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星火学院科幻创作营第2期培训成功举办 观看人次超百万

星火学院科幻创作营第2期培训成功举办 观看人次超百万

时间:2022-08-28 17:40:09

相关推荐

星火学院科幻创作营第2期培训成功举办 观看人次超百万

3月21日下午3点,星火学院科幻创作营第2期公开课“什么是科幻&科幻写作的最初推动力”通过新华网客户端直播开讲,本次直播共吸引103.6万人次在线观看。

本次课程是由中国新生代科幻作家代表、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得主张冉老师主讲,其在课程向学员们传达了对科幻定义的认知、科幻应所具备的两大要素,并分享了科幻创作的最初推动力、创作过程中应避免的弯路等。

直播中,张冉老师从自身出发分享了他对于科幻创作的观点:一是应具有某种遥远而可达的路径,二是应提供给读者一种神性。他以罕萨山谷为例形象地描绘了这种“路径”: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中有四季如春、世外桃源般的罕萨山谷,想要到达这里需要先坐飞机到达喀什、再坐长途车到达红其拉甫口岸、等到春暖花开口岸开放再通过口岸进入巴基斯坦、再转乘长途车到达罕萨山谷。其将描述中遥远的罕萨山谷比喻为科幻,而到达它的这条曲折而可达的路径则是科幻应所具备的路径。“它是有一条很清晰的路径,尽管它非常遥远也很难到达,但是它是可到达的。”

同时张冉老师以天上宫阙为例对比了科幻与奇幻、玄幻、仙侠的区别,“它们描绘的场景也是非常美的,但是它们是没有到达路径的,因为这个东西是不存在于我们可能的世界当中的,它是完全幻想出来的一个架空世界。”毕竟,“无论科幻所描述的内容有多出离于现实生活、以目前眼光来看匪夷所思,但它绝对是有路径可到达的,这是科幻所应具备的第一个要素。”

如何感受科幻中的神性?这是张然老师阐述第二个要素的角度。“神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是宗教学中的神。神性是我们在日常中的某一个瞬间,忽然感觉到我们的人生、价值观与对世界的感悟与某种东西产生了共鸣。好比醍醐灌顶、当头棒喝。”

张冉老师以建筑系学生目睹了柯布西耶、安藤忠雄的作品,美术系学生目睹了《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真品的瞬间为例,向学员们形象地描绘了这种感到受到神性的时刻。“比如‘苍穹之上,一片寂寥,群星慢慢闭上了眼睛,’这是我在科幻小说《神的九十亿个名字》中感受到神性的瞬间。”

最后张冉老师再次表达了他对于科幻中神性的感受:“世界还有没有未来呢?不需要解释。在这一瞬间,你感觉到作者与你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产生了遥远的共鸣。这就是科幻能带给我们的神性。”

第一部分的总结中,张冉老师再次阐述他对于科幻的两点定义:一是一个空中楼阁但有路径可到达。二是在提供路径到达空中楼阁的过程中,带给读者人生的震撼,令读者感受到神性。

第二部分张冉老师分享了创作过程中应避免的弯路,他认为科幻创作是一种黑暗中痛苦的踽踽独行,而导师则是在远方的黑暗中点起一盏灯。这也与星火学院科幻创作营创办的目的不谋而合。

“如何写下第一行字?”张冉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传授了一种实用的短篇创作结构。首先提炼出内核,即作者想要传递给读者的最核心的观念。如科幻设定、人物形象或是画面等,先具备一个想要表达的最初写作的动力。

张冉老师以其发表的处女作《以太》为例,向学员们描绘了这样的一种内核:两个人坐在没有灯光的黑暗密室中拉着手,在对方手心里写字以传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张冉老师表示,这是他创作前最想表达的核心画面,为了把这一幕传递给读者而创作《以太》。

其次决定调性,即内核外包裹的内容,决定背景、时代、风格、体裁等等。调性决定读者在层层剥开外壳中获得的体验。

张冉老师在创作《以太》前隐约感受到了反乌托邦的风格:高科技、低生活、人对体制的反抗。因此决定文字语言有一定但不强的未来感、整体基调偏灰调间杂亮色、非喜剧惊悚悬疑类型、具有一定赛博朋克色彩的正剧。

再次确定主角,即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形象。《以太》的核心画面是两个人,因此张冉老师赋予了他们一男一女的身份。由于赛博朋克的调性,再赋予了一定西方色彩,形成了在反乌托邦风格下的延伸出的社会边缘人形象。张冉老师提到,为了使人物丰满,脑海中应设定出人物的历史,以人物成长经历决定人物现状。

最后确定人称,即写作视角。在短篇小说创作中,较小的篇幅无法容纳多线叙事,因此张冉老师推荐使用单一人称,并分析了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优缺点。第三人称可以描述人物视线范围之外的内容,第一人称则强化代入感。为了唤起人物共鸣感,其在《以太》中使用了第一人称。

随后即可将自己代入到主人公的视角并开始创作,从叙述主角历史并转入现状,到在向核前进的过程设定的中间事件,表达主角在事件当中的反应,创作自然完成。“所谓故事,就是性格完备的主角在每一个分歧点所做出的选择,所构成的一连串的序列。”张冉老师总结了自己在创作经历中对故事的定义。

最后张冉老师以构思中的《应县木塔》为模板,为大家梳理并总结了这种短篇故事创作基本结构:从一个核开始,包裹调性外衣,设立主角前史和性格,设定视角,从视角引入第一幕,用主角反应向核前进,引燃爆发,收尾。这也是张冉老师对“科幻创作的最初推动”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

本次直播课程结束后,许多有创作经历的学员表示,对张冉老师分享的创作经验感慨良多。

第二届星火学院八班的李莎莎同学在课后感想中写道:“最重要的是把人物设定好,由故事自己发展。故事设定也不是独立的东西,不要脱离,不要单纯讲设定。每篇小说,当文字落于纸上,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语言,而是已获得生命和人格。感触很深,一个故事就是一个世界,此刻,起笔,愿与我的角色们促膝长谈。

六班的王璎珞同学表示:“一开始听老师讲创作过程感觉和自己真的几乎一模一样,我也喜欢先想到一个最想写的场景或是定义,然后去想象角色,再开始讲故事。但在后面感受到了自己和老师的差距。要写出有深度的故事自然需要足够的积累才能保证出一个深度,还是要多学习才行,与想写的故事相关的知识,不能懒,要多搜集来看才行。老师说的对于科幻的定义,以及收集资料的描述,都很有画面感,很具象容易理解。先关于如何写好一个故事有了新的体会。”

三班的谭淞元同学得到了许多新的启发:“对于灵感来说记录形式是丰富多样的,记录下来不管是不是所谓的坑总会在未来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表现。同时,对于塑造角色方面,要脱离脸谱化的创作手法。角色与角色之间明确区分的同时,还应该注重故事所发生的背景,背景不仅要对角色有合理的推动力与约束力,还需要让背景与角色形成互动减轻违和感。”

四班的刘卓颖同学得到了鼓励:“对写作灵感的寻找,我也一直喜欢想松鼠屯粮一样到处搜罗,这次直播给我最多的收获就是发现这种习惯是被大佬肯定的,可行的,给了自己极大的信心,在知识和超链接中旅行是创意的重要能量。”

同时不少同学在课程之后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比如七班的张紫萱同学提到:“知道了如何根据故事设定来设置主角,还有一些描写的方法之类的。最大的收获其实还是来自于同学们的提问,如何收集资料,如何分多条线描写,都是曾经困扰过我的问题。不过,在关于大纲的问题上,依然有和导师不同的看法。可能是由于写作的风格抑或自身性格的差异,我在写作时更加依赖大纲,甚至会在写大纲的阶段花费比正文更多的时间,但随着正文写作的推进,想法也会产生变化,最后写出来的可能与费尽心思想的大纲完全不同。或许我也应该尝试一下不借助大纲的写法。”

张冉,中国新生代科幻作家代表,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得主,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得主,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发起人,曾任《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辑、记者、评论员及评论部主任。开始创作科幻小说,为第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及二十七届银河奖得主,第四、五、六、七届星云奖得主。主要作品有《以太》《起风之城》《大饥之年》《晋阳三尺雪》《太阳坠落之时》等,作品《大饥之年》荣登中国科幻IP价值榜。

星火学院第二期科幻创作培训工程是由中国科协科普部主办,八光分文化、高校科幻平台、腾讯科普、科幻空间联合承办,新华网客户端提供独家直播平台,旨在通过培训培养优秀青年科幻作家,促进更多优秀科幻作品的产生。其中第一期培训共推荐了40余位同学的作品在《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作家报》《学生家长社会》等杂志发表,同时首部学员作品合集已交付万卷出版公司出版,将于4月份出版。

撰文:何沐川

校对:赵文杰

审核:许艺琳

责任编辑:张雁楠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