‘’犹为著名,他们建于清代,衡公祠门庐斗拱上镶嵌的彩漆画,精巧华丽、独具匠心,这幅是‘’三娘教子‘’。

这幅工笔彩绘是‘’状元游街‘’图,历经300余年,依然图案线条清晰,人物栩栩如生。

久公祠也是村中保存最完好、雕刻最精美的祖祠之一,门庐五重斗拱,有大唐遗风,极为少见。两座祠堂都是纯榫卯结构,他们彰显着当年工匠精湛的建筑工艺水平和文化品位。

在培田,这些古朴的院墙,斑驳的雕梁画栋,无一不在彰显着过往的繁华和不凡气势。

千米古街,一条千米古街贯穿培田全村,两旁列有古祠、民居、商铺,当年是培田的主要商业集市。相传,鼎盛时期街上商铺数十间,客栈、轿行、赌庄、布店等等无所不包。

这条穿村而过、并不通直也不宽阔的石板路,可是当年车辇隆隆马蹄声不断的官道。同时,在这条官道上,也留下了一代代步行前往汀州府,为考取功名的客家学子的脚印,所以人们也称此为‘’秀才街‘’。

曲折的千米古街和纵横的巷道互为连通,把错落的明清古建筑有机的连为一体,"虽是人工,宛若天成"。这古街的三叉路口,以前是最繁华热闹的地方,现在是来此的摄影爱好者必照之地,被称为‘’最美街角‘’。

走过最美街角,原本安静的古道突然热闹了起来,看着从不同方向挑着箩筐走来的人,且箩筐中盛满了蔬莱和食物,这是啥情况?

原来是一家影视公司在此拍摄电影《古田军号》,看这情景像是在大雪天里老乡们纷纷给红军送军粮。在场的剧务看我们拍照,幽幽的说,这照片可是千万元呀!不会是怕剧透吧?如此值钱必须晒晒。

我们多幸运,早来一天看不到,晚来一天这里就戒严了。据说,剧组要招50个群众演员,条件就是会背毛主席语录,如果不是行程满满,真可以在此混个群众演员玩玩,也很有趣,可惜了。

水系,村中古老的水系十分发达,数百年前的建村者,极为讲究村落的理水。村中有二条水圳穿街过巷,贯穿全村,直通各户,村民足不出户,就能通过屋旁水渠中流水解决生活用水。走在培田,无处不在的就是与水相伴。

爬到村对面的山顶,可以看到培田全景。村外五个山头,似五虎踞护,护佑着培田的一方安宁。中间依着山型和地貌,有一条溪河呈外弧形,玉带般地蜿蜒穿过,把房屋和田野分开,溪水供给村边农田灌溉,又保障村内生活所需,如此风水宝地!

俯瞰培田,村庄依山傍水,房屋整齐有序,全景历历在目。从山顶往下看,更显培田朴实淡雅、自然明朗, 就像迷人的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白墙、黑瓦、灰卵石路,大夫第的‘’三台拱瑞‘’清晰可见,这古香古色的古村落,真不愧为人们称道的画里村庄。

为了满足村民改善生活的愿望,培田还规划建设了新村,就是那一排排白色房子,并以自由分流原则,鼓励一定数量的村民在传统村落内居住,以保持传统村落有人气、有活力。

踏着夕阳我们回到了‘’似续堂‘’,不知阿黄犯了什么错误,如此认真的聆听老爸和奶奶的教诲,看喵星人乖乖的躲在门外,自得其乐。

和我们相邻的民宿有个二层大露台,也是拍照的好地方。走进去时,两个年轻人正在尝试着包饺子,看他们憋手蹩脚的样子,我们匆匆照了两张,就开始帮忙了,只是我们已约好涮九品晚餐,没有全部完成就离开了,但愿那饺子没有变成片汤。

晚饭后天已全黑,培田没有灯火通明,反而更多的呈现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然纯朴的生活气息。回到似续堂,坐在大厅中喝着茶和奶奶拉着家常,感受着客家人的生活。

清晨,听着窗外鸟儿清脆的歌声,平时睡不醒的同伴都躺不住了。走出房间,满眼晨光,小院熠熠生辉。

多么享受的早晨!阳光照亮了老爷爷的手艺。

徜徉在洒满晨光的老街上,看着人们依旧过着平静而简朴的生活,这份闲逸,如此简单而又那么珍贵。我不由得在想:没有被岁月打扰是喜还是忧?

剧组已撤摊,看来在这的影片镜头并不多,听说这家老宅常被征用拍摄影视剧,周边墙上各时代的标语,都是真实的历史痕迹。

‘’雪后初晴‘’,村民们忙碌着清理积雪,听着他们想把‘’雪‘’放到地里当做化肥,控制不住的急脾气,马上去劝阻,可不能给这样原生态的村庄带来任何伤害!

“养子不读书,犹似养条猪”,就是这条祖训统治培田800年。“倦倦以读书课子弟,才是培田的根本”,正因如此,自古到今从培田走出了众多精英人物,现在未来的精英们正走在上学的路上。

在培田每一幢古民居都有一个悠远的故事,都是艺术的结晶,都在诉说着培田数百年的风雨沧桑。

培田吴姓先民们将积累的人生体验、儒学修养、人生理想、处世哲理等感悟凝练成点点滴滴的精辟文字,以楹联的形式,镌刻于大门或制匾悬挂在厅堂、宗族祠堂、庙宇及书院等处供后人学习品味,起着传承文化、教化子孙的重要作用,是一部浓缩版的培田精神文化史,这也是培田古村落的魅力所在。

晨光洒落在古宅中,淳朴的民风、暖暖的味道,让人忍不住驻足徘徊。看着穿梭过往的游客,人们依然平静地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这份古朴、闲适、静谧与安祥不正是我们来古村落要寻找的那种感觉吗?

这个门旁有两个喜字的古宅,现在是党员服务驿站,不知道这宅子古时是否也是驿站。

这两个不同造型的门,据说是代表“出入平(瓶)安”之意。

当古老遇到清新!那些青苔,那些横纹,那些斑点,无不记载着岁月的沧桑。那青翠的绿叶,那娇艳的花朵,无不充满勃勃生机。我想感悟沧桑,我想焕发青春,多么和谐的画面。

离培田村口不远处,有一洼池塘,种植了许多荷花,想必到了仲夏时节,荷花盛开,定会“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就要离开保存完好、代表着中国民居建筑最高水平的明清建筑村落,心中实有不舍。对于被誉为“民间故宫”的培田,不是来一次就能读懂其文化内涵的,必须静心走访,细致品味。走在密密匝匝、被历史磨得光华硕硕的鹅卵石路上,却如同手中捧着一部厚重的历史史书。的确,这里有太多的耐人寻味!

到培田来,不会让你失望的。

记得看过一个对培田的描述:‘’冷门、低调,却美得让人心疼‘’!这种感觉只有来过才能懂。

匆匆一行留下许多遗憾,有机会还会再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