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关于文学“爆款”这件事 《朗读者》属实是玩儿明白了!

关于文学“爆款”这件事 《朗读者》属实是玩儿明白了!

时间:2019-07-20 05:27:09

相关推荐

关于文学“爆款”这件事 《朗读者》属实是玩儿明白了!

中秋佳节,惊喜连连。9月17日,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太空出差三人组”在空间站工作生活90天后,于中秋假期前乘神舟十二号飞船返回地球并安全着陆。要知道,此次是神舟飞船首次执行空间站航天员往返运输任务,这与我国北斗系统的定位技术与数据支持密不可分。

9月18日晚,北斗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杨元喜亮相《朗读者》第三季的舞台,为观众朗读名著《人类群星闪耀时》的节选段落,不仅成为迎接航天员回家的最佳致辞,也为《朗读者》的震撼回归拉开序幕。

暌违三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朗读者》第三季再度引爆全网。尽管千呼万唤始出来,尽管没有任何强势预告,《朗读者》仍旧凭着扎实的内容和纯粹的文学审美,邀请被时代认可的各界大佬为文学经典“带货”领读,成为中秋假期首晚最佳的团圆佐餐节目。

文学“选品”,审美是核心

这道大餐的美味程度有多绝,说一句“样样爆款”毫不为过。

正如《人类群星闪耀时》所述,“它们宛若星辰,刺破了黑暗,放射出永恒的光芒!”杨元喜院士所率领的北斗导航系统设计团队,一路独立自主、摸爬滚打誓要实现九天揽月,诠释着科学家心中的极致浪漫追求。

然而,你以为院士的浪漫仅止于此吗?节目播出当晚,微博话题#杨元喜院士的神仙爱情#就冲上热搜,原来他当年不畏家境贫寒、刻苦上进,“这么努力就是为了等到这一天她能爱上我”。官方发糖,尤为致命!站在院士夫妻身边的主持人董卿,像极了屏幕前嗑CP的我们。

随着朗读者们一一出场,节目所引爆的话题也秒上热搜。#7个兄弟姐妹成全一个北斗副总设计师##北斗副总设计师和战斗英雄父亲一样战斗##张桂梅每天只能穿着衣服睡觉##张桂梅含泪朗读给父母的家书#等话题屡屡冲上热搜。

人民日报社微信公众号和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共同转发的文章《曾经,张桂梅爱穿红裙子爱跳舞,也是父母宠爱的“老疙瘩”女儿……》,分别排名全网24小时微信公众号文章第一位和第八位,中秋团圆之际感动众多网友。

在大屏端,根据酷云数据,节目播出当晚《朗读者》第三季直播关注度为1.2395%,市场占有率为7.2618%,均位列同时段电视直播榜单第一。

身处网络时代的观众很清楚,每一件“爆款”的诞生,都离不开前期“选品”环节的慎之又慎。但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化节目尤其是针对文学作品的选择题更显得难上加难,但是《朗读者》第三季守住了“审美”这一核心。

人类群星闪耀,佳作浩如烟海,中华文化五千年任君挑选,更别提还有国外名篇。节目第三季就用当下时代最需要的文字和声音,向时代人物和精神叩问,引导具备人性光辉的审美取向。

杨元喜院士结合科技突破,带来《人类群星闪耀时》选段;张桂梅校长用《一封家书》献给自己的爸爸妈妈,以此表露心声;以郁期青为首的历代测绘人,共读艾青的诗歌《光的赞歌》……

一档文化节目的“选品”,完美融合了新闻美学上的时代性、稀缺性,这也就难怪随之而来的一波波热度,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嘉宾“助播”,主题很关键

朗读什么内容依靠审美来掌舵,如何布局每一期的朗读篇目,还需要提纲挈领的主题。而这个主题,正是本季节目升级改造的着墨之处。第三季以一分钟左右的短访谈为每期开篇,提出一个留有悬念的开放式问题,随后拉开朗读的篇章,也正是节目对答案的一种指引。

“我们可以改变这个世界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节目邀请了北斗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杨元喜、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国测一大队高级工程师郁期青等4位嘉宾讲故事,并进行文学名篇的领读。

那么,为什么是这个问题?又为什么需要领读人访谈呢?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故事可以回答这个疑问,并且可以非常坚定地回答“可以”!

近日,总书记在致“首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贺信中强调:“共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成果,促进全球卫星导航事业进步,让北斗系统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回想当年中国北斗攻坚人的努力和奉献,一切是那么来之不易。

杨元喜秉承战斗英雄父亲的遗志,在和平年代的科技战场上无畏忘我地奋斗。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团队终于厘清原子钟研制的物理原理,使我国原子钟精准度达到三百万年差一秒的水平,跃上国际公认的台阶。“不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就自己成长为巨人”,该片段的相关微博短视频一夜之间播放量突破623万次,迸发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地理界,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测绘人,面对珠峰高度数据和地理资料由外国权威测量垄断的局面,36岁的郁期青在1975年第三次请愿参与珠峰测绘。“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当年日记本上的一句话,成为当代中坚力量和新生力量心中的种子,激励后来人更攀高峰。

教育界,64岁的张桂梅,依旧保持着晚上12:30睡觉、早上5:30起床的习惯。她忍受二十多种病痛的折磨,每天只能穿着外衣钻进被窝睡觉,只为“用教育隔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她含泪朗读的给父母的家书,道遍心中种种不忍与坚定,微博短视频逾489万次的播放量,却又透露出众人对她的理解和支持。

体育界嘉宾的片段,算得上是节目的小惊喜。国家残疾人田径队盲人运动员刘翠青,和她的领跑员徐冬林,在10月一同参加了《朗读者》的《一平方米》直播活动。一年过去,他们克服伤痛、挑战运动极限,拿下东京残奥会女子400米T11级决赛金牌,并打破残奥会纪录。正如董卿在连线采访时所说,“体育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从天文到地理,到教育,再到体育,几位嘉宾的经历和感悟,通过节目的编排设计,巧妙回应片头所提的问题。节目只负责提问,答案不言自明,自然显现于每一位观众的脑海中。

观众“投票”,口号要响亮

串联起自备“爆款”属性的文学“选品”,与用各自经历和故事的“助播”领读人,中间需要一个仪式。正如每一个“爆款”的诞生,都伴随着一句“1、2、3,上链接!”《朗读者》第三季的舞台上,我们仍对主持人董卿的那句“那我们去朗读吧”尤为敏感。

从访谈室到朗读舞台,随着空间场景的转换,节目内容的重点也从访谈转移到朗读文本。上半部分充满了情感性和故事性,是节目审美价值的第一轮输出,直接且具体;下半部分集中在文学作品的选段,充满了文学性和表演性,是节目审美价值的第二轮输出,间接且抽象。

实虚之间,一句“那我们去朗读吧”的口号则显得十分必要。它提醒着观众,节目的流程即将进行到下一段,需要转换心情,需要调动好聆听的感官,也暗自将“朗读”的主动权交还到观众手中。

在《朗读者》的舞台上,面对每一期的开篇提问,受邀的领读人是理解文本的主角,通过个人故事和朗读选段给出自己的答案;而当朗读结束,观众又成为了理解文本的主角,在其中回溯自己的故事,思考自己的答案。

通过这样的交流方式,《朗读者》第三季脱离了线性的文化观赏模式,用文字搭建起回环往复的文化空间。每一次领读人朗读的结束,便是新一轮观众朗读的开始,每一个人都成为回答提问的主角,永无止境。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一期节目中的“爆款”金句和场景,并非是人为制造的。从这一句“口号”开始,聆听朗读的观众们就掌握了热点的“投票权”,他们在朗读中、在对人物故事的回味中、在对开篇提问的思索中,做出对“爆款”的自发选择,也就自然成就了“爆款”节目。

当来自天文、地理、教育各个领域的嘉宾讲述自己的故事时,他们离我们很远;当他们与观众一起朗读时,他们又离我们很近。近到我们共度一段文字,共同思考一个问题,共同怀揣着一个充满信念的答案。

在《朗读者》第三季所搭建的文化空间里,那些兼具文学性和新闻美学的“选品”,通过大佬级“助播”领读人的解读和注释,成为与时代“共振”的介质。一声朗读令下,观众们自发用行动将文学作品“捧”成“爆款”,也为新升级的《朗读者》带来更多凡人之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