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李敖先生谈古今名人读书方法和他“大卸八块”的读书诀窍

李敖先生谈古今名人读书方法和他“大卸八块”的读书诀窍

时间:2019-07-07 17:42:48

相关推荐

李敖先生谈古今名人读书方法和他“大卸八块”的读书诀窍

尊前作剧君莫笑,我死诸君思我狂。

如何读古书

上次我们谈到如何读古书,王安石说:“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李敖先生拿《论语·乡党》中孔子家马厩失火的故事作为例子,说“伤人乎?不问马”中的“不”字通“后”字。这里还有几个例证。

首先是“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这句话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如果不知道后和不是是通假字,那么这句话翻译出来就是“松柏在最寒冷的季节之后凋谢,风雨之中鸡叫声不停”,这样翻译逻辑上不对。

我们都知道松柏一年四季不凋谢,风雨来临时鸡都回窝了,根本不想出来嚎两嗓子。在知道不和后这个知识点后,我们可以这样翻译:“在最冷的时候,松柏也不凋谢;风雨来临,鸡鸣声停止”,这样一来就清晰多了,从中也能得到读书的乐趣。

其次是“禹会诸侯于涂山,防风氏后至,禹杀之”,这句话出自《国语》。大禹是一代仁君,他在涂山开会,防风氏迟到了,大禹便把他杀了。这种残忍的行为明显和大禹的仁义不符合。

我们再把不和后这个知识点带进去,就能解释得通顺了:“大禹召集天下诸侯在涂山开会,防风氏不至,于是大禹把他杀了。”防风氏不去就是在抗命,大禹如果不采取行动,就会丧失威信。

苏轼的两种读书方法

苏轼曾经嘲笑自己的弟弟苏辙说:“堆几尽埃简,攻之如蠹虫。谁知圣人意,不在古书中。”这段话苏轼在说自己的弟弟家里堆满了书籍,苏辙像书虫一样钻到了书堆里,可是谁能想到,圣人的道理并不在书中。

苏轼想告诉弟弟的是死读书是没有用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就像一句谚语说的那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陆游曾经说过:“功夫在诗外”,意思是说学习作诗不能只钻进诗里面。书籍是养料,我们的生活更是取之不竭的资源。读书不能脱离实际生活,更不能只读书而不去实践。

苏轼执掌宋代文坛,曾经有人问他:“我能通过学习和你一样博学吗?”苏轼说:“可以,我读了好几遍《汉书》,每次读的时候都会确定一个主题,读了几遍之后,我就对这本书了解得很细致了。”

李敖先生摘取这一段是要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要带着一定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如果只是泛泛地读了一遍或几遍,就会像沙漏型的读书人一样,什么都没得到,白白地浪费时间。

拿《汉书》举例,读它的时候,可以把主题定在“人物”这一块,当你把《汉书》中的人物全部掌握了之后,就可以换个主题,至于换成什么,以你自己的需求来定。

李敖先生在讲到苏轼的读书方法时,提到了弗兰克林的做事方法,富兰克林以一周为周期,每一周培养一个新习惯。很幸运,我也读过这本书,我认为富兰克林的这种方法很科学。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一段时间内很难同时做几件事情,与其没效率的做几件事情,不如认认真真做一件事。这与苏轼的主题阅读法是一致的。

李敖先生的“大卸八块”读书法

最后,李敖先生说自己的读书方法比苏轼的读书方法还要高明。我一开始不以为然,因为他是一个骄傲的老头儿,不过听他讲了之后,我直接改变了看法。

李敖先生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命名为“大卸八块”读书法,他说他的读书速度很慢,因为他在读书的时候会同时兼顾多个主题。并且在手边准备好胶带和见到,遇到不同主题的材料就把它剪下来,粘在一个文件夹里,当他读完这本书之后就把这本书完全吃透了。

不过,他自己也说,在宋代,苏轼手里的《汉书》极有可能是他手抄的,即使那时候已经可以印书,但是代价很大。因此,苏轼不能像李敖一样,同一本书买上好几本,然后采用“大卸八块”的方法去读。

介绍了这么多读书方法,想必大家会有所收获,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告诉我你的读书方法,咱们一起探讨。读书方法只是锦上添花,最重要的是先要打开一本书。

本文由小明草堂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