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不学诗 无以言”。吟唱 诵读唯美“诗经”

“不学诗 无以言”。吟唱 诵读唯美“诗经”

时间:2018-11-18 11:50:15

相关推荐

“不学诗 无以言”。吟唱 诵读唯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以丰富的内涵与深刻的思想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比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是绽放于世界文学巅峰之上的艺术奇葩。

《诗经》中的许多诗句因其美好、内涵丰富、意味深长而为后世的人不断引用,至今仍熠熠生辉。

鹿鸣

第一节,君王和大臣们相互迎合着,气氛和乐,乐工们吹奏起了琴瑟笙箫。在音乐声中,“承筐是将”,也就是捧着成筐的礼品币帛,将它们馈赠给前来赴宴的嘉宾们。

在酒宴上馈赠礼品是古人的习惯,君主认为这些来赴的大臣都是尊重他,能够给他提出谏言的人。“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君主感谢他们帮助自己施行治国安邦之道,并希望将来能够继续和他们有良好的沟通。

第二节,君王进一步表示自己的祝辞,这些大臣们都是品德崇高的人,他们在老百姓面前说话办事总是诚心敬意,从不耍花招、使奸巧。自己应该以他们为表率,向他们学习。君主之所以要这样说,一方面是为表示自己是一位虚心好学、能接受意见的君主,另一方面是为了要求自己的臣子成为清正廉明的好官,希望他们能够正民风。君王愿意和大臣们一起畅饮,纵情歌舞,上下同乐。

“宴乐嘉宾之心”将诗的主题深化了。最后一节中,诗中的欢乐气氛达到了最高潮。但君王这次宴请大臣并不是为了满足口腹需要,而是要做到“安乐其心”,达到沟通君臣关系,彰显君主的威仪和亲和,使所有参与宴会的群臣心甘情愿为君王和国家服务的目的。

这首诗始终洋溢着欢快、愉悦的气氛,拥有非常欢快的节奏。

关雎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温婉美丽的情思故事:一名青年男子,见到一位采荇菜的姑娘,被她深深吸引,然而他顾虑重重,羞于开口,于是只能在想象中与她接触、亲近、结偶。

诗的妙处在于对爱的叙述直白又含蓄:他不敢当面向她表白,却让自己沉浸在爱的幻想中。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爱慕方式,含蓄内敛,悸动而羞涩。《诗经》篇目中有关爱情的描写有许多,有场景式的描写,也有对话式的叙述,更多的却是如《关雎》这样的矜持、羞怯的心理描绘,这种爱,朴素而健康,纯洁而珍贵。

鹤鸣

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会向往鸟语花香的田园生活。《鹤鸣》就描述了这样一幅迷人的世外桃源的景象:在广袤的原野上,仙鹤在云霄间鸣叫,鱼儿在深渊和滩头潜入、跃出。在这美丽的景象周围,矗立着堆满枯枝落叶的高大檀树的园林,园林的近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这真是一幅美妙的自然美景。

读这首诗时,不需要去想那么多事情,只要把自己融入到这首诗所描绘的场景中,把它当成一首简单的即景抒情小诗就可以了。

这是一幅漫游于荒野的图画,可以听到鹤鸣,看到鱼游,踩着落叶漫步在檀树林中,观赏怪石嶙峋的山峰。从听觉写到视觉,再到心中所感所思,一条清晰的脉络贯穿全篇,有色有声,有情有景,充满了诗意,使人产生思古望今的情怀。

葛覃

描述已嫁女准备回娘家,欣喜愉悦和企盼归宁的心情却。整首诗写得意趣盎然,生动活泼,三个章节递进式地演示了三卷有趣的画境。

开篇一章的画面中,出现的是一派绿意葱茏的葛藤。生命力极强的葛藤在蓬勃浓郁的山谷之中蔓延,清碧幽静的浅谷中,一阵“喈喈”的鸟鸣响起,原来是一群美丽的黄雀飞来它们展动翅膀在林间打转,而后又群在灌木丛上,唧唧喳喳和鸣欢唱。

一幅自然和谐的画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引起人们的无尽联想。“是刈是濩,为缔为绤,服之无斁”,虽然文字中仍旧没有对容貌、形态进行描绘,却仿佛让人看到女主人公如葛蔓般纤纤细腰弯下去,割着长的葛藤,又见她将割下的葛蔓拖回家去烧煮,煮好后剥下葛丝,织织复织织,织成了葛布,缝制成了衣裙,欢欢喜喜穿在身上。一句“服之无斁”,描述女主人公将自己织的布穿在身上永不厌弃的心情,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辛苦操持获得劳作成果后的无尽欢慰。

第三章的情境又是一变,诗中多了一位“师氏”,她似乎静静地倾听着主人公的叙说:“告诉您,我的女师傅,我将要回家去,定要把内衣洗干净,再把外衣也泡上,哪些要洗哪些不要洗,我要回家看爹娘“害澣害否,归宁父母”,抑制不住激动的女主人公向师氏这位女师傅连珠炮似的吐露出内心的喜悦。虽然不见形体及面容,然而一位勤劳、聪明、活泼、孝顺的韶龄女子却活现在面前,可亲又可爱。

采蘋

这是一篇简单纯挚的诗歌,它通过描写一位士族少女在祭祀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礼仪和美德,展现了初期礼制社会的风貌。

诗人用细致的笔墨,将祭品、祭器、祭地、祭人一一展现出来,将这项繁重枯燥的工作描绘得生动而形象。第一节,诗人点出了采蘋菜、采水藻的地点;第二节,点出盛放、烹煮祭品的器皿;最后一节,写出了祭地和主祭之人。

全诗语言简洁平实,于情中叙事,于事中抒情,问答轻松明快,饱含着一种奔放单纯的少女之情,这场关于少女祭祀的描写既庄重又不失真挚、简诚而不失虔敬,“季女”的感情和她虔诚有礼的形象全都在诗中表现了出来。

黍离

诗作讲述东周迁都之后,一位大臣回到曾经的西周故都,想再一次找回过往岁月的痕迹,却不料事与愿违。放眼望去,曾经的故地,皆变成片片葱绿的庄稼,昔日的繁华和战火无一觅处,只剩下一些断墙残垣。他曾经在此任职、生活,留下了几多爱恨与际遇,沉淀了深厚的感情,现在人非物亦非,徒增伤感。

诗人漫无目的地行走在庄稼间,眼前的景物勾起他的无限愁绪,思绪纷纭间,曾经被克制住的情思尽数涌上心头。对故国的追思、对百姓的痛惜、对历史的感慨和敬畏,纷至沓来,急切而又阔大。...人类社会的历史怎么才能保持安稳长久,渺小的人类如何才能战胜时间的规律,人的弱点何以如此顽固...这些问题,疯狂地在主人公脑海中旋转,长久得不到解答。

最令人不堪的是这种忧思无人理解,也无人分担。“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境遇,并非每个人都能承受。思索得太深、追问得太深的人,总有孤独、尴尬、委屈如影随形。

诗人孤独一人对抗着这些压迫内心的追问,最终无法承受,几乎达到崩溃的边缘,所以他才仰天怒号,叩问苍天。由此,此诗一脱其他《诗经》作品的质朴美好,变得苍凉感伤。

蒹葭

这首诗用水、芦苇、霜、露等自然事物烘托出一种清凉、朦胧的意境。秋晨淡雾,烟笼寒水,露凝霜结,烟水缥缈中一位少女隐现迷离,仿佛真的存在,又仿佛只是虚影。

女人柔如水,诗中的水象征了女性的柔与美,但寒水是否又象征这女性的孤高难求将主人公苦苦折磨。女子一会儿在水边,一会儿在洲上,一会儿在水中,如魅影,如游仙,飘忽不定,牵人肠肚。再配以蒹葭、白露、秋浦,越发显得难以捉摸,变得神秘、眩惑、难舍,甚至令人痴狂。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句诗,不但把主人折磨欲狂,也让多情的世人展开无限联想。“在水一方”,烟水笼罩的隔岸或水中,一定是那淡雅如水的美姿娇容,令人魂牵梦绕。怪不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吟唱会让人进入一种幻美境界,这恐怕就是《蒹葭》为我们营造的一种女人和水组合而成的朦胧美效应。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