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略说孔子01 被偏读的《论语·阳货》之“阳货欲见孔子”

略说孔子01 被偏读的《论语·阳货》之“阳货欲见孔子”

时间:2021-01-28 14:34:02

相关推荐

略说孔子01 被偏读的《论语·阳货》之“阳货欲见孔子”

中华文化的经典,由于年代久远或文字简略,常常被做各种各样的解读。解读多了,误解误读也会很多,给现代读者也会造成很多困扰。更有甚者,随着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对比与攻防,对经典故意进行误读误解,以达到动摇中华文化根基,标榜西方文化的目的,花样繁多。

作为现代读者,要适度了解经典是如何被误解误读,就有了现实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看看“阳货欲见孔子”是怎样被读偏的。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 ”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在《论语》中,花篇幅记录一段完整的故事,充满情节描写的段落并不多,而“阳货欲见孔子”算是难得的一段。

这段故事很简单,但很有趣:

阳货早年还是鲁国季氏的家臣的时候,孔子就很讨厌他。后来阳货有了权势地位,想去劝孔子出仕,到孔子家去见孔子。孔子因为不喜欢他,不见阳货,阳货把带来的礼物留下,就回去了。要知道来而不往非礼也,孔子在预先了解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阳货家回拜(回礼),不料阳货早就在路上等着孔子,这下两人相遇了。

阳货对孔子说:“来,我和你说道说道!”

阳货问:“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

孔子回答说:“不可以(叫仁)。”

阳货又问:“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

孔子回答说:“不可以(叫智)。”

阳货再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

孔子说:“好吧,我要去担当官职。”

然而,这么一篇简单的小故事,在后世对《论语》的各种解读中,一直都被读偏了。

几乎大家关注点,都在阳货的为人以及孔子对待阳货的态度以及方式方法上,都在孔子的道德准则和做人原则上,这一点,大家可以从各个渠道了解到。

恰恰因为这一点,把这一段读偏了。不是读错,是读偏了。

因为大家太专注前面的细节,忘记了本段最后一句:“诺,吾将仕矣!”

据钱穆考证,阳货劝孔子出仕的时候,孔子大约47岁,也就是此后不久,孔子正式出仕。

此前,孔子大概也认为乱世不仕,不要与恶人为伍。然而,偏偏这个孔子认为的恶人,从“仁、智、时”的角度,给孔子做了详细的分析,而孔子的态度就是:“诺,吾将仕矣!”

此后,孔子不仅在所谓的乱世出仕,还做出了很好的政绩,当然,也怀抱理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削弱“叔氏、季氏、孟氏”的势力而采取“堕三都”的措施,并失败而从鲁国出走,周游列国。

回到《论语》中,对这一段的解读,按照当下中学语文教的阅读理解的方法,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

通过对孔子不见阳货的描写,到孔子对正确观点的欣然接受,表明孔子对待事情,不是从自己的喜好和成见出发,而是从事情本身出发,做出判断、采取行动。

而我们读《论语》,如果不能从这一段中学到这个认识,岂不是入宝山而空回!

这一段,用现代化的语言表述,就是“实事求是”。而孔子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一以贯之的,要不然,不会有“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个社会,这个社会的人,自古以来,能实事求是并一以贯之的,很少。一旦你不能实事求是,就会从喜好和成见出发,以后如何,就不知道了。

所以,接着“阳货欲见孔子”这一段,就出来经典的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最后,本略送一句贤者的话给大家:

“你的喜好,你的死亡陷阱!”——缠中说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