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你还在为评语纠结吗?

你还在为评语纠结吗?

时间:2024-02-20 03:12:25

相关推荐

你还在为评语纠结吗?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教育人生,ID:jiaoyu-rensheng】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

做班主任的那些年,最发愁的一件事是给学生写评语。每个学生的评语都要写在家长通知书上,随成绩单一起寄到学生家中。家长通知书最下面一栏是家长意见,开学初学生要把家长签署了意见的通知书交回班主任,然后由学校统一存档。因为学生的操行评语要给家长看,还要让家长反馈意见,还要记入学生档案,据说伴随学生一生,所以写的时候就特别慎重。说重了怕家长接受不了、影响孩子前途,说轻了又怕不能引起家长重视,光说优点怕孩子骄傲,光说缺点又怕孩子记恨。权衡再三,很难两全,通常会选择说一些空话、套话,比如“热爱集体、关心同学、尊敬老师”什么的。对于一些特殊的孩子,比如学习成绩特别出众的,一定要提几条缺点,防止他们“翘尾巴”;还比如学习成绩特别差的,一定要提几点希望,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对于特别顽皮、经常违反纪律的孩子,或是一些被怀疑品质有问题的孩子,那就要选择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不能不说,还不能明说。

给几十个孩子写评语,比纂一篇论文还难。总不能写的都一样吧,因为孩子们会拿着老师的评语相互交流,如果发现完全一样的话,他们会从心里鄙视老师。说套话空话,还要有所区别,这可真是一件难事。

其实,最大的挑战来自于良心。几乎每一个班主任,给学生写评语的时候,都会遇到这种挑战,都会在必要空话套话之外,凭着自己的良心说点什么,比如希望啦、建议啦、忠告啦等等。我们更希望孩子和家长看到这几句话,并真的认真思考这几句话。开学初孩子把家长通知书交回来,我们也会迫不及待的看看家长对这句话的回应。遗憾的是,我们通常看到的是家长讲空话套话的本领一点不亚于教师。

这种评语可谓是“空洞的评语”,久而久之,大家就都认为写评语是一件不得不做但没多大意义的事情。

再后来,教育界刮起一股评语改革之风,要求教师把评语写的生动有趣富于情趣和诗意,让孩子和家长从中感受到温暖和鼓励。几乎一夜之间,评语变了样子,优美的、生动的、饱含真情的、诗一样的语言从教师笔尖流淌出来。有些地区和学校居然开展评语的评比,用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评价评语,看看谁写的美。最开始我非常支持这一改革,我了解到孩子们也很喜欢,家长也很欢迎。但不久之后,我就看到这种“诗意的评语”带来的弊端——让孩子和家长越来越怀疑教师的真诚。一位家长当面跟我说,希望教师的评语有话直说,不要拽词,搞得云山雾罩的,让人觉得肉麻。最初的新鲜感消失后,“诗意的评语”和“空洞的评语”一样,都让人觉察出虚伪。

再后来,综合素质评价来了,不仅有老师的评语,还有孩子的自评、同学的互评,等等,期末的评价成为一项很繁重的工作。但就我所了解到情况来看,很多教师还没有跳出“空洞的评语”和“诗意的评语”这两个误区,还在经受着良心的拷问。

不管我们用空洞的语言还是诗意的语言,凭良心讲都不可以轻下断语,都不可能对孩子做出公允的评价,何况孩子是个发展中的人,通过一年或半年的时间,我们怎么能够就断定他是什么样的人呢?评语之所以难写、之所以雷同、之所以不得不借助复制粘贴,就在于我们想要为孩子定性,想要用一两个定性的词汇把一个活生生的孩子概念化、模式化。

所以我建议大家,用“描述性评语”对孩子进行评价。

何谓描述性评语?就是对孩子的行为和表现进行基于事实的描述。给一个孩子写评语,不是简单地做出判断他是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地描述他做了什么、怎么做的;不是给孩子贴一个标签——他是爱学习的孩子或是不爱学习的孩子,而是把他的学习表现客观地描述出来。比如,他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积极回答问题,但很少提出创新的思路等等;还比如,他喜欢和小组成员共同学习,能够完成有挑战的作业,但对动手操作类的活动兴趣不高等等。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把一个真实的孩子呈现出来,他是一个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立的个体。这样我们就不必担心雷同问题。因为我们都清楚,每个孩子的表现都是不同的:两个孩子都爱学习,一个孩子表现为爱学语文,一个孩子表现为爱学数学;两个孩子都不爱学习,一个孩子的表现为上课不认真听讲,一个孩子表现为作业不认真完成。

描述性评语不仅能避免评语的雷同问题,还能帮教师摆脱良心的拷问。当我们对孩子进行定性评价的时候,不管是好的评价还是不好的评价,都要经受良心的拷问——我们的评价是否客观、是否公正、是否科学,等等。基于事实的描述性评语则让我们不必冒着误判的风险,不必使用空洞的词汇,不必做作的用美丽的语言,不必为此而背负良心的包袱,从而客观公正地看待孩子。

又该给孩子写评语了,你还在绞尽脑汁的编吗,你还在上网搜索吗,你还在违心的说些空话或假话吗?其实你可以尝试一下“描述性评语”,让那个孩子出现在你面前,把你认为的能够代表这个孩子的行为和表现不带偏见的描述出来。

再现一个真实的孩子,等于还原一个真实的自己。虽然很累,但你会心安,你会收获到意义和价值,还会获得一个教育者的良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