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浅谈在泾县县城旅游景区建设中如何弘扬和传承历史文化

浅谈在泾县县城旅游景区建设中如何弘扬和传承历史文化

时间:2022-01-22 09:33:06

相关推荐

浅谈在泾县县城旅游景区建设中如何弘扬和传承历史文化

汪振华

第993期

泾县是“汉家旧县”,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县城,当年是很繁华的。城内的名胜古迹很多。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古建筑和历史文物都荡然无存了,但县城历史文化并不因为大部分古建筑的消失而消失。相反,有了这些历史文化,我们就可以适当地复建或再造人文景观,这在全国许多知名景点都屡见不鲜。弘扬县城历史文化,努力使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得到有效地传承,并使它们在我县全局旅游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一、古城池文化和老城墙旅游资源挖掘

我国在夏代就有“筑城以卫军,造廓以保民”之说,但不是指的县城。县之有城始于汉,《汉书高帝纪》的“令天下县邑城”,当是建造县城之始。

据《明一统志》载:“县故城在泾县西,汉置。后汉建安三年(198)孙策攻刘繇,平定宣城以东,繇将太史慈因自芜湖进驻泾县,立屯府。晋咸和中,苏峻之乱,内史桓彝退屯泾县。隋大业末,邑人左难当据县,唐武德三年(620)归唐,寻授猷州刺史,八年(634)州废。县移至赏溪之西。嘉定三年(1210)又移赏溪东,去旧治二里,地名留村。元至元十三年(1216),又移于旧治东门敬天坊,即今治也。”从这段有记载的文字不难看出,泾县虽然汉已置县,但县治因水患尚未固定,从326年至12的890年间,就历经三迁。

明正德之前,泾县是有治而无城,所谓治就是县衙。《泾县志》载,明正德六年(1511)知县郑气始于县基建造三门,东名“延和门”,西名“通津门”,北名“宾阳门”,成为县城的雏形。嘉靖四十三年(1564)知县陈延芝始筑城墙,高1丈8尺、厚8尺、周围923丈、1865步、1696垛。再建四门,知府罗汝芳题额,东称迎辉门、南称保泰门、西称文明门、北称拱辰门。又筑小东门,南、北水关各一,内外俱以方石筑火道各丈余。三面环壕,西临大河(青弋江),石堤护脚。现在青弋江岸边古城墙就是那个年代建筑的,由于这座城墙的防洪作用,使县城免于水患,泾县城池就此固定下来,老城墙也因此才保留到今天。

泾县民间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明初重臣刘伯温曾来泾县视察青弋江,眼看着青弋江城关段东边崩岸严重,曾用两句话告诫地方官员说:“水打燕子石,迁城到贺村。”这两句话不仅告诫地方,青弋江东岸必须修一座城墙加以保护,否则县城又要迁移了,而且指明修筑城墙应该以燕子石为座标。现在这座城墙的方位和高度,就是按照这个座标确定修建的,历经500余年的考验,效果良好。

以前我曾听老人讲燕子石在西门口,也有人说在新建步行桥头,据说这次建步行桥,桥头堡挖基础时地下石块很硬。这个传说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在泾县百姓中流传了500余年,可信度是很高的。发挥民间故事在旅游中的价值,要的就是可信度。刘伯温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战略家、著名的预言家,历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许多地方为了开展旅游的需要,不惜重金争抢名人故里,我们县城有这么好的古城墙,又有这么一个古代大名人在县城活动的故事,这一重要的旅游资源不用太可惜了。但要将古城墙成为旅游产品,不加以打造也不行。打造古城墙最好的办法就是复建两座城楼。

解放初期,县城还有南、北、西三座城楼和不少残余城墙,1952年先拆除了南、北两座城楼和1900米左右的残墙和墙基,现在环城南路即南门至东门城墙旧址,环城东路即为东门至北门口城墙旧址。之前,西门口一带的人们下河洗衣、担水以及运输货物的搬运工人仍往来穿梭于城门洞下。1956年西城楼被拆除。

2002年我曾撰写过《关于开发老城墙旅游资源,做好“老”字文章的建议》的提案,在提案中提出了复建古城楼的建议。安徽建工学院泾县藉教授翟光逵先生和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分别于和对南门老街保护进行过策划,在他们的策划书中也都有复建城楼的安排,之所以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因为复建城楼是弘扬县城历史文化、恢复泾县古城历史记忆最好的手段。

由于有古老的明城墙和南门老街存在,我县在老街两头复建西、南两座城楼,并在南城楼两侧恢复部分城墙的条件还是存在的。如在复建城墙的同时,将现有城墙用水泥块搭建的垛墙装饰一下,一座古色古香的古城楼就将庄重地呈现在青弋江边。这样,人们无论是从江心洲湿地公园隔江眺望古城墙,还是在古城墙上远眺江心洲、水西景区,都会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在古老的明城墙上复建城楼,是对古城墙这一重要历史文物的修复,修复后的城楼和古城墙将成为展示和体现泾县古城文化的重要实物载体。将有效地把许多重要历史文化传承下去,造福子孙后代。也只有这样,这座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明城墙才能被人们认识和重视,使明城墙这一重要的旅游资源真正挖掘出来。

二、挖掘并弘扬泾县历史文化,让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在我县全局旅游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泾县志》是记载我县关于地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文献,书中所记载的历史文化知识十分丰富。

诗仙李白游览泾县所赋的诗词,嘉庆《泾县志》收录了21首。1996年出版的新编《泾县志》采用了11首。

《泾县志》上与《赠汪伦》并列记载的还有两首七绝,一首曰《泛泾溪》:“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另一首曰《与谢良辅游泾川陵严寺》:“乘君素舸泛泾西,宛似云门对若溪。且从康乐寻山水,何必东游入会稽。”这并列的三首诗,都写了青弋江。《赠汪伦》写的是李白与桃花潭畔雅士汪伦的深情厚义,《泛泾溪》写的是月光下青弋江的清澈和美丽,《与谢良辅游泾川陵严寺》写的是对县城水西景观的评价,到了这里就好像到了云门和若溪,就不必东游入会稽了。

汪伦送别李白的故事发生在唐代,为纪念这段佳话,桃花潭前贤于明代在渡口修建了“踏歌古岸”。这一岸阁有力地弘扬了这段佳话,可见古人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如果说李白《赠汪伦》这首诗是景点的灵魂,这座“踏歌古岸”就是这一灵魂的载体,是景点的无价之宝。如果我们在县城景区建设中也能把《泛泾溪》和《与谢良辅游泾川陵严寺》这两首诗的意境再现出来,也必将成为县城景区的无价之宝。

“泾川三百里,佳境千万曲”,历来是我县引以自豪的介绍境内风光的两句话,几乎就是泾县的广告词。这两句话的内涵也值得进一步挖掘。因为这两句话是在李白《泾川送族弟錞》这首诗第一段选取出来的。紧接着“泾川三百里”的是“若耶羞见之”;“佳境千万曲”后面是“客行无歇时”。若耶即若耶溪,也就是若溪,李白曾到过美女西施浣纱的若耶溪,并留下过“若耶溪畔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的名句。但在诗仙眼中,这个富有诗情画意的若耶溪,在泾川面前,也逊色羞愧。泾川大地太漂亮了!到处都是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一句“客行无歇时”将自己游行泾川,欢畅愉悦、欲罢不能的兴奋之情淋漓尽致地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泾县古有“水西春色”“秋霜暑雨”“赏溪烟树”“承流积翠”“湖山雪霁”“岩潭秋水”“旵山夕照”“幕溪晓月”,称泾川八景。水西是八景之首,昔有“古刹三寺”(崇庆寺、宝胜寺、白云寺)。还有水西精舍、风光阁、溅玉亭、烟雨亭、凌风台、秋霜阁、清居台等。这里不仅为唐代佛教胜地,也是文人墨客经常聚会的场所。目前虽然只有宝胜禅寺和双塔存在,但《泾县志》中记载的历史文化足以将水西的历史风貌还原出来,如嘉庆《泾县志》词赋卷中,记载的第一首诗,就是唐宣宗李忱的《题泾县水西寺》“大殿连云接赏溪,钟声还与鼓声齐。长安若问江南事,报道风光在水西”。风光是李忱的小名,有了这首诗就可以重建风光阁,有了风光阁,唐宣宗一度寓居泾县水西的故事就能弘扬出来。

“秋霜阁”,又名秋山阁,该阁建于宋,取李白诗“五月思貂裘,为言秋霜落”之义。我县留下来的诗词中以“秋霜阁”为题或涉及秋霜阁的诗词,就有十几首,可见该阁当年一定十分壮观。现在人们建造亭台楼阁的水平不比古人差,但在水西这样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地方复建一些亭台楼阁,其价值就完全不一样了。工程不大,作用很大。

除诗词之外,县志中还有不少好文章。如新编《泾县志》收录的清代泾县文人郑过撰写的《桃洲记略》中,对江心洲有这样一些描述:“渡河而西,约里许,墅地六百余亩,远莫识其主,相传曰中洲,以环洲皆水者也。洲之中,竹深花茂,树丛柳翠,惟桃独多,又名桃园,其盛二十余年矣。爰考其始,沙石鳞次萧艾芄芄,不过一荒凉荆棘羊牧马息之场。先人山水之士,也未尝过而问焉。久之市人贩卖,徒相其广厚,验之肥硗,利其地或可圃,攘之剔之,不数年,蔬菜殷阜,虽未尽辟,地因以成。又久之,邑人赵氏有其地将二百余亩,遍植桃,折柳攀圃,不治台榭井亭,蜗舍以便行客,洵可乐也。继此一时并起梅梁蕙阁,鸡犬相闻,不下数十家。家家植桃,桃以外,果亦不废。二三月间,云蒸霞蔚,应接不暇,无贵贱游者,士女接踵而至,壶榼笙歌,虽汾阴石城莫能逾。”从这篇文章中不难看出,古人在清代曾对江心洲进行过开发。今天如在江心洲湿地公园建设中采用适当的方式将这篇散文描写的美景展示出来,这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将大大提高江心洲文化品味和来此游玩的市民和游客的兴致。

嘉庆《泾县志》中收录了游碧山赋、兰石山赋、游台泉山赋、过琴溪赋、琴高山赋、泾川风俗赋等十一篇赋,以及许多杂识、轶事、异闻等。还收录了县境全图、城治全图、县署全图、学宫全图、泾太分防图、山境全图、水境全图、台泉山图、水西山图等十四幅能够反映当年历史风貌的图画。人物方面,《泾县志》中记录了不少重量级的历史名人,如:清代以前的历史人物有:效法毕升,竭卅年精力,制成泥活字十万余个的翟金生,他在印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泥活字及其印本,否定了一些人认为泥活字不能印书的臆断。特别是其《泥版试印初编》等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充分证明了其泥活字印本的版本价值和艺术价值。清代著名书法家、安吴学派创始人包世臣;学识渊博、著述丰富的“江淮保障”潘锡恩等。近现代名人除王稼祥、茂林三吴已有了较好的宣传外,还有不少名人值得宣传,如:近现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胡朴安,共和国第五任财政部长吴波等。类似的名人还有不少,值得认真挖掘。在县城全局旅游建设中如能将这些名人的事迹展示出来,不仅能大大丰富县城旅游景区的内容,而且也是泾县人民的骄傲,更可以起到教育后人的作用

总之,历代《泾县志》都是我县重要的历史文献,其中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目前这方面的专家不少,全局旅游建设中我们要重视县志中历史文化的研究,让县志中有用的历史文化为我县的全局旅游建设服务。

三、县城风水文化和古城旅游景区打造

风水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营建方面有着重要影响,是古代城市的显著特色之一。历史上泾县县城的规划理念是“湖山为城,弋江为隍,狮象为门,水西为景,老城为居”,这就是泾县的风水。古人夸张地把湖山作为城墙,青弋江为护城河,狮子山、象山为城门,水西为风景区,老城为人们生活居住之地。

从县城全局旅游建设角度,古人这种规划县城的气魄和智慧,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湖山、狮子山、象山、青弋江依然是那样美丽,历史上“湖山为城,弋江为隍,狮象为门”的格局没有改变;水西山势雄伟,岸谷幽深,双塔依然屹立,唐代庙里的香火也还是那么旺盛。只要复建一些亭台楼阁之类的人文景观,水西恢复我县八景之一的地位没有问题。更可喜的是,江心洲湿地公园的建设将为“水西为景”增光添彩,更为水西景区拓展了很大的空间。

随着历史的变迁,变化较大的是老城,但有明城墙、南门老街、石板巷内的郑家大院、元昌巷内的徽州会馆以及马家巷内的相国第、大夫第等一大批古建筑的存在,就现有老城区的条件,仍然可以把旧城保护和整治工作做起来。历史上泾县老城区不是很大,南至赏溪桥至老泾中,西至城墙,东至护城河(即皖南第一街),北至护城河(即交通路至酒厂路一线)。这次拆迁的老县医院、新民街和南门老街都是老城区,如将长塘巷两侧、老城关镇、老县委宿舍、马家巷至荷花塘一线都包括进来,其规模将有半个老城。而且这些区域都是棚户区改造的范围。如能在这次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将旧城保护和整治提上议事日程,完全可以把旧城保护、整治和棚户区改造相结合。做到棚改和全局旅游建设双丰收。所以,我认为这次棚户区改造是县城全局旅游打造的最佳历史机遇,也是弘扬并传承县城历史文化必须认真把握的机遇。

在棚户区进行旧城保护和整治,不是不能改变棚户区的破旧,而是要充分利用棚改的历史机遇,让老城区焕发新的生机。可以这样认为,县城近半个古城的棚户区,是一个残缺的、有重要价值的大古董,充分利用这次棚改的历史机遇修复好这个大古董,对我县文脉的传承和全局旅游的价值将不可估量。

从挖掘县城水域文化的角度,历史上县城的水域景观也是很美的,解放前陆路交通闭塞,青弋江上游各县和县内竹木柴炭、茶叶、宣纸等货物运往外地,以及从南京、上海、芜湖等地购进的白纱、棉布、火柴、胶鞋、煤油等均由水道运输。货物到县城后,再由县城疏散到全县各地。南水关、西门口、北水关码头上下货物十分繁忙。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高淳等地船只还往来于青弋江上。运河建成后,青弋江水分流,来水明显减少,运输船只才无法通行。

如果能在适当位置筑一道活动水坝,使青弋江城关段水位在枯水期,也能保持在一定的水平。把江心洲西侧的河道疏通,就能恢复青弋江城区段昔日航道,这样可以利用河道,把南门老街、双塔、宝胜寺、狮子山、象山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大的“泾川古城”景区格局。按照县城历史上“湖山为城、弋江为隍、狮、象为门、水西为景、老城为居”的设计理念,把景区的大门放在狮子山、象山之前,游客从狮、象二山进入景区,参观了狮、象二山景点之后,乘船沿青弋江而上到水西、江心洲,再到南门口或西门口码头上岸,游览南门老街、古城墙,还可到县城荷花塘、夫子庙步行街、甑塘、长塘等景观区游玩、购物或下榻,也可以先到老南街再乘船去观赏其他景点。利用青弋江河道运送游客,使游客一进入景区就能充分领略泾县山川之美,享受漂流之乐,不仅可增加游客的兴趣,而且可以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随着南门老街景点的成功建设,青弋江白天还可进行鱼鹰表演、彩船表演等水上旅游项目,也可以让城楼、城墙、滨江的建筑亮化起来,开展夜游青弋江活动等。

通过上述理念建设起来的县城景区,将以显著的古城和秀丽的山水特色,成为一个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乃至养生于一体的皖南著名旅游景区。如果建设好了,将来泾县县城申报历史文化名城都有成功的可能。

综上所述,泾县县城的历史文化确实十分丰富,是我县全局旅游建设中宝贵的资源。盼望县委、政府能高度重视县城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县城历史文化鲜活起来、动感起来,将县城打造成皖南著名旅游景区,造福子孙后代。

(作者系原泾县人民医院医生)

制作:童达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