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每日诗词:孟郊《游子吟》写出天下游子们共同的心声 千古之绝唱

每日诗词:孟郊《游子吟》写出天下游子们共同的心声 千古之绝唱

时间:2019-05-10 04:00:04

相关推荐

每日诗词:孟郊《游子吟》写出天下游子们共同的心声 千古之绝唱

每日诗词:讲述每首诗词背后的故事!

一直在本地生活的人是无法深刻体会《游子吟》这种刻骨铭心的情结的。作为本地生活的来说你去旅游也只是暂离家乡。但是中国的在异乡的人太多太多,他们更能感同身受这个情绪。虽然有些地域优越者说你们不呆家乡跑我们这儿来干嘛,有时也只能呵呵一笑。

游子吟

唐代: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换句话说为什么古代诗词那么多思乡的诗词。如果按那些文史知识贫乏到极点人的理由,好好不呆家出去晃什么?这里面可是牵扯到很多历史规例了。

第一:古代官员的第一铁律,必须异地做官,很少有人在自己家乡做官,这是避免在家乡搞太严重的邻里八乡裙带关系的,虽然这种规制并没有减少腐败,但是客观讲这也是当时的一大创举。籍贯是京城的更是要外放做官,基本回到京城的机率就很小。有很多就是终其一生没有再回家乡,一直在外地任职,四处奔波。还有被贬谪到很远地方去的,这在很多送别类的诗词来例证,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第二:古代文人墨客们,喜欢游历于天下,荡漾于山水之间,交结朋友,比如李白杜甫就这样结识的,有些则是到京城去考试或者去看世面,找到入仕的机会,也会长期寓居于京城。

第三:赴科举考试导致的,进京赶考是很费时间和财力的,古代交通不便,如果有水路还好点,如果没有水路,有钱的马车或者骑马,没钱的就是骑驴,再没钱就要靠双脚。有钱的还会有书僮和仆人帮挑着书,没有钱的只能自己背着书赶路,一方面路上可以看书来打发一些闲的时间。这种情况有很多路途遥远的人提前一年甚至更久就出发了。

第四:科举考试之后,比如唐代是秋天考试,来年春天才发榜,这时这帮考生只能寓居长安了,等待消息。所以很多穷书生进京赶考都要靠当地的富人资助,有些就要靠亲戚东拼西凑,所以有些书生在准备科考之前就会四处结游,也有准备物资和财物的考量吧?

第五:戍边出使,一般戍边走得路更远,去的地方更远,有时一呆就要呆上很多年。古代边关前线很荒凉的,更容易滋生思乡情绪。

到了现代异地做官的铁律虽然在民国明存实亡了,军阀们都是在当地玩了。但是到了建国后,这个铁律重新建立,大部分官员还是遵循异地任职,最近也得只能到邻乡,邻县。官职越高越是要调到远离家乡的地方任职。

上述的原因导致表达思念家乡和送别的诗词特别多。孟郊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经典的诗句,这同他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我一直认为读古诗词不能只看翻译,如果不去了解背后的故事和典故,你也能粗通,当你揭开后面的故事和典故,你会发现一首简单的诗词并不简单,那些说中国就靠诗词文化来传承,看不上眼,他们是文史知识贫乏下的胡乱评判。

孟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30岁前后是虽然父亲是县尉,但是县尉在古代收入并不高,所以因为家境贫寒,所以不愿意与人交往,隐居于河南嵩山,史料无记载,属于其人生空白期。如果这个记载属实,他也是远离家乡的。

第二阶段:30-40岁游历从中原游历到江南,有两首诗为证:一首为《 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另一首为《 赠苏州韦郎中使君》。又是十年时间远离家乡,其间有可能回过家。

第三阶段:41岁奉母命参加乡试并获取入京考试资格,落第回家乡,第二年又参加考试又落第,四十六岁奉母终于中进士,这段时间他应该一直奔波于京城和家乡或者父母所在地之间。频繁的来来往往,从史料看他是很孝顺母亲的,至于其父亲存在感不太强,史料也没有记载,无从考据。正是这段时间让他积累后来能写出《游子吟》这篇千古思乡感恩母亲的诗来。很多思乡的诗词只是思念故乡,比如李白《静夜思》“只是思故乡”,没有特指。

这首《游子吟》为什么称为思乡诗呢?我个人认为就是因为诗中内容表达的就是在路途上回想母亲给自己缝制衣服,而且希望能早日归来。

第四阶段:孟郊中进士之后写下《登科后》抒发自己终于完成多年的夙愿,也可以告慰自己的老母亲,虽然现实给他一记重击,只得到一个县尉的官职,同他父亲一样。为什么如此,因为从唐代规定来看,分为三甲进士,只有一甲才可直接授官职,二三甲入翰林院,但是从记载来看,他并不没有入翰林院,估计当时有一定调整,只有二甲才能进翰林院吧?三甲只能回家等空职或者应铨选。

得到县尉之职虽然同现实有很大的偏差,这也是他后期到任之后“不务正业”,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就保留官职,但是找个人代替他,薪水分那人一半。

但是他在到职之前就把母亲接到任所了,然后就写出千古绝唱《游子吟》。这首诗我自己认为可以归为思乡和感恩母亲的诗中。

在现代社会,流动性更大,对于我们这些客居异乡的人思乡思念父母,有时会经常会想起这首诗。也有可能很多人无法理解这种情绪,但是作为我们这些“独在他乡为异客”的人来说是最能感同身受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有时明明思念成疾,却无法回去探望。有人在网络上说:“即使我在异地混得很好,但是我总是没有归属感,我还是感觉自己的家乡最好,如果让我去国外,我也会不去,还是感觉中国好”。也许老去之后,总会在反问自己“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深以为然,这种中国人骨子里的家国情怀,已经融入到血液之中无法改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