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文人效仿辛弃疾侠义精神的三个时期

文人效仿辛弃疾侠义精神的三个时期

时间:2019-12-18 06:11:02

相关推荐

文人效仿辛弃疾侠义精神的三个时期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可知,他的行事作风始终遵循着两条基本原则:其一,是家国大义,是对于建功立业和积极入世的渴望,这是贯穿了他一生始末的追求。

然而除此之外,辛弃疾似乎并未全然将自己纳入到统治者的体系中来,即便身在其中,他对于上令也是并不完全认同的,并且时有“离经叛道”之举。这和古代侠客的行事准则如出一辙,侠客便是心中有自己的“侠客之道”,并以此为准则行事,故而时常不容于主流。

辛弃疾一生以兼济天下为己任,但屡遭打压,郁郁不得志。诗穷而后工,被压抑的豪情流于笔端,形成了独具个人特色的稼轩词。文学作品是精神内蕴的载体,稼轩词豪放而沉郁的风格背后,蕴藏的是辛弃疾百折不挠的爱国侠情。在辛弃疾后,文坛上掀起了几次对稼轩词继承的高峰,这不仅是对他词风的效仿,更是对他精神人格的一种赞同。

一、南宋末年

南宋终其一朝都笼罩在求和的阴云之下,到了末期更是江河日下。然出现一批效法辛弃疾的词人。陈洵《海绡说词》曾指出:“南宋诸家,鲜不为稼轩牢笼者,龙洲、后村、白石皆师法稼轩者也。”其中以刘过最甚,如其《沁园春·张路分秋阅》,这首诗写阅兵之景。

用恢弘笔墨开篇,描绘宏大阅兵队伍训练有素而将令森严,一如周亚夫的细柳营,实则是以历史名将周亚夫来赞美统军将领张姓将军。“君知否”三句则是交代张姓统军的军事才能是天生的,还言其文才亦能成为诗坛盟主,从而与过片“龙蛇纸上飞腾”句共同刻画出一名文武全才的儒将形象。

下片写张姓统军冒着风沙出塞,所为却并非功名利禄,而是一种“不破楼兰终不还”爱国壮志。这首词和辛弃疾的《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对将军人物形象的塑造,勾画出自己心中理想的爱国儒将形象,用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期许,希望当真能有这么一位将领,一振当世萎靡之风,击退金人,统一家国。

刘过也是一个颇具侠义精神的词人,终其一生虽无缘官场,游走于江湖,但是“西江派里诗中侠”,且“十二年间,挺身为国,勋庸知几”。他心系天下,关注民生与抗金事业,并且对辛弃疾极为推崇,时有唱和,甚至写出“书生不愿黄金印,十万提兵去沙场。只欲稼轩一题品,春风侠骨死犹香”词句,尽表钦慕之情。

刘过词风疏狂,处处透出对朝廷现状的悲慨和欲图力挽狂澜的豪情。如《沁园春·御阅还上郭殿帅》:“中兴事,看君王神武,驾驭英雄。”《沁园春·寄辛稼轩》:“长安道,无刘表,王桀依旧。”《水调歌头·寿王汝良》:“斩楼兰,擒颉利,志需酬。”《贺新郎·弹铗西来路》:“腰下光铓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

另一个代表词人是陈亮,如其《念奴娇·登多景楼》,这是一首登高怀古之作。开头直抒胸臆,叹自己一腔忧国忧民之心,无人理解。随后写一带长江分南北,讽刺了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现状。下阕承袭前意,用“王谢”指代南宋统治者,说他们空洒泪却无实际作为。

随后笔锋却忽然转为昂扬豪放,用祖逖和谢安的典故,表达了对收复失地、击退金人的乐观态度。这首词无论是其磅礴的气势,还是这气势中展现出的词人胸襟,都和辛弃疾相类。事实上,陈亮的政治理念和精神气质都与辛弃疾相类,二人为至交,“樽酒相逢成二老,却忆去年风雪”,时有心心相惜之感。

在南宋朝廷同金人和谈时,陈亮敢以布衣之身上《中兴五论》。除此之外,终其一生也多次直接上奏朝廷,直言国事,可见行事作风中不拘一格的一面。他对时事直言不讳,心系家国大业,却因为不愿与奸佞同流合污,拒绝出仕,从而得罪于当政者。据《宋史·陈亮传》载,陈亮“以豪侠屡遭大狱”。

陈亮这种爱国进取,却又疾恶如仇坚守自我的豪侠性情,同辛弃疾如出一辙,甚至更为激越。陈亮的词亦是侠气蒸腾,如《满江红·怀韩子师尚书》:“诸老尽,郎君出。恩未报,家?”《水调歌头·和赵用锡》:“安识鲲鹏变化,九万里风在下,如许上南溟。”

再如刘克庄的《贺新郎·送陈子华赴真州》,这首词上阕追昔抚今,在怀念北宋抗金将领宗泽的同时,谴责了南宋朝廷无所作为的现状。然而作者却并没有因此而意气消沉,话锋一变,转而鼓励友人继承先辈,此去不忘抗金之任。

下阕以祖逖指代抗金将领,今昔对比,再度鞭挞南宋王朝,同时也慨叹报国无门。这首词气势磅礴,承袭了稼轩之风,洋溢出对收复河山的强烈渴望。又如刘辰翁《浪淘沙·秋夜感怀》,这首词上阕描绘出凄凉秋叶中,沉浸在亡国之痛中彻夜无眠的自己,凄婉哀伤。

然而下阕词风却忽然有所转变,着眼于一个“恨”字,通过追忆曹操,表达了自己不甘于亡国现状,试图力挽狂澜的救国之心。由此可见,辛派词人对稼轩词风的效仿,不仅仅是出于政治理想和生平经历所产生的共鸣,更是对辛弃疾内在精神气质的一种赞同和接受。

二、明末清初

这一时期,随着中原再度被外族侵占,民族危机爆发,亡国之痛激发了遗民词人的爱国主义情怀,辛弃疾豪逸精神气概和郁郁不得志的经历已经化为一种精神符号,融入了他们的创作中,成为一种独特的话语组成。其中最类稼轩的便是陈维崧。

又如彭孙贻《贺新郎·吾老是乡矣》,这首词步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韵,直接赞美了辛弃疾词字句铿然,万古无敌手,并用刘长卿和钱起等大历诗人内容狭隘、绮丽消极的诗风做反衬,表达了对辛弃疾爱国热忱和忧民之心的向往。

陈维崧的词,在当时也影响颇大。《词苑萃编》有云:“清初词坛国初以来,江左言词者,无不以迦陵为宗,家户习。”如陈维崧《贺新郎·掷帽悲歌发》,这是一首思乡抒怀之词,上阕写掷帽悲发,开篇就将悲愤的基调推上顶峰,奠定了整首词的基调。

随后才描写自己极目远眺,于悲秋之中所看到的月夜之景,然而明月虽悠悠,游子离家已久,家乡却远在天外。“京华沦落”四个字,写出了作者落拓而蹉跎,漂泊无所获的形象,亦暗含有生不逢时的意思。下阕借古抒怀,借燕昭王和乐毅之事,表明自己胸中怀有一腔抱负,希望能得以施展的愿望。

然而事与愿违,后面笔锋一转,写古今豪杰被岁月无情吞没,与其在名缰利锁中挣扎,倒不如归隐山林,游猎骋怀。然而最后一句却又体现出作者的心声:歌功颂德文赋写得再好又如何,终究还是不受重用。这是作者所发的牢骚,更多的也是体现了他对于当政者的不满,上无明主,有才之士才不得任用。

这首词借古讽今,且大量用典,借表达了对时政的不满,风格雄沉而遒劲,颇具稼轩之风。又如吴易《水调歌头·北固亭》,这首词从词风到情感,都颇类稼轩。作者身为南明抗清将领,在经历过国破家亡之后,对辛弃疾充满爱国情怀的侠义精神产生了极大的共鸣,遂借以抒怀。

三、晚清时期

最后一次是在晚清时期,民族危机的大背景使得辛弃疾再度回到文坛视野,成为凝聚民族情感的载体。如清末将领黄仁的《水龙吟·吊陈莲峰军门化成战殁吴淞口》,这首词是为了吊唁战死在定海海战中的将军陈化成和姚怀祥而作,上阕写天人同悲,共弔军魂,下阙写“将军不死”,表达了前赴后继,誓要完成两位将军遗志的决心。

虽是吊唁词,却并无太多的悲凄之声,而是于悲中生出万丈豪气,并将其转化为激荡昂扬的报仇之心。又如吴仲言《倾杯·目逐飞云》,这首词中融入了身世之感、家国之憾,词风于沉郁之中又蕴藏着恢弘气势。夏敬观《忍古楼词话》评价道:“悲歌慷慨,不异稼轩、龙舟也。”

谢章铤在《赌棋山庄词话》中曾云:“稼轩是极有性情人,学稼轩者,胸中需先具一段真气奇气,否则虽纸上奔腾,其中俄空焉,亦萧萧索索如牖下风耳。

纵观稼轩词在南宋及对后世的影响,不难看出每逢国破家亡的危难关头,辛弃疾及其兼容爱国主义的侠义精神便会出现在文人的视野之中,被效仿和发扬。

朱丽霞在《清代辛稼轩接受史》中指出,稼轩词的最大意义,在于于乱世中被弘扬,以起阳刚之气和幽咽之音鼓舞着一批又一批的无名英雄。

这充分说明,除了艺术上的魅力之外,包藏在稼轩词中的精神内蕴,历久弥新地被时代所需要着,和不同时期的文人产生共鸣,影响和鼓励着他们。

四、总结

宋代,民族矛盾激烈,侠义精神以爱国为主题。但由于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武将地位低微,词成为抒发侠义精神的重要途径,这其中尤以辛弃疾为代表。他既是史书中于万人之中取敌将首级的英雄,同样也是一位充满侠气的豪放派词人。

他将一身豪侠之气灌注在词中,不仅在当世发出强烈的爱国呼声,矢志不渝,更在后世山河破碎之际,极力鼓舞着无数文人振臂高呼。后世文人对辛弃疾词风的继承和模仿,正是对他这种气格的认同和接受。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