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

时间:2023-12-11 04:48:24

相关推荐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

第九章 语文课程评价的理念

本章教学目标: 简要了解课程评价价值取向的发展历程;掌握语文课程评价的基本内涵,即依据什么进行评价,评价语文课程的哪些方面,用怎样的方法达到评价的目的。

第 1 节 理论阐述

1 . 1 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

评价 就是对认识对象价值的判断活动。对于课程评价的理解,从表层的意义来看,就是以一定的方法、手段对课程各个层面的问题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

课程评价涉及以下具体问题:

( 1 )价值判断问题。课程评价首先要在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理念指导下对课程与教学的价值作出一个基本的判断,关注课程的制定、展开及实施结果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考虑课程具体代表什么样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为谁所拥有,是否符合社会、学生的现实和长远需要等等。

( 2 )评价对象问题。课程与教学由不同的层面构成,如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课程的展开(教学)、实施的结果等,传统的课程评价以课程标准的达成程度为主要依据,以考试作为评价的主要方式,因而忽视了课程除目标以外的很多内容,在实际教学中产生了许多弊端。

( 3 )评价方法问题。课程评价目标的达成,需要在界定清晰课程评价对象和内容后,采用多种合适方法,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和数据,并对这些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及时诊断问题,更新课程。

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支配着评价的具体模式和操作取向,影响着评价功能的充分发挥。有学者从取向维度,将国外各种各样的课程评价归纳为三种,

目标取向的评价

过程取向的评价

主体取向的评价

1 . 1 . 1 目标取向的课程评价

目标取向的课程评价是对课程计划和实施与预定课程目标符合程度的判断。

目标取向评价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着重于对结果的量化研究,通常用行为目标的方式来陈述预定的课程目标。在评价内容上,过分着重于人的认知方面,而忽视作为完整心理构成重要组成部分的非认知心理发展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过分依赖定量研究,因此在评价过程不中避免地会产生许多问题。

1 . 1 . 2 过程取向的课程评价

过程取向的课程评价强调要对课程制定、实施运行过程中的全部情况进行判断。与目标取向课程评价相比,过程取向过程评价范围更加广泛,不仅涉及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情况,而且考虑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评价的 时效性更强 ,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和课程实施中的各种信息,便于学习者和课程制定者、实施者根据反馈信息作出相应的课程调整;评价主体呈多元化趋向,尤其是学习者参与到评价中来,有利于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提高评价的客观程度;评价的 现实性更强 ,过程取向课程评价强调评价者与评价情境的交互作用,在具体情境中展开对课程的评价,评价者在具体情境中可以更准确地作出正确的判断。总之,过程取向评价突出了过程本身的价值,承认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将人的主体性、创造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1 . 1 . 3 主体取向的课程评价

主体取向的评价认为课程评价是评价主体之间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强调评价不仅是一种价值判断过程,而且这种价值是多元的,以追求人的自由与解放为评价的根本目的,认为课程的展开应依赖于主体的“自主”意识和行动,重视内在的驱力推动主体参与课程评价。持这种取向的课程评价者反对传统评价方法中以实验或心理测量为中心,重视质性的研究方法,对整个课程方案,包括前提假设、理论推演、实施效果及困难等,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当前较为流行的“档案袋评价”、“苏格拉底评价法”都与这种评价理念有相似的追求。目前,这种价值取向在我国课程评价中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1.2 语文课程评价的基本内涵

我们认为语文课程应当着眼于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引导,着眼于学生主动建构语文知识、获取语文能力、形成良好学习态度的过程,强调学生对语文课程的体验、感悟和教师、学生、课程之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互动交流等。语文课程评价应是:运用包括考试在内的多种评价方法,从多种途径获得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实施及实施结果整个过程中关于学生、教师和课程本身的情况作出价值判断,通过价值判断,发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各种潜能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品德,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形成不断发展的语文课程机制。评价应当体现包括学生在内的评价主体互动化;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实现评价内容多元化,尊重个体差异,以质评为基础,不仅考察认知层面,而且要考察非认知和行为层面;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给予多次评价机会,将评价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中。

1.2.1 为什么进行语文课程评价

语文课程评价 —— 主要是作为选拔和甄别人才的方式,直接促进学习者个体全面健康发展,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要求。

语文课程的目的是在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前提下的个人自由全面发展,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价值在于这一自由全面发展的保障和促进。

从个体发展的要求来看,全面发展不仅仅包含认知水平的发展,而且包含非认知结构的完善,只有两者和谐统一,个人的进步才是可持续的。

语文课程与教学要提供构建学生语文听说读写等能力的知识基础,要提供形成这些能力的真实情境,要与生活紧密联系,能够运用语文能力解决生活中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并且创造出独特的语文产品,语文课程的评价要反映在这一系列的关于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创造产品的过程并反映这一过程发生的学习者的情感、态度、意志、习惯、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获得学习者在学习的各个阶段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学习者和课程本身,有效地调整教与学的方式与课程的内容。

1.2.2 评价语文课程什么 ? 谁来评价语文课程?

( 一 ) 语文课程评价内容的多样化

语文课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领域,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对它进行理解、认识和评价。

从 纵向维度 来看,语文课程评价包括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方面。

从学习活动的内在需求来说,学习首先要有一个内在动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这方面相对其他课程更有魅力,学生理应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爱、快乐、崇高等丰富的情感体验,不断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豁达的人生态度等,形成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科学价值与人生价值等方面的和谐统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是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课程的 横向内容 来看,课程评价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方面,评价的具体标准与不同的学习阶段相联系。教育部 2001 年制定频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 年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在“评价建议”中对这部分内容作了较详细的说明。

从课程 实施的过程 来看,课程评价包括教学前准备评价、教学展开评价和教学后总结评价,以及依据特定语文教学条件师生在语文课程展开的过程中各种活动的价值判断。

从课程 与教学构成要素 来看,包括教师、学生、语文教材三个最基本的要素,课程评价又可分为教师组织教学评价、语文教材评价和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评价。

( 二 ) 语文课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以往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评价,过分强调统一性,教师通过考试成绩形成的单向评价几乎成为衡量语文学习的惟一依据。这样一种缺少全面性、客观性的评价结果,僵化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改变这种不利局面。

学生参与评价 。传统的考试方法很难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策略,在语文活动中形成的关于情感、态度方面的情意过程,学生学习语文所作的努力程度,在传统的考试中基本都难以反映出来。语文课程与教学是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共同展开的,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价值的语文课程评价客观上要求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参与到课程评价中来,在评价中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允许学生依据自身实际情况作出不同形式、内容的问题解答,寻求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家长参与评价 。由于语文课程开放性的特点,学生课外语文学习也是语文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家长参与评价更有利于课程评价的完整。在标准化考试中,家长是旁观者,他们除了拿到学生的考试成绩单以外,其他一无所知,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学到了什么,是怎样学的,他都无从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家长提供一定的条件,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支持,比如课外阅读的书籍购买,家长对子女的课外阅读是鼓励还是禁止,孩子在家里阅读了哪些书籍,这些信息的获得都有赖于家长参与到评价中来。

1.2.3 怎样去评价

多种适合的评价方式的选用是实现课程评价功能的关键。

针对这种“考试惟一”的现象,语文课程评价方法选用上,要做到:

( 一 ) 加强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实施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所作的评价,主要目的是要收集实施过程中各个方面的资料,作为对课程进一步完善的依据。“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课程在 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教师教学风格,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及时收集语文课程实施中各个方面的资料,如学生对教材、对自我的评价,以及来自家长、社会的信息等,有利于更及时地对语文课程进行反馈、诊断等。

( 二 ) 重视定性评价

量化评价能够收集课程实施中的数量信息,通过数量的比较与分析,从而推断课程的效果,但评价中过分依赖量化评价,甚至错误地依据分数高低为学生排队,这就完全扭曲了评价的“为学生的发展”这个根本的价值取向。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在语文活动实践中展开的,在活动中获得独特的“语文经验”或者说 “体验”, “语文学习的体验”或“经验”显然不同于语文教学内容中的客观知识信息,很难用量化的手段获取评价数据的,这就需要定性评价,力图全面充分地描述和提示评价对象的特质,以彰显其意义,增进理解。随着认识的深入,技术的发展,测量手段的更新,量化的范围还可能扩大,也会更精确。但这种变化,不仅是定量方面的进步,更为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在更高水平的结合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1.2.4 成长记录袋评价

在这众多的方法当中,成长记录袋评价是一种日益受到重视、独具特色的评价方法。记录袋是“学生作品的有意收集,以反映学生在特定领域的努力、进步或成就。它必须包括内容选择过程中的学生参与选择的指南、评分标准及学生自我反省的证据。”成长记录袋评价方法不仅突破原来评价方法的单一局面,具有形式上的独特性和方法上的创新性,而且对“加强形成性评价”、“重视定性评价 ” 理念的落实具有重要作用。对教师而言,获得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成品如读书笔记、学习心得、作文修改、问题设计与解决策略,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具体情况,因而评价更为深入;对学生而言,成长记录袋评价让他们学会判断自己学习状态,真正参与课程成为评价主体,从而更准确地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诊断。

成长记录袋基本可以分为 3 种类型,

过程型记录袋 —— 反映学生学习准备、探索、努力、反思、达到目标过程的基本资料

成果型记录袋 —— 记载学生完成某一个或多个主题活动的作品与成果资料汇集

综合型记录袋 —— 兼指成果型和过程型或者具有多个主题的成长记录袋

制作和使用成长记录袋需要注意:

( 1 )考虑评价的目标,即要反映学生语文学习哪些方面的内容,从而根据目标选择合适的记录袋评价类型。

( 2 )考虑评价的参与者是以学生为主,还是以教师为主,还需要哪些人参与,评价内容主要由谁来确定。

( 3 )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评价不能只局限达成目标程度及能力层面的评价,还要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生活环境、本身禀性等差异性,对学生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予以肯定。

第 2 节 案例呈示

2 . 1 语文发展性课程评价案例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构想

山东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

(一)关于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为此,我们决定采用成长记录方式实施形成性评价。具体做法是:

设计学生人手一份的《语文学期发展记录表》,以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多角度收集个人行为表现作为自我评价量化依据,并吸收同学、家长的评价意见,实施自我评价记录。

在每一个评价方面,要求学生依据管理者制定的评价标准,根据自己的学习行为方式及成果确定评价等级,自我量化学习行为表现,自主选择学习行为发展目标,在巩固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努力向更高层次发展。管理者从课堂基本学习行为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方面制定评价标准;《记录表》由学生保存使用,记录自己的日常行为表现。

课堂学习基本行为评价: 只要到课、守纪就记 3 分 (合格);参与小组讨论、举手争取发言就记 4 分 (良好);全班发言或提出疑问就记 5 分 (优秀)。课堂上妨碍同学学习活动正常进行的违纪行为,引起老师、同学不满者,应该降等记分。

学习习惯形成评价: 只要携带课本、笔记本到课堂学习就可记 3 分 (合格);读书时能动笔圈点评注,能利用笔记本整理学习收获或复习自查,经同学见证就可记 4 分 (良好);课外每天平均阅读量不少于 3 000 字、结合词语积累整理生字不少于 20 字,每周练笔(作文)不少于 500 字,每周背诵默写诗文不少于一篇,每天能够完成其中一项任务,周内完成全部四项任务,经家长见证可记 5 分 (优等)。以上评价标准,不仅把我们规定的常用字识记、语言材料积累、课外阅读、写作练习等基本考核任务分解到日常学习行为中去考察,而且还隐含着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与过程的考察,其评价等级完全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过程。为了引导学生经常反思自己的发展状况,我们又规定了学生每周进行自我反思评价的标准。在课堂基本学习行为方面,学生可将本项每节课的得分相加求出平均分,作为本项一周得分,满分为 5 分。在学习习惯形成方面,学生可将本项每天得分相加求出平均分,作为本项一周得分,满分为 5 分。该项评价可根据自己一周内(包括休息日)完成课外学习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调整。一周内全部完成以下四项任务:阅读课外读物 20 000 字,整理生字、词语不少于 150 字,练习写作不少于 500 字,背诵默写课内外诗文不少于一篇,经家长认可,周小结可视为每天都完成了课外学习任务而得 5 分。反之,如一周内有一项任务未完成,习惯形成周评价最高只能记 4 分。这里的调整性规定,是为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而制定的。学生只要做到日记录、周反思,实际上就做到了从完善人格的角度来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使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起到促进作用。

(二)关于学习过程的学期阶段性评价

学习过程的学期阶段性评价,主要依据是形成性评价的每周小结成绩,同时由老师参考自己收集的被评价学生的学习实践成果进行评价调整。学期阶段性评价的各项成绩,为各项周评价成绩累加(满分为 100 分),减去欠缺实践成果扣分所得之差。如课堂学习基本行为评价,考察字词积累、写作练习、综合性学习资料荟萃或小论文三项实践成果。未交存“读一读,写一写”已完成的书面作业本,该项成绩扣 10 分;写作练习不满 10 篇,每缺一篇扣 2 分;综合性学习资料荟萃或小论文不足两份,每缺一份扣 5 分。“习惯形成”学期评价,考察写作练习、课内外诗文联读方案设计两项实践成果。写作练习不满 20 篇,每缺一篇扣 1 分。课外阅读考核,要求为每一篇现代文课文搭配五篇课外诗文,并写出 20 篇“课内外诗文联读方案”,说明将这六篇课内外诗文组合在一起的理由。联读方案每缺一篇扣 2 分;一套联读方案中所选课外文章不足五篇扣 1 分,缺联读理由扣 1 分。在上述两项考核基础上,将两项的学期阶段性评价成绩相加被 2 除,所得之商为本学期学习过程阶段性评价总成绩,满分为 100 分。将阶段性评价总成绩的 70% ,加上该生阶段性检测成绩平均值的 30% ,为本学期阶段性评价综合成绩,满分可以超过 100 分。以上单项学期考核成绩、学生阶段检测成绩以及学期阶段性评价综合成绩,均记入《学期发展记录表》。在进行学期阶段性评价时,要注意肯定学生的学科特长表现。例如,凡是在报章杂志上发表文章者,发表一篇,学期阶段性综合评价成绩加 10 分;在此基础上, 每多发表一篇再加 1 分。(?) 在校级以上演讲、朗诵、普通话比赛中获奖,学期阶段性综合评价成绩可加分,校级加 3 分,市级以上加 10 分。

(三)关于学习过程的学段终结性评价

1. 学段终结性评价,依据初中学段六个学期的阶段评价综合成绩进行评价。三个学年按 2 ∶ 3 ∶ 5 的比例数取值相加,得出学段终结性评价成绩。具体操作方法是:七年级两个学期的阶段性评价成绩相加,求出平均值取 20% ,加八年级两个学期阶段性评价成绩平均值的 30% ,再加九年级两个学期阶段性评价成绩 平均值的 50% ,得出学段终结性评价成绩。如果管理规定有所要求,教师应依据学生三年的《学期发展记录表》显示出的发展轨迹写出文字评语,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三年的发展趋势,肯定学生的学科特长表现。

2. 教师必须妥善保管学生三年六个学期的《学期发展记录表》,学生本人必须妥善保管个人的实物资料,以备上级管理部门检查,或高中招生查验。

3. 学生的学段终结性评价成绩和评语,按青岛市教育局将来出台的具体规定纳入高中入学考试考核范围。

(选自“课程与教材评价网”)

2 . 2 语文课程评价方法探索案例

语文评价方式 —— 面试的探索与实践

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 王润梅

一、问题的提出(略)

二、构想的原则(略)

三、具体操作

1. 教师在平时要做好学生各方面的检查督促工作,如做词语卡片和背诵古诗文等,面试前做好思想动员工作,让学生重视起来。

2. 学生竞选考官。每班选五至六人做考官,先进行就职演说,然后全班投票。各班确定考官后,年级开考官培训会,发考官证。既要给考官统一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又要让他们认识到这一工作的光荣与严肃。要求考官面试时,要尊重和尽可能地满足受考者的自尊心理,要尽量调动同学的竞争意识,要公平、公正,当场打分并签名。

3. 面试时教室内除了考官和考生外,还有两名纪律检查委员,主要负责考场秩序和监督考官。

4. 面试内容可根据不同学段而有所侧重,如八年级时就把卡片的积累换成了对手抄报的评价,在文学常识中加进了名人名言的背诵等。评价学生阅读古诗词和文言文时,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

5. 面试评分细则表一式两份,一份放在学生成长袋里,一份教师留底,以备家长查询。 ( 学生语文学习成长袋,包括学生入学前家长评价表,学生月进步记录表,家长月反馈表,教师评价、激励表,学习经验录。内容涵盖了从任务制定到完成的全过程。 )

四、处理好几种关系

1. 平时和面试的关系。在面试过程中,既有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又有对学生平时作业、随笔、搜集资料及参与综合性学习情况的评价。虽然分数不多,但是它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肯定。考官除了考查学生认读和拼读的正确与否外,还负责纠正其读音。

2. 定量和定性的关系。新课标指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我们在面试时注意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的分析,力求用最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如面试中有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和搜集资料的情况、投稿情况等,虽然分数不多,但这种激励性的肯定,是对学生的正面引导。

五、起到的效果

1. 由于考官角色的转换,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地位转为积极主动的地位,同学们普遍重视起古诗文的背诵和基础知识的积累及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参与。因面试的内容较多,不知考官会考什么,所以依靠侥幸、猜题押题行不通了,只有老老实实去记去背。

2. 家长由一开始对面试的不理解、不信任到支持配合,有的家长给面试提合理化建议,有的家长甚至在家督促孩子背诵古诗文。

3. 其他学科的教师,看到学生对面试的重视和面试产生的作用,也纷纷模仿起来。如英语学科也加进 了面试的内容。

六、应进一步注意的问题

1. 质量问题:面试要得到广泛的认可并坚持下去,首先是要公平、公正,面试的结果要准确反映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水平,就要得力于考官的坚持原则,但随着面试次数的增多、考官的换届,同学在投票选举考官时就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那些坚持原则、严格把关的同学票数少,而老好人、要求松的同学的票数却多。这就需要老师严格把关,以求面试的质量能得以保证。

2. 重视问题:随着面试次数的增多,学校领导、家长在对语文学科进行评价时,往往忽略了面试分数,长此以往,会减弱学生对面试的重视程度,会影响面试的坚持。

3. 诚信问题:从评价的效度和信度出发,我们应该淡化评价的功利色彩。但完全取消评价的功利色彩足不可能的,而面试就带来一个诚信问题,如果没有诚信,面试就失去了意义。同时,有些领导、教师、家长急功近利,过分追求功利,不愿相信学生考学生的评价结果,而愿相信那种大家公认的有局限性的闭卷考试。

面试这一新型的评价方式是一项综合性极强、要求极严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得尽善尽美的,它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和全体学生坚持不懈的努力。

(选自《语文建设》, 年第 2 期)

第 3 节 讨论与分析

3 . 1 案例讨论:

3 . 2 案例分析:

1 ( 操作难度大,工作量大、重量不重性、作业标准划一,不能区别优劣 )

2 、采用面试的方式,反映了课程评价的新理念,丰富了语文课程评价方法,案例所展示的面试评价,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字词读写、诗文名句背诵积累不仅是学生阅读、写作的基础,也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初中阶段夯实这一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无疑有极重要的作用。这种重视主要反映在评分细则中,古诗文的背诵情况占 8 分,权重是最高的,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另外,这种评价方式的经常开展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背诵、积累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也克服了考试受卷面的限制,不可能全面反映学生积累的情况,偶然性较大的弊端。

第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学生作考官,家长加以督促,教师作指导,各司其职,充分调动各种影响学生语文学习力量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实现评价信息的多向交流,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语文学习情况。

第三、评价过程民主 。考官由学生选举,教师对考官进行培训,具体评价由考官掌握,并有纪律检查委员会负责考场秩序和监督考官。评价内容公开,学生事先可以作好充分准备,对评价结果,是用最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事实评价学生,学生更愿意接受这种评价结果并及时获取自己学习中的有关情况。

这种评价应注意的问题除案例中呈示的几点外,还有以下方面要加以考虑:

第一、 这种评价会相对加大教师的工作量,面试情况的分析和语文学习成长袋的制作和整理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因此应考虑如何让学生尽快养成背诵积累的习惯,让家长的作用充分发挥,以减轻教师工作负担。

第二、 面试评价要与其他评价方式结合,才能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情况,语文学习除背诵积累外,还有其他任务要完成,单一的面试评价涉及范围有限,需要与其他评价方式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功能。

第十章 语文教材的钻研和处理

1 含义

对语文教材的钻研和处理是语文教师首要的专业技能。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这项技能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语文教材 不像其他学科教材直接呈现为一种教学内容形态,而是一篇篇课文,教学内容包含在课文之中,相对而言是不确定的。 对于 “教什么” 的问题,要语文教师通过钻研和处理教材才能解决。对语文教材的钻研和处理包括两个层:

一是对课文通过深入研读达到正确理解,也就是平常说的“吃透教材”。

二是对课文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2 要求

① 对语文教材(具体为某一篇课文)的 创造性解读和个性化理解。 也就是研读教材时,不能依赖“教参”更不能被“教参”所局限,要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和体会。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对教材(课文)的消化,吸收并化成自己的精神养料和言语经验,那他在课堂上也就只能照本宣科、鹦鹉学舌、人云人云。他不可能投入自己的热情、感性和理智。这样,课堂教学还有什么主体性和生命力可言?

② 对课外教学资料的 合理性吸纳。 吸纳课外教学资料的途径和取向是多元的,即可以纵向开拓,从文献方面查找与课文有关的作家生平经历、作品评论等历史资料,也可以横向扩展旁枝逸出与其它学科链接与其它文本比较与现实生活接轨。既可以吸纳与理解课文直接有关的文字材料,又可以吸收对学习课文具有间接作用的其它课程资源,如引起学生兴趣的音乐、图画、电视、电影片断等。

③ 对教材内容的 取舍、选择。

语文课程教材与其它学科课程教材的不同之处是,后者的教学内容相对确定,教者无需取舍也不要选择。而语文的教材是一篇篇的文章和作品,是一种物质化、静态化了的语言经验,它不是知识的呈现形式,而是 知识的运用形式 。它具有丰富性和不确定性。它所指向的、所蕴含的是 人类动态的精神世界 ,对于作者,它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是思维之流,是言语智慧之流。对于读者,它又是一种召唤结构,召唤读者加入自己的个性化理解。

正因为它具有内在的 动态性、生成性 ,因而也就具有不确定的品质和难以把握的特征。这给语文教师处理教材带来了难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语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理性的取舍、明智地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所谓“任凭它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语文教师要具备这样的气魄和能力(那种一上来就是解题、作者介绍、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总结特色的包揽一切,面面俱到的教者是教学的庸才)。

④ 对教材内容的 组织、安排。

首先 表现为确定教学主题(话题)。一堂课就像一篇文章,应该有一个(或几个)主要的教学话题,构成教学板块,这样才能起到中心的组织作用。

其次 是安排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 呈现顺序和呈现方式 。总之,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就是设计一堂课的教学结构。

对教学内容的取舍、选择 —— 教(学)什么,

不教(学)什么,

详教(教)什么 、

略教(学)什么 ;

对教材内容的组织、安排 —— 先教(学)什么,

再教(学)什么,

后教(学)什么,

中间又怎样过渡、衔接。

3 方法

3 、 1 钻研教材的方法。

挖掘以求深

辨误以求真

考查以求准

发散以求活

变角以求新

对比以求博

类联以求趣

系统以求全

探幽以求奇

创新以求异

特级教师余映潮创造性的阅读教材的方法: “六步法”

( 1 ) 理读 。要求一个“细”字,解决课文“精华是什么”的问题。所谓理读,就是寻找式地读,清理式地渎,整理式地读;就是细细地读。要认真地找寻出那些最有用的、最能落实课文教学要求的、最需要教给学生的语言知识或其他内容,做到教学时心中有底。

( 2 ) 类读 。要求一个“联”字,解决对教学材料的归类问题。类读就是连类而读,就是从某一点生发开去,或在本课中、或在其他课文中找到与之相同相近的内容并将它们组合起来。类读就是集“散”材料为“类”材料的阅读。

( 3 ) 品读 。要求一个“深”字,解决课文“如何好”“为什么美”的问题。品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

( 4 ) 扩读 。要求一个“配”字,是为配合课文教学而找到课外美文、课文赏析材料或其他语言材料。扩读,是为了增加课文阅读容量,从课文内容出发“为课文找朋友”的阅读。就是从课内文章出发,进行扩展式阅读,为课文找到扩读、比读、衬读、助读的其他文章;就是由此及彼,连类而及,找到主题上、题材上、写法上、内容上、语言表达上具有相同相异特点的课外材料,在课堂或课外与课文联在一起来读,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加深学生印象。

( 5 ) 巧读 。就是别出心裁地读。巧读,往往是一种“自定义”阅读,也就是说,巧读所得出的结论都新奇有味且是自己的.没有一点儿别人“说法”的影响。巧读就是开动脑筋来读,变换角度来读,自己下定义、提观点地读 —— 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读出自己有新意的见解。这样的读,表现出教师思维的创造性、敏捷性、深刻性。

( 6 ) 助读 。就是利用资料来读书,是利用书籍、报刊、光盘上的精美资料来帮助我们阅读理解课文的一种方法。是教学新信息永远生动的源头活水。

3 、 2 一篇课文的研究方法

( 1 )全面钻研课文 。全面钻研课文的程序和方法是:概览通读→识字释词→解题分段→辨语析句→求旨探法,达到对课文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语言表达和写作方法的全面掌握。

( 2 )深入钻研课文 。全面钻研课文的基础上把研究深入一步。深入钻研课文的程序和方法是:理清思路→解决疑难→深究重 点→ 把握特点,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深”和“透”的要求。

( 3 )整理加工课文 。整理加工课文是对理解了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和对教材所作的教学处理。其程序和方法是:广泛参考→大胆取舍→归纳条理一→感同身受,对所要教的内容达到“熟”和“化”的程度。 —— (深化、系统化)

3 、 3 整体阅读处理教材的方法和策略

第一,在课文的内容上,抓关键问题和关键句段来做为教学的突破口。

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解决课文 — 至几个方面的关键问题,这一至几个关键的教学问题,具体说,就是挖掘、提炼一至几个文章整体把握的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从而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或者找出课文的关键段和关键句,切入课文,让学生根据上下语境,前后勾联,反复阅读,仔细体会,深入思考。

一篇课文的教学不一定要从开头教起,可以“ 中间开花 ”也可以“ 倒吃甘蔗 ”。

如《荷塘月色》, “领会思想感情” 的教学目标的 关键句 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关键段是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想摆脱现实的、世俗的烦恼,反衬“颇不宁静”)。或者是写《采莲赋》的那一段(用热烈活泼的生活反衬和“早已无福消受”的表白来表现内心的苦闷)。而“ 学会怎样写景 ”的教学目标的 关键段 则是第四、五写景段(情景如何交融)。如何选教学切入口。要有整体意识,整体眼光。

第二,在教学结构上,理清作者思路,进行思路教学;或提炼教学主题,进行主题性教学。

课文教学,要让学生先了解课文的整体内容和文章思路,这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精要。

所谓提炼教学主题,实际就是设计教学思路,就是一堂课的内容分几块来讲。教学主题是围绕一个教学目标而组织的整体教学结构中的一个小单元,它不单纯是指教学内容的主题,它可以说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主题。它是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乃至教学策略、教学思想的主题。如余映潮在《鹤群翔空》的教学结构中,提炼的三个主题是: 1 、速读课文,整体式概括(具体的教学操作手段是“扩写一个句子”); 2 、寻读课文,板块式积累(“续写一个句子”); 3 、细读课文,多角度品味(“创造一个句子”)。这几个教学主题显然包含着教者对教学目标的思考、对教学内容的提炼、对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

提炼教学主题关键在于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富有创意的设计课堂活动。能否提炼出恰当有效的教学主题,标志着一个语文教师的钻研、处理教材的水平和创造力。

第三,在教学方法(学习方式)上,诵读、复述、概括、提要、讨论、改写、情景教学等都是常用的整体阅读教学方法。

“诵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阅读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活动”。也有人概括为“口咏其言,耳听目视,心惟其义”。它包含和运用朗读、朗诵等方法和形式,但它更注重强调以下这些要素:

( 1 )注重多种感觉器官的参与,综合调动各种感受器官,眼到、口到(中介)、耳到、心(沟通视觉到思维的器官)到,整体感觉作品。

( 2 )注重读的量,反复多遍的读,强调读的遍数,不是读一遍两遍,而是反复多遍,直至成“诵”。

( 3 )注重读的质,它是品读、味读、玩读、美读,重在“味”(动词),重在“玩”,是“整体直觉”地“玩味”,“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朱熹语)其核心是“涵咏”。

诵读具有以下作用:

( 1 )整体积累、储存字词句篇语言材料;

( 2 )在头脑中建立感性的语言模型;

( 3 )从头脑到发音器官以及其他器官形成良好的语言反映机制;

( 4 )经历情感的体验,接受文化、审美的熏陶。

由此可见,诵读具有培养语感的独特功能,整体性的“语感”只能用“诵读”这种“整体把握”的语 文学习方式来培养。

王尚文总结“ 传授型的阅读教学”轻过程重结果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诵读不足,分析介入太快;

二是咀嚼不足,结论给出太快;

三是讨论不足,分歧消解太快;

四是欣赏不足,理性说明太快;

五是整合不足,阅读结束太快。

这里的“咀嚼”、“欣赏”、“整合”也就是“诵读”的特征。可见“诵读”是针对传授型阅读教学弊端最具革新意义的教学方法。

第四,在教学策略上,建立“语境”,进行语境教学。

语境,是运用语言的环境,包括外部语境 ( 如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 ) 和内部语境 ( 如文章中心、上下文等 ) 。

对于文学作品的教学,要采用 “知人论文”、“知世论文” 的教学策略,而“知人”、“知世”就是建立阅读理解的“语境”。一位教师在教《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时,为了教懂海子的诗,采用了“知人论文”的策略,在教读课文之前,先介绍了对海子自杀原因的各种说法,又介绍了海子的其它有关诗歌以及其它诗人对海子的评价。这就使学生对海子这个人有了相当的了解,在这一基础上,再来读课文,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意蕴了,这比只局限在本课文逐字逐句解释显然具有整体性。

案例一:

解读:寻找最佳切入点

—— 《琵琶行》课堂教学镜头回放

江苏张家港高级中学 李元洪

评:从诗歌的情感角度寻找最佳切入点。紧扣词语探寻人物内心世界,进而理清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

2 . 2 案例二:

蒋氏幸运吗

刘世友

评:这是一个单一角度的教材处理设计。即从思想内容角度去钻研课文,探讨一个与课文主题有关的教学问题(话题)

教学话题 与 教学提问 设计不同。提问设计往往是以教师为主的 单向提问 ,学生根据问题展开讨论:而 教学话题则是提供一个 议论中心 ,问题是并发式的,多向的。在一堂课中教学话题一般只有一个,由一个“话题”引出多个问题,问题的解答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使课堂交流呈现多向性。这样做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蒋氏幸运吗》就是采用“话题”这一形式展开教学的。这里,我们试着概括一下教学话题应具有的教学特征:

1 .一堂课宜选择一个教学话题,使课堂讨论相对集中,

2 .教学话题与教学目标应是包孕关系,即教学话题应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3 .教学话题是一个容量较大的、能激发学生讨论欲望的教学中心;

4 、教学话题的展开,应让学生成为主角,教师引导并参与讨论;

5 、教学话题的答案由学生自然得出。

2 . 4 案例四: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四川省绵阳市外国语学校 李 航

一、教学思路(总体思路,即设想)

《再别康桥》充分体现了徐志摩诗歌语言华丽轻巧、章法整齐、音韵和谐柔美的艺术特点。学习本诗,旨在 通过 指导学生朗读,结合音乐、图画、视频等手段,让学生充分 感受 诗意美,同时 体会 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指导学生 讨论、探究、归纳 ,使学生 通过 对徐志摩情愫的把握,来 领悟 诗中蕴涵的至真至善的情感,并在这一过程中 培养 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

1 .在反复诵读中,细心体会徐志摩诗歌和谐柔美的 艺术特点 。

2 .在诵读中揣摩诗歌语言,透过语言把握徐志摩的情愫,领悟诗中的 情感 。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设计一: 乡土难离,故人难舍……正是这些,凝成了诗人笔下一首首含着泪、带着笑的离别之歌。茅盾说徐志摩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笔下的离别,又是怎样的销魂呢 ? 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挥手《再别康桥》。

设计二: 板书“ Cambridge ”,问学生这个单词的意思: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对这一天下学子心目中的圣地,怀有怎样的一种情感呢 ?

2 .介绍背景、作者,营造抒情氛围:

(1) 播放歌曲《再别康桥》,并附剑桥的图片,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徐志摩的诗,同时让他们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

(2) 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徐志摩 (1897 — 1931) ,浙江海宁人,笔名有云中鹤、南湖等。《再别康桥》这首诗抒写了诗人 1928 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心情,表现了一种淡淡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般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诗人沉睡的激情,于是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3 .整体感知,品味情感:

学生聆听《再别康桥》朗读录音 ( 或教师示范朗读 ) ,教师指导学生模仿朗读,注意对诗歌节奏和感情的把握。

4 .鉴赏诗歌,激发共鸣:

(1) 提问:自古抒写离别之情的诗作可以说数不胜数,把那些诗和这首诗比较一下,看看它们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同。

一般离别诗描写的对象是人,这首诗却是“康桥”。“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等物象寄托着诗人的感情,成为一种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是我们要重点体会的。

(2) 从诗歌的 意象 入手赏析诗歌。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有哪些,并讨论它们有什么作用。

(3) 从诗歌的 形式 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 三美 :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指诗的语言多选用带有色彩的词语。如“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蕴涵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音乐美指采用重叠手法,加强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加诗的音乐性。建筑美指诗节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看,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5 .拓展延伸:

(1) 讨论:有论者批评《再别康桥》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你们怎么看 ?

(2) 阅读徐志摩的《偶然》或《沙扬娜拉》等诗,感受徐志摩诗的风格。

(3) 资料:

①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

②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 徐志摩《吸烟与文化》 )

③徐志摩数度吟咏康桥,作品有《康桥再会吧》 (1922 年 8 月 10 日离英国返国前夕 ) 、《康河晚照即景》 (1923 年 5 月 10 日 ) 、《康桥西野暮色》 (1923 年 7 月 7 日 ) 、《再别康桥》( 1928 年 11 月 6 日)

④他 ( 徐志摩 ) 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 ( 沈从文《三十年前的十一月二十二日》 )

⑤他 ( 徐志摩 ) 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 胡适 )

评: 1 、这是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也可作说课之用。

2 、教学结构比较紧凑、简洁而完整。

3 、导入形式的生动贴切,注意了诗的外环境和内环境营造。

4 、从形式到内容,从词语到情感;既注意了整体感知,又注重了意境品味。不过“赏析诗歌”的教学环节能再具体展开一点会更清楚些。

5 、最后一个环节“拓展延伸”很重要,这种内外连读的方式有利于拓展作品的内涵使学生吸收到更丰富的营养。

【操作实践设计】

1 、为《我与地坛》设计两至三个教学主题,并设计整体教学结构

第十一章 语文教学计划和教案的设计和编写

1 语文教学计划的内容和要求

语文教学计划有总体的,也有微观的。

总体教学计划有:学段教学计划,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

微观的有:单元教学计划、课题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

微观教学计划指的就是教师的备课和撰写教案计划。

1 . 1 语文教学计划的内容

( 1 )基本情况分析

主要是对施教班级的基本情况进行概要的陈述和简明的分析,如学生的生源特点,语文学习相关因素的基础状况等。摸清基本情况,是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的重要前提。计划中写明基本情况,则为教学目标和要求的确定提供了客观依据。

( 2 )教学目标和要求

教学目标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要求,结合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状况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教学目标和要求是教学计划的纲,其他所有内容都是为其服务的,因此,表述尤其要准确、精当。

( 3 )具体的教学安排

这是教学计划的核心部分。 P210

1 . 2 制订语文教学计划的要求

( 1 )要准确体现新的语文课程 理念 。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 要求 。

( 2 )要深刻领会教材的编纂体系及 意图 ,完整地体现教材 内容 。

( 3 )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 实际 ,使教学计划切实可行。

( 4 )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 特点 ,一方面致力于语文学科内部读写听说的有效配合,另一方面还要谋求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迁移。

( 5 )要重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语文活动的相互作用,重视 学法 指导、能力培养与素质养成。

( 6 )要本着适应 差异性 原则,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使教学计划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2 语文教案的基本类型及结构

语文教案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 实施方案 ,是语文教学微观设计的书面表现形式。是教师备课的结晶和施教的蓝本。

教案的基本类型按 教学内容 分,有阅读教案、作文教案、听说教案、语文基础知识教案;

按教案的 详略 分,有详案和简案;

按 教材的体制 分,有单元教案、单篇课文教案;

按教案的 用途 分,有课堂实施教案、微格实验教案、教师说课方案等。

对于语文教师而言,编写教案可谓是最基本的职业技能了。教案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教学实用文。

(1) 课题计划 。是指一个相对独立、具体且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总计划,由课题、教学目的、教学设想等构成。

( 2 )课时计划 。把教学内容分解到计划的课时内,课时之间既有连贯性,以形成完整的教学过程;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即每课时都有特定的教学任务。因此,课时计划一般包括 教学要点 、 教学内容和步骤 等

教学要点概括地提示本节课教学的 重点和主要教学方法 。

教学内容和步骤是教案的主体部分,教师要设计整体的教学思路,围绕这条思路,要考虑教学内容的 实施步骤 和 具体环节 。实施步骤要合理简明,要有内在逻辑联系,以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流势,而不是块状的拼凑。具体环节要衔接自然、紧密,教师要对导入、提问、讨论、讲解、板书、读写听说的训练、教具和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复习、练习等具体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并估计各个环节所需的时间。

( 3 )微格实验教案。 是师范院校的学生在训练教学基本技能技巧的过程中,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教学技能分解为单一的技能,使学生和教师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教学实验时所使用的微型教学方案。与课堂实施教案相比,微格实验教案课题计划单纯,只要写明主要训练项目和要求即可;也不需要详尽的课时计划,只要把训练内容和步骤写清楚就行了。

( 4 )教师说课方案 。通俗地说就是口头教案,主要适用于集体备课、教学比武等教研活动。与课堂实施教案相比,其基本结构是相似的;不同的是,说课不仅要说出主要的教学设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具体的教学环节等,而且要说清楚 为什么教“这些”,为什么“这样教”的道理 。如果说课堂实施教案中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意图是隐含于其中,让别人去 意会的 话,那么,说课方案中必须由教师来直接 言传 。可见,这对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语文教案编写的要求。

教案的编写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 教案编写要求规范。教案是具有固定格式的专业应用文,一个科班出身的教师要能写出比较规范的教案,要用提示性语言,不要用叙述性语言,不要写成“师生对话录”、演讲稿或课文评析文章都是的。

(2) 要保证教案质量。一份高质量的教案要做到“格式对、目的准、重点明、内容实、思路清、方法活、衔接紧、使用便”。

(3) 要求操作性强。教案是教学实施方案,要有很强的操作性。为了保证操作性,

一是注意教法和学法,做到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有配套的教法和学法,无游离于教学方法之外的教学内容;

二是要用好执教语。执教语是教学步骤的执行语,教学方法的使用语,教学活动的引导语,教学内容的领属语(概括)等。它们是教学说明性语言。

4 语文教案的使用。

教案写得好不等于教学效果就好。教案写得好是教学成功的基础,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还有一个如何使用教案的问题。如何实施操作 ——

教学前 ,要充分熟悉教案。熟悉教案要做好三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琢磨、提炼教案;使其更为成熟;

二是把教案的书面语言转化为课堂的口头语言,要想象课堂与学生,思考教案中的话该怎么说;

三是强记教案内容,使教学过程清晰于脑,教学内容烂熟于胸。

教学中 ,要处理好教案与课本、教案与“教”、教案与“学”三个关系。执教时,教师手里应拿着课本而不是教案,示范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本上,教案应放在讲桌上,仅供备忘之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神贯注地引导学生学习,而不要把注意力放在教案上,更不能背教案或念教案。如果教案确有与学生的实际不相符的情况,应及时进行调整;如果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要沉着应变,做出恰当的处理。

教学后 ,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小结,总结教学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写出“教学后记”,以利于今 后的备课,为教研、教改积累资料。

教案示例

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目标:

1、 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 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学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 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4、 培养积极奋发的品质。

教学重点:

1、 景、史、情的自然结合。

2、 用典的贴切自然。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风格及词人的情感。

2、 问答法 在梳理词作时,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作品内容、风格以及作者的情感。

3、 探讨法 对词作中的疑难点,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4、 点拨法 对词作中的疑难点,教师可进行点拨。

教具准备:

Flash 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看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吗?还记得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歌吗?杨洪基先生那豪放、浑厚而略显苍凉的歌声给我们留下了长久的回忆。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优美的歌曲。(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及赤壁大战的画面,选用电视剧片头作为导入,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奠定了鉴赏的基调。)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板书课题)

二、朗读,感受词的意境

1 、学生试读。

2 、播放视频朗读课件。然后请学生自己比较,找出差距。

三、品析鉴赏

1 、整体感知

思考 :这首词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板书:写景、咏史、抒情)

2 、具体赏析

上片:

①教师范读后,学生自由发言:这首词的上片主要写了赤壁壮美的景色,在写景的句子中你比较喜欢哪一句,理由是什么,体现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② 由小故事引出上片中最豪放的句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体会不同凡响之处。

(“浪”淘尽的对象是千古风流人物,而不是砂砾,可见,这里的“浪”不只是长江中卷起千堆雪的浪,也是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长河中的巨浪。所以在这里长江不仅仅是一条江水的名称,还是滔滔历史长河的代名词。这样一来,作者就将眼前之景与历史的风流人物联系在一块儿了,形象地表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

③鉴赏品析描绘赤壁景观的词句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结合课件,让学生在视听上有最直接的感受。)

思考: 作品中描绘的是 长江汹涌澎湃的景观,但长江也有平静的时候,作者为什么只写长江壮阔之景,而不写长江平静之景呢?(为下片英雄人物的出场渲染了环境气氛。)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的上片。(采取个别读、齐读的方式)

⑤分析过渡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作用,引出对下片的分析。(承上启下)

下片:

①赤壁壮景,如诗如画,哺育了“多少豪杰”。(请学生谈谈他们熟悉的三国时期的风流人物)

自由讨论: 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都曾是赤壁两岸叱咤风云的人物。辛弃疾就曾唱道: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而苏轼为何偏偏想起了“公瑾”,而且还是小乔初嫁的“公瑾”呢?

(此问题难度稍大,在学生讨论前可插入对周瑜形象的分析,为回答上面的问题做铺垫。)

学生讨论时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课件展示相关内容)

我的看法 :第一,周瑜对于苏东坡来说,应该算是小小的年纪就非常的得志,二十四岁开始被重用,三十四岁建立功勋,而苏东坡头发都白了还一事无成。第二,当时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应该属于主要的角色,是主将。第三,这是一种机遇,在当时来说,他们分别碰到了不同的机遇,或者说不同的君主。周瑜碰到了一位明君 —— 孙权。孙权识人才,重用了周瑜,而苏东坡很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所以他更加有感慨。

②苏轼怀念周瑜最终目的是抒发感情,那么他抒发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请一位同学朗读最后几句。

探讨: 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所反映的思想感情,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也有人认为是积极奋发的处世观。余秋雨先生在他的《苏东坡突围》这篇散文中,有着自己的理解。(见课件)但这都是别人的理解,我们也来一个各抒己见,请同学们大胆地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引导学生从作者的生平及词作的写作背景入手,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的看法: 这里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但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又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愿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 “ 人生如梦 ” 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所以,我觉得是 “ 奋 ” 压倒了 “ 伤 ” 。

我想正如苏东坡写给他朋友的信里面所说,苏东坡虽然一生坎坷,但他始终笑面人生。(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他们受到人生的启迪。)

③在新的理解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采取个别读、齐读的方式)

四、小结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写滚滚东流、惊涛拍岸的长江引出不平凡的历史岁月,以岸边的赤壁古战场引出三国名将周瑜,又以周瑜当年的风姿异彩、年轻有为引出作者自己“早生华发”的感慨和“人生如梦”的感叹。即由写景到咏史,从怀古到抒情,使“景”、“史”、“情”浑然一体。

五、最后让我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伴着音乐一起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诗词鉴赏离不开诵读,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音乐,指导学生朗诵。在音乐中学生很好地进入了情境,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六、附板书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上片: 咏赤壁 写景

慕周瑜 咏史 怀古伤己

下片:

嘲自己 抒情

(湖南省桃源一中 文 静)

案例分析:

1 、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个比较规范的教案,从教学目标到板书设计各要素具备齐全。

2 、 从教学步骤来看,导入注重教学氛围的创设,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针对词的特点重视学生欣赏活动,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形式进行活动,对教学内容的挖掘也较透彻。

3 运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教学效果肯定很有帮助。

4 、 整个教学环节流畅,教学重点突出,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设计中的任务。

【操作实践与指导】

二、试分析以下案例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能实现。

《边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品味小说的人物,主要品味翠翠那看似平静,实则热烈,又带着淡淡寂寞和无奈的情感,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居住 60 年的新西兰作家艾黎说:“在中国有两个美丽小城,第一是湖南的凤凰,第二是福建的长汀。”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被称为最美丽小城之一,也是湖南的古镇凤凰,一下起去欣赏沈从文 笔下湘西人民曾经有过的生活画卷,去体验湘西人民曾经有过的关于爱的故事。当然我们只能通过阅读凤凰之子沈从文先生的文字去欣赏和体会。

(二)品读课文

( 1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谈谈作者是写一个怎样的关于“爱”的故事?

—— 课文里有:祖孙之间难分的亲情

兄弟之间深厚的手足情

兄弟与翠翠之间朦胧含蓄的爱情

(还有翠翠父母之间看似平静其实轰轰烈烈的爱情)

( 2 )再次回味从字里行间透出来的他们之间的爱,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字读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三)品味人物的感情

( 1 )翠翠的哭是小说精彩之处,通过哭的动作较能反映人物的内心,那怎样理解翠翠突然的哭?

—— 缺乏父母的爱;爷爷的爱是有限的;触景生情。

( 2 )如何理解翠翠两次梦摘虎耳草?(向学生解释何为“虎耳草”,就是像老虎的耳朵,倒过来就是一颗心的形状)

—— 她是在梦中寻找爱情,通过这情节,可以了解湘西少女那种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 3 )总体感受翠翠对祖父的爱和梦中的爱有何特点?

—— 有种无奈,有点寂寞和凄凉。

( 4 )感觉在爷爷和天保身上有吗?简单地说说。

—— 爷爷对翠翠的爱是完全的,唯一的生活目标就是使翠翠快乐,但他以并不真正了解翠翠的内心,所以他的一切努力并没有让翠翠理解,也没有成就翠翠的爱情,透过他的言行举止能感觉到老人心中那爱的矛盾和无奈的孤独并在孤寂中死去的痛苦。写天保的笔墨不多,但人物形象很鲜明,他爱翠翠,却无法使翠翠爱上自己,当得知弟弟也爱翠翠,就怀着十分复杂的感情退出角逐,表现了他浓重的手足之情,又流露出失败的落寞,为了爱,他孤独外出闯荡,为了爱,他孤独地客死他乡。

( 5 )每个人物都爱得有点无奈,有点寂寞,有点凄凉。但作者在课文提示中却说这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你怎样理解?

—— 这种无奈、寂寞和凄凉本身就是人在这样的处境中最自然、最本真的思想感情流露,这种最自然、最本真情感的流露就是最优美、最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四)进一步品味语言,把握人物的精神

沈从文素有“文字魔术师”之称,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这篇小说语言艺术特征很鲜明,诗化和口语化相结合,请找出这样的段落,并说说你的体会。

—— 这样的段落有很多。诗化语言,朱光潜说:“第一流小说家不仅是会讲故事,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象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勃勃的葛藤花,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这很能体现本文富有诗意特点的语言。如:“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们似乎都休息了……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月光极其柔和……一层白雾”等。

口语化的语言主要体现在对话中,具有湘西地方特色,反映湘西民俗风情。如:“老船夫和天保之间的一段对话:‘大老,听我说句正经话,你那件事走车路,不对,走马路,你有份的!’那大老把手指着窗口说:‘大伯,你看那边,你要竹雀做孙女婿,竹雀在那里啊。’”

三、课后作业

通过品读,理解了沈从文的诗化语言,了解了故事中的人物那种“优美、健康的人生形式”。我想还有许多学生没有表达自己的理解,请回去写一篇学习本文的体会,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评: 1 、这是第二课时教案。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人物形象和性格,而且是从情感的角度理解课文,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2 、由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从语言到内容,由故事情节到人物情感,从课内到课外,从理解到鉴赏。

课外作业: 撰写一个课时的教案。

第十二章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1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内涵

教学过程 —— 教学程序( 教程 )或教学流程,它反映了教学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之间的紧密联系,相对独立,并且是有规律的交替和演进。

一个教学过程由若干个教学环节和教学阶段组成,所以,教学过程设计的实质就是对教学环节和教学阶段的划分和安排以及对教学环节和教学阶段之间的衔接的组织。教学过程的组织最终体现为教学的纵向结构,对教学结构规律性的总结就形成一定的 教学模式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一般指阅读教学的过程,包括三种情况:

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过程

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

一个课时的教学过程。

2 语文教学过程模式

2.1 .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

现行教材将课文分为教读与自读两种类型:

2.1 . 1 教读课文的教学过程模式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信徒莱因,提出:

“预习 —— 提示 —— 比较 —— 概括 —— 应用”五阶段教学程式。

苏联的文学教学程序是三段式:

起始 ( 介绍作家、背景、解词 )—— 阅读和分析 ( 朗读作品,分析人物情节 )—— 结束 ( 概括主题、写作技巧等 ) 。

日本的七段式教程:

通读 —— 谈话 —— 精读 —— 解释 —— 品读 —— 抄写 —— 深读

国内有影响的三十年代黎锦熙设计的三段六步教式:

理解 ( 预习、整理 )—— 练习 ( 比较、应用 )—— 发展 ( 创作、活用 ) 。

朱自清提出的四步教段:

学生报告预习的结果 —— 学生分述段意、篇意 —— 师生研究课文情思与文笔 —— 口试或笔试。

我国建国初期形成了四阶段教学模式:

起始 —— 讲读和分析 —— 总结 —— 复习。

80 年代以来,语文教学改革空前活跃,陆续形成了各具特点的阅读教学过程模式。如上海育才中学的:

“读读 —— 议议 —— 讲讲 —— 练练”;

上海钱梦龙的:

“自读 —— 教读 —— 练习 —— 复读”四段导读法;

武汉洪镇涛,经过改革与实验,构建的以“学习语言”为核心的阅读教学模式:

感受语言,触发语感 —— 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 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 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六步法”:

定向 —— 自学 —— 讨论 —— 答疑 —— 自测 —— 自结。

欧阳代娜构建和实施的“ 预习 —— 质疑 —— 点拔答疑 —— 课后综合练习 ”的阅读教学方案等。

常式(基本式)

教读课文的教学过程模式

变式

特级教师自创的模式可看着一个个变式。我们首先要把握的应该是常式,即基本式。

依据 “感知→理解→运用”、“整体→部分→整体”、“形式→内容→形式” 的规律。我们概括出教读课文的教学过程的基本模式:

阅读准备 —— 整体感知 —— 具体理解 —— 总体把握 —— 欣赏评价

—— 反馈调控

第一步, 阅读准备 。创设情境,形成阅读预期。这一阶段的工作有: (1) 教师导入,使学生的心理发动机 — 一理智和情绪的感受处于启动状态。

(2) 学生阅读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根据教师的指导,阅读课文的训练重点、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明确读解课文的目标和方法。

第二步, 整体感知 。初步通读课文,获得整体印象。具体工作有:

(1)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越过文字障碍,即对生字、新词、难句作好标记,进行猜读,而不求甚解,一口气读完全文。

(2) 感知课文大概内容,感受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指导默读与速读。

第三步, 具体理解 。分析比较,展开具体读解。具体工作有:

(1) 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查清字词的基本义。

(2) 指导学生结合语境揣摩语句的深层含义、言外之义。

(3) 重点指导学生读解语段。要求:

细读语段,理解语言;

诵读语段,增强语感。

品读语段,体味语境;

第四步, 总体把握 。通过概括、抽象、综合,完成对课文的全面理解和认识。指导学生完成理清思路、总结意旨、归纳写法等任务。可采用思路教学法、点拨教学法,着重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与归纳综合的能力。

第五步, 欣赏评价 。通过想象与情感体验,通过评析与判断,培养审美情趣与创造力。欣赏评价的内容是:

1 、就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

2 、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和表达技巧;

3 、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典型环境。

第六步, 反馈调控 。通过总结、练习和矫正,实现积累和迁移,培养阅读习惯。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有:

(1) 指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

(2) 指导学生通过背诵、摘录、作卡片、写心得笔记等方式进行阅读积累。

(3) 指导学生举一反三,运用与课文相仿或有关的阅读材料进行练习,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等。特别是要指导学生把学到的阅读方法用于自读课文的阅读和课外阅读中去。

2.1 . 2 自读课文的教学过程模式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的自读课文的教学方案:

初读感知 —— 辨体析题 —— 定向问答 —— 深思质疑 —— 复述整理。

第一步, 初读感知 。对文章的内容、语言获得整体的感受。

第二步, 辨体析题 。辨别文体,解析题意,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形式和内容。

第三步, 定向问答 。按“文章写了什么 ? ”“怎样写的 ? ”“为什么这样写 ? ”的顺序自问自答或互相诘问。

第四步, 深思质疑 。质疑问难,把理解引向深层。

第五步, 复述整理 。复述文章要点,整理阅读心得。

以上五步,构成了阅读文章“由表及里,由里及表,表里反复”的基本过程。

自读课就是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在自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独立运用教读课所学的知识、方法去自学、去探索。让学生真正自读起来,当然教师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教师首先是 提出要求 ,让学生自学,使学生通读课文,抓住重点,理清结构,分析重点语段;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勇于探索,帮助学生树立自学信心,提高自学能力。

3. 一个课时的教学过程

这里牵涉到课型的问题。

课型可根据教学内容来划分,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方式来划分。

内容 —— 阅读课、作文课、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课型,还可以进行第二级分类甚至第三级分类,作文课:

作文指导课

作文讲评课

口头作文课

阅读课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方式可分为教读课、自读课等。一篇课文的教学往往要用 2~3 个课时,而这些课时又形成不同的课型:

起始课、

分析课、

总结课、

练习课。

一个课时教学过程的基本模式:

导入新课 —— 目标定向 —— 朗读课文 —— 正音释词 —— 提问讨论 —— 分析归纳 —— 练习活动 —— 总结收束。

第一步, 导入新课 。一般是用起兴的手法引入新课,接着是解题、辨体、作者及写作背景等知识的介绍等。

第二步, 目标定向 。即交代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使师生大体明确教与学的方向,确定教学主题。

第三步, 朗读课文 。或教师范读,或听朗诵录音,或学生试读,或重点朗读本课时要教学的段落。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分析理解课文打下感性的基础。

第四步, 正音释词 。主要是进行字词教学。这一环节也可以穿插在第五步中进行。

第五步, 提问讨论 。教师围绕教学主题设计一系列教学问题,提出来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并进行讨论。其目的是用问题有针对性地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深入阅读之中,使学生在课文中“走几个来回”。

第六步, 分析归纳 。教师对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并明确提出自己的看法,口头概括并板书教学主题的有关结论。

第五步和第六步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构成阅读教学的主要环节,解决本课时教学的主要问题。在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上,使学生对课文 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

第七步, 练习活动 。结合课文,可设计朗诵、背诵、复述、概述、造句、仿写等说写活动。这些活动也可穿插在第六、七个步骤中进行。

第八步, 总结收束 。下课前的几分钟,可以回应开头提出的教学目标,总结一下本课时学习的主要内容,(一般是利用主体板书进行归纳)检测一下教学效果。还可以布置课外练习,或交代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布置预习。

《 荷花淀》教学设计 —— (教案)

教学目标

一、认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理解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设想

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难点:以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为突破口,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本文是课内自读课,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的特点,从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

三、本文确定为“文学鉴赏课”,采用“引疑 —— 议疑 —— 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师生双向交流。

四、因教学时间限制,仅就“夫妻话别”前的景物描写和“夫妻话别”时的对话描写进行鉴赏讨论。其他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只能靠以练代讲,“举 — 反三”。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 .全文已空行标明是三部分,用简洁、含蓄、连贯的语言给各部分加个恰当的小标题。

2 .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百字左右)。

3 .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篇小说的三个部分各属于哪个阶段?

二、上课开始时提示本课主要教学目标:

1 .认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和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2 .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

3 .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4 .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检查预习。

1 .全文三部分的标题:

( 1 )夫妻话别 ( 2 )探夫遇敌 ( 3 )助夫杀敌

2 .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3 .夫妻话别(开端)

探夫遇敌(发展)

助夫杀敌(高潮、结局、尾声)

四、重点探讨。

1 .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

提示: 景物描写是整个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小说三要素之一。怎样鉴赏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首先应领会写的是什么样的景,必须联系时代背景和上下文来理解它为人物创设的活动背景。其次,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领会画中之意,理解景物中蕴含着有关人物的丰富感情,体味它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第三,理解景物描写,画面情景的转换,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在阅读和鉴赏时,还必须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只有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才能进入美好的艺术境界,才能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的串富的内涵和深邃的意旨。

( 1 )放朗读录音或范读课文部分内容:从“月亮升起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 2 ) 问 :这几段描写了哪些景物?由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讨沦明确: 月色皎洁,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问: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第一,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

第二,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们的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样美好的家乡岂能容忍外国强盗来侵犯?因此必须拿起枪,为保卫可爱的家乡而战,对战争满怀着必胜的信念。这种情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

第三,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谐和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2 .鉴赏人物对话的作用:

提示: 人物对话要根据上下文和语言环境,考虑分析其用意、心理、情感、效应等因素,充分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整体上去体味,进而理解其对刻画人物性格和发展故事情节的作用。

( 1 ) 分角色朗读 “夫妻话别”一节(叙述人的语言由一人读),朗读要力求切合人物身份,表达人物感情。

( 2 ) 鉴赏讨论 :

问 :这一节对话可分几层?

明确 :可分追问真情、赞同丈夫参军、应承丈夫的嘱咐等三层。

问: 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和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明确: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 —— 表现了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她们几个呢?” —— 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 试探。

“怎么了,你?” —— 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活找活。水生嫂察颜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你总是很积极的。” —— 在妻子的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 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理由也不会阻拦,这是女人的基本思想。但她中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 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 —— 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嗯。” —— 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小结: “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

3 .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也是本文一个突出的特点,试举一例进行讨论。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请理解“震动”和“吮”这两个词的深刻含义?

讨沦明确: 这是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之后出现的一个细节描写。丈夫“明天”就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的确出于水生嫂的意料之外,心里受到震动,手指不由自主地震动了一下。我们不难想象,这时水生嫂心里的感情一定是很复杂的:几年的夫妻恩爱,家中生产生活两副重担,上前线前途莫测……但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人,很快地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有软弱的表现,并作出了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显示了她的坚强性格。

4 . 概括 “荷花淀派”的创作特色。

( 1 )介绍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一九四五年后,他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斗争生活为题材,在延安窑洞里的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这篇小说。他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一个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他的小说散文集。

( 2 )试分析小说的主题。

明确 :作者为了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虽然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是他不是通过渲染战争的残酷来表现人物的革命英雄主义,去歌颂爱国主义精神,而是通过展现人物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来刻画人物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以在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残墙断垣,看不到硝烟烈火,看不到血污泪痕,看到的是明月,清风,荷香,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箭……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

( 3 ) 概括 “荷花淀派”的艺术特色:

散文式清新秀美的语言,浓郁的诗情画意,在细腻的描写中开拓诗一般的意境。

五、布置作业:

1 .课后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2 .情景作文,要求突出对话的个性化。试围绕谈理想或其他话题写一段对话。

附:板书设计

月色皎洁,院里编席引入优美情境

月下 薄雾, 银白的淀水 烘托人物形象

凉风, 荷花飘香 展现精神面貌

追问体贴、温柔、机敏、稳重

话别 赞同识大局,明大义

应嘱爱丈夫,爱祖国

2 《咬文嚼字》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一标点。”同学们你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

前者有李白。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提问:古今的伟大作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诗人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文嚼字”,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明确目标

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抓住中心观点。

三、整体感知

1 .快速浏览全文,熟悉主要内容。

2 .根据“学习重点”,确立学习目标。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 .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 1 )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 2 )《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 3 )《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 4 )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 5 )“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 6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 7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其次,让学生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以上七则材料可概括为:

( 1 )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

( 2 )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 3 )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 4 )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 5 )①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②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 6 )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

( 7 )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再次,提问学生这些论证材料可否调换位置。如王若虚对《史记》描写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两例。

不可以,因为每个分论点和它的论据都是相对应的,两者密切相关,不能调换。

2 .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共分 8 个自然段。

①②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炼”字的重要性。

③④⑤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⑥⑦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⑧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3 .小结

在论说文中所列举的材料一定要鲜明有力地证明相应的观点,反之则是材料使用不当。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应具有对应性和最佳性。

附:板书设计

对应性

材料 观点

最佳性

评 :非全面设计,只解决课文的主要问题或重要问题 ——

首先了解材料并理解材料的含义(内容),然后进一步理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作者所用材料的价值和作用),最后分析文章的结构。

4 《济南的冬天》教学 过程 设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 是否曾听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河山,更是美得让人陶醉。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季节,展现出不同的风姿。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的美。

二、感知课文。

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展示一些与济南冬天相关的一些图片。让学生领略到济南冬天的美,走进文本。

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完成课前布置的预习思考题。

预习思考题: 1 .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吗 ?

2 .作者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济南的冬天 ?

( 指名答,其他学生补充、评价,教师再给予点评、鼓励。 )

教师板书:

天气: 温晴

阳光照耀下的山

山景: 雪后的山景

城外的远山

水色: 静、清、绿

四、品析语言。

1 .学生四人一组,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互相说说喜欢的理由。

[ 品味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

2 .小组选派代表对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讲解。

五、小结。

师:学了《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写景散文,你获得哪些写景的技巧 ?

( 生答后,师归纳板书。 )

( 培养学生归纳的意识 )

1 .细致观察,语言力求准确生动。

2 .注意写景的顺序和写景方法。

3 .写景时必须融人自己的感情。

六、拓展 ( 作业设计 )

以《校园的秋天》为题,写一个不少于 100 字的片段。

评: 设计了四个教学主题,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局部品味课文妙处 —— 进行个性化阅读和表达活动,最后读写结合,进行模拟描写的训练。

【操作实践设计】

1 、在语文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提炼教学主题非常重要。 所谓提炼教学主题,实际就是设计教学思路,就是这堂课分几个板块来讲。教学主题是围绕一个教学目标而组织的整体教学结构中的一个小单元,它是以一个教学重点问题为中心,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构成的教学单元。一般来说,一节课的主体部分由二至三个教学主题(教学单元)构成。有了教学主题,教学活动才能相对集中,教学过程结构才显出分明的层次。试分析 《边城》的设计中有几个教学主题

第十三章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技能

1 什么是导入技能

导入技能是教师运用建立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 教学行为 。

2 导入技能的功能

2 . 1 提供必要的信息,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进人学习的准备状态

2 . 2 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激发学习兴趣

2 . 3 明确学习目标、任务、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方式,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期待

2 . 4 承上启下,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2 . 5 激发情感,创设意境

导入新课时,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情感,使他们进入文章的意境中与作者产生共鸣,那么,学生阅读起来必然会兴趣盎然。

3 导入技能的构成要素

3 . 1 引起注意

在新课题的开始阶段,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活动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很快地进入学习的准备段。可从三方面来探讨如何引起学生的注意 ——

(1) 探查 。了解学生在上节课或课间休息时的活动,对当前学生情绪的影响,以决定进入新课题的时机。也就是说,导入要注意符合学生的情境心理。

(2) 行动 。在探查的基础上,要立即采取行动,即提供必要的信息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当前的教学活动中来。如,师生的目光接触,短时间的沉默,教师声音、形体或者是所处位置的变化,或是语言的直接指引。

(3) 方式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要新颖、独特,能联系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经验。导入的方式有两个方面:

一是 切入角度灵活多变 。

从作者背景切入

从题目切入

从旧知识切入

从作品人物切入

从作品主题或重点内容切入

从作品表现手法切入

从作品语言情感切入

从学生文病切入

二是 切入的方式新颖多样 。

叙述式

描述式

抒情式

议论式

说明式

图映式

古诗名句引用式

问题悬念式

讨论式

3 . 2 激发认知需要

(1) 设置问题情境

—— 既是学生所熟悉的,又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

例如,《桃花源记》的导入 —— 莫尔及作品《乌托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差距太大,学生如同听天书,一片茫然,不可能引起他们的认知需要。

(2) 建立联系 —— 《西湖漫笔》导入:

师:我们已学过朱自清的《绿》,全文重点写“绿”,这篇文章也是通过写“绿”来抒情达意的。然而,同样写“绿”,他们在写法上却不相同:

第一,朱自清只写“点”,全文写了那么多绿,但都集中写梅雨潭的水;宗璞则不但写“ 点 ”,而且还写“ 面 ”,“点”也不是只写一个。

第二,朱自清和宗璞都把不同的绿作比较,但比较的内容和方法不同:朱自清以梅雨潭的绿和外地的风景名胜的绿作比较;宗璞则把西湖内部几个地方的绿放在一起,从不同角度作比较。不仅意在写出西湖到处是绿,无处不绿的普遍性,而且意在写出西湖有各种各样的绿,它们具有各不相同的个性,却又有共性。

第三,朱自清写梅雨潭的绿,抒发了主观的、强烈的感情,表现了大胆而奇妙的想象; 宗璞写西湖的绿,有抒情,有联想,把实景当做象征,但总的来说,是偏于客观的、细致的描写。

以上三点,请同学们在阅读课文时,作具体的比较分析。

(3) 使学生意识认知差距 。教师不仅要抓住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相关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同时要将 新旧知识之间 这种不协调表面化、激化,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种差距。学生才能更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有时教师可直接提示这种 差距, 有时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使他们在讨论中明确这种差距。总之,教师要采用各种方法使学生认知上的差距明朗化。

3 . 3 形成学习期待

学生意识到了认知上的差距,产生了认知需要,还不能构成学习活动的启动机制。还必须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学习活动的方向和方式,即产生对学习的期待。这要做两方面的工作:

(1) 提出主问题 。主问题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方向指引。是以问题的形式使学生明确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总目标。主问题一旦得以解决,那么教学目标也就实现了。

(2) 组织指引 。在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还要向学生交代实现目标的 活动方式和方法 ,使学生对学习程序做到心中有数,方向明确。

3 . 4 促进参与

讲《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巧妙地利用教学挂图来促进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第一步 :将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挂图的顺序打乱,遮住文字说明,让学生看图;

第二步 :在不准看书的情况下,让学生猜出每幅图的内容,并排出挂图的顺序;

第三步 :学生发言、讨论答案的正确与否,并说明理由;

第四步 :在学生迫不及待地要看书,以证实自己观点正确与否时,才允许他们看书。

4 导入的类型

新课的导入是教师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变 “ 要我学 ” 为 “ 我要学 ” 的重要一步。成功的导语,如同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有如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大门。

因此,精心设计语文教学的新课导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与教材之间的距 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4 . 1 激发兴趣的新课导入

① 巧设悬念。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这篇课文时,一开始便设置了悬念。她说,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几乎没有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 “ 苦人儿 ” 的形象的。孔乙已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我们仔细读这篇文章之后,就可以得到回答。

② 故事激趣 。学生大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初中学生。教师可故事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地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

例:

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 “ 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 ” 安徒生冷冷地说: “ 谈不上喜欢。 ” 小姐又问: “ 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 ” 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 “ 皇帝的新装。 ” 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声中,把学生们引入新的教学情境。

甘肃王跃农老师讲解《〈陈毅市长〉选场》时的导语又有一番情趣。上课前先给学生讲个故事: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西方记者向时任副总统的陈毅提出了一个非常辣手的问题, “ 最近,中国打下了美制 U -2型高空侦察机。请问使用的是什么武器?是导弹吗? ” 陈毅凭自己的机敏和睿智从容作答: “ 记者先生,我们是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 ” 这一妙答,既保守了国家机密,又避免了“无可奉告”之类的简单呆板的推脱之辞,从而赢得了热烈的掌声。陈毅的语言风趣、幽默、具有个性化,那么,他是怎么打开固执、清高、孤傲、倔强的齐仰之先生闭封多年的思想大门,痛快地答应了筹建新中国第一家盘尼西林药厂的呢?让我们一同学习《〈陈毅市长〉选场》。

这种导语别出心裁、出人意料,吊起了学生的 “ 胃口 ” ,效果特别的好。

③ 热门话题 。利用学生中流传的热门话题导入新课,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4 . 2 启迪思维的新课导入

① 温故知新 。

在教学《陋室铭》一课时,引导学生回顾了刘禹锡的唐诗《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在诗中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达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尤其是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两句诗,更能表达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而《陋室铭》一文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和节操?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② 类比求异 。将同类事件进行比较,找出其不同点,既能巩固已学的旧知识,也能于比较中鉴别,于鉴别中明本质。这种形式导入新课,可以促使学生披文入情,沿波讨源,给学生以思维的启迪。

③ 标题分析 。例如教学《变色龙》一文时: “ 变色龙是一种动物,这篇课文是写变色龙这种动物吗? ” 学生回答说这篇课文是写人的。 “ 既然是写人的,为什么要用 ‘ 虫 ’ 来命题呢?这个问题不太好办。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这篇课文。 ” 解题导入法,可以迅速牵住文章的主线,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 3 巧设情境的新课导入

① 即兴演说。 语文教材是文情并茂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动情而入境呢?即兴演说是一种较好的新课导入法。

《白蛇传》 这个故事,不只是歌颂了白蛇与许仙的忠贞爱情,更主要的是反映了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告诉人们 : 正义终究战胜邪恶这样一条真理。恶势力的代表法海,秉承所谓的 " 法旨 " ,利用他的法术,屡屡挑拨白娘子与许仙的关系,拆散他们的婚姻,并将敢于反抗和斗争,敢于维护自由和幸福生活的白娘子压在了雷峰塔下。最后,白娘子终于获救,雷峰塔倒塌了。鲁迅在听到杭州西湖的雷峰塔倒塌的消息后,巧妙地将它与传说联系起来,把它定为 " 镇压之塔 " ,即作为封建主义的象征加以抨击。

② 名人诗句 。运用学生在课内外学过的诗句引入新课,既能渲染课堂气氛,复现历史情境,也能调动学生情感,有利于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

在教朱自清的《春》时,可以先让学生背诵杜甫的《绝句》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根据农村的特点,让学生利用回家和来校的路上,细致地看看遍野的翠绿,路上的小草、野花、吮吸以下飘香的空气,再认真地回味一下。接着说了这样的话:一到春天,我们就能看到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那满野的碧绿,轻柔拂面的风,滋润万物的雨,争奇斗艳的花 …… 。现在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笔下的《春》。看看朱自清先生描述春天的情景,和我们看到的是否相同?就这样,教室里的学生也像春天的小鸟一样,活跃起来了 ……

教《社戏》一课时,教师首先运用浓郁的抒情语调朗诵了一首小诗: “树 / 如果我是一棵树 / 妈妈再不会责骂我弄脏了衣服 / 小麻雀会柔顺的在我臂上 / 挂一串音符 / 顽皮的蝴蝶啊 / 悄悄滑一线尘土 / 松鼠则在我身上左右跳跃 / 编一网树荫 / 嘻!还有可恶的啄木鸟 / 用他的尖嘴阁阁向我搔痒。” 是啊,我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鲁迅笔下平桥村的孩子们又是怎样度过美好愉快的童年生活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鲁迅的《社戏》。 这样导入就激发起学生的感情和兴趣,增强了习的主动性。

③ 音像图示 。河北刘秋红老师讲解《死海不死》一文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他 “ 用一烧杯盛满水,放入鸡蛋,鸡蛋迅速下沉;再往烧杯逐步加入食盐、搅拌,此时,鸡蛋逐步上浮,露出水面。 ” 对刚入初二的学生,还没学过浮力。刘老师不但备了学生和教材,还备了与教材相联系的周边教材,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接着告诉学生: “ 鸡蛋为什么上浮?这是因为水中咸度大,水的比重大于鸡蛋的比重,鸡蛋就浮而不沉,死海淹不死人的原理跟这个实验的原理是一致的。 ” 通过实验,死海的本质特征 -- 咸度高已不言而喻了。

6 导入的应用要点

6 . 1 定向

所谓定向,是强调导入的目的要明确。保证所设置的问题情境是指向教学的总目标。

6 . 2 连接

连接,是强调导入要具有关联性,善于以旧拓新,温故知新。导入的内容与课题重点内容紧密相关,导入能揭示新、旧知识连接的支点,能体现出新内容与原认知结构的 不协调 。

6 . 3 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是指在设置问题情境的同时,教师还必须组织和指引 学生 与所呈现的 材料 相互作用,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 认知上的差距 ,他才有可能产生 学习的需要 。

6 . 4 情感

这里所说的情感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说导入是一节课或一个专题的起始阶段,教师必须精神振奋 ,情绪饱满,以情激情 。二是就语文课本身而言,课文是由一篇篇文章所组成。文章情感因素很强,或激昂,或深沉,或喜悦,或悲愤。教学这样的课文,首先要导控好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形成一种 与课文情感相和谐的氛围 。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