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古代结婚有多麻烦?六礼三步缺一不可 看完都不想结婚了!

古代结婚有多麻烦?六礼三步缺一不可 看完都不想结婚了!

时间:2018-09-13 15:50:53

相关推荐

古代结婚有多麻烦?六礼三步缺一不可 看完都不想结婚了!

题/古代结婚有多麻烦?六礼三步缺一不可,看完都不想结婚了!

文/苏四

配图声明/本号所使用配图均来源于互联网,且难以查证著作权人,若有来源我们定会标记,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号,我们会认真解决!

原创声明/不易君子为文史地理爱好者原创投稿征文平台,文章原创性均通过作者保证与原创工具检测,若您发现作者文章有抄袭、洗稿等嫌疑,请将线索发送至后台,我们会严肃处理!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礼记.昏义》

说起婚嫁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年龄,而随着王朝的更迭,法定结婚年龄越来越小。《周礼》记载,“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但这仅仅是规定而已,许多国家都打破了这一限制,比如越王勾践为了增强人力,规定男二十、女十七必须婚嫁。

到了晋朝,规定如果女孩到了十七岁还没有许配人家,那么官府做媒给你发一个郎君。

唐宋两朝则是提倡早婚的,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诏男十五,女十三以上,得嫁娶。”

而到了元、明、清三朝,基本是男十六岁、女十四岁。如《明史.礼志久》载:“凡庶人娶妇,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并听婚娶。”并且,要求女子订婚之后要结发,即用丝缨束住发髻,表示她已经有了对象,直到成婚的当夜,由新郎解下。

所以人们称第一次结婚的夫妻为结发夫妻。正所谓“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而结婚年龄到我国现在则是大陆男二十二,女二十,香港则是男女双方十六岁,台湾则是男女满二十岁,但实际上在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很多人还是更以传统意义上的婚礼为正宗。

比如笔者现在所在地区,刚刚有一对新人举办了婚礼,但双方不过十八岁而已。

(图为《周礼》)

其次,古代结婚很讲究门当户对,而古代的婚姻又是头等大事,所以也有很多禁忌。

第一、 同姓不婚,同姓不婚从周代开始久已经从制度上就严禁了,那时候人们认为同姓为婚是似于禽兽的乱伦行为。历史上的“秦晋之好”就遵守了同姓不婚的原则,秦国是嬴姓,晋国是姬姓。但尽管法律是这样的,仍有同姓婚配者,就连最尊崇周礼的鲁昭公也曾娶同姓的吴女。

(图为秦晋之好两方人物)

第二、 士庶不婚,其实在魏晋之前门阀士族的观念还没有那么严重,但是自魏晋士族门阀制度形成之后,士族和庶族保持严格的界限,尤其是东晋南朝的王、谢家族,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强强联合的婚姻集团。如果士族屈尊与庶族联姻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甚至于士族变成了穷光蛋、残疾,也不肯屈尊。

第三、 居丧不婚,按古代丧服,父母死,子女要服丧三年,不能婚配。在汉文帝以前,在帝王举丧期间,甚至民间也不得嫁娶。“无禁取妇嫁女。”

除此之外还有五不娶,丧妇长女不娶,世有恶疾不娶,世有刑人不娶,乱家女不娶,逆家女不娶。

简单来说就是没有父母的长女不娶,家里有遗传病的不娶,家里有人受刑的不娶,家里有乱伦行为的不娶,殴打、谋杀父母、祖父母等亲属的不娶。

而这些许多的规矩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比如同姓不婚已经立法,而所谓的门当户对在当代虽说没有过去那么严重,但其实上还是在双方婚姻的考虑范围内的,而所谓的五不娶到现在则更多是一种道德标准。

到了法定的年龄,又寻到了一个好的姑娘。一般来说婚嫁有婚前六礼和婚后三步。

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徽,请期,亲迎。

纳采就是男方先找媒人去女方询问是否应允,如果应允的话,在派遣使者带兽皮和雁作小礼物向女方求婚,女方也可主动向男方求婚,往往自谦曰:“执箕帚”。

问名即男家正式求婚,请媒人执雁问清女方姓氏,本人的姓名以及生辰八字以回去占卜吉凶。

在江南地区的旧习俗是,男家至女家问名,女家将女子年庚八字,裹以红纸,副以红米、千年红。请媒人拿往男家,供在灶神座下,如果三日之内家中平安则请算命者合婚,如果有碎碗这种事,则八字相克。

男方卜得吉兆之后,要备礼通知女方,决定联姻。此为纳吉,双方的婚姻关系也正式确定。贾公彦疏:“未卜时,恐有不吉,婚姻不定,故纳吉乃定也。”

纳徽就是今天的下聘礼,周代时,庶人要用淄帛,士大夫用玄纁、束帛、俪皮。俪皮时成对的鹿皮,婚礼又称为俪皮之力,这也是为何夫妻被称为伉俪。

(图为俪皮)

请期就是定下婚期,民间多由男女双方共同商定日期,定下日期后也要由占卜者占卜,确定为吉日之后,则要送一期帖到女方家,或者口头通知,俗称为“提日子”。

之后就是最重要的亲迎了,也就是迎亲。亲迎那一天,新郎穿黑色礼服,乘黑漆车子,前有人执烛前导,后有从车,在黄昏时前往女家迎娶。而像现在的花轿则是唐宋之后才出现的,新郎骑马或乘花轿,并以鼓乐开道。而在山东的婚俗有一个特色即“齐俗不亲迎”。春秋齐国女子只有来到丈夫家才能一睹新郎的真面目。

这六礼中,除纳徽外,其他五礼的礼品都有雁,后来能用鸡、鹅、雉等代替。而到了南宋,朱熹的《家礼》合六礼为三礼,纳采兼问名,纳吉兼纳徽,亲迎兼请期。

到了男家后的礼仪就比较简单了,大体可分为三步,合卺(古代举行婚礼时用作酒器的瓢)、拜舅姑、庙见。

合卺需要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即一起吃一头小猪,将一个葫芦一分为二,夫妻二人各执一半来饮酒,然后把两半的葫芦,一正一反放在床下以求吉利。而到了宋代“合卺而酳”发展成了喝交杯酒。

(图为合卺)

拜舅姑是在第二天早上,新娘沐浴更衣,手捧竹器,里面装着枣、栗、捣碎并加以姜桂的干肉,到舅姑的住所行拜见礼,然后新妇用脯、肉酱、美酒来祭祀。

舅姑进门之后,新妇献上礼物,还要洗净手喂舅姑吃小猪,然后将舅姑吃剩下的吃完,以表示对舅姑的孝养。舅姑吃过之后要向新娘子进酒,以感谢她的拜献,但如果新娘子是平民家的孩子,则派人送酒给新娘子喝就行了。

到了晚清和民国的时候,新娘子还要带自己的针线活送给舅姑和家人。

庙见就是拜祭夫家的宗庙,一般是在结婚的三个月后举行,到了南宋,朱熹将其改为三日庙见,大明洪武年间则改为第二日,平民家的姑娘则不用行庙见礼。庙见礼延续了很久,一直到了明国时期仍然存在。

而没有庙见之前,丈夫可以随时将新娘子遣送回娘家,而且这种遣返率是很高的。《战国策》中记载,赵太后的女儿出嫁燕国为燕后,时刻担心被遣回,每次祭祀的时候总是说:“必勿使反。”

在庙见之前,女方将送新娘的车马一直留在夫家,随时准备将遭废黜的女儿接回,以表示自谦,庙见之后,男方使人将车马送回,叫做“反马”,让女方父母放心。

婚姻是人类家族的构成基础和主要繁衍方式,而古代的封建制度又特别强调婚姻的重要性,《列子.汤问》记载,远古时代“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而长幼有序,君臣有别是社会进步,文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依据,而婚姻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所以古代的婚姻如此严格也并不奇怪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