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北海说词: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北海说词: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时间:2020-10-21 04:28:14

相关推荐

北海说词: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朝廷现在似乎被争权夺位的政客们所随意摆布,人事变易朝三暮四,已完全没有原则可言,这让远在密州的苏轼也无以为言。不过,他还是写了一篇题目叫做《盖公堂记》的文章托讽时事,将之喻为“三易医而病愈甚”。这篇文章被认为是作文立说之典范,曾使《容斋随笔》的作者洪迈叹为“东坡文章不可学”。文中如此写道:“始吾居乡,有病寒而咳者,问诸医,医以为蛊,不治且杀人。取其百金而治之,饮以蛊药,攻伐其肾肠,烧灼其体肤,禁切其饮食之美者。期月而百疾作,内热恶寒,而咳不已,累然真蛊者也。 又求于医,医以为热,授之以寒药,旦夕吐之,暮夜下之,于是始不能食。惧而反之,则钟乳、乌喙,杂然并进,而漂疽、痈疥、眩瞀之状,无所不至。三易医而病愈甚……”而苏轼既将他那忧时的怀抱借题发挥出来,心中顿感轻松。这一年八月十五,他与僚友于超然台上欢饮达旦,过了一个自来密州后最快乐的盛会。然而客逢佳节,唯见皓月当空,银光泄地,又不免苦念起身在济南的苏辙来。兄弟二人自上次分别,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想到此处,词人心潮起伏,乘着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前小序约略交待了作品背景:丙辰年(1076)的中秋节,作者正任密州知州,词盖为酒后抒情,怀念兄弟之作。这一时期,因他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在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而到密州后,才发现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想起不能见面的弟弟,他写出了这一首公认的最好的中秋词。好到何种程度呢?不但历代批评家均有极高评价,清代先著、程洪《词洁》更谓之:“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笔”,遂成定论。事实上作为苏词代表性篇章之一,这首《水调歌头》既落想奇拔,又蹊径独辟,极富浪漫色彩,写出之后,正如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所说的“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那样,被认为其他以中秋为题的词都可弃之不足惜了。

这首词以问句起笔,“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是从李白《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化来,然而语气显得更关注、情感显得更迫切了。这个问题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既对下文的“飞向月亮”做好了铺垫,又奠定了全词豪放洒脱的总基调。接着“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两句,再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词人的悠然神思,似乎已经先行飘去了,而那上面一定很美吧,但是词人又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出自《大业拾遗记》:“瞿乾佑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典故。说是道士叶静能曾于八月十五日夜邀请唐明皇游月宫。临行,叮嘱他要穿皮衣。明皇不信,到月宫后果然十分寒冷。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写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整体上的感觉却是浪漫又飘逸。

此外,这里的“归去”一词也值得注意: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一方面,苏轼受道家的影响较深,常有尸解飞升的想法。他在《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其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正可和这首词互相印证。另一方面,这或者仍是他矛盾思想的体现,所谓的“明月”指的是他心目中的朝廷,而朝廷上的勾心斗角,令人心凉不已,遍体生寒。如此说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就像李白《月下独酌》中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那样,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自由自在,翩翩起舞呢!这里,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其中显而易见的是,在“庙堂之上”与“江湖之间”的矛盾中,后者所代表的人生似乎最终对他产生了更大的吸引力。

下阕一变纵写而为横叙,高屋建瓴而后峰回路转,在对古老神话传说、故事笔记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游仙诗递嬗发展的前提下,以白描素写下笔,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生。笔势错综回环,摇曳有力,内容则人月双济,物我相融。如过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说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同时暗示出夜已深沉。此处“无眠”为泛指,即那些因亲人不能团圆而忧伤到无法入睡的人。月团圆,人分飞,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词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出对于不幸离人们的同情。再如接着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却是笔锋一转,为月亮开脱说情了: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无论是谁,无论是什么,自古以来就难有十全十美的境遇。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当然很有哲理意味,却同时也是宽慰之语。

结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虽出于南朝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一语,竟自成千古绝唱。“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代指明月。这两句,前一句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后一句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月亮把相爱却又分离的人们同时照亮。关于这种境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张九龄《望月怀远》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意思都差相仿佛,可以互相参看,也印证了这首《水调歌头》实为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北海文社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