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杜甫山水诗的格调比一般山水诗要高 这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杜甫山水诗的格调比一般山水诗要高 这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时间:2018-10-26 22:59:54

相关推荐

杜甫山水诗的格调比一般山水诗要高 这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本文乃作者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杜甫的山水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因为它不仅通过对山水外形之美的刻画,给人充分的审美享受,唤起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而且通过诗中的民族意识和时时不忘祖国山河命运的时代使命感,以启迪读者,激起广泛的共鸣。所以,杜甫山水诗的格调比一般山水诗要高,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创新和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杜甫在山水诗中能精心描绘形形色色的景物,千姿百态的山河,并赋予它们以时代的色彩,在情景的交织融合上,细腻、深沉,妙不可言。

特别在安史之乱以后所写的山水诗,更多地注入了诗人对国家、对人民的爱与忧,对个人坎坷的悲与恨,提高了山水诗的意境,丰富了山水诗的内涵,使山水吟咏同现实生活的联系更为广泛密切。从《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等比较一般的山水描写,逐步升华到像《秦州杂诗》那样同时代风云息息相关的好诗,可以见到明显的变化。尤其在入蜀之后所写的大量山水名篇,更是达到情中景、景中情,情景交融,水乳难分的境界,将山河破败,万物萧疏的景象同自己漂泊无依的悲痛熔为一炉。这是杜甫山水诗中最有个性特征的精品。

如《登楼》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描写秋景秋意的同时,不是已将山河动荡、人民流离失所的景象,蕴含于萧瑟的山水意境中了么?请再看:同州城东灵山白,闻州城北玉台碧。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着青壁。(《阆山歌》)诗人那样真切地描绘蜀地山川的景致,又用意深长地将灵山、玉台山的山势气派同中原五岳的嵩山、华山相匹敌,表明祖国壮丽的山川到处有。在写景中暗合时事,“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二句,就是意味良深地喟叹了战争风云未尽,国家处境艰危的险象。结句抒情时,又能情中寓景,景中含情,二者妙合无痕,浑然一体。

第二,诗人善于透过形貌,深入捕捉山水景物的神朱气质,精描细写地再现了山河的奇伟壮观。

杜甫不同于王维运用画家笔墨写意传神,亦有别于李白驰骋想象、凭超人的天才取胜。他善于运用精细的笔触,将人们往往熟视无睹,或是鲜见寡闻的山水景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呈现眼前。例如: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绿覆须辑古,蛟龙窟宅尊。羲和冬取近,愁畏日翻车。(《胆塘两崖》)西南万壑注,孰敌两崖开。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削成当白帝,空由隐阳台。疏凿功虽美,陶钧力大哉。(《翟塘怀古》)前诗为了突出瞿塘两崖连天耸立的奇险,刻画了“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的山形水态。一个“犹”字,强调出瞿塘峡石岸入天的本色;一个“忽”字,则将水流自天边穿峡忽涌而至的情状跃现眼前。

诗人描绘了舔猥古髯、蛟龙窟宅,为的是说明山之高、水之深,这才保障了糅狸、蛟龙的生存和尊严;就连太阳神羲和也有翻车之惧的心态,简直将险绝千古的奇观活灵活现地呈现无遗。后诗用缝刻之笔,描写峡形水势,是实写也是夸张。最后都归结在天设人造的功绩上,成为鬼斧神工及开创者辛勤劳动的杰作,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祖国山河的由衷敬意和江山危殆的深重隐忧。杜甫当然也有冲淡闲静的山水田园诗,当他卜居浣花溪,经营草堂时,生活稍为闲逸,就注意精描细写卜居的情趣。如《水槛遣心二首》之一:去郭轩橙敞,无村眺望除。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此诗最精彩的部分,是在颌联、颈联的对句中,仅仅四句二十字,尽绘春临水槛的美景,尤其是“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两句,不仅体现了诗人缘情体物的精妙,而且在动态中突出了水槛周围的静谧之美,确实令人赞叹不已。再如《绝句六首》之六;江动月移石,漢虚云傍花。鸟栖知故道,帆过宿谁家?诗人在落笔之初,就从江水、溪流澄澈反照的美学角度,咏赞“月移石”、“云傍花”的美景。这是需要独特精微的生活触觉去静观默察,才能捕捉到的自然物象的细微移动与变化,才能摄取到的与众不同的最佳画图,因而,诗的意境显得妙趣横生。

第三,杜甫善于运用“搜奇扶典、削刻生新”的手法,以展现一系列新奇的山水境界。

他那二十四首别开生面的人蜀纪行诗,刷新了前人对秦山蜀道的传统写法,用大型组诗的结构,自立诗题,取代了传统单调的《蜀道难》、《巫山高》的吟咏,让秦蜀险道上一系列“挺特奇崛”的山川,获得更加新鲜、突出的艺术体现。例如,第一组诗,以秦塞为主体,极写其高耸回环的壮观,有裂地摩天、盘古积雪的《铁堂峡》;山远路阻,隆冬生虹蜕的《石龛》;山溪回环,松雨渐沥的《法镜寺》和峡壁面削,碳石怒落的《青阳峡》,一首首诗篇,一个个诗题,沿着自秦入蜀的艰险历程,将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祖国西部的秦塞险,一一作了艺术的纪录。第二组诗,写穿越巴山蜀水的畏途峰崖,有于岩奔崩的《木皮岭》,渡口绝岸的《白沙渡》,栈云榈干峻的《飞仙阁》和野人半巢居的《五盘》等等。

假如,不用这种联诗组合及另立新题的方法来处理,很难设想如何对秦山蜀道作如此细致入微的真切描摹。杜甫在这些诗中,成功地用了“赋”体的写法,是掺和着诗人感情的波澜去展开记叙的。他对惊险而又漫长的旅途作了铺陈,间中不乏曲折之笔,又将自己深沉的感触,融入诗中,“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成都府》)这是赋中有兴,兴在其中的一例。这种手法有助于使诗的意境具有更多的新奇感和神秘感。读者有如亲临蜀地,置身于万壑千崖之间,大有耳目一新之慨。若同李白纵情想象、放声咏叹的《蜀道难》相比较,则是可以互相媲美,各显神通的双璧。

最后,应提及杜甫自创声律,格调新颖的物体格律诗,他运用这种自创的变体写山水,使山水诗的表现艺术跨进了一步。

他为了更好地摹写山水景物气象万千的变化,不受格律模式的限制,反而改造了平仄的方式,又不失诗歌本身的声律美、节奏美。例如,在夔州写的《白帝城最高楼》:城尖径仄旌稀愁,独立缥纱之飞楼。快拆云霍龙虎卧,江清日抱電量游。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杖攀叹世者谁子?泣血逆空回白头。这首诗就是打破陈规,除了颌联出句合律之外,通篇运用拗救的变体。诗人要用这种变体才能充分写出座落在瞿塘峡西侧北岸,高踞白帝山上的白帝城楼挺拔无畏的雄姿,写出峡坼云霾,龙虎電麗随时兴风作浪的险境;才能从中反衬诗人深沉的叹世忧思及对国家民族寄寓的希望。杜甫似乎觉得,不通过如此精妙的拗变,不足以尽情地表达山水的奇崛险峭及感情的起伏波澜。

律诗扬变,是经过杜甫毕生努力探求,才获得人们认可的重大艺术成就的。北宋诗人黄庭坚,就是刻意继承杜甫的拗律,又显出个性,能自成一派的代表人物。杜甫身后被尊为“诗圣”,后人公认他是在诗歌艺术上“集大成”的诗人。宋祁在《新唐书●杜甫传赞》说:“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住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沿袭。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持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长。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酸,沾丐后人多矣。故元,谓有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宋祁的这一番综合议论,表明了宋人对杜甫诗歌在思想、艺术上的贡献及影响,已有比较全面定评。

中、晚唐以后,诗坛上涌现的各家各派,无不师承于杜;宋、元、明、清各代,学杜之风,经久不息。如王安石、苏轼、陆游、文天祥等诗人,在山水诗中善于审时度势,通过山水境界畅抒爱国优时的襟怀,就是弘扬了杜甫的结合时事以写山水的遗韵,获得了成就与发展;另一些诗人如黄庭坚、陈师道、元好问、李梦阳、沈德潜等,则侧重在写景咏物、造语遣辞和形式技巧方面,吸取了杜诗的艺术养料。他们不同的取舍,有力地表明杜诗的博大精深,故其影响方方面面都能深入人心,后人学之却不能兼而得之,于是,各取所好,得其一面,加以发展。可见,后人对杜甫推崇备至,理有必然,其影响是千载不衰的。

我是“谷姐说小说”,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文化!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